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50 KB
  • 2022-06-17 15:05:23 发布

绒线编织项教学故事.doc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绒线编织项目”教学故事和孩子一起编织冬日里的温暖引子天气渐渐冷了,保俶塔实验学校五年级的同学们脖子上又多了一条围巾。与以往不同的是,大多数同学戴着的围巾是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独一无二的“温暖”牌围巾。望着孩子们脖子上五彩斑斓、款式不一的围巾,看着孩子们自豪无比、灿烂的容颜。我感受到了劳动技术的魅力——劳动者是最美丽的。美在双手,美在心灵。我为自己有幸成为孩子提升技术素养的引路人感到骄傲。一条长长的围巾,当孩子们用爱心、信心、耐心、细心和创造心来织就时,它已不仅仅是一件物品。它是鼓励孩子战胜困难的朋友,它是孩子对父母长辈奉献的爱心,它是……温暖在友情的互助里“绒线编织项目”是五年级省编新教材内容。教材分两课书编写。第一课讲如何起针,第二课讲如何编一条小围巾,学上、下针。对于在电脑、电视机前长大的独生子女来说,为自己或他人编一条围巾也许是他生平第一回。所以,不要说男同学,就是女孩子在初次接触棒针、绒线时表现出来的也是笨手笨脚的。因此,在项目活动前,我引导孩子说,从今天起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共同编织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温暖”牌围巾。温暖的不仅仅是围巾本身,温暖还融在我们的爱心里、互助里。学起针时,我先让学生看书上图示,尝试自己起针,然后让先学会的同学做小老师示范给大家看。当同学们对书上的起针方法有一定的实践体验后,再请用其他不同起针方法的同学来教大家。最后,我根据实际情况补充1-2钟起针方法。这样,通过大家的技术交流,一般一个班级能讨论出4-5种起针方法。当学生对不同起针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就分合作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或会的方法起针练习。然后请起针能手教会小组同学。这下,巧手的女同学,回家向妈妈、奶奶学过的男同学都有了施展本领的机会。不但课堂里可以看见你教我学的亲密场景,下课了也可以听见他们在互相切磋编织的“技艺”。五(7)班胡星怡告诉我在学习编织围巾时最要感谢的同学沈心怡,她说:“ 起初,我跟着老师学起头,下课时,我跟着沈心怡学习,她一针一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我。她可真够耐心的。”五(3)班男生陈鼎彦在“绒线编织收获”里写道:“……高手奶奶见我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就在每个星期天认真地教我,因此我学会了上针,而下针则是我的好朋友夏嘉琦(也是一个男生)教我的,现在我正在学桂花针,我还在发明创意针法,准备编织成小围巾在新年中给奶奶、爷爷们送上一份隆重的礼物!”编织围巾是辛苦的,它需要技术,更需要我们投入情感、态度。从不知怎么起针,到学简单的上针、下针,到自己组合针法,创造新的图案。一条围巾需要几天,甚至是几十天,编织过程中也许要经历几次的失败,没有爱心、信心、耐心和恒心是完不成。五(7)班陆璐说:“打毛线的过程是我们成长的一个过程,因为我们又学会了一样本领。”胡星怡的编织感受是:“这条围巾来之不易。凝聚了我的心血、智慧与汗水。”温暖在亲情的协助里“……在这期间,‘绒线编织’老将——外婆亲自出马,帮助我度过了一个个难关:我漏针了,她帮我补好;我不会上针,她教我编织;我不会花样编法,她同样耐心地教我……妈妈也是一名老将,当我编累了,她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帮我编几行……”五(9)班杨珂凡在“绒线编织项目”学习的经历,也发生在其他同学的身上。很多同学都说在这次围巾编织中得到了家人的大力帮助。我听了真的非常感谢那些配合我教学的家长。特别是当孩子们在编织时遇到漏针、不会收针等困难时,家长们都耐心指导,当孩子觉得自己编的围巾不好看时,“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只是欠美观和熟练”。妈妈鼓励的话重拾了五(3)班许晨悦编织的信心。她说“最后我学会了上针,我懂得了什么事,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在我织的过程中,给我帮助最大的就是母亲。”本次的围巾编织活动是学生首次接触绒线的编织,限于课节的安排,主要学最基本的针法编织:上针和下针。为了鼓励学生的技术工艺创新学习,当课堂里师生共同经历基础技术学习后,我启发大家,简单的上、下,经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变换出各种花样,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行设计,编织新针法的小样。一条围巾看看简单,其实,真正编织的时候还是有不少麻烦,比如,漏针了,编得太紧了,如何收针了……,因此,不少同学回家求助于家人。当我看见同学们设计并编织的小样和围巾时,我真的非常感谢那些支持学校教育的奶奶、妈妈们。正是他们的指导和鼓励,使围巾编织活动得以完美地开展。同时也密切了亲情。在孩子的眼里,她们是那么能干。奶奶、妈妈、阿姨的形象一下子提升了。她们耐心、不厌其繁地指导,热情 的鼓励都给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一针针,一行行,暖灯下,祖孙、母女共同编织的背影是孩子一生最值得回味的记忆。“我不但学会了上针,还可以用鱼网针来打,让围巾又添了一道风景线,把围巾设计得有滋有味,引人入胜。”五(9)班王家悦的收获相信很多同学都有,同学们不但能较熟练地编织上、下针,还自己创造或向家人学了其他针法:桂花针、松紧针、菠萝针……成了编织“小高手”。温暖在深情的设计里五(9)班问文同学编织的第一条围巾,送给了曾经教过她的王老师。她选择了暗红色的绒线,自己设计了“小草花”针法,寓意深远。她对我说:“我的围巾准备送给以前教我的老师,为了感谢老师对我的培养”。孩子把自己花了几个小时编织的劳动成果送给老师表示感谢,这对老师是莫大的欣慰啊。“以前,我只是一个笨手笨脚的男孩,自从学会了绒线编织,就灵活起来了,也勤快起来了。……我打了一条围巾送给母亲做生日礼物,母亲高兴极了。”象五(3)沈童同学这样,把自己编的第一条围巾送给妈妈的还有很多。王帜君同学在“绒线编织体会”中写道:在编围巾时,我有时累得腰酸背痛,但想想能织一条保暖的围巾送给妈妈,也是件幸福的事。记得五(5)班王的同学在“围巾质量检验会”课堂观摩时,谈到为什么为妈妈编的围巾选择粉红色——因为妈妈喜欢。介绍选用“网针”编织,这样围巾很柔软,也保暖……我听了孩子的话真的很感动。当我们的学生在作品设计时都融入了如此丰富的情感时,作品的设计、制作学习就赋予了孩子灵魂塑造的远大的教育意义。亲历过围巾编织的五(7)班袁凡同学说的一句话:“我的这条围巾并不是一条平平常常的围巾,而是一条含着微笑的围巾。”我想是最好的诠释。而更多的同学通过这次编织活动,准备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一条“爱心”围巾。在新年送上一份隆重的礼物,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长长的围巾里我们一起编织了温暖;长长的围巾里我们一起织就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