- 57.64 KB
- 2023-04-05 13:31:0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仁,不是现在所理解的仁慈、仁义或者某种单一的品德。在孔子眼中仁是在道「德层次对世人上提出的一种要求,是所有美好品质的集合和总称。恭敬谦卑,推己及人,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坚毅刚强,敦厚坦诚,心怀仁慈,关爱他人,庄重诚实,勤敏智慧,先人后己,淡泊名利。在论语里这些素质综合起來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仁”。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孑L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孑L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一、对待〃仁"的态度。孑L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o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孑^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的态度,孑L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弓伸为〃四端说〃理论。孑L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孑L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孑L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孑L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
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孑厅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岀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z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孑厅〃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四、〃仁〃的实践价值。孑b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孑L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孑1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孑L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孑厅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走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孑lu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仁,ren,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表示:⑴.代表数目字,复数。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來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2).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來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3).作”丄“字用,为上。代表崇尚、捉升、升华。•“仁”是德性的统称。孔子说,“能行五者(恭、宽、信、皱、惠)于天下,为仁「矣。”此外,作为人的最高道徳原则的“仁”,可以统摄作为社会篇道徳规范的、与义、礼、智、信并列的“仁”。•第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
“仁”的境界一一“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一一“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认为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违仁”。司法亟需适应现代化社会:司法不仁以万民为刍狗二、《论语》中的“仁”对现代的启示意义(一)“仁”对我们做人的启示我国提倡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必然要求我们应该把“仁爱”作为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论语》中的“仁”不是从孤立的、个体的人的角度,而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的,她把人的本质规定为道德性,理解为以仁爱为枢纽的人际关系,认为人的本质体现在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互爱”的关系之中。只有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孔子十分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以互爱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视为维•持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其一,仁者要爱别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也就是说,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长上;做事要严谨讲信誉,博爱众人,能够这样做就接近于仁了。在孔子看来,爱别人要从爱家人开始,然后把家庭之爱,推广到血缘关系之外的社会成员中去,做到泛众爱,那就是十分高尚的仁者。其二,仁者要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也应该如何对待别人。那么,我们今天同时述耍强调的是即便己之所欲,也不能强施于人。即要求我们设身处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等。其三,适当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己复礼为仁。”私欲是人所共有的。有时,个人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或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吋,应克制个人的欲望,达到礼的要求。我们今天所称的“礼”,指的是学校、单位、社会等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徳及法律。总之,孔子认为“仁”是温暖别人和自身的法宝,也是人和人之间能和平、友好、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每一个人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与人交往,我们提倡交往的原则是真诚、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团结互助。这些内容与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说「,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做人教育的最好内容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一一谭嗣同【让他三尺又何妨】张英,清代大学士,礼部尚书。他的家人在故乡桐城修建宅第,与邻居方家因地界发生争执,告到官府。张英获悉此事后,立即写了一首诗寄冋家中。诗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诗后,立即主动让出三尺。方家一见,顿觉惭愧,马上也让地三尺。这样,两家之间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走道。(《桐城县志》)【罗可宽宏大量】罗可,宋朝学者,性情宽宏大度,官职被罢免后绝意仕「途。乡人都以师礼对待他。一次,有人到他家菜园中偷菜,被他发觉。他蹑手蹑脚地潜伏在草从间,直到偷菜的人走后他才出来。又有一次,有人偷杀了他家的鸡。他提了一壶酒,到偷鸡的人家中。偷鸡的人深感惭愧。罗可拉着他的手说:“有幸与你同乡,却不能烹鸡备酒招待你,我实在感到惭愧。”于是,与偷鸡人同饮,尽•醉而归。而且从不将此事告诉他人。从此,再也没人来偷他家的东西了。(《菜根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