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3 MB
  • 2022-06-16 12:29:14 发布

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研究

  • 7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研究姓名:何艳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科学技术哲学指导教师:赵兴太201105 摘要摘要本文依据犹太人在诺贝尔科学奖中的获奖比例提出“犹太现象",目的在于探讨犹太人在科学领域成就斐然的原因。首先,通过对获奖犹太人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考察,指出“犹太现象"体现了获奖犹太人身份背景复杂、地域分布集中、教育背景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和创新禀赋超强的特点。其次,笔者以获奖犹太人的特点为参照,对“犹太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指出在历史遭遇、宗教信仰、教育传统、文化特性以及社会习俗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犹太民族打开了智慧之门,培养出使命意识、抗争意识和探索兴趣,并孕育出求知、创新、理性、协作、务实等科学精神;这些精神品格和意识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中,已经熔铸进犹太人的血液,成为其从事科学事业,做出众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不竭源泉。再次,对“犹太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反思,指出“犹太现象”的产生体现了人才成长的动力驱动、优势积累、群落共生等效应,这些成才效应对于我国的科技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犹太现象’’产生原因的揭示使我们洞察到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巨大差异,要想实现诺贝尔奖的零突破,在科技领域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我们不仅需要回顾历史遭遇、提高忧忠意识,反思国民道德、重塑社会信仰,审视人才现状、创新教育方式,还需要探究文化传统、弘扬科学精神,改观研究环境、创造学术机遇。关键词:诺贝尔奖犹太现象科学精神人才培养 AbstractAccordingtotheproportionofJewishNobelprizewinnersinscience,thisarticleputforward‘‘Jewishphenomenon’’toinvestigatethereasonfortheachievementsJewshaveaccomplishedinthefieldofscience.Firstly,throughtheinvestigationonJewishNobelprizewinners’livesandscientificachievements,theauthorpointoutthatthe‘‘Jewishphenomenon"’reflectssomefeatureswhichincludetheircomplexidentitybackground,centralizedgeographicallocation,advantageeducationalbackground.profoundculturalfoundationandquitestronginnovationendowment.Secondly,toinvestigatethecauseof“Jewishphenomenon’’accordingtothefeaturesofJewishwinners,andpointoutthatunderthecombinedeffectsofthefactorssuchflShistoricalcircumstances,religiousfaith,educationaltraditions,culturalidentityandsocialcustoms,theJewishpeopleopenedthedoorofwisdomtodevelopmissionconsciousness,rebellingconsciousnessandexploringinterest,andgavebirthtothespiritsofseekingknowledge,innovation,ration,collaboration,beingrealistic,andotherscientificspirits;thesespiritsandconsciousnesshavebeencastintothebloodofJewishpeopleastheinexhaustiblesourcefromwhichtheydevotethemselvestoscience,andmakeanumberofscientificdiscoveryandtechnologicalinventionintheaccumulationoflongyears.Furthermore,toreflectthecausesofthe“Jewishphenomenon”,pointoutthatthegenerationofthe‘"Jewishphenomenon"’reflectssomelawssuchasdynamicstimulation,advantageaccumulation,andsymbioticeffectforthegrowthoftalentandSOon,theselawshavecertainsignificancetoourcountry‘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ersonneltraining.Finally,therevealofthecauseofthe“Jewishphenomenon"’makesUSgodeeplyintothegreatdifrerencesbetweenChinesecultureandJewishculture.InordertoachievethezerobreakthroughintheNobelPrize,andgivebirthtotalentedpeoplefromgenerationtogenemtioninscienceandtechnology,wenotonlyneedtoreviewhistoricalexperiences,improvesenseofurgency,reflectnationalmorality,reshapethenationalfaith,examinethepersonnelsituation,innovateeducationalmethods,butalsoneedtoexploretheculturalheritage,promotethescientificspirit,improvedtheresearchenvironment,andcreateacademicopportunities.II AbstractKEYWORDS:NobelprizeJewishphenomenonscientificspiritpersonneltrainingIII 1绪论1绪论1.1选题背景1.1.1犹太民族杰出贡献的广泛性通过考察一些历史资料,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劫难中,在丧失国土而流亡各地的近二千年里,犹太民族群星璀璨、精英辈出,以其卓越贡献推动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如对当代世界有划时代贡献的三位思想巨匠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如美国著名政治家基辛格、德国诗人海涅、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美国未来学家贝尔、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俄国科学之父沙皮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师李嘉图,再如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科学奇才冯·卡门、“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以及艺术家毕加索、泛神论大师斯宾诺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演奏家莫扎特、作曲大Nif-j德尔松、哲学家波普尔、心理学家马斯洛等等,这数不胜数的犹太血统的明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放射着眩目的异彩。尤其是在诺贝尔奖这样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国际奖项中,更是出现了一个令人称奇的现象,在799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195位犹太人,即犹太人获得了20%以上的诺贝尔奖。在其它顶级国际科学奖项中,犹太人的获奖比例也相当高。据统计,犹太人在美国国家科学奖中的获奖比例为38%,在有日本“诺贝尔奖”之称的京都奖中的获奖比例为25%,在菲尔兹奖中的获奖比例为27%;在沃尔夫奖中的获奖比例为34%;在信息科学领域,犹太人还获得了42%的诺依曼奖,囊括了27%的图灵奖和37%的香农奖;另外,在非科学领域,犹太人还获得了41%的诺贝尔经济学奖、12%的诺贝尔文学奖和1/3以上的普利策奖。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都不乏举足轻重的犹太学者。概括地讲,犹太民族的杰出贡献具有广泛性,据此,人们提出了“犹太现象”。1.1.2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权威性诺贝尔奖是誉满全球、举世公认的国际性奖项,它以其公正性、权威性代①部分数据来源:周飙.犹太人为何拿了这么多诺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0—14(3).1 1绪论表着物理学、化学、生理学与医学前沿研究的最高水平,并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引领着世界文学、经济学的价值取向,甚至使人略有微词的诺贝尔和平奖也以其鲜明的政治意图促进和维护着世界的和平进程。在诺贝尔诸奖项中,我们通常把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统称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简称为诺贝尔科学奖。诺贝尔科学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历经百余年,集中了500多位科学家的智慧,囊括了300多份人类探索的首次发现,也记录着现代文明的每一次跨越。因此说,诺贝尔科学奖相比其他奖项更具有权威性。尽管“犹太现象"涉及领域众多,似乎具有普遍性,但仔细考察犹太人的各项成就,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一方面,这些成就主要集中在科学领域,而犹太人在科学领域里的不凡业绩尤以诺贝尔科学奖中的体现最为突出。另一方面,诺贝尔科学奖在世界科学领域里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使“犹太现象”更容易引起世人的关注。当然,诺贝尔奖不是唯一的尺度,但以诺贝尔奖尤其是诺贝尔科学奖为参照系来衡量犹太人的成就比较客观。因此,我们选择诺贝尔科学奖的百年历程为研究基点和背景,挖掘“犹太现象”产生的原因。1.1.3中国科技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当今世界,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民族兴衰的核心问题。笔者提出的“犹太现象",实际上是一种人才现象,主要反映了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在各个领域中的突出表现。与犹太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贡献也罄竹难书,然而,今天我们却面临着科技人才培养的困境,尤其是中国诺贝尔科学奖的零现象,仍是国人心头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翻开诺贝尔奖的历史,回眸中华民族诺贝尔奖领奖台下的尴尬与困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如何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民族的成功经验,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优秀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对于犹太人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研究犹太人的机构纷纷设立,如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上海社科院欧亚研究所犹太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和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2 1绪论中心等。上述机构的研究重点,多集中于犹太人的历史发展、相关外文书籍的翻译以及反犹主义方面。近30年来,我国出版的有关犹太文化的书籍,已达一百多种,几乎涉及犹太文化的所有方面。我国对于诺贝尔奖的研究也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进入研究高潮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间,关于诺贝尔奖的专著和论文不计其数。如黎先耀主编的《智慧的星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文萃》,吕淑琴等编著的《诺贝尔奖的启示》,杨福生和赵兴太编著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启示录》等都是关于诺贝尔奖研究的优秀读物。因此,可以说,对于诺贝尔奖的研究和犹太人的研究一样都是备受关注、方兴未艾的领域,然而把诺贝尔奖和犹太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章和书籍却屈指可数,以诺贝尔奖为切入点探讨犹太现象成因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书籍方面,余星编译的《智慧的声音》以犹太名人在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领奖台上及其它重要场合的演说为内容,向我们展现了犹太人的内心世界和伦理价值。当代著名的犹太文化研究专家亚伯拉所著的《犹太人为什么聪明》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文化定天,以智慧立地,通过对犹太文化特性的深入探讨,概括出犹太人智慧的精神和思想内涵;下篇:犹太人与诺贝尔奖,通过对近40位获诺贝尔奖的犹太大师的传奇经历的个案分析,揭示了犹太文化对犹太人的深刻影响,指出犹太人聪明的秘诀,在于其坚定的信念和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亚伯拉的另一部著作《犹太人之谜》,旨在挖掘犹太精神和犹太文化的秘密,阐述犹太民族的成功智慧。贺雄飞的《学习是一种信仰:犹太人教育和创造力的奇迹》通过对群星璀璨的犹太人以及诺贝尔奖中的“犹太现象"的深入分析,阐述了“学习是一种信仰’’的犹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并通过对犹太人创造力和精英教育的深刻剖析,揭示了数百位犹太天才成功的奥秘。杨建邺教授2002年出版的《火星来客?诺贝尔奖与犹太人》,对19个著名的犹太人获奖者进行了个案分析,指出作为“上帝选民”的犹太人是一个聪明的民族。董本建的《犹太名人传(科学家卷)》,介绍了十几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思想品格。马天的《犹太人成功智慧》通过详实的事例阐述了犹太人在信仰、教育、经商、生存等方面所展现的神奇智慧。肖宪的《教育立足的民族和国家》是一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入探讨犹太民族和以色列如何通过教育取得成功的专著,该书剖析深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参考性。论文方面,如2008年广西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奕的学位论文《犹太民族精神与科学研究》,《物理通报》2003年4月刊载的韦中粲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1绪论得者中的‘!犹太伟人现象"》,还有《国际人才交流》1999年1月刊载的罗威的《犹太人与诺贝尔奖》。此外,刘洪一的《犹太<圣经>的世界性与现代文明的联接》、张启成的《犹太名人群星璀璨的起因》和石涵月的《犹太人杰超常涌现因素分析》等,都是研究犹太人获得成功原因的优秀论文。这些文章从各个角度和侧面探讨犹太民族人才辈出的奥秘,一方面展现了犹太学研究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1.2.2国外研究现状作为希伯来文明的直接传承者,犹太民族对世界文明,特别是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20世纪最具有权威性的诺贝尔奖中被集中放大,引起了许多国外学者的关注,涌现出一些颇有借鉴价值的研究成果。如日本学者手岛佑郎编著的《犹太人为什么优秀》,该书从犹太教、犹太人的教育、日常生活等多个角度,探讨了犹太人的经商哲学及社会生活,展现了犹太人的道德品格和精神魅力。大卫·B·罗德曼的《犹太思想与早期现代欧洲的科学发现》,较为系统地考察了犹太思想对现代欧洲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指出在犹太人的宗教传统中,甚至在卡巴拉神秘主义中,同样充斥着对自然、科学的理性探究∞。在诺贝尔奖方面,美国乍克曼所著的《诺贝尔奖获奖奥秘》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与科学英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社会出身、诺贝尔奖与科学上的优势积累等内容进行了论述。由此,我们可以知微见著,国外学者对于诺贝尔奖和犹太人的关注,特别是对犹太历史、犹太文化、犹太教、犹太种族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探究“犹太现象"提供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这对本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鉴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笔者尝试从整体的角度阐述犹太民族智者如林的深层社会文化根源。对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概括和总结,以期在对现有资料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Levi,Joseph.JewishThoughtandScientificDiscoveryinEarlymodemEurope(Book)【J】.JournaloftheHistoryofScienceinSociety.2001.V01.92No.3:5984 1绪论1.3研究意义和创新点1.3.1理论意义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不仅对科学技术本身进行哲学层次的研究和探索,而且也应对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引起或所呈现的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从而挖掘现象或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历史根源和当代价值。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研究正是对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彰显的社会现象进行理论探索和哲学思考,该课题以代表20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发展历程的诺贝尔奖为切入点,探讨和分析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历程中所涌现的奇特的“犹太现象”,挖掘“犹太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并对该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反思,概括和总结出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人才成长规律。因此,对该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拓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边界和视野,而且可以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其他领域的交叉与渗透,有助于科学技术哲学理论的构建、完善和发展。1.3.2现实意义不管是刚刚走过的20世纪,还是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日新月异的21世纪,科技进步、社会发展都是永恒的主题。诺贝尔奖从首次颁发到今天已经走过110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来诺贝尔奖的成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诺贝尔奖成果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又不断充盈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宝库,感召着世人追求理想的步伐。因此,对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或获奖人物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研究也是对著名的诺贝尔奖研究专家杨建邺教授呼吁的响应。他呼吁社会建立“诺贝尔奖学”,并希望“诺贝尔奖学”如“红学"、“钱学"一样,在中国学术界引起关注,掀起研究热潮。所以说,研究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既可以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具有与本专业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又可以体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具有现实意义。1.3.3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绪论(1)在选题视角上,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诺贝尔奖和“犹太现象’’都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对于两者的研究也不乏著作问世,但以诺贝尔科学奖为切入点对“犹太现象”做专题研究的文章还不多见,因此,本文在选题视角上具有一定的新意。(2)在研究结论上,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在考察犹太获奖者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出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特点,不仅揭示了“犹太现象”的成因,同时也从犹太民族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补充深化已有的观点,因而具有新颖性。1.4研究思路和方法1.4.1研究思路首先寻找确定犹太人身份的依据,然后对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人的获奖情况进行统计,并依此提出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对犹太获奖者的个人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特点;然后以犹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为背景,挖掘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并反思该现象的形成原因,概括和总结出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人才成长规律,使中华民族在全面而深刻的启示中借鉴经验,寻求对策。1.4.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法文本研究主要通过学校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有关诺贝尔奖和犹太人研究方面的文献,包括中外专著、期刊、硕博论文、政府出版物等,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2)统计分析法本研究试图借助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资料进行分析归类,其目的是寻找诺贝尔奖中具有犹太人或犹太裔身份的获奖者,然后依据统计资料研究犹太获奖者的特点,以期找出犹太获奖者频繁涌现的社会根源。(3)历史研究法本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借助相关历史文献及资料6 1绪论对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而探究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原因。(4)比较研究法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的犹太民族的研究要立足于寻找值得借鉴的规律和启示,因此,针对本课题的提出背景和研究目的,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比较研究,以使研究结论能科学地落脚在对中华民族人才成长的启示上。7 2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提出2.1犹太人确定的依据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犹太民族,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两千年来却没有自己的土地和国家;她历经磨难,受到无数次的歧视、驱逐、迫害和屠杀,然而她却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这个民族,严格地讲,我们无法用社会学意义上的民族概念界定她,因为她显然不单单是以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为基础而构成的人类群体;也无法用单纯生理学意义上的种族概念界定她,因为正如法国学者里普莱所言,犹太人是一种没有统一生理特征的人群,他们之所以能保持成为一个群体,主要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外部压力。同样,也不能简单的用宗教学意义上的信仰标准界定她,甚至我们也不能以国家的定义去限定她。我们之所以称她为一个民族,乃是基于当前国际上通用的说法“ethnicgroup’’,即以种族、宗教、文化或语言为共同基础的人类群体。由于这个民族内在的复杂性,要确定一个人是否为犹太人,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容易。为了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数字,我们将根据犹太民族的历史特殊性,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身份进行确定。2.1.1宗教信仰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犹太人曾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信徒,因为在犹太人几千年的历史中,唯一能够维系他们生存不灭的东西便是犹太教。在世界各地的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犹太人中,唯一共同的东西仍是犹太教。但伴随着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犹太教已经不再被作为判别犹太人的最高标准了,这是由于自近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地区先后出现了所谓的“世俗犹太人”。这些人出生于犹太家庭,却不信仰犹太教,也不参加任何形式的犹太宗教活动,甚至已改信其他宗教,但他们却自认为是犹太人,或被认为是犹太人。据统计,在美国近六百万的犹太人口中有大约一半人自称不信犹太教,而在拥有四百多万犹太人口的犹太国家以色列,不同程度信仰犹太教的人只占其全部犹太人口的一半。由于犹太教内部正统派与改革派的分歧,犹太人身份的判定出现了两难现象。尽管如此,目前在多数中东国家,判定一个人是否为犹太人,其根据仍是看他是否信仰犹太教。8 2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提出2.1.2血缘关系同大多数民族的判别标准一样,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是出生于犹太家庭的人就被认为是犹太人。后来,由于犹太人流散世界各地,与非犹太人的交往日益增多。为了有利于犹太社团本身的延续和发展,也为了保持犹太血统的纯洁性,犹太教权威作出规定:犹太母亲所生的子女才是犹太人。因为母亲一般是家庭的核心,承担着生育、抚养和教育后代的主要责任,对子女有着比父亲更为重要的影响。到了近代,在欧洲各国“解放”思潮的影响下,许多犹太人走出犹太区,与非犹太人建立了家庭。这种情形愈演愈烈,使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至于后来多数西方国家,如英、美等国在根据出身和血缘关系判定是否为犹太人时,出现了不同的标准。他们有的以其双亲是否是犹太人为标准,有的只以其父亲是否是犹太人为标准,也有的只根据其母亲是否是犹太人为标准。而纳粹德国在迫害和屠杀犹太人时,不管是父辈、祖父辈还是曾祖父辈,也不管是母系还是父系,只要有犹太血缘关系的,一律视为犹太人。他们甚至还荒唐地测量人的头颅的长度,观察鼻子的形状等,以判定谁是犹太人。相对于外界对犹太人身份的诸多评判标准,犹太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定则显得较为权威。对于犹太人自身来说,目前最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判别标准,是把宗教信仰和血缘关系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如以色列国会在1970年通过的《回归法》修正案中就规定:“凡是犹太母亲所生,或已皈依了犹太教,而又不属于另一宗教的人,就被认为是犹太人【lJ。”2.2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人的获奖情况参考上述判定标准,结合当前犹太人研究的现状,为了表述的方便,具有犹太信仰或者犹太血统的犹太人、犹太裔统称为犹太人。在参阅大量纸质文献及犹太人信息网的有关数据的基础上,笔者统计出1901--2010年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人的获奖情况。9 2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提出2.2.1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犹太人的获奖情况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主要面向那些在物理学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的科学家。如表2.2.1所示,在100多年的诺贝尔奖史上,有50位犹太人问鼎物理学奖,为世界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表2.2.11901—20lO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犹太人的获奖统计①时间获奖人国籍获奖理由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1907年A.迈克尔逊美国度量学研究1908年G.李普曼法国发明应用光干涉现象的天然彩色摄影技术创建相对论,阐明光电效应的定律,提出光量1921年A.爱因斯坦美国子概念等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提出自己的原子结1922年N.玻尔丹麦构模型J.弗兰克美国1925年发现原子撞击时出现的规律性G.L.赫兹德国1943钲0.斯特恩美国测定质子磁矩1944年I.I.拉比美国用共振方法测量原子核的磁性1945年W.泡利美国发现不相容原理1952年F.布洛赫美国核磁精密测量新方法的发展及有关的发现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波1954年M.玻恩英国函数的统计解释I.Y.塔姆苏联1958年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I.M.犯兰’市苏联1959年E.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1960年D.A.格拉泽美国发现气泡室1961年R.霍大斯塔特美国由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原子核的结构1962年L.D.朗道苏联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理论,特别是液态氦的研究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发现1963年E.P.维格纳美国和应用对称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贡献①表2.2.1、表2.2.2、表2.2.3资料来源:1、1995—1996年犹太手册(纽约,1996:294--296)1901—199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的犹太人人数统计;2、亚伯拉.犹太人为什么聪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16—118.3、TheJewishContributiontotheworld[EB/OL]http://嗍.jinfo.org/index.html4、贺雄飞.犹太人超凡智慧揭秘[EB].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592044.html,pdf;5、肖宪.谜一般的犹太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10 2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提出R.P.费曼美国对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包括对基本粒子物理1965年J.S.施温格美国学的意义深远的结果1967年H.A.贝特美国恒星能量的产生方面的理论关于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的发现,提出1969年M.盖尔曼美国“夸克”粒子理论1971年D.盖博英国全息摄影术的发明及发展1972年L.库伯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关于固体中隧道现象的发现,从理论上预言了1973年B.D.约瑟夫森英国超导电流能够通过隧道阻挡层A.N.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与粒子运动间的联系,并1975年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子核结构理论B,R.莫特尔逊丹麦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T作1976年B.里克特美国独立发现新的J/1lr基本粒子A.A.彭齐亚斯美国3K宇宙微波背景的发现1978年建成液态氮的新装置,证实氮亚超流低温物理P.L.卡皮查苏联学S.L.格拉肖美国1979年建立弱电统一理论,特别是预言弱电流的存在s.温伯格美国1981年A.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1987在K.A.缪勒瑞十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L.M.莱德曼美国1988年M.施瓦茨美国从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并通过发现斗介子中微J.斯坦伯格美国子而对轻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1990年J.弗里德曼美国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明1992年J.夏帕克法国对粒子榛涮器特别县名幺幺下比窜的管明和短展M.L.佩尔美国发现T轻子1995年F.莱冈斯美国发现中微子D.M.李美国1996年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一3D.D.奥谢罗夫美国1997年科恩·塔诺季法国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若尔斯·阿尔费罗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2000年俄罗斯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维塔利·金兹伯格俄罗斯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美国在超导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科索夫戴维·格罗斯美国2004年发现了强相互作用下的渐近自由现象戴维·波利策美国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量子理论的贡献 2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提出2.2.2诺贝尔化学奖中犹太人的获奖情况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主要面向那些在化学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的科学家。如表2.2.2所示,在100多年的诺贝尔奖史上,有33位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为人类的化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表2.2.21901—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中犹太人的获奖统计时间获奖人国籍获奖原因1905年拜耳德国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1906矩H.莫瓦桑法国从事氟元素的研究1910年0.瓦拉赫德国脂环式化合物的研究1915年R.威尔斯泰特德国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1918年F.哈伯德国发明|司氦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1943年G.赫维西匈牙利化过程1961年M.卡尔文美国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1962年M.F.佩鲁茨英国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1971年G.赫兹伯格加拿大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1972年W.H.斯坦美国从事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1977年I.普利戈津比利时论1979经H.C.布朗美国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P.伯格美国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1980年w.吉尔伯特美国列顺序1981年R.霍夫曼美国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性研究开发了结品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1982年A.克鲁格英国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研究H.A.豪普特曼美国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1985年J.卡尔勒美国计算法D.R.赫施巴赫美国1986年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J.C.波拉尼德国1988焦R.休伯德国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维结构1989年s.奥尔特曼加拿大发现了RNh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2年R.A.马库斯美国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1994年G.A.奥拉‘美国对碳正离子研究的贡献1996年H.W.克鲁托英国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甯勒氏球C601998年W.科恩美国提出密度函数理论12 2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提出2000年艾伦·黑格美国对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阿龙·切哈诺沃以色列2004年阿夫拉姆·赫什科以色列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欧文·罗斯美国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美国在分子基础上展示真核转录过程2008年马丁·沙尔菲美国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2009年阿达·约纳特以色列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2.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犹太人的获奖情况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为了表彰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如表2.2.3所示,在100多年的诺贝尔奖史上,有61位犹太人问鼎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人类生理学和医学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表2.2.31901_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犹太人的获奖统计时间获奖人国籍获奖原因保罗·埃尔利希德国因为免疫学和血清疗法方面的研究1908年因为对免疫的研究,特别是提出免疫的“细胞理梅契尼科夫苏联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研究1922焦迈尔霍夫德国因为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的关系的研究1924笠爱冈托芬荷兰因为发现了心电图的机理1930纯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了人类的血型1931征瓦尔堡德国发现了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6年洛韦英国发现了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厄兰格美国用电子技术研究神经活动并发现单一神经纤维1944年赫伯特·加塞美国的高度机能分化1945年钱恩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治疗作用1946年缪勒美国发现x射线能诱发基因的突变1947年柯里夫人捷克发现肝糖的催化转变过程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它的结构对生物学的作1950年赖希施泰因瑞士用1952年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1953年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 2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提出1958年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的基因重组和遗传物质结构1959年科恩伯格美国发现RNA和DNA的生物合成机制1964年K·布洛赫美国研究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制F.雅克布法国提出信使核糖核酸和操纵子理论1965年A.M.雷沃夫法国研究病毒遗传组合而对分子生物学所做的贡献1967年沃尔德美国研究视觉生理特别是色素的成就1968年尼伦伯格美国研究遗传密码的破译取得的成就1969年卢里亚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阿克赛尔罗德美国发现二酚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过程1970年卡茨英国发现神经末梢传递物质的释放机制1972年埃德尔曼美国研究抗体的化学结构取得的成就巴尔的摩美国1975年发现肿瘤病毒与遗传物质的相互作用特明美国1976年布鲁姆伯格美国发现乙型肝炎的起源和传播机制耶洛夫人美国发现和发展放射免疫分析法1977年沙利美国放射免疫测定激素肽将限制性内切酶用于遗传组织和遗传工程所取1978年内森斯美国得的成就1980年贝纳塞拉夫美国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1982年范恩英国发现前列腺素及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确立有关免疫机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单克隆抗1984笠米尔斯坦英国体布朗美国1985年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戈德斯坦美国蒙塔尔奇尼意大利发现并阐明生长因子,开拓出基因科学研究的新1986年S.科恩美国领域1988年伊莱昂美国研究选择性抗代谢药物所取得的成绩毕晓普美国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于细胞基因,1989年瓦尔姆斯美国即所谓原癌基因E.内尔德国1991年发现了膜片钳技术B.萨克曼德国关于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为一种生物调节机1992年费希尔美国制的研究夏普美国1993年发现断裂基因罗伯茨美国1994年吉尔曼美国1994年罗德贝尔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传导信息的作用1995年刘易斯美国发现了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14 2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提出1997年布鲁希纳美国发现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1998年弗齐格特美国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脏血管中的信号传递功能坎德尔2000年美国关于神经系统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保罗·格林加德布伦纳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遗传调控2002年霍维茨美国机理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发现人类嗅觉的基因作用机理2006年安德鲁·法尔美国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2009年杰克·绍斯塔克美国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从上述三个图表中可以看出,从1901年到2010年,共有144位犹太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这些获奖者尽管获奖年份不同,年龄各异,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但他们无疑都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3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界定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瓦诺·阿瑞提曾做出统计,他认为犹太人在1901—1970年70年中的获奖比率是世界上其他民族获奖者的28倍。乜3这个数字是基于包括科学奖、文学奖、和平奖在内的整个诺贝尔奖成果而言的。如前所述,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等三大科技类奖项的授奖面向相关学科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和重要的技术发明,在各授奖领域内所具有的权威性及产生的广泛影响是任何一种其他奖项所无法比拟的。从1901年诺贝尔科学奖首次颁发到2010年的110年来,共有543人获得此项殊荣,而获奖者中有144名为犹太人。如图2.3.1所示,在诺贝尔科学奖各奖项中,物理学奖获得者为188人,其中犹太获奖者50人,占该项获奖总数的26.6%:化学奖获得者159人,其中犹太获奖者33人,占该项获奖总数的20.8%;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96人,其中犹太人获奖者61人,占该项获奖总数的31.1%。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一百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中,有26.4%是犹太人,这对于一个只有一千三百多万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0.3%的民族而言,无疑是一个奇迹!我们把这一奇迹称为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15 2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提出||一||■||I:篙奢篓萋炎篓 3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特点3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特点在对诺贝尔科学奖中100多位犹太获奖者生平事迹的考察中,我们发现:作为个体,每个犹太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品性;作为群体,“犹太现象’’则呈现出犹太获奖者某些共同的特点。对“犹太现象”的特点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犹太现象’’产生的原因。3.1身份背景复杂和非犹太人获奖者不同的是,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获奖者在身份背景方面表现出复杂性的特点。首先,犹太身份确定标准的多样化本身就是犹太人身份背景复杂性的一种体现。对获奖者犹太身份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宗教信仰和血缘关系的双重标准。也就是说,所谓的“犹太获奖者"可以是信仰犹太教,遵守犹太传统的人,也可以是为犹太母亲或父亲所生,具有犹太血统的人,只要满足标准之一就可以称之为犹太人。当然,在犹太获奖者中不乏既有犹太血统又信奉犹太教的人。其次,犹太身份外在的确定标准与犹太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有时并不一致。应该说,大多数犹太获奖者都乐于承认自己的犹太身份,例如费曼就坦言,自己是在一个犹太教徒家里长大的。与费曼不同,某些获奖者则隐藏或否认自己的犹太身份。如盖尔曼就对自己的犹太出身讳莫如深,他常常对自己的家庭守口如瓶。再次,这些犹太获奖者,不管他们是否信奉犹太教,也不管他们是否承认自己是犹太人,他们都与犹太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生活经历也无疑因为这种联系而变得异乎寻常。如二战时期,在纳粹政府的反犹浪潮下,许多犹太科学家为了躲避迫害,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漂泊。相反,在以和平与竞争为主题的当今世界,犹太科学家又因其民族的卓越贡献而备受追捧。百年之间,受迫害与被追捧两种截然相反的命运戏剧性地光顾犹太民族,又为其生存环境平添了几分复杂。最后,尽管这些犹太获奖者具有共同的民族身份或血统身份,但他们出生在世界各地,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接受不同的教育,吸收不同的文化,因而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不同文化的印记。而作为一种凝聚而分散的文化整体,犹太获奖者无疑向世人呈现了某些一致而复杂的文化品性,这一切无不说明犹太人身份背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17 3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特点3.2地域分布集中翻开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名录,还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地域分布的集中性。从国家的分布来看,获奖者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经济高度繁荣的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这一特点在犹太人获奖者身上体现的也很明显,获奖犹太人不仅在整个世界上所占比例极高,而且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持有美国国籍。在整个诺贝尔科学奖项中,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犹太人获得者占该奖项美国获奖总数的36%,诺贝尔化学奖的犹太人获得者占该奖项美国获奖总数的2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犹太人获得者占该奖项美国获奖总数的40%。这几个数字不仅再一次印证了犹太人的优秀,而且似乎也在告诉世人:美国为犹太人的获奖提供了某种契机,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犹太人的成功。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很多犹太获奖者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们作出科学成就的地点也不都在美国。回顾犹太人的散居历史,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移民美国是欧洲长期反犹主义的直接结果。而美国作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度,它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其所实行的移民政策以及在推动基础创新方面采取的卓有成效的措施。犹太诗人海涅曾经说过:“为了所有热爱自由的人民,包括犹太人,美国必须成为逃离欧洲的受压迫人们的避风港。’’口1事实正是如此,对于受到种族歧视、屡遭驱逐的犹太人来说,美国虽然不是天堂,但它曾被视为犹太人新的“应许之地"。美国宽松的移民政策、自由的学术氛围、充裕的研究经费和日益扩大的政治影响,对于犹太人有着极为强烈的吸引力。于是,伴随着欧洲不断加剧的反犹主义浪潮,一批又一批受到迫害的犹太人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据统计,从美国独立前的一个多世纪到20世纪末长达300多年的历史中,犹太人由仅数十人的犹太社团成长为一个人数超过500万的超级社团。在这些移民大军中,犹太科学家数不胜数,他们大部分都集中在实验设备先进和经济条件优越的名牌大学和实验室中。从总体上说,虽然美国犹太人的总数迄今也没有超过3%,但他们在美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贡献却让人惊叹。美国的“抚危济贫"为犹太科学家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契机,犹太人的“知恩必报’’使他们在成就自己的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这种双赢的典范意义深刻,值得我国借鉴。18 3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特点3.3教育背景优越查阅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尽管这些科学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家庭背景各异,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拥有良好的知识背景和较高的学历。首先,无论是出身于商人之家的的斯特恩、维格纳,还是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玻尔、李普曼、玻恩、朗道、施温格、贝特等,不论经济条件的贫与富,他们在学业上都得到了来自家庭的支持和鼓励。如19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普曼,父母亲为了使他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放弃优裕的生活,离开了卢森堡,在巴黎文化气氛最浓厚的拉丁区安了家。同时,父母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李普曼理性精神的形成。其次,很多获奖者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不凡的学习能力,为走上科学研究之路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如出生于纽约的施温格,在父母的引导下,从3岁开始就学习写字,4岁就懂得简单的计算,小学和中学读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1岁时,就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再次,有些获奖者优越的教育背景则是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和积极争取而获得的。相比温伯格的幸运,对于大多数犹太人而言,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机会并不多,特别是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很多学校是限制犹太人入学的。如费曼的犹太身份就使他青年时期的求学受到一些影响,这在当时的美国不足为奇。费曼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前夕,尽管它的入学成绩非常优秀,但校方还是反复对费曼的犹太身份犹豫过,后来在确定费曼的长相和气质都没有任何犹太人特征的痕迹时,校方才最终同意他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在这种西方社会普遍的反犹情绪下,犹太人只有加倍努力,才有可能受到某些老师和大学的青睐,破格录取。例如,卡皮查在1921年随院士访问英国时,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卡皮查来自英国当时的敌对国苏联,当他表示愿意留下来读卢瑟福的研究生时,卢瑟福说招收名额已满,不能再招了。卡皮查问道:“教授,你的实验室误差范围是多大?"卢瑟福回答说:“百分之五。"卡皮查说:“已经招了30个,再增加一个,误差也不过百分之三,并没有超过你的误差范围呀!"①卢瑟福听了对卡皮查的思维敏捷和研究能力大加赞赏,就决定接收他。在拥有良好知识基础的同时,很多人都像卡皮查一样,积极的创造机会,进入名校,寻访名师。总而言之,教育背景的优越成为犹太科学家进军科学高峰的坚实基础。①该事例取自于:邢润川等.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百年走势看名师的作用[J].科技导报.2002,(4)19 3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特点3.4文化底蕴深厚透过犹太获奖者不同的生活环境,丰富的成长经历,我们还惊异地发现,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的,不只是一个科学家,有时他还是一个艺术家、文学家,或者音乐家等等。诺贝尔科学奖奖章的耀眼光环,不仅映射出科学的伟大,而且还照出了获奖者身上的文化底蕴。在众多犹太获奖者的身上,我们体昧到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再次彰显。其一,涉足诸多领域,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如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克思·玻恩,童年时期,在父亲的熏陶下培养了广泛的兴趣。在他16岁时,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建议他先对科学的概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再确定今后的专业方向。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玻恩研究过生理学、认真钻研过数学,还一度萌发过当天文学家的愿望。但他最终确立了自己唯一的奋斗目标,在物理学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玻恩曾这样说:“我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的成就,得益于在大学时对知识的广泛涉猎。"①事实的确如此,多学科的跨领域研究,不但可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研究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助于打破单一的思维模式,拓展人的思维能力,为发现新课题、解决难问题创造诸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术机遇。其二,精通多种语言,了解多种文化。他们中有很多人在童年时遭受磨难、四处流亡,但同时也学会了多种语言,并深受多种文化的熏陶。如197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沙利,曾使用波兰语、罗马尼亚语、意第绪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和法语等多种语言,他的足迹遍布意大利、法国、英格兰及苏格兰、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地。在英国时,曾一度迷上足球,成为出色的足球队员,同时还爱上了古典音乐,尤其是贝多芬和李斯特的音乐。这些经历既使他学会了多种语言,了解了各地的风俗人情,同时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各种文化,并在与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如,1994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罗德贝尔,他1925年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二战时,曾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无线电操作员,并以与希特勒战斗为最高荣誉。到过菲律宾、韩国和中国,很早就学会了在各个地区与人打交道的本领。他认为,所有这些经验和经历都为他成为一个科学家提供了条件。其三,科学艺术同修,兼具艺术修养。在科学界,有很多犹太科学家才华①该事例来源: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百年百星》系列电视节目20 3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特点横溢,如温伯格先生就因其广博的人文知识和艺术修养而获得过刘易斯·托马斯奖,他也因此被人称为“诗人科学家"。和温伯格相比,艺术气质在年岁稍长的费曼身上,还要明显些。此外,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利高津,在童年时期也接受过钢琴教育,这不仅使普利高津从小就拥有了良好的音乐素养和人格修养,并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认真做事、专心致志的习惯。再如,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尔特曼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弹钢琴,他在回答记者采访时曾坦言音乐对其研究有辅助作用,他认为音乐的和谐与科学研究有相通的地方,同属艺术范畴,能让人进入陶醉的境界。3.5创新禀赋超强对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定义,从表面上来看,是基于犹太获奖人数的超乎寻常,实际上犹太现象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对犹太民族超凡创造能力的再一次印证。在西方,人们直接把“犹太现象"叫做“犹太创造现象”。在学术界也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和说法,叫做“没有犹太人,世界的历史将会重写"。回顾历史,犹太人不仅创造了《圣经》,影响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与发展,而且还为世界奉献了众多思想、文化和科学大师。西方著名学者卡歇尔认为:“由于犹太人的世界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的世界观的一部分,因而可以认为它已经像基因代码一样渗透到我们每一个细胞当中。”∞可以说,犹太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离不开其惊人的创造能力,这一能力反映在犹太获奖者身上,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诺贝尔获奖成果本身,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体现了犹太人超强的创新禀赋。从数量来说,犹太民族的获奖人数超过了其它任何一个民族,获奖比例更是与其人口总数不可相提并论;从获奖质量上说,能够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无疑都是突破性成果,但是在获奖成果中能够像相对论一样引起人类思想领域和社会领域深刻变革的恐怕并不多,而在犹太科学家的获奖成果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却并不在少数。如迈克尔逊精确测定了光速,李普曼发明了天然彩色摄影技术,埃尔利希发明了梅毒的近代化学疗法,兰德施泰纳发现了人类的四种血型,钱恩发现了青霉素,盖尔曼发现了“夸克",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刘易斯发现了早期胚胎发育的遗传机制⋯⋯,百年科技历程①转引自:刘洪一.创造力与文化——犹太民族的启示[EB].2010.http://wenku.baidu.com/view/51f61af24693daef5ef73d5b.html,pdf2l 3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特点已经向我们证实了这些成果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除了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外,犹太人还有很多发明创造,而诺贝尔奖成果只是他们诸多发明创造中的一部分。如198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德曼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曾开玩笑地说:“我没有更早得到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们不能决定为了什么发现而授予我诺贝尔奖。"莱德曼以毕生精力从事高能物理实验,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发现。应该说,在他众多的发现中,任选一项都可以使他有资格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例如:他先后发现中性K介子和反氘核,还研究强子碰撞中轻子对的产生,开创了实验高能物理学的新方向,并最早对李政道、杨振宁宇称不守恒原理做出实验检验。莱德曼一生硕果累累,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型科学家。无独有偶,犹太血统信奉犹太教的苏联科学家朗道则称自己为“最后一个全能物理学家"。朗道对理论物理学的许多方面,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也许是借用摩西十诫之名,苏联原子能研究所把他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总结为“朗道十诫”。朗道一生的著作多达120余部,涉及到当时物理学的各个领域,而1962年授予他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提到的凝聚态和液氦的理论工作,只是他工作的冰山一角。在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中,像莱德曼和朗道这样极具创造力的犹太科学家不胜枚举,他们凭借对人类科学事业的满腔热情,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在对“犹太现象"特点的分析中,笔者体会到,犹太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绝非偶然,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也绝非巧合,“犹太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概括地说,犹太民族在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群星璀璨离不开其历史境遇、宗教信仰、教育传统、文化特性及社会习俗的深刻影响。4.1历史境遇的影响进化心理学强调“过去是了解现在的关键”。H1因此,要探究犹太现象产生的原因,了解过去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在这里,“过去”不只是指个体的成长发展经历,更主要的是指整个民族的种系进化史。对于犹太民族来说,其种系进化史就体现为该民族几千年成长发展中的生存境况和历史遭遇,我们称之为“历史境遇",而这一历史境遇对“犹太现象”的产生意义非凡。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一部分希伯来游牧部落因不堪埃及奴隶主的压迫,在酋长摩西的率领下出埃及入巴勒斯坦。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人开始定都耶路撒冷,在迦南地区建立自己的国家。所罗门当政时,希伯来国家达到鼎盛。在享受了十分短暂的和平安宁生活之后,希伯来王国迅速衰落,分裂为以色列国和犹太国。自此,接二连三的厄运降临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身上。先是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圣殿被毁,犹太民族沦为“巴比伦之囚”,然后是马其顿的征服造成了犹太人的第二次较大的流散,接着是公元67年罗马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地区,第二圣殿被毁,犹太人再次沦为异族的臣民。犹太民族从此进入了为期1800多年的世界性的大离散时代,在此期间,犹太民族失去了国土,客居他乡,在逃避迫害中不断漂泊。伴随着基督教在西欧统治地位的逐步确立,中世纪反犹主义思潮不断加剧,犹太人成了宗教狂热下最惨重的牺牲品,不断遭到欧洲各国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处境凄惨。1881年,犹太人因被怀疑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而遭到大规模屠杀,屠杀一直延续到1917年。期间,各地屠犹、排犹事件触目惊心,被害犹太人不计其数,其残忍程度超过了中世纪基督教迫害的高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纳粹主义带来了犹太民族历史上最悲惨的时期。希特勒曾经扬言:“要么雅利安人被消灭,要么犹太人从欧洲完全消失,二者必居其一。"这种以彻底消灭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犹太人为最终目标的疯狂的种族主义理论,使犹太人蒙受了灭顶之灾。从1939年到1946年,规模空前的反犹屠犹浪潮铺天盖地袭向犹太人,致使欧洲犹太人口从1044万降至321万,600多万犹太人惨遭杀害。遭受了千年漂泊的离散之苦,尝尽了异族欺辱的切肤之痛,经历了屡遭屠杀的生死考验,犹太人的复国主义情绪高涨,公元1948年犹太人终于魂归故里、重建以色列。回顾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历史,犹太民族悲惨的流散经历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奇特的社会现象。4.1.1悲惨的历史境遇锻造顽强意志综观历史,犹太民族遭受的敌意绝非个别现象,他们承受的磨难也是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民族无法相比的;然而这无数次的浩劫与屠杀就像一个锻造钢铁的大熔炉,不仅没有使其消失,反而锻造了其顽强的意志。正所谓疾风知劲草,苦难显坚强,正是犹太民族在离散与动荡中所经历的难以想象的苦难,锻铸了他们卓越的品性。人们习惯用“萨布拉斯"来形容犹太人,“萨布拉斯’’是仙人掌果的意思,用这种外表带刺而且坚硬,但内心却相当甜蜜的仙人掌果来形容犹太人,是再合适不过了。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沉重的生存压力,犹太人的惯用语就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天长日久,这句话不仅逐渐成为犹太人的座右铭,而且也成为犹太人拥有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有段犹太谚语这样写道:如果断了一条腿,你就应该感谢上帝不曾折断你两条腿;如果断了两条腿,你就应该感谢上帝不曾折断你的脖子;如果断了脖子,那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犹太人认为,拥有顽强意志的人,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乐观的态度,即使遇上挫折,他们也会认为那不过是成功前的必经考验。畸1正如乔治伯爵1925年所说:“你尽可以诉说你一直在遭受压迫和迫害——可这正是你的力量,你已经千锤百炼,这是你从不断裂的原因之所在。"∞,千百年来,犹太民族的悲惨遭遇对于每一个犹太人的成长都有不言而喻的作用。缅怀历史,常可以使人痛定思痛;审视当下,又往往令其触景伤情。20世纪30年代,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反犹主义和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政府的屠犹运动,许多犹太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感同身受,他们的家庭都或多或少成为这种政治阴谋的牺牲品,为了躲避迫害,他们颠沛流离,几经周折,在各个国家之间逃亡。如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众所周知的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不得不从意大利迁到荷兰,又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冈分析从荷兰迁居美国。再如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尼尔斯·玻尔,1943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往瑞典。伊斯雷尔·阿斯皮尔曾经说过:“衡量成功的标准决不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为实现目标所克服的困难。"对犹太人而言,最值得骄傲的不仅在于他们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成功,更在于他们历经苦难与挑战而幸存了下来。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需要忍耐力和意志力的艰苦事业。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马克思也曾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口3因此说,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拼搏精神,没有几十年如一日辛苦的付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成果将无从谈起。对于犹太科学家来讲,漂泊异乡、备受凌辱的生存际遇已经在沧海桑田的岁月变迁中融进犹太人的血液,锻造出了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这种性格正是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之一。如因发现X射线能诱发基因突变而获得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的美国遗传学家缪勒,他在5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经常每周要工作七天,每天一干就是12个小时。缪勒在总结自己取得成功的经验时,认为是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带他走向了成功。实际上,和缪勒一样,很多拥有顽强意志的犹太人在科学领域如鱼得水,成果频出。4.1.2悲惨的历史境遇塑造抗争意识和大多数民族一样,犹太民族在历史上也几起几伏,曾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更多的则是遭受异族的奴役和征服。其实,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被另一个民族征服消灭的事屡见不鲜,所不同的是,很多曾奴役过犹太民族的国家,其文化脉络都已中断,化作了历史的尘埃,从此一蹶不振、销声匿迹;而犹太民族则“散而不亡",奇迹般地万流归宗、重新复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和这一独特现象一样,其产生都离不开悲惨境遇中的抗争意识。追溯犹太民族的历史境遇,我们会发现,与社会苦难并行的就是反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极度恶劣的生存条件迫使犹太人以百倍的努力去挣得生存的资本,以应对来自居住地社会不断翻新的苛刻要求。从信仰权、公民权被限制发展到基本生存权被剥夺,从屡遭驱逐和奴役到目睹自己的亲人、同胞被投进焚尸炉,从起初面对强权的默默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忍受到生死边缘恐惧的眼神、凄惨的呼唤,所有这些在灭绝人寰、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之下,不仅唤起了犹太人对生的渴望、对自由的追求,更激发了他们隐藏在心底深处的抗争意识。他们知道,生命不仅要不屈,更要抗争。由此,我们断言,正是极具悲剧色彩的民族命运赋予了犹太人顽强抗争赶超他人的强大动力。犹太民族历史上的出埃及、跨红海事件历来被看成是人类“摆脱奴役,奔向自由”的典范,是代表革命的激情和推动社会前进的事件。晦1这些事件所折射出的是犹太民族别具一格的抗争精神。德国著名的革命家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说过,奴役使人意志消沉,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炼狱,使那些能经受磨炼的强者更加高尚,它造就出反抗者和理想主义者。事实正是如此,自19世纪以来,在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运动中,活跃着许多犹太革命者的身影。这些人中,有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马克思,有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有革命诗人海涅,有国际主义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有匈牙利家喻户晓的革命者库恩·贝拉,有苏俄红军之父托洛茨基,有美国劳联主席龚伯斯,有国共合作的发起者马林,有孙中山的高级顾问鲍罗廷等等。一位犹太人谈到犹太民族的抗争精神时说:“在我们每个具有犹太血统的革命者的灵魂深处,存在着一种为我们自己的同胞而痛苦、自豪的感情,以及对他们的无限同情。我们中间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为我们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呻1也许正因为如此,犹太人也被人们称为“最激进的民族",他们具有追求自由和正义的强烈感情。他们不仅为了民族命运而抗争,更多的时候他们似乎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因此,查姆·伯曼特在其《犹太人》中写道:“革命几乎是一种犹太现象”。历史上每出现一次反犹浊浪,犹太人的抗争意识便得到一次增强,这种抗争意识时刻激励犹太人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科学研究工作中,研究者经常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限制,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有顽强的意志,而且需要敢于拼搏的抗争意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要具备了抗争意识,就能勇于开拓、克服困难;只要具备了抗争意识,就能独立思考、积极创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犹太获奖者正是在这种抗争精神和意识的感召下,不畏艰险、积极进取,挑战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攀登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4.1。3悲惨的历史境遇激发创新精神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一个处于危难中的民族是创造天才的民族。的确,不幸的历史遭遇,对于创造来说,恰恰是一种刺激因素。就像爱斯基摩人一样,他们要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就必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适应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比之下,犹太人所遭遇的是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际遇,使他们被迫流散在世界各地,成为“永远流浪”的民族。从埃及的奴役,到巴比伦的囚掳;从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到十字军铁蹄的疯狂蹂躏;从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柱,到德国法西斯的最后灭绝,犹太人几经屠戮,犹如穿行在一条炼狱之路。痛苦的炼狱把犹太人锻造成一个富于创造力的民族,如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有一句格言:痛苦如一把犁刀,它一方面刺破了你的心,另一方面却掘出了你生命的新的源泉。长期受迫害、遭屈辱的悲惨境遇,使犹太人更加奋进和勤勉,他们执著地把希望寄托在科技、文化创造上,在研究和创作中寻觅精神上的慰藉,以曲折、隐晦的方式表示抗争和不满。如以色列学者阿巴·埃班认为,“犹太民族缺少争取国家独立的正常条件,因而寄希望于自己的精神财富。’’∞由于既定的民族身份和历史传统,无论生于何地,也无论居于何处,犹太人都很难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荣耀,也无法满足自己部分现实的需求,他们只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获得安慰,寻求自由。也许正因为如此,犹太民族在时代的进化中才能永远与科学和智慧同行。从中我们可以领悟犹太人杰为什么能够超常涌现:“越是遭受压抑,越要寻求精神上的奋扬和超越”。n们对于犹太人来说,这种精神上的奋扬和超越集中地体现为创新精神。事实表明,历史上犹太民族人才辈出,创造了无数文明成果,既有物质文化方面的,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尤其是在精神文化领域,犹太人不仅创造了《圣经》、《资本论》、“生物进化论”、“广义相对论”等一大批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成果,而且在20世纪为人类贡献了100多项诺贝尔科学奖成果。两千多年坎坷多舛的异地生存遭遇,不但培育了犹太民族的整体创造性,而且也为其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灵感来源。如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辛格,其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庄园》等就是描述在现代文明和①转引自:吴冰月,薛海燕.犹太民族富有创造力的社会文化因素[J】.科技信息2008(32):12627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排忧主义的双重压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1966年获奖的萨克斯则致力于对杀戮和被杀戮、追逐和逃亡、暴力和死亡关系的探讨;而2002年获奖的凯尔泰斯自己常说:“一提起文学创作,便不由自主地想起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悲惨生活。”n¨在特殊的历史及文化遭遇中,犹太作家以各种方式对悠远独特的犹太文化资源进行融解和思考,创造了百年诺贝尔奖史上的“犹太年"。可以说,没有这些极富创新精神的犹太人,今天的世界也许是另外一个样子。综上所述,犹太民族在经济、科学、文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生存本能在环境压抑下的超大量释放的结果。正所谓历经百劫而不衰,屡历磨难而常新14.2宗教信仰的影响追溯人类发展的历史,一般认为,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犹太人的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文化,如果说中华民族和以儒学为核心的华夏文明血肉相联的话,那么,犹太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维系则一刻也离不开犹太教。犹太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宗教——犹太教,同时又孕育和启发了另外两个世界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宗教信仰上的优势使这个民族以无与伦比的坚韧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在犹太人的历史传统中,宗教与科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不仅如此,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体现,犹太民族的宗教信仰对与其科学精神的产生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4.2.1选民观念增强使命意识作为犹太教的崇拜偶像,耶和华不仅是全体犹太人的上帝,更是全人类的圣父,是宇宙之中唯一存在的真神。如他自称:“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除我之外再没有真神。"对耶和华的信仰意味着对其他神祗的排斥。对于不时遭到异族攻伐的弱小民族来说,这种独尊一神的信仰扭曲地反映了其追求民族独立统一的愿望和强烈排他性质的民族情绪。在犹太教的经典《旧约》中,始终贯穿着上帝与犹太民族的特殊关系:“耶和华专爱你们,挑选你们,并非因你们的28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人数多于别民,原来你们的人数在万民中是最少的。只因耶和华爱你们⋯⋯"∞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选民"观念得到了强化,成为犹太教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民"对于犹太民族来说,不仅意味着荣耀,还包含着责任与义务。如查理·伯曼特所说:“所谓‘选民’并不是指他们赋有任何特权,而只是指他们承担着专门的义务:在其他人看来能够接受的东西对犹太人来说则是不可宽恕的,选民并未赋有专门的才能或美德,而只是承担专门的责任。’’n幻在此信仰的基础上,特选子民的教义就有了丰富的含义。一方面,周而复始的悲惨遭遇,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对异族怀疑、恐惧乃至敌视的狭隘民族主义情感,如《旧约》中就记载,禁止犹太人同异族通婚。同时,犹太人对任何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怀疑态度也与此有关。另一方面,犹太教一神信仰本身包含着一种“典型的具有宗教性质的大同主义"Ⅱ31即耶和华是全世界万民之神,生活在地球上的列国之民均是上帝子民,都同样受到耶和华的恩赐和眷顾。而“根据上帝的启示,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维护人类兄弟般的情谊、全部的和平以及人间的正义是他们的历史职责。”u4’由此看来,“特选子民”的信仰理念并没有赋予犹太民族必然的优越性,恰恰相反,它暗示着犹太人向全世界传播上帝旨意的特殊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他们必须忍受苦难、蒙受羞辱、经历折磨乃至死亡。这样,盲目排他的民族优越感和拯救万民、造福人类的神圣使命感交织在一起,在犹太人的民族性格中产生一种悖论,一边是无数异族兄弟的疯狂迫害,一边是本族同胞对人类的杰出贡献,这一现象成为人类历史上一道极为独特的风景。笔者认为,这一风景的秀美之处就在于:经过血腥洗礼后的犹太人依然铭记民族的神圣使命。如像斯宾诺莎、卡尔·马克思等人,不正是继承他们祖先的传统,心怀天下,牢记使命,做出了令世人高山仰之的伟大贡献吗?再如,在20世纪初,许多犹太人都身先士卒,积极投入到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中,其中很多犹太人参加革命并不是因为饥寒交迫而无法生存,相反,大多数震惊欧洲的革命领导人,均出身富裕的犹太家庭,他们本来能够在闲适稳定的环境中享受安逸的生活,但他们还是为远大的革命理想所激励,愿为人类共同的幸福而舍弃个人的私利!综上所述,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没有心怀天下、造福人类的博大胸襟,没有不拘小节、坦诚相待的豪放性格,一个弱小的民族能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独领风骚吗?不能!“犹太现象"作为一种群体现象,①引自:《旧约·申命记》第七章第7--8节29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冈分析除了能表明犹太个体的不同凡响、卓而不绝之外,更多的时候,他还在向我们暗示这个民族背后所背负的神圣使命。在浓厚的宗教氛围熏陶中,在强烈的选民观念感召下,作为民族的一员,犹太科学家不管是否信仰犹太教,潜移默化中他们都拥有一种使命意识,并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本民族的历史使命。4.2.2一神信仰启发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源于哲学,是人类反思自我、反思实践的产物。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n51通常认为,理性思维主要是指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把握思维对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形式和理性认知活动。它是科学家们对事物的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的过程,体现着抽象与具体、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科学家的学术研究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理性对于科学研究如此重要,那么犹太人是否具备这种品质呢?答案是肯定的,从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中我们可以找到其精神来源。在上古时期,大多数民族都信仰多神论或万物有灵论,而犹太人的宗教信仰是彻底的一神信仰。犹太教的一神思想排斥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并试图用一种统一的思想来解释世界。在他们看来,他们所信仰的神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的真神;这个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是唯一的超验者和绝对的抽象者。这个神被称为YHWH∞,我们称之为“上帝”。犹太先民的心目中的上帝,是作为无需证明的前提存在的。换句话说,犹太教认为上帝是自有永有的,是超越宇宙存在的超自然的精神实体,上帝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创造并主宰一切。尽管如此,在犹太人的信仰中,上帝是可以认识的,只不过由于自身的局限,人类对上帝的无知远远大于对上帝的已知。他们因此把上帝的本质和特征归结为超验性、永恒性、全能性、公正性和仁慈性。n们应该说,这种一神思想是犹太民族文化的独特创造。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多神信仰泛滥的时代,犹太人的一神信仰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创新,一种进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坦言,其科学思想的萌芽和科学理论的构建都离不开一神思想的启迪和影响。他多次强调,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他坚持认为宗教和科学存在着牢固的依存性,并说:“要①根据犹太教的揭示,该词只有书写形式,没有发音,在诵读时被“阿东乃”所代替,目前通译为“雅赫维”,即人们一般所说的“上帝”。30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冈分析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n刀思想家拜克也认为:“犹太民族提出的一神思想是新思维方式的第一次表达”。n81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神信仰作为一种神圣存在的上帝的认识,已逐步渗透到了犹太人的思想和意志之中,并通过对其灵魂的启示、提升和约束,引导和改变着犹太人的生活。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犹太教义中包含着一种与科学研究有间接联系的思维方式的胚芽。用今天的话来说,这种与科学研究有间接联系的思维方式就是理性思维。作为人类最早的一神教信仰,犹太教的产生意味着人类的绝对理性的自我觉悟,而对绝对惟一的上帝的信仰则是觉悟了的理性的必然要求。犹太人把高度抽象的上帝作为信仰对象,从而以抽象理念代替了有形可感的具体信仰对象。这种对具体形象的剔除,大大锻炼了犹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使这种智力活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无意识的集体能力。可以说,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失去了感性形象的生动性,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取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逐渐演化为一种科学探索所必备的理性精神。在这种理性宗教观直接影响下,作为犹太民族的精神食粮,犹太教的经典《圣经》自然成为犹太人学习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基本教材。如德国哲学家尼采就认为,犹太教用想象的语言表达了哲学家用抽象概念思考的同样的内容。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正是“一神信仰"及其宗教经典《圣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犹太人思考事物深层原因的兴趣,启发了理性精神。在两千年流散经历中,犹太人漂泊各地,由于生存的需要和文化的冲突,部分犹太人放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尽管如此,失去对上帝的信仰并不代表失去理性精神,因为理性精神己在千百年的锤炼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当代精神分析大师荣格就认为,犹太文化已练就了一种与世界和自然的联系,在反思的恒光中静观自然界。然而,对自然事物的关注仍然带着某种古老的宗教虔诚,而这种科学的理性和宗教的执着良好结合的态度特别有利于科学的探索。换句话说,正是这种带着浓烈宗教情感的理性精神浇灌了犹太民族碧绿的科学园田,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科学精英。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和物理学相比,化学领域吸引的犹太人似乎少得多。理论物理学吸引了如此众多的犹太人,以致纳粹断然将它称为“犹太物理学”。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鲁道夫·佩尔斯是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在最近出版的一本题为《明年的耶路撤冷》的著作中,他谈到了犹太人所以对物理学感兴趣的原因。他写到:“有人提出,现代物理学复杂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的论证和《塔木德》研究有某些相似之处,那些在将《塔木德》研究作为一种传统的环境中长大的人,适合于这种复杂的思维方式,这是理所当然的。n铂”由此看来,犹太人理性精神的产生的确离不开“一神信仰”的启发。4.2.3宗教活动培养协作精神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其分散程度远远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民族。据一份最新犹太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全球现有犹太人口1359万,其中犹太人数超过180人的国家共有74个,全世界83%的犹太人主要集中在北美、以色列、西欧和东欧各国。作为这样一个散居性的少数民族,犹太人正是依靠宗教信仰和宗教律法的力量,在异国人群和异质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千年漂泊,万众一心”,以自尊的民族意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强化了民族的凝聚力,维系了民族的生存。在无边的黑暗岁月里,对于犹太人来说,宗教活动是作为人类生活的真正的拯救力量而出现的。作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力量,宗教活动能够帮助人有效地调整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的情感的丰富和对人的思想的净化,赋予人以力量去面对灾难和失败,使人们走出生活的危机,并以适当的方式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例因此,可以说,犹太教就是在苦难中挣扎的犹太人的精神支柱。不论身处哪个国度,不论贫穷和富有,犹太人都会在神圣的安息日,家家把盏欢宴,念祈文,唱赞歌,这时的犹太人体力得到了恢复,精神得到了升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再一次得到了充盈。在犹太教堂里,人们祈祷颂经,重温“犹太选民"的神圣使命,同时也处理犹太人内部事务。他们在经文和圣歌中领赂到了神圣,在社团和教友中间找到了归属和慰藉。控u在传统宗教活动日积月累的教化中,犹太社团成员逐渐形成了重视集体和互助协作的优良传统。如在希伯来语中,施舍行善被称为“公义”。犹太教的经典《塔木德》中也曾写道:公义之重要,等于其它所有诫命加在一起。可见,互助本是犹太教应有之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犹太人以“社会正义的民主理想”为连接彼此的纽带。乜23事实正是如此,两千多年来,犹太人不管身居何地,不论高低贵贱,他们在国家和民族有难的时候,都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东欧犹太人移民美国时,几乎都要依靠美国犹太社团的帮助。美国犹太人为了帮助新来的同胞,在美国各城镇建立了许多希伯来移民帮助协会。如1939年建立的犹太求助联合会,就致力于帮助欧洲和巴勒斯坦犹太人,他们为新来的犹太人提供衣服、食物和住所,还提供教育设施和贷款,帮32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助他们找到工作。这样,犹太移民在十年里可以不再是一个受施者,而成为施舍的给予者。就这样,在浓厚的互助氛围中,犹太人几经屠戮,不但没有消失在此起彼伏的反犹浪潮中,反而更加繁荣兴旺。毫无疑问,犹太民族的凝聚力及其传承性使其具备了崛起的潜质。由此看来,拥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是犹太信仰的要求,而且也是长期流散生活培养起来的民族传统。这种传统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自然而然就转化为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在科学界,我们看到,爱因斯坦、尼尔斯·玻尔曾是要好的朋友和论敌,围绕关于量子力学理论基础的解释问题,他们开展了长期而剧烈的争论,玻尔高度评价这种争论,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勉励、相互帮助,分别斩获了1921年和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弗兰克、赫兹同样既是工作中的同事,也是生活上的好友,他们团结协作,因发现电子和原子的碰撞规律,共同分享了192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像弗兰克、赫兹这样同为犹太人的合作者,在诺贝尔科学奖中可谓数不胜数。无论是物理学奖、化学奖,还是生理学或医学奖,犹太人共同合作,互相帮助的例子都屡见不鲜。笔者认为,这种源自宗教超然性的民族凝聚力不仅使犹太人保持了文化认同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犹太人的协作精神,这种精神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无疑会产生一种优化组合效应,而协作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优化组合,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4.3教育传统的影响所谓教育传统,是在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积淀和传承下来的,至今仍具有指导和借鉴价值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文化、教育精神和教育品质。良好的教育传统~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①’’犹太人在诺贝尔科学奖中的获奖比率之高使其他民族难以望其项背,思索犹太人成功的奥秘,很多人认为其根源在于良好的教育传统。例如,《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犹太教育揭秘》一书中就曾指出,根植于这个民族灵魂深处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他们获得成功的主要源泉之一。不可否认,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崇尚智慧、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一①这是《教育的力量》封面上的一段话,《教育的力量》是肖川教授创作的教育随笔的精选集。33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冈分析些先进而独特的教育理念,确实为犹太人才的大批涌现奠定了基础。4.3.1崇智重教理念催生求知精神犹太人认为,犹太民族之所以耀眼于世界各个领域,还应归因于造物主对他们求知精神的回报。审视犹太人的教育传统,正是其崇智重教的朴素理念培育了求知精神。犹太民族以尊重知识、注重教育而闻名于世。早在上古时代,犹太人就热衷于教育,并已开始形成自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如《圣经·箴言》就告诫人们:弃绝管教的必致贫受辱,领受责备的必行尊荣。和大多数民族不同的是,犹太人还把智慧看作是上帝神性的流溢。在《圣经》里就有“耶和华以智慧立地,以聪明定天"的说法,而在另一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习是最高的善。这样,教育和学习就不仅仅是智慧和知识问题,同时也成了犹太人精神信仰的一部分。此外,两千年来,财产被掠夺,房屋被烧毁,人民遭驱逐的悲惨遭遇,使犹太人懂得:只有知识才是永远夺不走的财富,只有知识才能真正挽救犹太人。在犹太人的内心深处,教育的好坏不仅决定着他们的贫穷与富有,更决定着他们的安乐与苦难,甚至是生存与死亡。因此,在传统信仰与现实境遇的双重感召下,流散时期的犹太人,即使是最贫困的,也会忍痛割爱使子女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例如,在20世纪初的德国维也纳,尽管犹太人的生活非常艰辛,但研究学问的学者们仍被认为是“最高贵的贵族"。在一战期间,俄国犹太人受到的限制和迫害尤为严重,但俄国犹太父母仍然坚持让自己的孩子上学。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不惜倾家荡产,还有许多犹太穷人为了给孩子交纳学费而卖掉自己最后一个灯架或仅有的枕头∞。19世纪末,几百万犹太人移居美国后,许多犹太父母在衣食住行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仍坚持让孩子上学。当时,仅纽约市就有近一半的在校大学生是犹太人。在美国的各族裔中,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可以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据1988年统计,美国40%的犹太人受过高等教育,远远高于美国其他社会群体的受教育程度。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人科学家之多,自然离不开这一传统积极作用的发挥。如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赫尔曼缪勒就有体现这一传统的生动经历,在缪勒的双亲中,只是他的母亲拥有部分犹太血统,但她仍然坚持犹太人重视教育的传统。缪勒10岁时,父亲不幸去世,①该事例来源:王瑞瑞.犹太民族的教育特性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7,(1)34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冈分析他的母亲只靠自家铜制工艺品小商店的微薄收入维持全家的生活和支付缪勒的学费。犹太人始终秉承“始自摇床,止于坟墓"的圣训,不渝求知之志。历经世世代代的传承与宣扬,犹太人崇学尚智的精神特质逐渐成为一种人生信仰和价值追求,成为一种民族习惯和教育传统。一方面,正是这种视学习如敬神的教育传统,激励并催生出犹太人宗教般虔诚的求知精神,这种精神历经各种文化的洗涤和渗透,已经内化为犹太人孜孜不倦、锐意进取的探索意识。另一方面,知识的获得给犹太人带来了成就感和愉悦感,并吸引着他们去向更深层次探索。黎鸣曾说:“人类由于求知欲的极度不满足而促使形成的一种人类为求知而求知的精神。这是一种永远求活知识、新知识并以至于终极知识的精神。求知,满足知欲是为了人类生命的升华,文化的创造。川231正是在这种求知精神的刺激下,许多犹太科学家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他们积极思考,努力作出新发现和新创造。如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斯坦利·科恩,其父亲是普通裁缝,家庭经济拮据,但他的父母还是让兄弟四个都受到教育。不幸的是斯坦利忠了小儿麻痹症,终生成为跛子,尽管如此,他依然下定决心,要在学术上为人类作出贡献。他认为其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动力是以自身的能力和智慧了解周围世界,这一动力无疑是求知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因斯坦曾说过:“追求知识、热爱正义和渴望自主自立,这些就是犹太人的传统特征,感谢上苍,犹太人的传统造就了我,我属于此”。心引4.3.2早期家庭教育开启智慧之门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智性与德性的自由生长与和谐发展。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少年而言,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由此看来,在孩子童年时期给予的教育比其他任何阶段教育的影响都要深远。自古以来,犹太人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对于长期过着流散生活的犹太民族来说,家庭无疑是最小、最稳固的社会单位,孩子的教育、节期的遵守和每日的祈祷,都是以家庭为主要活动场所。因而,即使在正规的学校和教师出现以后,家庭教育仍然是犹太人最基本、最稳定的教育实践。犹太人认为“世界是由于儿童的呼吸而得以延续的,儿童教育不能被中断,当儿童荒废学业之时,即是圣城耶路撒冷被35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毁之日。①’’因此,每一位犹太父母都积极承担教育子女的重任。家庭教育中,父亲通常被认为是上帝委派给人的第一位老师,按照犹太人的传统,父亲应把自己的一技之长传授给儿子,以保证他们将来成家立业。而犹太母亲和父亲一样,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从来都不含糊,她们把教育孩子视为自己的天职,无论自己的工作多么重要,也不会放弃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因此,犹太教育家弥塞亚认为,一个母亲的影响抵得上一百个学校的老师。.犹太人对家庭教育的认识非常透彻、深刻和到位,这既体现在教育理念上,也体现在教育方法上。首先,犹太民族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世界上第一所胎教大学就是于1968年在犹太人家庭诞生的。其次,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犹太人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在很多犹太家庭,孩子很小就可以与成人平等地谈话和讨论问题。再次,他们还尤其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犹太父母就会在《圣经》上滴上蜂蜜,然后让孩子去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书本是甜的",从而使孩子对书本怀有美好的印象,并逐渐养成爱看书的良好习惯。从这种看似简单的方法我们不难看出犹太人对幼儿早期教育意义的深刻洞察。如果说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获得智慧的第一源泉,那么合理的怀疑和思考则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犹太人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在他们看来,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缺乏创新,真正的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敢于怀疑,随时发问,这样才能锻炼出才能。因此,他们为孩子创造游戏的条件和快乐的生活氛围,提高孩子对多种事物的感受能力,让他们在感受中学会思考,学会怀疑,学会创新。除此之外,犹太人还要求孩子背诵经书。他们认为,大量的背诵是培养记忆力的有效途径。犹太经典《圣经》、《塔木德》等书中涵盖了大量的历史、宗教、科技等文化知识,是犹太文化精华的高度浓缩。对这些经典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开启犹太儿童的智慧大门。同时,在诵读经文时,他们所采取的看,读、听、思、动的有机结合,要比一般的单纯默读式学习方法,效率高好几倍。日本教育学博士、国际著名右脑开发专家田真七曾指出:多运用听觉与背诵,而非传统上的视觉与理解,是打通右脑回路的有效方法,并且容易进入深层记忆。②因此,以读书学习作为人生快乐和甜蜜的来源,以鼓励独立思①引自:吴振利.犹太民族的教育情结与特色论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8):47②转引自:薛碧华.犹太民族的早教秘密[J].好家长,2009,(4)36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考作为开启智能大门的金钥匙,以背诵经书作为培养记忆力的有效途径,这些犹太家庭早期教育的优良传统极大促进了犹太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健康成长。国外一位作家曾写道:犹太人家庭在学问方面应受到高度评价,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举例来说,爱因斯坦的成就,也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教育有关。他在创立相对论时所表现出的杰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既得益于他母亲的音乐熏陶,又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更得益于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籍犹太人赫伯特·布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直言,犹太人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的高比例离不开犹太人对孩子的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他说:“在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而接受任何一件事物,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孩子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①4.3.3科学启蒙教育培养探索兴趣科学的魅力来自未知而不是已知,科学的真谛在于否定而不是肯定。②从许多犹太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现,童年早期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冲动与他们后来所取得的科学成就之间,有着一种奇妙而又直接的联系。爱因斯坦曾充分肯定了探索兴趣的作用,他认为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疑虑开始的飞跃。可见,好奇心和探索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潜在动力。那么,怎样培养儿童的探索兴趣呢?犹太人用自己对教育方式的独特解读为我们提供了答案,那就是科学启蒙教育。犹太人对孩子的教育不单单是掌握知识,他们还热衷于对其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在犹太人那里,科学启蒙教育并不是神秘的分子、原子、激光或者枯燥的定义、原理、法则。他们认为,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科学就在身边,它是花草虫鱼、风云雨雪,是山川田野、江河湖泊,是生机勃勃的自然世界,科学启蒙教育就是引导孩子进入自然世界,观察宇宙万物的特征和变化,在积极的探索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习惯。希伯来《圣经》中包含了深刻的宗教问题和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也不乏对宇宙的产生、世界的创造等科学问题的探索,让犹太儿童①该事例来源;王嘉荣.家庭教育讲座[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②引自:建一.怀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由诺贝尔奖说起[J].发明与创新,2005,(3)37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诵读该书,无疑也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有效方法。除此以外,犹太人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如野外探险,饲养小动物,参观博物馆、动物园,阅读科普书籍等等,这些经历也许很寻常,但不同的是,犹太人会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孩子进行引导、启发,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科学、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天长日久,对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永无止境的探索逐渐成为犹太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如埃班在《犹太史》一书中就曾写道:“希腊人发现,这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咖。童年时期的科学启蒙教育虽然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儿童科学家,但是往往会有某种潜在的影响和作用。无数科学家的成长过程向我们表明:正是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以及科学活动和科普读物,从儿童时代就激发了他们对自然万物的探索兴趣,催生对科学的向往之情,使他们最终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我们知道,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让人掌握多少知识,它最基本的功能是教人如何发现生活的意义,如何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探索世界、理解人生、关爱生命。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激动地书,从来没有过一次灵魂的激荡和放逐,也从来没有对自然产生过敬畏和赞叹,那么,他就一定谈不上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乜朝。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缪勒小时候对动物的喜爱简直着了魔,正是这种魔力,在缪勒研究人类基因突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缪勒8岁时,父亲带他到美国历史自然博物馆参观,那里收藏了许多有价值的标本。小缪勒被一系列化石马的马足标本吸引住了,他感到非常奇怪:有趾头的马足竟然能变成马蹄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缪勒明白了:那些以草为生的马在动物面前只有跑得快才能生存下来,于是在经过无数代的进化后,马的中趾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幼年时的感受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实验标本更能给人以立体的感受,缪勒就是从那时起在自己的脑海里经常闪过这样的念头:既然自然界能够发生逐渐进化的过程,人类最终也能控制这一过程,并用来为人类服务。他的这一认识直接影响着后来的研究,并最终做出了伟大的发现。再如,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也是科学启蒙教育的受益者。在费曼很小时候,父亲就买了一套浴室用的蓝色和白色瓷砖,并用各种方法摆放它(D这句话出自:【以色列】阿巴·埃班著,阎瑞松译.犹太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8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们,引导他认识形状和简单的算术原理;当费曼长大一点的时候,父亲就带他到博物馆,并且给他读不列颠百科全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耐心的解释。在费曼看来,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压力,只有可爱而有趣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也许是对童年时期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深刻,很多犹太获奖者既是科学家,又是教育家,他们在获得科学成就的同时,总是抽出时间关注教育。如利昂·莱德曼教授就非常关注小学科学教育,并反复强调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只有积极探寻更加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才能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犹太科学家这些生动的经历再一次昭示了科学启蒙教育的神秘作用,同时更体现了犹太人的教育智慧。列夫·托尔斯泰认为:“犹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一些永不消失其温情与美丽的伟大东西,就仿佛玫瑰色的晨星闪耀在寂静的早晨,他们之中蕴含的最可贵的东西,是那种对于人类灵魂秘密的充满激情的探索。”嘶1探索兴趣也许并不难培养,难的是能够把童年时期的一丝疑惑、一次感悟在历经几十年后仍然作为终生奋斗方向,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14.4文化特性的影响犹太文化,是一个广义的、综合性的概念。在这里,主要是指具有犹太血统或以犹太教为人生价值取向的犹太人,在数千年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包括涌现出来的引人注目的知名人物和事物乜7|。纵观犹太文化的发展历史,犹太民族的文化特性,从有利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开放的文化生态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上。4.4.1独特的文化传统孕育反叛精神所谓文化传统,是指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能够世代相传并且具有根本性特点的那些文化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i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大多数民族不同的是,犹太人的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宗教文化,宗教对犹太民族的特殊意义使得这种宗教文化在历史的传承中逐渐演变成一种独①该事例来源:黄宇辉等.科学教育:让孩子在科技时代走好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利昂·莱德曼教授专访[J].科技文萃,2001,(1)39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特的文化传统,而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犹太人对犹太教教义的奉行与违背上。对犹太教教义的奉行意味着犹太人对民族信仰的坚持,而对犹太教教义的违背则更多地孕育出一种反叛精神。应该说,反叛精神是犹太文化传统的应有之义。如犹太人对上帝虽然很敬畏、很虔诚,但同时又常以一种反思和反叛的态度对待上帝。《圣经》中就充斥着一种“与上帝辩论”的声音,有学者甚至认为“与上帝辩论’?是一个犹太传统。犹太文化经典《塔木德》中也有许多鼓励人们脱离常规的语录。再如,《圣经》中曾禁止犹太人与异族通婚,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在近代有不少犹太人与异族通婚。仔细分析,犹太人的这种反叛行为更多的是在传达一种永恒的自我反思精神。表面上他们在反叛权威,挑战上帝,实际上,是他们在思考如何使事物或行为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犹太人认为,绝对的权威必然导致绝对的腐化,而崇拜偶像、蔑视理性则是无知的产物。此外,《圣经》中本身就强调:为正义和社会公理而反叛,是犹太人不可推卸的义务。因此,爱因斯坦曾说,犹太人的上帝就是对迷信的否定,这就是哲学和神学的本质不同。犹太文化中所包含的反叛传统,在科学研究领域因循逻辑地衍生出大胆质疑和勇于批判的怀疑精神。如犹太哲学家波普尔就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强调和突出了科学的批判精神,提出了“证伪主义"理论。他强调科学方法是批判的方法,科学精神要求对一切学说保持开放态度,要求在理性批判主义的驱动下不断发展完善,甚至超越自身所建构的一切!∞由此可见,合理的怀疑精神是科学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在科学活动中,能否发现并阐明自然规律,不是由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在犹太人的历史上,许多以叛逆性著称的伟人都曾因“怀疑’’而创立了新的科学理论。哲学家斯宾诺莎自小就深受犹太文化熏陶,被犹太人看作可以担当传承犹太传统重任的“希伯来之光"。但他挣脱了犹太神学的羁绊,成为背叛犹太传统的“逆子”,正是他对犹太神学的背叛和超越,才使得他所创立的近代无神论思想成为后世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并影响了几乎所有的现代哲学家。②众所周知,达尔文的进化论由怀疑神创论而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源于怀疑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因此,科学理论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宗教教条,我们应把“去伪存真”作为科学研究的关键。此外,科学家的批判不仅表现在对传统、对已①该事例来源:王晓勇.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l,17(9):61②该事例来源:王奕.犹太民族精神与科学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0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有知识的怀疑与批判,还应包括对自身的批判。由于人自身的认识局限和科学理论本身的可错性,科学家并非永远都正确,这就要求我们在秉承反叛精神的同时,也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狭隘性,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批判自身!如马克思对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学说的认识,就是一个从否定学说到批判自身再到接受学说的过程。犹太大师弗洛伊德曾说过:“因为我拥有犹太人的两个天性——怀疑和思考,所以我发现自己没有受到偏见的影响,而其他人在运用他们智力的时候却受到了限制。作为一个犹太人,我随时都准备反对和拒绝附和‘大多数的人’的意见。”啪3其实,正如大师所言,犹太人之所以能在众多领域,特别是诺贝尔科学奖中取得非凡的成就,离不开独立思考、大胆怀疑和勇于反叛等精神的引领。事实上,犹太科学家正是在对传统和权威的背叛中实现其超越的。因提出免疫的“细胞理论’’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的梅契尼科夫曾认为,科学的本质是问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于是走上了通往恰当答案的路。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一生特立独行,不受陈规陋习的束缚,对于学术权威他也敢据理力争、大胆批判,毫无畏惧。正如他的挚友戴森所言,费曼是一个极有独创性的科学家,他从不把任何人的话当真。这就意味着他得自己去重新发现几乎全部物理学⋯⋯这实在是一个壮举。由此可见,作为犹太民族的一个独特的文化传统,反叛精神为犹太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赋予了力量和勇气。4.4.2开放的文化生态提升创造能力文化生态和文化环境是一对相近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常常通用。而在学术研究中,文化环境多是指存在于人类主体周围并影响主体活动的各种精神文化条件状况的总和,而文化生态则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状况和环境。这样,文化环境成为文化生态的内涵之一。在这里,我们使用文化生态,更多的是想表达文化环境自身的动态性、传承性和排异性。开放的文化生态是保持一个人、民族乃至国家旺盛创造力的前提条件。因此,犹太民族科学精英的密集,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正如有美丽的花朵就一定有肥沃的土壤,有密集的鸟群就一定有茂密的森林,犹太人卓越的科学创造能力,一定有着利于科学探索的社会文化环境。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文明要实现对自身的超越,都必须保持一种开放性的特质,在广41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冈分析泛的交往中保证文明成果的聚合与延续∞。如果一种文化高度统一、完全封闭,容不下任何异质文化,那么它的发展势必减缓,就像经济领域中的垄断与自由竞争的关系,只有竞争才能更快的发展。纵观世界文明的进程,犹太民族可以称得上是与其它民族交往最为频繁的民族。犹太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与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腓尼基文化、希腊文化以及罗马文化等相互碰撞与融合。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犹太人背井离乡,流落于世界各地,这种民族的流动性和地域分布的广泛性非常有助于犹太人学习、吸收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广泛的历史交往既保证了犹太文化的传承,也丰富了犹太文化的内涵,形成了犹太民族独特的开放式的文化生态。犹太民族开放式文化生态下的人才结构,就像地质学上的板块碰撞和生物学上的生态交错。两个板块相撞的地方,往往是地质最活跃、矿产最丰富的地方。在江河交叉、河水和海水交汇的地方,也是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场所。在与各个民族的交往中,犹太人在维护自己的文化内核的同时,既吸收了其它文化要素中的精华,丰富了自身的底蕴与内涵。又熟练地掌握了一种所在国的语言,成为沟通各种异质文明的桥梁和工具。在不断地沟通与交流中,犹太人逐渐形成一种世界性的眼光,从而使犹太文化具有更加广泛的吸取力。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文化吸取力,才使犹太文化成为一种真正具有“世界性特质”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波兰犹太思想家伊萨克·多伊彻认为:“作为犹太人,他们的‘超前’优势恰恰在于生活在不同文明、宗教和民族文化的交界线上,他们诞生和成长在不同时代的交替点上。⋯⋯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们创造了超越其社会、超越其国家、也超越其时代和同代人之上的思想,才使得他们的精神能邀游在宽阔的地平线上,邀游到遥远的未来。’’啪1事实证明,多种文化的碰撞对人的成长有不言而喻的作用。在多种文化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其思维方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思想尤为活跃。由于长期处于文化冲撞之中,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他们都能以一种较为客观的姿态去考察,这有利于他们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啪3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的。"口¨197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怀特曾说过,天才是由于在一个人心灵中各种文化要素产生了有意义的综合。显然,对各种文化要素的了解,是产生天才的前提条件。犹太民族开放式的文化环境,有力地促进了一代又一代犹太科学精英的成长。像美国的①该观点源于:张倩红.犹太文化的几个特征[J].西亚非洲(双月刊),2003,(2):2142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著名逻辑学家维特根斯坦,现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埃里克森和弗洛姆,著名德国化学家埃利希等,都是在复合环境下成长并作出贡献的犹太人。另外,从多位犹太获奖者的自传中,也能领悟到客民身份与文化交融在他们成长中的独特作用。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在开放式的文化生态环境下,与犹太文化广泛吸取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犹太文化的排异性。正是这种排异性的存在,使犹太民族既经历了新生前的丝丝阵痛,结出了丰硕的文化成果,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异域他乡,踟蹰前行;同时,也正是这种文化传统排异性的存在,使犹太文化在几千年的岁月轮回中没有沦为异族文化的注脚,没有被主流文化所消解,并依旧傲然挺立,成为犹太人的民族之魂、信仰之柱。因此,我们可以说,开放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犹太民族的创造能力,而且也在异族文化的考验中锻炼出了超强的免疫能力。4.4.3丰富的文化资源滋养进取精神在开放式的文化环境里,犹太人创造了更为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这些文化成果在历史的传承中又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前提准备。人类的创造和生产活动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对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多重作用。从理论上说,同等条件下,文化资源越丰富的国家具有的创造资源就越多。实践证明,有许多的创造都是从先前的创造积累发展而来的。如牛顿在生命弥留之际,曾留下一句名言:如果我所见到的要比笛卡尔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站在巨人的肩上,不一定失去自己的高度,而得到的必是一片辽阔的天空。犹太民族在其近千年的文明史上,创造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培养了灿若星河的民族精英。正是在这些丰富文化资源的滋养下,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引领民众创造了民族历史的辉煌,同时也倡导和培育了犹太民族的文化传统。他们在以经典的理论和高深的思想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感染和激励着其它犹太人,培育出犹太人的进取精神。这些民族精英及其创造的文化成果在历史的长河中酝酿、积淀,逐渐成为本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犹太人的先祖亚伯拉罕,作为世界一神信仰的第一人,对宗教世界影响巨大;闻名遐迩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国际舞台上活跃了二百多年,其建立的金融帝国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43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事实上,那些为人类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犹太人杰,其人生理想的树立、健全人格的培育都离不开这些丰富文化资源的熏陶,尤其是杰出人物的感召。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犹太科学家的心灵深处,一定有一个或几个感召他们前进的杰出人物,这些人成为犹太科学家成长过程中最直观、最生动的标杆。如玻尔的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理学教授,每逢周五晚上,总有几位和父亲要好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父亲的这些朋友,有的是物理学家,有的是生理学家,有的是语言学家,有的是哲学家⋯⋯,他们在一起谈论问题,而父亲总是有意识地让儿子在一旁倾听。就这样,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来自各学科的科学家们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使玻尔萌发了要向他们学习、成为杰出人物的进取精神。再如,许多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曾坦言,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有助于他们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和科学发现。因此说,丰富的文化资源,众多的杰出人物在无形中培养了犹太获奖者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科学家们正是凭着锲而不舍、不畏艰难险阻的进取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的各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说,“由犹太人杰培育的民族精神所浇灌的犹太文化沃土,定会产出累累文化硕果!"D214.5社会习俗的影响社会习俗亦称“社会风俗习惯”,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是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生老、岁时节庆、生产娱乐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和方式。社会习俗决不仅仅是裸露在生活表层的现象,它沟通着传统与现实、道德与法制,承接着传统文化规范化的引导。因此,犹太社会习俗更能反映其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它来把握犹太民族的文化精神,洞悉“犹太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将更加亲切、直观和准确。4.5.1特殊的婚配习俗提升智力优势犹太人在婚姻上讲究门当户对,犹太经典《塔木德》中甚至有这样的话:“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娶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④犹太人理想的婚配是,学者与学者的子女结为夫妻,或有所学①转引自:闻君,张佰仲编.犹太人的7大智慧世界上最伟大的智慧圣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16044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冈分析问的孩子同富商的孩子婚配。许多犹太精英的父母都属这样的婚配,如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朗道,其父是一位石油工程师,母亲曾在圣彼得堡接受过医学教育,当过教师和医生。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尼尔斯·玻尔,其父是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其母是银行家多才多艺的女儿。犹太民族的这种婚姻安排是非常睿智的,它不仅从生物学意义上保证了优秀基因的遗传,使犹太民族成为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而且这种“学’’与“商"的联姻,还从价值观念上保证了经商者对知识与学问的认同;而在经济上,学者可以通过联姻得到资助。犹太民族这种以商养学的古老传统,早已引起了很多人的效仿。例如,国外许多由大富翁、大财团出资的学术基金人,国内许多企业与科研文教单位的联姻,都与这种传统有异曲同工之妙。犹太人对待婚姻都非常谨慎和理智。他们在选择伴侣时,通常都会尽可能地考虑配偶的德行操守,也会考虑下一代的遗传问题。因此,有些犹太人不惜违反教规,与其他民族的优秀人土通婚。马克思的父母便是这种异族通婚的例子(父亲为犹太人,母亲是荷兰人)。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拜耳和1944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厄兰格的父母,也都是异族通婚的例子。㈨与此同时,犹太人在婚姻与生育上的禁忌之多,也是其他民族无法相比的。早在远古时期,犹太法典就规定:亲属之间禁止通婚。犹太法典还有这样的忠告:“太高的男人不能和太高的女人结婚,免得他们的孩子又高又瘦。男侏儒不能和女侏儒结婚,以免生出更小的侏儒。口4功在犹太法典《他日珥》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假如一位男人与第一任妻子离了婚,纵使是神殿也会哭泣。口朝"这些有关婚配和生育的禁忌一方面体现了犹太民族的生存智慧,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家庭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家庭的稳定有利于培养和教育孩子,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不断发展;也有助于家庭内聚力的强化,使配偶双方在努力拼搏之余有个温暖的避风港。犹太人对待婚姻的谨慎态度决定了他们会尽量保持婚姻的完整和家庭的和谐,从而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较好的生长环境。在社会生活中,为了应对险恶的生存环境,犹太人尊老爱幼,讲究孝道,竭力保持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如犹太人的家庭亲和力和稳定性在欧、美国家中是最强的,其离婚率在近、现代的欧、美国家中也是最低的。如上所述,学商联姻,异族通婚等婚配习俗和婚姻生育上的诸多禁忌无疑会提升犹太子女的智力优势。根据联合国人口专家的研究发现,科学的婚配和生育习俗,是犹太人聪慧过人的原因之一。事实正是如此,犹太获奖者之中,45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冈分析在童年时期就因慧根初现、显示出过人天赋而被誉为“神童”的犹太科学家不乏其数。如信奉犹太教的苏联科学家朗道,再如美国杰出物理学家施温格。这些科学天才在三、四岁时所表现出来的过人天赋,应该归因于优生优育的功劳。4.5.2传统的节日习俗提升身体素质诸多事实已经证明,受到伤害的民族对健康都显示出本能的关注,犹太民族更是如此。在犹太传统中有一系列独特的圣日、节期、仪礼和宗教习俗,它1TIN约、规定着犹太人的日常行为。重要的圣日有安息日、新年和赎罪日,较大的节日有逾越节、七七节、帐棚节。除此之外,还有普珥节、除酵节、新月节、独立日、大屠杀纪念日、耶路撒冷节等。这些节日作为犹太社会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犹太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啪1在这些传统节日中,犹太人通常会举行宗教活动。对上帝的敬畏和经常性的宗教活动,使犹太人形成了洁净的生活习俗。犹太教律法规定,凡植物、禽类都可以吃,兽类则只准吃分蹄并反刍的动物,事实上只能吃牛羊肉,水生动物,凡无鳍、无鳞的不能吃。对于肉类,律法书上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如不准屠宰出售老死和病死的牛羊禽类,。不准吃生肉,不准吃动物的血,牛羊肉和牛羊奶不能同餐吃;不准吃牛羊蹄筋等等。犹太教律法还规定,屠宰牛羊禽类时必须一刀致命,不得延长其痛苦;肉类是否洁净,也须经专人检验。口71千百年来,尽管饮食方面的禁忌仍是犹太教徒的明显标志,但这种“洁净”的饮食习俗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既讲卫生又讲科学的饮食观。这种饮食观大大降低了犹太民族的疾病发生率,增强了犹太人的体制,甚至还延长了犹太人的寿命。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张弓如果一直绷着,即使是钢做的,也会失去弹力。由此看来,犹太人深知努力工作与适度休息对健康的重要意义。犹太人生活的特色之一就是他们十分重视宗教传统节日,根据犹太教教义的规定,犹太人不能在安息日从事生产劳动。在大多数节日里,遍布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不谈论有关工作的事,全身心的放松自己。在这样的社会习俗影响下,犹太科学家也非常注重身体健康。他们不仅注意科学合理地饮食,还经常利用节假日放松自己,锻炼身体。如爱因斯坦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总要抽出一定时间散步,节假日尤其喜欢爬山、骑车、赛艇等体育活动。有人形容他工作时的劲头“简直象个疯子,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人们常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爱因斯坦这种充沛的精力,正是来自他的合理休息和经常锻炼的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冈分析结果。他常对人说: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它的效率却是个变数,单独追求学习时间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学习效率。他认为工作和休息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阶梯,珍惜时间是有所建树的重要条件,经常参加文体活动,可以获得充沛的精力,保持清醒的头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也非常热爱体育运动,尤其爱好足球运动,年轻时曾一度成为丹麦国家足球队队员。当1922年玻尔获奖时,丹麦一家报纸就写过这样的标题:授予著名足球运动员尼尔斯·玻尔诺贝尔奖。玻尔还喜欢滑雪,他经常带着自己的助手和学生一起去滑雪,并把这一爱好保持到晚年。可以说,玻尔所取得巨大科学成就除了他的天分聪明、刻苦努力之外,也与他注重休息和锻炼,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直接联系。①4.5.3艰难的世俗生活催生务实精神从犹太人失去国家权力的保护,到辗转流散在世界各地,在异国他乡如何生存一直是贯穿其民族历史始终的主旋律。客民身份使犹太人为主流社会所歧视,地位低下、身份卑微。基于传统的生存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犹太人通常会抓住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份工作。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物质上的成功不只是为了保障生活,而且还与生存权、居住权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强烈的生存欲望促使犹太人逐渐形成一种务实精神。而这种源自生存危机的务实精神深深积淀在其先祖们的血脉之中,引导他们度过各种危机。犹太人的务实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犹太人在地域的分布上就体现了一种务实精神。在每个有犹太人的国家里,几乎半数以上的犹太人都集中在该国的首都或大型城市中。众所周知,首都和大城市一般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较高,经济较繁荣的地区,聚居在这里,无疑可以获得较多的发展机遇。其次,犹太人对职业的选择也体现了一种务实精神。作为“城市民族”,为了生存,犹太人会从事很多知识性和技术性等实用性强的职业,如经商作为一门学问和生存技能,往往会受到犹太人的重视,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向其灌输商业意识,因此在世界商业领域中,涌现出大批犹太精英,以至于西方世界把犹太人称为“最会赚钱的民族"。除经商之外,犹太人对科研、医疗、法律、传统手①该事例源自:曾知寒编:诺贝尔奖得主成长记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947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冈分析工艺、建筑和运输业等行业也相当重视,犹太人的医疗水平和谈判技术受到当地人的追捧,很多犹太人担任了丹麦、瑞典、西班牙等国皇室宫廷的御医。再次,犹太人的世俗生活在犹太教的伦理道德的指导下,也表现出许多务实性的倾向。犹太教认为,“灾难与痛苦作为人类命运的伴生物,不可避免的存于在现实生活中,尽管这种痛苦可以在来世的幸福中得到补偿,但人类不应把希望仅仅寄托于未来,而应该关注今世的生活。啪h犹太教经典不仅教导人们如何遵从神的旨意,成为“仁爱之民、道德之民”,而且还教导人们“如何经营和管理上帝所创造的一切”。例如《圣经》对手工技艺就给予积极而肯定的评价。这样,犹太人的世俗生活就被冠以信仰的性质和意义,而一个有着坚定信仰和强烈入世思想的民族,必然是充满活力的民族。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信仰与务实的交融,使得信仰者变得文明、礼貌、勤勉、自制,具有更高尚的道德类型,并能不自傲于世俗事务,而在日常的生活情景中实践自己的信仰。这种精神的传播与绵延,潜移默化,滴水穿石,最终必然导致社会的跃迁。"呤刚事实正是如此,复国之后的犹太人,面对干旱的气候、贫瘠的土地和荒凉的景象,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务实精神,使以色列再次成为传说中的“流奶与蜜之地"。作为一项艰苦的事业,科学同样需要务实精神。务实精神反映在科学活动中,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科学探索中经常会遭遇挫折和失败,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于现实,尊重客观事实,排除主观意愿,将个人的得失置于真理的追求之下。因此,对于犹太科学家而言,务实精神不仅是作为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他们攀登科学顶峰的有效工具。在务实精神的引领下,犹太人利用一些专业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凭借其非凡的创新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不懈探索,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等领域里纵横驰骋。犹太科学家在选择课题时,很善于把握研究动向,从一些边缘学科中寻找研究课题。此外,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他们从不局限在某个国家、某个地方、某个实验室,而是随着时局的发展经常流动,到处落地开花、生根结果。二战期间纳粹疯狂驱逐迫害犹太人,数千名欧洲犹太科学家被迫流亡,而美国政府对于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赞助,则使其成为犹太人的首选流亡之地。这些无不说明犹太科学家的成功离不开其务实精神的充分发扬。综上所述,在对“犹太现象’’产生原因的探究中,笔者发现:在悲惨的历史境遇中,犹太人锻炼出顽强的意志,培养出抗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古老的宗教信仰中,犹太人增强了使命意识,培育出理性精神和创新精神;在独特的教 4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冈分析育传统中,犹太人开启了智慧之门,培养出探索兴趣和求知精神;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中,犹太人提升了创造能力,孕育出进取精神和反叛精神;在传统的社会习俗中,犹太人提升了身体素质,培育出智力优势和务实精神。这些精神和意识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中,已经熔铸进犹太人的血液,成为其从事科学事业,做出众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不竭源泉。49 5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反思5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反思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出现有着丰富的社会原因,对这些成因进行反思,有助于我们揭示现象背后蕴含的某种规律。人才研究专家王通讯先生曾说:“作为一种成才现象,必定有一些规律蕴含其中。那种认为人才成长无规律可言的认识,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川删反思“犹太现象”的形成原因,笔者认为,犹太人才的超常涌现体现了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效应、动力驱动效应、优势积累效应、群落共生效应和多因综合效应。这些成才效应既展示了犹太获奖者成功的必然性,又暗示着人才成长的规律性。5.1才能萌发的关键时期效应才能萌发的关键时期效应,是指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最佳时期。经过科学研究证明,人在婴儿期,即1岁半左右是语言能力萌芽期,4岁左右是形象知觉萌发期。在4岁半以前,丰富的适量的信息刺激能促使儿童脑神经细胞的生长和结构的完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绘制了一张个体智力发展曲线图,用来说明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非匀速不均衡的,人类智力发展呈现年龄越小发展越快的特点。人类发展史上,由于种种原因,先后发现过狼孩、熊孩、狗孩,他们成长的事实也证明,错过才能萌发期,则智力增长呈递减现象。如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狼孩,7"-"8岁对被辛格夫妇发现,送进孤儿院,当时的智力仅达到6个月的婴儿水平。4年后才学会6个单词,6年才学会独立行走,直至16岁死去,其智力仅相当于3岁的儿童。正反两方面的事实都印证了“人的才能发展存在着萌发期’’的观点。在“萌发期”,对儿童进行大量地、必要地信息刺激,会有效地促进其才能的充分发挥。因此,科学的早期教育,就成为开发智力、培养才能的有效手段。而犹太民族对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的重视,无疑体现了其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洞察。一方面,犹太人非常重视记忆力的开发,曾将自己称为“记忆的民族"。他们认为,一旦记忆容量变大了,大脑就有能力不断地储存新的信息,就像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决定了它的使用范围一样。他们把背诵视为增加记忆力的有效方法,很多孩子5岁时,就开始背诵犹太教的经典如圣经、摩西律法等。他们配合着旋律,50 5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反思反复朗诵,大多数犹太人在满十三岁之前,就已经会背诵最基本的学问了。亚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隶生活、先知的言行、贤人的智慧、民族的历史⋯⋯犹太人靠着“记忆"将这些继承下来,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另一方面,在开发记忆力的同时,很多犹太人从小就注意学习多种语言。从幼小的年龄开始就学习外语无疑是事半功倍的上佳途径,这既培养了他们学习外语的能力,又使他们在语言优势的基础上自然发展出较强的综合能力。早期教育是创造力发展的摇篮,从某个方面来说,犹太人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功,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抓住才能萌发的关键时期,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5.2人才成长的动力驱动效应世界上没有动力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离不开各种动力的驱动。因此,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及时地给予必要的动力,促使其健康成长,这是人才成长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规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也在某种程度上辅证了动力驱动效应的存在。需要层次理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个体成长内在动力的重要理论。作为一名犹太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正是本民族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按照需求间的层次与顺序,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是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对照整个犹太民族的历史境遇,这五种需要不正是犹太人成功的动力所在吗?首先,为了在异国他乡谋得生存的一席之地,他们顽强抗争;为了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他们团结一致,艰难复国;为了人类共同的理想,他们忍辱负重、默然前行,最终在一次次文明成果的创造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回归于世界。正如清华大学谭伟东教授所言,“一旦艰难困苦被当成起点,生存与竞争人力资本被降低到最低生理需要,一切奇迹就是这种巨大成本优势上的必然展开。"H妇我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贫贱忧戚,玉汝于成”,其意为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犹太人悲惨的历史遭遇不止一次向我们证实了这一格言的意义。一直以来,抗争与生存都是犹太人生活的主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犹太人浪迹天涯的生活,流离失所的经历,漂泊异乡的孤苦,成为犹太人最鲜活、最刻骨的记忆,这种悲惨的记忆犹如晨钟暮鼓,时时激励着犹太人发愤图强;异族的歧视、驱逐,纳粹的迫害、杀戮,对于“弱小”的5l 5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反思犹太人就是一种无言的动力。借用鲁迅先生的哀叹: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犹太民族正是在这一动力的刺激下,以别样的方式回敬了那些所谓“强大的"“优等的"的民族。犹太人在苦难遭遇中所迸发出的顽强意志、抗争意识和创造精神,犹如漫漫黑夜中的一颗明灯,指引他们奋然前行!因此说,“犹太现象”的出现也体现了人才成长的动力驱动效应。5.3人才成长的优势积累效应所谓优势积累效应,是指人才成长过程中各种有利因素的积累和叠加、渗透与融合,最终形成一种优势,使人才脱颖而出。优势积累表现在多个方面,既可以是学术知识的积累,也可以是实验技能的积累;既可以是人文底蕴的积累,也可以是科学素养的积累。提高优势积累的途径同样有很多种,正如《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年鉴》中所列举的,通过传承关系、关键性的实践活动、团队协作等都可以获得优势积累。而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出现,无疑也体现了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优势积累效应。一方面,社会因素的整合逐渐转化成一种优势。首先,犹太人在教育理念上的先进性赋予了他们成才的可能,对学习信仰的固守则使其有了成才的坚实基础,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则为他们走向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犹太文化的开放机制,使犹太科学家有机会接触各种异质文化,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多种思维方式,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研究问题。因此,这种开放式的文化生态赋予了犹太人独特的优势,正是在他们流散的经历中,这一优势不断积累,逐渐转化为犹太人深厚的人文底蕴。再次,犹太人在历史遭遇、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等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创新、怀疑、理性、务实等科学精神已经成为犹太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拥有这些优势的同时,犹太科学家还积极地加入名校、寻找名师,很显然这也是积累优势的有效途径。据统计,大多数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主要集中在实验设备先进和经济条件优越的名牌大学和实验室中。例如,美国加州大学的劳伦斯实验室先后培养出9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先后培养出11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这些名牌大学和实验室名师荟萃,高徒满堂,可以称得上是名师与高徒的结合部52 5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反思和会合点,在这里,不仅名师的伯乐作用、权威作用、榜样作用和推荐作用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而且团体的互助和竞争作用也能得到彰显。名师与高徒的结合是强强结合,犹太人深谙此道。在有关诺贝尔科学奖的统计中,出自名牌大学、著名实验室和名师的犹太科学家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在犹太人中竟然出现了有趣的多代延续,如丹麦物理学家尼·波尔和他的儿子A·波尔分别获得了1922年和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无疑也是优势积累效应的生动体现。从内在的文化熏陶到外在的社会培养,犹太人不仅有效挖掘了自身的潜力,做到了优势积累,而且还积极地把握名师作用、团体作用的发挥,使优势得以延续和传承。5.4人才涌现的群落共生效应犹太科学家在诺贝尔科学奖中的频繁出现还向我们证实了群落共生效应的存在。在本文中,群落共生效应最早是研究生物界物同类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种现象,后来延伸到社会领域,指人才的生长、涌现通常具有在某一地域、单位和群体相对集中的倾向。依据上述观点,犹太民族虽然长期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固定或局限于某个特定地域,但作为一个文化团体,他们依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人才的涌现表现为“人才团’’现象,就是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和时间内,人才不是单个出现,而是如雨后春笋成团或成批出现。犹太人才的涌现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地域效应。所谓人杰地灵,某一地区因为历史传统或其他原因,往往产生、汇集了某一方面的大量人才,处在这个地域的人,借助于有利环境,往往会比其他地域的人更容易成才。从犹太人的流散历史来看,尽管犹太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但大多数还是集中在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如美国、德国、英国、以色列等地。在本民族文化与当地先进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犹太人迅速吸收当地文化科技营养,成为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二是时代效应。时势造英雄,不同的历史年代,有不同的环境和需要,从而推动相应领域的人才大量产生。近一百多年正是世界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科技精英的大量涌现,犹太人正是以其睿智的眼光很快占领了这一科技阵地,培养了一百多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三是团队效应。目标科学、结构合理、功能互补、人际关系融洽的团队,有利于一 5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反思大批成员都取得良好的成就。M犹太人具有协作精神,在有机会进入一些顶尖的科研机构之后,他们很善于发挥自己的协作精神,融入团队,并在团队的培养中脱颖而出。在几个著名的实验室所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的,犹太科学家不乏其人。不管是地域效应、时代效应,还是团队效应,犹太民族的精英辈出都体现了人才涌现的群落共生效应。根据共生效应规律,在高层次人才造就上应注意探索共生效应的内在机制,从而广泛培养和发现人才。5.5人才成长的多因综合效应“犹太现象”的出现不是单一的文化、教育、宗教等社会原因,也不是单纯的遗传、智力和心理等自然原因,而是多种原因的融合与渗透。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既体现了内因外因的辩证统一,也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一方面,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是人才的成功与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前者决定其创造能力之大小,后者决定其创造能力发挥到什么程度。人成其才,才尽其用,说到底,是这两个方面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钟祖荣先生指出:人才的成长过程是内在素质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内在素质是人才成长的根据,外部素质是人才成长的条件,外部因素只有通过内在素质才能起作用;同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结构,决定人才成长的方向、特点和水平。所以,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参加创造活动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内在因素,不断分析、认识客观因素,进行反馈调节,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协调,才能成才和不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科学发展史都雄辩地证明,人才成长不仅受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而且受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体系、文化、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与制约。犹太科学家的成长一方面离不开个体的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又离不开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就人才环境优化而言,往往需要形成一种“综合效应’’,比如,要创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既要有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又要有经济、科技、教育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各方面的改革相配套;既要重视物力投资、科研设备等硬环境的优化,又要重视学术氛围、社会风尚等软环境的优化。对于犹太科学家来说,自身素质的优越已不用多言,而社会环境的好坏则多和他们所处的国家状况有关,前文已提到过犹太科学家多集中在美国等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 5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冈反思多集中在科研的前沿阵地,这有助于他们洞悉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为进军科技高峰打下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基础。另一方面,除了个体成长方面的内外因综合效应规律,犹太现象作为一种群体成功的典范,还向世人昭示着普遍联系的规律,对于犹太民族的成功之谜,很多人把它归之于教育,其实,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只是犹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更多的是历史、宗教、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犹太民族悲惨的历史遭遇,独特的宗教信仰,科学的教育理念,开放的文化体制以及务实的社会习俗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了犹太民族发展历程中最为动听和谐的一首交响乐,它奏响了犹太人走向成功的旋律,再一次印证了人才成长的多因综合效应。55 6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启示6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启示相比诺贝尔领奖台上犹太精英的层出不穷,中华民族诺贝尔奖的零现象的确让我们汗颜。回顾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历程,“犹太现象”的出现是犹太民族几千年文化积累的必然结果;“犹太现象"的出现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又体现着丰富的成才效应。研究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不仅可以让我们反思中国科学研究创造性欠缺的现状,更可以使我们从犹太人的成功中获得某些启示,从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中国科技大军。6.1回顾历史遭遇,提高忧患意识华夏历史绵延几千年,王朝兴衰更迭,可谓“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探究其中的奥秘,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H31直面犹太民族,其历史遭遇无疑是这一说法的外文版本。阮炜教授也认为:“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一直有一种危机感,没有当家作主的感觉,所以才有发展。”H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悲惨的历史遭遇激发了犹太人的忧患意识,也正是在忧患意识的浸润与激励中,犹太民族自强不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创造精神,成为世界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和犹太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历史上分封割据、外敌入侵、战乱不息。就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我们的父辈还在忍受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英、法、俄、日、德等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强国的侵略和压迫,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一样,深受民族压迫和法西斯的蹂躏,在残酷的战争洗礼中,有3500万中国人在日本法西斯的屠刀下死伤,灭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悲惨、耻辱的一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德国法西斯政权的政治学民族学词典里,犹太人与中国人都被认作劣等民族。"H司几个世纪以来,“针对海外华侨和华人的反华排华运动时有发生,与反犹排犹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H63可以说,和犹太民族一样,伴随民族的兴亡,中华民族在屡经磨难中不断成长壮大,形成一种了凝重、深沉的道德观念,这就是忧患意识。所谓忧患意识,是社会主体对国家民族命运深情关切的自觉意识,它体现了社会主体对社会危机的感受和预知能力,反映了社会主体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 6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启示任感。忧患意识的核心,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中国历史上像屈原、杜甫、范仲淹一样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就是在近代,也出现了像梁启超、鲁迅、钱学森等一大批被称为“民族脊梁"的爱国之士。也可以说,正是华夏文明孕育和包含的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首历史,我们感慨:忧忠意识何止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它更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强韧的基因。审视当下,我们忧虑:今天,历经苦难的犹太人在自己的国度里,依然不断地进行历史教育和苦难教育,而我们华夏子孙,尽管饱经苦难,却不喜欢咀嚼苦难,在这个物欲横流、歌舞升平的时代,更多的人选择了笑谈人生、娱乐人生。唐代诗人孟郊曾经说过:“忍古不失古,失古志易摧”。因此,反思历史,我们应以戒惧而沉寂的心情对待社会和人生,盛世并非意味着可以安享太平、不思进取,只有始终居安思危,保持优患意识,才能未雨绸缪,获得发展。尽管目前我国在某些方面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科技领域我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唯有保持忧患意识,努力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H7功,增强爱国热情,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才能不断创新,培育出社会和国家真正需要的科技人才。6.2反思国民道德,重塑社会信仰清华大学外语系崔刚教授认为,获得诺贝尔奖具有诸多的偶然性,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对于能否获得这一奖项,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我国诺贝尔奖零现象进行反思,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强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其意义可能会远远超出获奖本身。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也说过,中国现在有没有诺贝尔奖得主并无关紧要,关键要先培养出一批有灵魂的人。笔者认为,研究犹太人的成功经验首先会引导中国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反思民族发展的现状,“学会树立一种理想主义人格”,H81从而建立自己的信仰。所谓信仰,是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觉意识,是基于人们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等根本问题和根本意义的思考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观念。有学者认为,信仰是一种可以让一个民族战无不胜的可怕力量。如伟大的诗人歌德曾对信仰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57 6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启示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暂时地夸耀一种虚假的光荣,这种光荣也会飞快地逝去⋯⋯"Ⅷ由此可见,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中,信仰的作用不可小觑。事实也是如此,和那些埋没于历史尘迹中的强大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历经磨难,坚韧不屈,而且都极富创造力,他们为世界贡献了不计其数的文明成果和灿若星河的仁人志士;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源于对历史的尊敬,另一方面源于对民族信仰的坚持。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我们对民族文明的缔造者都含有深深的敬意。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圆”爱因斯坦的这段话,说出了人生的真谛。犹太人的成功秘诀,在于他们的“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在于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洞察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巨大差异,如果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的话,中国文化的缺陷就在于注重权谋,甚至是喜欢投机取巧,重视“小聪明”而忽略“大智慧"。特别是当今,人们或许会对这种看法不以为然,但是,经历了人生苦难后,我们就会发现,人的信仰品格与精神力量才是事业成功之本,尤其在充满疯狂物欲的社会氛围中,仅仅靠聪明智慧立身的人是穷于应付的。康德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忏悔、赎罪的意识,强调内在的自觉,不一味依靠外部的强制力约束。犹太民族的赎罪日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忏悔、赎罪活动牢记自己犯下的罪行,并用实际行动改正它。正是这种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忏悔意识,在无形中提高了犹太人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信仰的民族。犹太人的信仰不仅是对宗教的信仰,也是对知识和正义的信仰。犹太人认为世界的基础是信仰、知识和慈善,没有这些基础世界将失去平衡而瓦解。他们对信仰的执著,对知识的追求,对正义的维护,尤其是对慈善事业的热衷在西方世界都时有耳闻。如在犹太教教义中,就有要求人们把财产的10%拿来捐款做慈善的说法。由此,我们可以断定,①引自:【德】费希特.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63.②引自:王怀玉.教授群体与研究型大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01.③引自: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59.58 6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启示信仰与犹太民族的成功之间必然有某种隐秘的联系。美国历史学家布林顿曾写道:心灵处于虔诚状态所产生的精神影响,会在痛苦时激发忍耐,在逆境中激发希望,在危险中激发勇气,在面对死亡时保持冷静和信心。这种精神影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之大,可以从每一次宗教战争中和所有宗教的殉道者的生命略见一斑。问题不在于信仰什么,而在于,只要他们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信仰,那么,即使是冥界之门也不能战胜他们。H钉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只能述说曾经的繁荣,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中国社会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以GDP为指标的可量化的繁荣却无法掩盖更无法抵消多重社会危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官民关系与社会稳定等等,莫不是日益深化着的棘手问题,而所有危机中最严重的就是信仰的缺失。丧失了信仰,失去了信仰提供的人文追求和终极价值,我们就会像离开了地球的引力范围无法安顿我们的身体那样,也没有办法安顿我们的精神。信仰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导致道德体系的坍塌和人性的堕落。审视目前国人的道德水平和信仰现状,从价值追求的迷惘到道德情感的冷漠,从意志决断的盲目到个人信仰的迷失,从拜金主义的猖獗到享乐主义的盛行,充斥人们精神世界的是普遍的道德沦丧和信仰缺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认为,居于一切力量之首的,成为所有一切的源泉的是信仰。因此,反观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的历史际遇,我们认为,摆脱一切危机的根源就在于重塑社会信仰。作为国人的信仰支柱,马克思主义曾引领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被淡化、被边缘化的情景日益严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重塑信仰,就必须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就必须倾全国之力,唤万民之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完善道德标准和评价体系,开展信仰教育和理想教育。通过优化社会环境,建立以民族信仰为基础的文化氛围,引导我国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6.3审视人才现状,创新教育方式人才是国家科技发展中最核心的因素,人才的众寡优劣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存亡。近百年来,中西有两位学者分别就中国的科技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疑虑,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起源于欧洲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2005年著名物理学家钱学59 6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启示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两个问题尽管表述并不一样,但其本质却是一脉相承的,核心就是人才问题。如果说“李约瑟之谜”、“钱学森之问’’是对中国科技人才建设的正面质疑,那么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则从反面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相比犹太科学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丰功伟绩,面对中国人在领奖台下的扼腕叹息,我国要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科技的全面繁荣,就必须审视人才现状,反思教育制度。审视当前的人才现状,我们会发现,第一,我国教育理念中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性,而教育的过分功利性必然导致对金钱、权利、地位、荣誉、名利的盲目追求,从而严重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第二,传统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创新滞后,严重制约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国教育模式的诸多弱点,如重共性、轻个性,重灌输、’轻探索等,严重破坏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扼杀了好奇心和创造性,致使思维钝化,想像力贫乏,丧失问题意识;而高等教育文理分割、理工分家,重理工、轻人文的培养模式限制了人的学术视野,缺失科学创造所必需的想像力、直觉洞察力和远见卓识,难以适应自然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趋势∞。第三,教育资源短缺,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中国教育规模多年来极速发展,并校之风席卷全国,不管师资、校舍和实验设备的缺乏,盲目扩招,致使学生数量年年攀升,而学生人均分配的各种资源却越来越少,教学质量日益下滑;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现象,造成所谓的“人才过剩",学生就业面临重重危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完善,并取得相当进展,但上述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教育改革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再加上就业压力等因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仍不被重视。总体上讲,我国缺乏科学人才尤其是尖端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要想在科学上赶超西方国家,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归根结底,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创新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上,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首先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起点是非常重要的,我国要想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重视和深入研究早期教育。犹太人重视家庭教育,而中国父母对学校教育往往过分倚①该观点源于:袁祖望.“零诺贝尔奖现象”与中国教育——与瞿葆奎先生、熊川武先生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60 6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启示重和期待,对自己的教育责任则认识不清或者逃避,忽视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错过了智力开发的关键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真正的科学大师,必须从基础抓起。在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中,不仅要引导孩子热爱知识,挖掘他们的潜能,还要经常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着重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其次,既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也不能忽视历史教育和精神养成教育。深深扎根于其历史文化传统中的求知、怀疑、抗争、务实、创新等犹太民族精神,不仅有助于增强其民族凝聚力,而且有利于进行科学研究。汲取他们的经验,我们也应加强人文精神养成教育,并试图让国民对教育有一点儿信仰,培养一种教育文化,形成真正尊师重教的风气,让人们相信教育是救世良方,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再次,我们还应该博采众收,广泛涉猎各民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弥补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缺陷,如贝尔纳的“授人以渔’’和玻尔的“不教之教”都很具有启发意义。嘞1最后,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注重精英教育。张卫民先生在《中国人如何才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一书中指出,让天才成批出现,还要注意让第一流的天才有意识地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在诺贝尔科学奖中,拥有父子、母女尤其是师生关系的获奖者屡见不鲜,如居里夫人、J·汤姆生、尼·玻尔等,他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一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最具说服力的是将自己的孩子也列入了这类天才的行列。由此可见,天才教育还是一个等待开发的新的宝藏。6.4探究文化传统,弘扬科学精神中犹两种文化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两种文化历经数千年,虽在与各种外来文化碰撞交融,其主体却一以贯之。可以说,和犹太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只是到了近代,特别是中华民族以世界经济强国的面目屹立于民族之林的今天,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的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但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并不辉煌,精神生活也并不丰富。尤其是我们的创造力似乎也远不如犹太人,这种现状的出现还应归因于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一般认为,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求知精神、实证求真精神、质疑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6l 6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启示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瞄妇”。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科学精神的缺失是导致科技界浮躁之风和急功近利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我们应该向其他优秀民族和国家学习,探究文化传统,弘扬科学精神。如果说哲学是孕育科学的基质,那么文化就是科学生长发育的土壤!哺羽犹太民族正是在其浓烈宗教氛围的文化基因中,孕育出探索自然的传统,并形成丰富的科学精神。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创造还有100多种。美国学者罗伯特·坦布尔曾在《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毫不夸张地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然而,近代以来,我国则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衰退了。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现状,日韩史学界甚至提出了“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的论断。这一说法也许过于极端,但对于我们来讲,真正应该做的是反思文化的断裂与延续问题。近代科技革命没有在中国诞生,与当时我国的文化环境有关,也与中华文明的两次断裂有关。同时,我国的文化传统中也有许多阻碍科学活动的因素,因此要振兴中国科技,仅靠文化传统单方面的外向扩张难以奏效,我们需要消除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和腐朽的东西,深入挖掘并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出作为科学文化核心的科学精神,用科学精神引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更新和发展。犹太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培育了理性、探索、求知、怀疑、创新、协作等科学精神,这些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使犹太人一次次登上科学领域里的珠穆朗玛。和犹太人相比,中华民族有更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滋养了无数华夏儿女,也曾经培养了无数科学家,古有张衡、张仲景、祖冲之、沈括、徐光启等,今有李四光、梁思成、袁隆平、王选等。这些科学家身上不仅继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凝聚了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科学精神。随着人类认识和变革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的发展,科学精神的内涵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如古代中国在儒道互补的文化背景下萌发出了“实事求是"精神和理性精神,啼33使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在近代西方科学革命的影响下,怀疑和批判精神、自由创造精神等渗透到我国的科学活动中,逐渐丰富了科学精神的内涵。但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科学精神常常缺位于我国的科学研究活动,大大降低了科学研究的效率。因此,我们要62 6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启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献身科学、淡泊名利,鼓励大胆质疑、开拓创新;提倡科学诚信、恪守规范,鼓励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尤其是在当代,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还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今天,必须清醒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割裂开来,就有可能危及自然生态和人类伦理。因此,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我们应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科技人才必备的素养加以弘扬和传承。6.5改观研究环境,创造学术机遇前文提到,犹太人虽然散居于世界各地,但他们很善于选择适合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随着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犹太人的集散地不断变化,从意大利到英国,从法国到德国,又从德国到美国,正是在这些国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越的科研条件的影响下,犹太科学家抓住机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目前,在世界上已有8名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但他们都不是在本土获奖。詹克明教授在分析中国未获诺贝尔奖的原因时也谈到这一问题,他认为,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差距大的是他所处的科学环境。这不禁使我们想到杨振宁、李政道等获奖者。由此可见,之所以“境内为枳,过海为橘",使得这块大陆迄今与诺贝尔奖无缘,原因之一是国内的科学研究环境。王绶绾先生也认为,我国多年来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主要归咎于学术机遇与学术环境上的差距。学术环境主要是指围绕学术研究所形成的影响学术发展的环境。科学领域里的“马太效应”,很生动地说明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对培养创造性是多么的重要。“犹太现象”在诺贝尔科学奖中的出现也暗示了学术环境的重要性。前文已提到过,有很多犹太获奖者也是在著名实验室做出重大发现的。英国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到1999年止,培养出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世界物理学家的摇篮;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产生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现代高科技的圣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物理技术研究所,从1956--2000年共5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实验室被英国《独立报》称为“诺贝尔工厂”,都是由于它们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此外,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其在昆明办学的硬件并不优越,但学术环境好,因而培养出杨振宁等一批大科学家。据统计,1955年我国的学部委员中约三分之二出自西南联大。 6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启示目前,我国学术环境中存在着很多不利于科学研究的问题,如考评制度不合理、不公平,缺乏公开、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行政对学术研究的干预过多等。因此,要改观研究环境,创造学术机遇就必须注意清除导致学术腐败的制度等环境因素。首先,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营造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只有在活跃的、无拘无束的学术气氛中才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教授以“泡菜”原理对学术环境的作用作了形象的描述: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的味道。同理,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院士认为:“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嘲1学术氛围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生命力,决不可等闲视之。因此,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科研院所,如能建立较为为公正合理的考评机制和评价体系,那么科技人才就有望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展翅高飞。其次,建立宽容失败、容忍异端思想存在的学术机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现有的学术环境不利于新思想、新观点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从众心理的作用更使科技工作者缺乏挑战权威的信心和勇气。要改变我国科技界的现状,使学术界真正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局面,就必须改善现有的学术机制。唯有学术争鸣的撞击,才能迸发创新的火花;唯有学术争鸣的雷电,才能唤来科技创新的春雨。中国的大学要延揽“大师”,就要有“大爱”,要以宽容的姿态对待科学研究,而不应以定时定量的方式衡量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出现,更不应一旦失败就全盘否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名教授,9年没有发表一篇论文还能在学校立足,最后证明了费马大定理。这说明,任何一项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都不是通过规划产生的,它既取决于一个研究群体或个人“十年磨一剑’’的长期积累,又取决于管理者允许他们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默默无闻,而这种默默无闻通常会使我们“于无声处听惊雷"。再次,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让国际名师培养出科技事业上的“高徒”。啼剐杰出科学家们认为,保证科研人员和学生及时了解新的学术思想和使他们思想活跃的最好办法,是加强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如卢瑟福在领导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时,十分注意吸收不同学历、不同国籍、不同职业的学者协同工作,促进学术交流。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打破地区限制,使科技人才在学术竞争和交流中脱颖而出。因此,要重视国际名师的引领作用,积极选拔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参加学术交流,开展合作研究,并 6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启示组织国际间同行业的协作,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著名大学、企业集团或国际基金组织合作,联合培训跨世纪的优秀拔尖人才。65 结语缝;五:口,口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的最终产物。纵观犹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在历史遭遇、宗教信仰、教育传统、文化特性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犹太民族所形成的使命意识、抗争意识、探索兴趣、创新精神、理性精神、进取精神、反叛精神、协作精神、务实精神和求知精神,正是犹太人在科学领域纵横驰骋的精神品格和力量。这些精神和意识一方面培育出无数犹太精英,推动科学事业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作为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又不断丰富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宝库,成为人类共同进步的精神源泉!如果说“犹太现象”成因的分析是从深度上挖掘犹太民族群星璀璨背后的社会根源,那么对“犹太现象"成因的反思则是对犹太民族人才成长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二者的结合,一方面,拓宽了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边界和视野,有助于科学技术哲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打破犹太神话,给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华民族以广泛而深刻的启迪,从而为我国完善的人才机制的构建提供一条抛砖引玉的新线索。“犹太现象”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它不仅是一种人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千百年历史的沉积,人才是可以引进的,而文化却不能简单地引进,它有强烈的独立性和排异性。回顾历史,我们和犹太人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如何学习先进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如何将时代精神和创新灵魂融入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和科技振兴,这将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重大课题。这也是笔者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第一,外文文献不足,研究视野有待拓宽;第二,由于成才因素的复杂性,文章对与“犹太现象"成因的探讨还有不尽完善之处。上述缺陷,笔者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正和弥补。 参考文献[1]肖宪.谜一般的犹太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11~12.[2]肖宪,张宝昆.教育立足的民族和国家一一犹太人和以色列[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0~11-[3]高宏存,张鹏.犹太民族的神话——犹太文明概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43.[4]JohnToobyandLedaCosmides.Thepastexplainpresent:emotionaladaptationsandthestructureofancestralenvironments【J】.EthologyandSociobiology.1990.11:375.[5]高宏存,张鹏.犹太民族的神话——犹太文明概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91.[6][英]马丁·吉尔伯特著,徐新、孔德芳译.犹太史图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7]邓笑天.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初探[J].经纪人学报,2006,(2):15.[8][以色列]阿巴.埃班著,阎瑞松译.犹太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5.[9]肖宪,黎志军,王训田.犹太巨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1.[10]徐新.走进希伯来文明[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10.[11]高宏存,张鹏编著.犹太民族的神话——犹太文明概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45.[12]查理-伯曼特.犹太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19.[13]刘洪一.犹太精神[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55.[14][美]爱德华·贾吉编.世界十大宗教[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225.[1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9.[16]徐新著.犹太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3"-84.[17]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84"--379.[18]利奥·拜克.犹太教的本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60.[19]张贺福,孔圣根.犹太民族不灭之谜[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4.198.[20][美]撒母耳·S科亨著.徐新,张利伟等译.犹太教——种生活之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58~59.[21]傅有德.泛论犹太现象[J].东方丛刊,1998,(4):122.[22]杨淑琴.犹太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34.[23]黎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第2篇第13节.[24]吴冰月,薛海燕.犹太民族富有创造力的社会文化因素[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2):126.[25]曾知寒编.诺贝尔奖得主成长记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26]王奕.犹太民族精神与科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广西大学,2008.33.[27]陈波,黄汉江.犹太文化及其特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56.[28]郑小兰.犹太人给子女的8种福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47.[29]高宏存,张鹏编著.犹太民族的神话一一犹太文明概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48.67 参考文献[30]曾知寒编.诺贝尔奖得主成长记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46.[31]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20.[-32]石涵月.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J].世界民族,2004,(4):78.[33]梅松.犹太人为何精英辈出[J].今日科苑,2006,(4):38.[34]郑小兰.犹太人给子女的8种福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60.[35]高宏存,张鹏编著.犹太民族的神话一一犹太文明概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33.[36]徐新.犹太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9.[37]张煜荣.犹太人的历史、宗教、习俗[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5):17.[38]张倩红.略论犹太民族的务实精神[J].tH=界民族,1998,(3):58.[39]高惠珠.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12.[40]林声等主编.中国总工程师手册[M].沈阳市: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1.1178.[41]谭伟东著.超现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83.[42]曲洪志等主编.求学做人成才择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212.[43]曹淑芬,张崇岭.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A].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讨论会文集[C],2008.76.[44]阮炜著.中外文明十五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9.[45]蔡德贵著.真情季羡林[M].北京:中国书店,2007.84.[46]潘光,陈超男,余建华著.犹太文明[M].福"N-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02.[47]鲍希福.怎样超凡入圣[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119.[48]贺雄飞.学习是一种信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204.[49]Caldecott,A.TheReligioussentiment[J].Proc.Aristot.Soc.1908V01.8.78-94p.131.[50]邬智,陈晓明,罗文标,王国荣.杰出科学家的科学人才教育观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6):15.[51]李长庚.高度重视培育民族“科学精神”[N].学习时报,2010—08—09(03).[52]蔡国梁,李玉秀.关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哲学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171.[53]彭纪南,黄理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汇[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8—55.[54]蔡克勇.2l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47.[55]王国领,赵兴太.科学精神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M].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0. 致谢时光荏苒,三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感恩母校,思绪万千。在郑州大学学习期间,我受教于诸多良师,当然对我帮助最大的莫过于我的导师赵兴太教授,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他既是良师又是慈父,正是有了他的指导与多次斧正,才有了拙文。在此我诚恳地向赵老师致谢!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感谢学科带头人谈新敏老师,他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朴实严谨的授课风格,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同时,我也要衷心感谢蒋笃运老师、王国领老师、李东老师、张逢老师、郭彦森老师,他们热心的为人,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谢他们三年来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的诸多教育和指导。感谢张军党老师、谭宇老师和徐志翔老师,他们辛勤的工作、默默地付出使我感受到郑州大学如家般的温暖!我还要衷心感谢给了我许多帮助、关心和支持的同学们!此外我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还离不开亲人和朋友们的默默支持和关爱。他们所给予的恩惠,我将终身铭记,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衷心感谢本文参考文献的各位作者、译者,若没有这些前辈开拓性的贡献,后来者的任何研究都是空中楼阁。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 个人简历、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个人简介:何艳娜,河南省汝州市人,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在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l、何艳娜.简析德绍尔对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批判[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0:356—3602、何艳娜.走进苏州园林,解读现代建筑哲学的迷失与回归[J].魅力中国,2010,(9):286—2873、赵兴太,何艳娜.简析德绍尔对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批判[J].自然辩证法研究(增刊),2011,27(4):164—169获奖成果:1、2010年1月,论文《简析德绍尔对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批判》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中获得优秀奖2、2010年12月,论文《现代建筑哲学的迷失与回归》在新乡举行的‘‘河南省首届科技哲学研究生论坛”中获得一等奖‘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