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80 KB
- 2023-04-05 13:31:0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我国著名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情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和润滑剂,情感的激励作用有时是金钱和物质不能取代和比拟的。特别是对于在实施基础教育工作的班主任来说,情感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情感教育是心灵的感悟,是对真情的沐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宽容的魅力既在当时更在将来。学生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问题学生,犯错的机会更多。如何处理他们的错误是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契机。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予以适当的宽容。宽容既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又是一种成长的力量。雨果说,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有时会无知和幼稚,常犯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相反,如果老师能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差生”,并不是顽石一块,他们有感情,有自尊,有痛苦。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和谅解。这时候只要我们老师耐心教育,推心置腹地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定对学生改掉不良行为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教育家穆尼尔·纳素夫所说:“谅解也是一种勉励、启迪、指引,它能催人弃恶从善,使歧路人走入正轨,发挥他们的潜力。“谅解也是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优秀的教师要善于等待机会,把批评变成宽容,走进学生的内心,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F.A.W.Diesterweg)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来源于卢梭及裴斯塔洛齐的思想,一方面来源于他的同代人、福禄贝尔主义的主师爷福禄贝尔(F.W.A.Fröbel),主张教育的天然性、启发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尤其注重教育的人性价值。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对教育对象的信任及其内在价值的高度肯定。求知和思辨本是人的天性,而人又是能动的高级生命体,教育者只要去关注这种天性,顺其每个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去启发、鼓励和加以方法上的开导,使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和思辨力充分释放,还有什么本领学不来呢?让"学"成为一种自觉、主动以及独立的行为,这是这句话的重要内涵。此外,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式教育,会使学人失去思辨和批判能力,它意味着下一代人的精神退化。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多萝茜洛诺尔特 雅斯内贝尔曾经说过:“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压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它所有的外在压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育家名言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狄更斯:“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高尔基:“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爱因斯坦: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比有所思。)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显示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只要途径之一。”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革命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北宋学者欧阳修曾言: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基斯德说得好:“在观察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马卡连科认为:“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