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0 KB
- 2022-06-16 11:50:2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7年江西历史人物大全,江西历史名人故事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涌现出一大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历史名人。。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介绍关于2017年江西历史人物大全,江西历史名人故事等相关资讯。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518大学生网。 江西历史人物大全 三清山历史人物 历史: 江西历史发展渊源甚早。春秋战国时代,大部分先属越,后属楚。秦为九江郡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向五岭以南沿海扩展势力,在省境开辟了通达岭南和闽越的通道。西汉时,鄱阳湖平原和赣江、抚河沿岸谷地农垦逐步兴起,南昌、九江开始成为江西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西晋末年,随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由北方迁入鄱阳湖周围地区的人口渐增,带来了北方的先进耕作技术。至南朝时,江西已有大量粮食东运,成为当时南朝粮食主要供应地之一。迨至唐代“安史之乱”
以后,省境不仅北部平原及南北通道沿线地区农业兴盛,而且东北、西北及中部丘陵区也广泛开发,并陆续设置县治。粮食、茶、麻等作物有很大发展。当时,浮梁(今景德镇市)茶叶已为著名商品。纺织、陶瓷以及银、铜、铁、铅等采冶业均有所发展,商业渐发达。唐代为发展对外贸易,再度开辟穿越大庾岭、南达广州的驿道,各国使臣也沿此路线利用长江水运辗转抵长安。故南昌、九江成为商旅汇聚的繁荣都邑。昌南(景德)镇瓷器则已名闻天下。 南宋及元初,省境陆续兴修了多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中原人口再次大批南迁入境,偏僻山区逐渐开发。在农业较发达地区,农作物生产开始萌发专门化过程,北部地区小麦种植普遍,茶叶产地日增,婺源茶叶誉为绝品;朱橘、柑橘、金橘运销京师;景德镇成为闻名全国的瓷都,瓷器远销欧洲。南宋后,渐为中国瓷器制造业中心之一。 明、清时期,省境民屯普遍,水利工程又有更大发展。明初垦荒面积曾达43万余公顷;手工业以冶铁、炼铜铸币业著名;手工造纸遍布各地;制瓷业日趋发达,到明初官窑、民窑已近3000余座,年可产瓷器数十万件。除南昌、九江外,清江、吉安、临川、赣州等自明代起亦成为较大都邑。九江商业尤为繁盛,被列为中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景德镇、樟树镇、河口镇、吴城镇,均以手工业或商业、航运发达而号称江西“四大镇”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九江辟为商埠,1861年正式开埠通商。尤当长江航运兴起后,九江成为江西最大物资集散中心。至清末,九江逐渐取代了南昌的经济地位。此后,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江西已有所发展的茶叶、粮食、烟叶、苎麻、蓝靛等的生产备受排挤减产。已有一定基础的纺织、造纸、瓷器等手工业遭严重打击。近代工业落后,唯煤矿和钨矿的开采略具规模。1898年萍乡煤矿大量开采,为便于煤炭外运,1905年修筑了萍(乡)株(洲)铁路。1908年萍乡煤矿并入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同年又修筑了南浔铁路。同时省内丰富的钨矿资源亦深受帝国主义掠夺,从1917~1918年开始大规模土法开采赣南大庾、西华山一带钨矿,此后又扩及龙南、全南、崇义等县共30多个矿场,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至1923年汉阳铁厂停办之后,萍乡煤矿产量大幅度下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特别是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江西成为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中心。直到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红军主力才撤离江西。在此期间,南京国民党政府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围剿”
与疯狂破坏,致使人口大量流散和死亡,经济发展滞缓。1936~1937年随浙赣铁路的建成,大大加强了江西与苏、浙、沪等地的联系。1939年日寇入侵,江西经济日趋萧条。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西原有工业破坏无遗,全省粮食产量较抗战前最高年产量减少60%,森林面积缩减30%,70%的油茶林面积及85%的茶园面积陷于荒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经济方得到恢复和发展。 人物: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清运道人。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家山(今临川区)。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二十一岁时中举。由于不肯依附权贵,虽博学多才、“名布天壤”
,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后历任太常博士、詹事房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 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两汉时期历史人物 吴芮(?-前202年)秦时为番阳(今波阳)令,能得民心,尊为番君。后率 粤人起兵反秦,被项羽封为衡山王。汉立,改封长沙王。 何汤南昌人。东汉光武帝时为虎贲中朗将,曾任京城开阳门侯。其人刚正不阿。光武帝刘秀便服私出,夜深方回,何汤闭门不纳,刘秀只好改由别门进城。事后 刘秀宴请何汤,赞其“‘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何汤之谓也。” 张道陵(84-156年)原名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道教创立者。和帝时至鄱阳,上龙虎山炼丹修道。永和六年(141)作道书二十四篇,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道教。因入道者须出米五斗,又称五斗米道。教徒尊之为“天师”,其教又 称“天师道”。其后裔承袭道法,居江西贵溪龙虎山,世称
“张天师”。天师道 尊老子为教祖,称“太上老君”,为我国道教重要派别之一。 徐稚(97-168)字孺子,南昌人。东汉隐士。学识渊博,品行高尚,以耕作为生,时称“南州高士”。豫章太守陈蕃,不喜接待宾客,唯待徐稚以殊礼,专备卧榻一张,供其歇息,稚去即悬挂不用。王勃《膝王阁序》“徐孺下陈蕃之榻” 即此典故。 三国魏晋时期历史人物 张盛字元宗,张道陵曾孙。三国吴道教天师。魏初至鄱阳入龙虎山传扬道教,四方学道者日众。道教历代天师均在江西龙虎山传教即自张盛始。 许逊(239—374)字敬之,原籍河南汝南,其父许肃避乱迁居南昌。晋进士。逊举孝廉,任旌阳县(今湖北枝江县北)令。因厌恶朝政的混乱,弃官东归。他善于导民治水,足迹遍赣北诸县。民间遍传他“镇蚊除害”和“成仙”的故事。宋代封他为“神功妙济真君”,人称许真君或许旌阳。南昌市内和西山建有万寿宫纪念他,抚州南城等地也有类似建筑。陶侃(259—
334)字士衡,鄱阳人,后迁居浔阳(今九江)。东晋大臣。早年孤贫,为县吏,无钱备酒待客。任广州刺史时,他朝夕运砖,以磨砺志气。后任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苏峻、祖约起兵反晋,大臣庾亮、温峤推陶为盟主,击灭苏、祖,收复建康。成帝因陶有再造晋室的大功,任其为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陶侃为官忠顺勤谨,雄毅善断,能排难解纷,不好酒、赌,勉励世人爱惜光阴。造船时竹头、木屑都储藏备用,颇为时人称道。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县附近)人。东晋名僧。博通六经,尤善老庄。避战乱南迁,于太元六年(381)至江西庐山,建东林寺,慧远居此三十余年。不少官吏和儒士“弃官舍缘”,依慧远学佛。与其他高僧同修净土之业,共一百三十三人。他在传扬佛教,并使之中国化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宋代净土宗佛徒尊其为始祖。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柴桑(今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著名诗人。史书谓其为陶侃曾孙。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不愿折腰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他生性豪放不羁,酷嗜酒,饮必醉。擅长诗文辞赋,不少作品隐寓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有的作品抒写情怀,多悲愤慷慨之叹。同时也有作品宣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观念。传世之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平淡恬静,朴实真挚,精炼入神,脍炙人口。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出名。有《陶渊明集》。 王孚(?—445)安成郡(治今安福)人。刘宋志书家。学业有成,品德高尚,为乡人称赞。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安成相沈邵拟举孝廉,寻病卒。沈邵表彰他“行洁业淳,弃华息竞,志学修道,老而弥笃。”所著《安成记》(原作已佚,仅存零星条目)为江西最早地方志书之一。 雷次宗(386—
448)字仲伦,豫章南昌人。刘宋学者。少入庐山,向慧远学佛。又攻儒学,隐居不仕。元嘉十五年(438),应征至京师(今南京市),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后宋武帝在钟山西岩下筑招隐馆,令其为皇太子及诸王讲丧服经。所著《豫章记》为江西最早地方志书之一。 邓琬(407—466)字元琬,一作元琰,南昌人。祖上四代大官。初为主簿,后任南海郡太 守。大明八年(464)为晋安王刘子勋的镇军长史、寻阳内史,代行江州事。时宋废帝刘子业无道,皇族诸王夺位斗争剧烈。琬遂举九江之众,拥戴刘子勋,进攻废帝。战乱中明帝即位,琬亦让子勋在寻阳登位,并改年号为义嘉元年(466),自为左将军、尚书右仆射。同年八月兵败被诱杀。 宋元时期历史人物(1) 乐史(930—1007)字子正,宜黄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南唐开宝年间状元,入宋官水部员外郎。毕生著作勤奋,有《太平寰宇记》和传奇小说多种。《太平寰宇记》二百卷,是著名的地理总志。新增姓氏、人物、艺文、土产等项,体例为后世志书所沿用。所载唐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缺略;所记宋代事实,是研究宋史的珍贵资料。原书今存一百九十七卷半。 陈彭年(961—
1017)字永年,南城人。太平兴国中进士,官至兵部待郎、参知政事。博闻强记,熟谙典故,著述很多。大中祥符元年(1008),奉诏与丘雍等修订《切韵》,改名《大宋重修广韵》,收字二万六千余,为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依据;研究上古或近代语音,也要以此作为比较资料,是汉语音韵学中重要的韵书。参加编纂《册府元龟》。所撰《江南别录》,为记南唐义祖、烈祖、玄宗、后主四代历史的原始资料。史载彭年官至贵显而居室陋敝,所得俸赐,惟市书籍。 王钦若(962—1025)字定国,新喻人。进士。北宋大臣。官至同平章事、枢密使。真宗初年,奏免一千余万各地自五代以来积欠旧赋,释放系囚三千余人。后迎合真宗意伪造“天书”,封禅泰山。奉命与杨亿、陈彭年等人编纂《册府元龟》一千卷,将上古至五代事分门依序排列。所采资料以史籍为主,引文多整章整节,对宋以前史籍的辑佚和校勘有较大价值。夏竦(985—1051)字子乔,德安人。北宋大臣。经史百家、阴阳律历、佛事老之书,无不通晓。以文学起家,曾为国史编修官,同修起居注。任地方官多有治绩。真宗时为襄州知州,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以救活贫者。仁宗时知洪州,勒令巫觋(男巫)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治军严,敢诛杀,对疾病死丧者,则抚循甚至。累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贪,家财巨万。谥文庄。有《文庄集》三十六卷、《古文四声韵》五卷。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北宋大臣,词人。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其词清新婉丽,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谥元献。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方会(992—1049)本姓冷,宜春人。禅宗高僧。初居筠州(今高安)九峰山,后居萍乡扬歧山普明禅院,开创扬歧宗派,世称扬歧禅师。南宋庆元五年(1199)日僧俊仍来中国学习扬歧禅法,四十年后扬歧宗传人日本,至今仍是日本禅宗各派中势力盛大的一派。 张正随字宝神,张道陵第二十四代孙。北宋道教天师。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赐号真静先生,自此“天师”世受朝廷赐号。蠲免赋役,则为天圣八年(1080),自二十五代“天师”始。 慧南(1002—1069)玉山人。俗姓章。禅宗高僧。住修水黄龙山,开创黄龙宗,声望极高,有“黄龙宗派被天下”之称。淳熙十四年(1187),日本僧人荣西来中国研习黄龙宗禅法,黄龙宗遂传入日本。 宋元时期历史人物(2)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而孤,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天圣进士。支持范仲淹改良政治。后擢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秉性刚直。王安石变法时,曾上疏指陈青苗法之弊。贬降至于再三,而志气自若。主张文章应“明道”
致用,力矫五代以来文章论卑气弱之陋习,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等并出其门下。后人将他们六人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并列,称唐宋八大家。与宋祁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又撰我国第一部金石学专著《集古录》。其《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种新体裁,有助于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谥文忠。有《欧阳文忠集》一百五十卷。 刘敞(约1008—1069)字原父,新喻人。北宋学者。世称公是先生。庆历进士,廷试第一,以亲嫌,改第二。曾任三司使、知制浩等官。奉使契丹,以熟知山川和博物令契丹叹服;出知扬州、郓州、永兴军等处,有治绩。重视古器物对研究历史的价值,得先秦彝鼎数十件,考释其铭文,因以知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长于春秋学,摆脱传统章句注疏的束缚,开宋儒批评汉儒的先声。有《七经小传》、《春秋权衡》、《公是集》等。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人。人称盱江先生。北宋思想家。晚年得范仲淹、余靖等推荐,任太学助教、直讲。主张改革政治,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虚伪说教;主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重视发展生产;主张“限人占田”,以防土地不均;主张将过多的工商业者和道士、和尚、巫医卜相、倡优等“冗者”驱之归农,以增加农业劳力。其哲学思想有唯物主义因素,认为五行万物是阴阳二气之会合。有《直讲李先生文集》。曾巩(1019—1082)字子固,南丰人。北宋文学家。进士。累宫至中书舍人。知洪州(治南昌市)时,遇大瘟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以救贫病者,分医诊视,多所存活。不满因循苟且,认为“法者所以适变”,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前提下,对“法制度数”改易更革。整理、编校了大量古籍和史书,“以史学见称士类”
,有史书专著《隆乎集》传世。为文简朴雄浑,长于说理,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家有藏书二万卷,手自校订,颇为精审。著有《元丰类稿》、《续稿》、《外集》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抑制兼并势力。上万言书提出改革主张。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强调“权时之变”,力主变法,反对因循守旧,坚持以富国、强兵为主旨的新政。颁行青苗、均输、市易、募役、农田水利、保甲、将兵等新法,限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使国家财政情况有所改善。又罢诗赋、明经等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立太学三舍法,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为推行新法培养人材。由于司马光、文彦博等大臣和皇后家族的反对,新法实施屡遭阻碍,并逐渐失去了神宗的支持。熙宁七年王安石辞职,次年复任,九年再罢,退居江宁(今南京市)。封荊国公,谥文。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其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的作品,体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有力,论说透辟,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现存《临川集》、《周官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条。 宋元时期历史人物(3) 侯叔献(1023—
1076)字景仁,宜黄人。北宋水利家。庆历进士。熙宁年间,认真推行新法。奉命与刘彝等七人分行诸路,相度农田水利赋税徭役利害。任提举淤田司兼都水监丞,征发民工,在伏秋大汛期间,引黄水入汴,淤灌附近之地以成良田。汴水暴涨,睢阳沙堤危急,率民工引水入上游数十里古城中临时滞洪,使下游浅涸;王韶(1030—1081)字子纯,德安人;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李常(1031—1094)字公择,建昌(今永修);刘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治今高安;曾布(1036—1107)字子宣,南丰人;宋元时期历史人物(4);王克明(1069一1135)字彦昭,乐平人;朱弁 率民工引水入上游数十里古城中临时滞洪,使下游浅涸,得以抢修堤防。次日古城水满,而堤防完工,汴流复行,众皆服其机敏。又主持引汴入蔡工程。后积劳成疾,病卒于扬州光山寺。 王韶(1030—1081)字子纯,德安人。北宋军事家。进士。上《平戎策》,言取西夏必先复河湟。神宗信用,任以西事。用兵有机略,招降羌人部落,置熙州(今甘肃临洮),又取河、洮等五州,形成对西夏包围之势。以功为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召为枢密副使。后罢去,历知洪州、鄂州。谥襄敏。 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人。北宋词人。晏殊第七子。仕途不得意,晚年家道中落。其词工于言情,多感伤情调。有《小山词》。 江西历史名人故事 李常(1031—
1094)字公择,建昌(今永修)人。北宋藏书家。进士。年少时曾读书于庐山白石庵,藏书近万卷。仕宦于外则留书僧舍以利后来学者,人称其居为“李氏藏书山房”,苏轼为之记。王安石变法时官右正言、知谏院,对新法多有驳议。哲宗立,任户部尚书,进拜御史中丞兼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后以反对凭诗论人罪,出知成都,暴卒于途。有《文集奏议》、《诗傅》、《会计录》等。 刘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治今高安)人。北宋史学家。十八岁中进士,官至秘书丞。博闻强记,笃好史学,参与《资治通鉴》的编写。凡史事纷烦难治处,皆由其处。对“魏晋以后事,考证差谬,最为精详”。魏晋南北朝、隋及五代十国的长编和全书义例的确定,也“多出于恕”。有《通鉴外纪》等。 曾布(1036—
1107)字子宣,南丰人。北宋大臣。与兄巩同登第。参与制定青苗、募役、保甲、农田水利等新法,任翰林学士兼三司使。曾条析批驳韩琦攻击新法之疏。哲宗亲政,任知枢密院事。徽宗时任尚书右仆射,主张调和新旧两派,被蔡京排挤,放逐在外,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宋元时期历史人物(4) 王克明(1069一1135)字彦昭,乐平人。北宋医家。以医术行江淮苏湖间,于针灸尤精。知书尚义,尝数千里赴人之急。南宋初创海州宋军大疫,在军中治愈近万人。先中礼部试,任医官,后迁内翰林医痊局。 朱弁(?一1144)字少章,婺源人。南宋文学家。朱熹族叔祖。建炎初,以太学生擢任通问副使赴金,不屈于金人诱胁,被扣留十六中方归。为文援据精博,曲尽事理。所作怀念故国之诗,深切婉转。有《风月堂诗话》等。 洪皓(1088一1155)字光弼,鄱阳人。政和进士。建炎三中(1129),奉命赴金,被扣留十五年,拒绝高官诱惑,不为杀戮所屈,多次密向南宋报告军情。回宋后,揭露秦桧的叛徒罪行,被贬英州九年,南移袁州中途病卒。所作《江梅引》四首,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有《鄱阳集》、《松漠纪闻》等。 欧阳澈(1091—
1127)字德明,祟仁人。靖康元年(1126)以布衣上安边御敌十策,又两次上时务十事,提出改革政治和抵御金兵的建议。次年赵构即位,又至南京(今河南商丘)伏阙上书,斥责主和派黄潜善、汪伯彦的罪恶,被赵构杀害。有《飘然集》。 周执羔(1094一1170)字表卿,弋阳人。南宋天文学家。宣和六年(1124)进士第二。累官至礼部尚书、侍读学士。奉命厘正统元历,推日月交食,考五纬盈缩,以纪气朔寒暑之候。撰《历仪》、《历书》、《五星测验》各一卷。 吴曾字虎臣,崇仁人。博闻强识。绍兴十一年(1141)献所著《左传发挥》得官,后迁工部郎中,出知严州,去贪吏,恤良民,善政著闻。作《能改斋漫录》十八卷,记载当时史事,辨证诗文典故,解析名物制度,引述重要作家的逸诗、逸文,对研究唐宋文史有重要参考价 值,在南宋笔记著作中堪称佳本。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庐陵(今吉安)人。建炎进士。金兵渡江,进逼赣州,他召募义兵,保卫乡里。后任枢密院编修。绍兴八年(1138年),金使“诏谕江南”,气焰嚣张,而赵构、秦桧决意乞和。铨上疏抗争,激愤指出含垢忍耻屈膝称臣,乃“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请斩秦桧以平民愤。疏文在民间刻印传读,金人出千金募求,知南宋有人。秦桧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罪将铨除名编管新州,再改吉阳军(今海南崖县)。桧死移衡州。孝宗即位,复起用,以资政殿学士致仕。谥忠简。有《澹庵集》百卷。 洪适(1117—1184)字景伯,晚年自称盘洲老人。鄱阳人。南宋金石学家。洪皓之子,与弟遵、迈并称“三洪”。绍兴十二年(1142)与遵同中博学鸿词科,赐进士出身。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文惠。工文词,好收藏金石拓本,并据以证史传讹误,考核颇精。有《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三十一卷,还有《盘洲集》八十卷等。洪遵(1120—1174)字景严。南宋钱币学家。官至同知枢密院事。谥文安。所作《泉志》为最早的钱币学专著。另有《翰苑群书》。 洪迈(1123—
1202)字景庐,别号野处。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孝宗时,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以端民殿学士致仕。谥文敏。四十年成《容斋随笔》五集。该书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考证了宋以前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经济制度,记述了不少词章典故,对宋代的史事记述尤详,是宋人笔记中很出名的作品。还有《夷坚志》、《野处类稿》、《万首唐人绝句》等。 宋元时期历史人物(5) 王克明(1069一1135)字彦昭,乐平人。北宋医家。以医术行江淮苏湖间,于针灸尤精。知书尚义,尝数千里赴人之急。南宋初创海州宋军大疫,在军中治愈近万人。先中礼部试,任医官,后迁内翰林医痊局。 朱弁(?一1144)字少章,婺源人。南宋文学家。朱熹族叔祖。建炎初,以太学生擢任通问副使赴金,不屈于金人诱胁,被扣留十六中方归。为文援据精博,曲尽事理。所作怀念故国之诗,深切婉转。有《风月堂诗话》等。 洪皓(1088一1155)字光弼,鄱阳人。政和进士。建炎三中(1129),奉命赴金,被扣留十五年,拒绝高官诱惑,不为杀戮所屈,多次密向南宋报告军情。回宋后,揭露秦桧的叛徒罪行,被贬英州九年,南移袁州中途病卒。所作《江梅引》四首,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有《鄱阳集》、《松漠纪闻》等。 欧阳澈(1091—
1127)字德明,祟仁人。靖康元年(1126)以布衣上安边御敌十策,又两次上时务十事,提出改革政治和抵御金兵的建议。次年赵构即位,又至南京(今河南商丘)伏阙上书,斥责主和派黄潜善、汪伯彦的罪恶,被赵构杀害。有《飘然集》。 周执羔(1094一1170)字表卿,弋阳人。南宋天文学家。宣和六年(1124)进士第二。累官至礼部尚书、侍读学士。奉命厘正统元历,推日月交食,考五纬盈缩,以纪气朔寒暑之候。撰《历仪》、《历书》、《五星测验》各一卷。 吴曾字虎臣,崇仁人。博闻强识。绍兴十一年(1141)献所著《左传发挥》得官,后迁工部郎中,出知严州,去贪吏,恤良民,善政著闻。作《能改斋漫录》十八卷,记载当时史事,辨证诗文典故,解析名物制度,引述重要作家的逸诗、逸文,对研究唐宋文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南宋笔记著作中堪称佳本。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庐陵(今吉安)人。建炎进士。金兵渡江,进逼赣州,他召募义兵,保卫乡里。后任枢密院编修。绍兴八年(1138年),金使“诏谕江南”,气焰嚣张,而赵构、秦桧决意乞和。铨上疏抗争,激愤指出含垢忍耻屈膝称臣,乃“竭民膏血而不 恤,忘国大仇而不报”,请斩秦桧以平民愤。疏文在民间刻印传读,金人出千金募求,知南宋有人。秦桧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罪将铨除名编管新州,再改吉阳军(今海南崖县)。桧死移衡州。孝宗即位,复起用,以资政殿学士致仕。谥忠简。有《澹庵集》百卷。 洪适(1117—1184)字景伯,晚年自称盘洲老人。鄱阳人。南宋金石学家。洪皓之子,与弟遵、迈并称“三洪”
。绍兴十二年(1142)与遵同中博学鸿词科,赐进士出身。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文惠。工文词,好收藏金石拓本,并据以证史传讹误,考核颇精。有《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三十一卷,还有《盘洲集》八十卷等。洪遵(1120—1174)字景严。南宋钱币学家。官至同知枢密院事。谥文安。所作《泉志》为最早的钱币学专著。另有《翰苑群书》。 洪迈(1123—1202)字景庐,别号野处。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孝宗时,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以端民殿学士致仕。谥文敏。四十年成《容斋随笔》五集。该书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考证了宋以前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经济制度,记述了不少词章典故,对宋代的史事记述尤详,是宋人笔记中很出名的作品。还有《夷坚志》、《野处类稿》、《万首唐人绝句》等。 宋元时期历史人物(6)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号平园老叟,吉安人。南宋大臣,文学家。绍兴进士。任枢密使时创诸军点试法,整肃军政。淳熙末年为左丞相,光宗时封益国公。后以观文殿大学士出判潭州(今长沙)。著书八十一种。有《玉堂类稿》、《玉堂杂记》、《二老堂诗话》等,后人汇编成《益国周文忠公全集》。江西省图书馆所存其吉州刻本《欧阳文忠公集》乃图书中的珍善本。 徐梦莘(1126—
1207)字商老,清江人。南宋史学家。绍兴进士,官至直秘阁。常念生于靖康之乱,发愤研究宋金和战历史,绍熙五年(1194)撰成《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专叙宋金交涉史事。另有《北盟集补》、《会录》、《读书记忘》等,皆不传。侄儿天田,亦是富于著述的史学家,著有《西汉会要》、《东汉会要》、《西汉地理书》、《山经》等。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人。南宋诗人。绍兴进士。官至宝谟阁学士。宁宗时因反对丞相专权而居家十五年不出,忧愤国事,病卒,谥文节。其诗不囿旧规,自成一派,独具活脱流畅、奇趣横生的特色,号“杨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多首,是我国历史上写诗较多的作家,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现存诗四千二百多首,有《诚斋集》。 朱熹(1130—1200)的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绍兴进士。曾知南康军(治星子)、提点江西刑狱公事,知漳州、潭州。宁宗即位,为焕章阁待制、侍讲。旋因禁道学,被劾罢。病卒。理宗时追谥文,从祀孔庙。学问渊博,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哲学上继承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世称程朱学派。思想上主张“格物知致”、“正心诚意”;人性论上提出“去人欲,存天理”;社会历史观则冀复夏、商、周三代之治,“愿周孔之道常存”。其学说被尊为理学正宗,对后世影响很大。从事教育五十多年,热心创办学校和书院。知南康军时重建白鹿洞书院,制定学规,成为当时全国书院的典范。吸收当时自然科学成果,提出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从高山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为文穷理致用,反对浮华无实。所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封建士人必读教材。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
也颇流行。有《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多种。 陆九韶字子美,金溪人。南宋学者。号梭山居士。为学“切于日用”。同朱熹辩论,反对 在宇宙本原的“太极”上还有一个更高的“无极”之说,认定《太极图说》非周敦颐作。与二弟并称“三陆子之学”。有《梭山日记》、《梭山文集》。 宋元时期历史人物(7) 陆九龄(1132一1180)字子寿,书斋名复,称复先生,南宋学者。任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教授,主张“尽废讲学而专务践履,于践履中,要人提撕省察,悟得本心”。反对“弃日用而论心,遗伦理而语道”。与弟九渊号江西二陆,以比河南二程(程颢、程颐)。有《复斋文集》。 陆九渊(1129—1192)字子敬,号存斋。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讲学于象山(贵溪县南),称象山先生。乾道进士。任知军,倡通商。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主张心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1176年,和朱熹在鹅湖寺(铅山县)聚会,对“太极”、“无极”和治学方法等问题展开争辨。以后继续进行长期辩论。门人***也分成朱、陆两派。陆的学说为明代王守仁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与程朱学派并称理学两大派。后人编其著为《象山先生全集》。 赵汝愚(1140—
1196)字子直,余干人。宋宗室。乾道进士。宁宗时任右丞相。提倡理学,引用朱熹等人。不久被逐,出知福州,又贬永州,途经衡州时死。 彭龟年(1142—1206)字子寿,清江人。南宋乾道进士。历官焕章阁待制、知江陵府,迁湖北安抚使。谥忠肃。在朝言事面折廷争,善恶是非,辨析甚严。原有文集。后失传。清人编其诗文为《止堂集》三十卷。 彭叔夏庐陵(今吉安)人。南宋学者。举人。学识渊博,著《文苑英华辨证》十卷。《文苑英华》为北宋官修大类书,共一千卷,号为词翰渊薮,然矛盾差错实多。与周必大合作详议,校雠考订,编成其书。对原书考订三原则:沿袭错讹当改、别有依据不可妄改、义可两存不必轻改。其谨严态度值得重视。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人。南宋词人、音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风格清妙。精通音律,著《大乐议》、《饶歌鼓吹曲》。现存自注工尺旁谱词十七首,系研究宋词乐谱的珍贵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等。李燔(1163—1232)字敬子,南康建昌(今永修)人。南宋理学家。绍熙进士。朱熹高足。诸生学业稍次者,熹皆令先问燔。与黄干并称“黄李”
。朱熹卒后,任白鹿书院堂长。讲学之盛,他郡无比。谥文定。 彭大雅字子文,鄱阳人。嘉定进士,官朝请郎。绍定五年(1232)蒙古遣使来议夹攻金朝事,南宋遣使报谢,为书状官随行。将亲身见闻写成《黑鞭事略》,叙述了蒙古立国、地理、物产、语言、风俗、赋敛、贾贩、官制、法令、骑射等事,详备简要,是研究蒙古开创历史的珍贵资料。 宋元时期历史人物(8) 舒翁、舒娇庐陵(今吉安)永和镇人。南宋瓷匠。永和在北宋景德年间为镇市,烧制陶瓷著名,南宋鼎盛。当时“五窑中惟舒姓烧者颇佳”。舒翁善长工艺瓷,其女舒娇“尤善陶”,所制“垆瓮诸色”,可与著名的哥窑(浙江龙泉)产品比价,大花瓶一只值数两银子。 江万里(1198—1275)字子远,号古心。都昌人。南宋大臣。仕四十余年,历官九十一任。事理宗、度宗两朝,曾拜左丞相兼枢密使。热心书院教育,知吉州任上创办白鹭洲书院,自为讲授;知隆兴府(治南昌)时,创办宗濂书院,又委托南安军(治大庾)知军建道源书院。秉 性峭直,反对贾似道等权奸破坏抗元斗争。咸淳九年(1272),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大使。时樊城已被元兵攻破,会见文天样,勉励其负起抗元救国的“世道之责”。1274年,以疾辞。元兵破襄阳,水陆并下。为元骑兵俘获,既而脱逃归饶州(治鄱阳)。元兵入城,投水死。赠封益国公,谥文忠。 谢枋得(1226—
1289)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人。南宋诗人。进士。曾任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遭罢斥。后被起用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率兵抗元。失败后流亡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元朝逼其出仕,地方官强送大都,绝食死。门人私谥文节。其诗沉痛苍凉。有《文章轨范》。后人辑其文为《叠山集》。妻李氏,安仁(今余江)人。夫流亡,携二子匿贵溪山中,采草木而食。元兵搜山,扬言李氏不出,则将山村屠为废墟。闻讯毅然出山,被俘后缢死狱中。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吉安)人。宋末元初诗人。景定三年进士,廷试对策,触犯权臣贾似道,置丙等。曾任濂溪书院山长。后荐举史馆,除太学博士,坚辞不就。入元不仕,隐居以终。词风继承辛弃疾派,多感怀时事、悼念故国之作。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陆游诸家之作。清人辑有《须溪集》。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丙辰科状元。理宗开庆元年(1259),蒙古兵包围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避敌,上疏请斩董宋臣,并提出防御之计,未被采纳。后任刑部郎官,知瑞州、赣州。元兵进逼京城临安(今杭州),在赣州组织义军勤王。平日生活豪奢,此时“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次年任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被扣留。后从镇江脱逃,历尽艰险回到福建。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复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严正拒绝元将张弘范要他写信招降南宋抗元大臣张世杰的图谋,书《过零丁洋》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达了坚贞不屈的意志,成为纵论人生的千古绝唱。1279年被押往元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坚拒一切威胁利诱,誓不仕元。写下气贯长虹的《正气歌》,抒发爱国之忠心,浩然之正气。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初)在大都柴市被杀害。所作《指南录》写其抗元经历,堪称诗史。有《文山先生全集》 宋元时期历史人物(9) 阴时夫名幼遇,以字行,奉新人。入元不仕。纂类书《韵府群玉》二十卷,其兄(一作弟)中夫,名幼达,为之作注。摘录典故和词藻,分隶于各韵之下。唐颜真卿《韵海镜缘》创类书按韵编排,但不传,而以时夫之书为最古。后来通行的韵书,即从《韵府群玉》录出。程钜夫(1249—1318)初名文海,以字行。南城人。元文学家。吴澄同学。宋亡后入大都(今北京),留宿卫。世祖试以笔札,改授应奉翰林文字,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历仕四朝,号为名臣。追封楚国公,谥文宪。文章雍容大雅,其诗亦磊落俊伟。有《雪楼集》三十卷。吴澄(1249—1333)字幼清,祟仁人。官至翰林学士。元理学家。时江西地方政府多次增税,人民负担很重,力促当局先后奏免。其理学主张,折衷朱熹、陆九渊两派,但“格物”、“诚意”之说,更近朱学。居草屋,学者称“草庐先生”
。有《老子注》和诸经《纂言》等。《纂言》力除穿凿附会之弊。《书纂言》只注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不用伪古文经,表现出敢向传统挑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