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2022-06-16 12:11:2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3屈原列传共二课时教案(鲁人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运用此方法点评屈原3、辨析本课常见虚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教学难点: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屈原、司马迁、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2、后人曾评议司马迁作“屈”传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二、研习1、“任”(信任)与“疏”(疏远)“任”——“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疏”——“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于是就谗毁他2、研读第3小节:评价《离骚》(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2)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记叙: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议论:①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②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译文: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板书:(一)作《离骚》的缘由(……“盖自怨生也”)(二)《离骚》的主要特点(……“故死而不容”)评价内容:明道德、治乱《离骚》写作特色:文约辞微(三)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3、屈原的去留与楚国的命运(记叙)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屈原绌——怀王受骗,至死不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怀王不杀张仪悔顷襄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楚国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放逐)屈原——屈原既死之后,……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死了以后,……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任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泪罗。4、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议论)(1)从课文看屈原被流放了几次?
两次: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襄王即位时,这一次是流放在汉北,后文“顷襄王怒而迁之”,(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沅湘一带。按: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前人曾指出这是由于有“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发生错误)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2)屈原的心迹是什么?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一旦觉悟,楚国坏的习俗一旦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3)作者的政治幽愤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从屈原的角度: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理清文章思路:1、第一自然段:(1)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2)为什么“甚任之”?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2、第二自然段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3、第三自然段(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容: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风格、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4、第四、五、六、七、八、九自然段本文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实写楚国命运,其实是写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穿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泪罗。5、第十、十一、十二段(1)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作品中的渔父要屈原怎样做?——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要屈原同流合污(2)屈原为什么不按照渔父所说的去做?——“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3)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A、承上启下,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也为后面屈原的投不江自尽埋下了伏笔。B、表现屈原“志洁行廉”第二课时一、人物形象赏析1、我们读完《屈原列传》之后总觉得和一般的传记不同,这篇传记用了大量的议论,和前面《廉颇蔺相如传》相比较就能明显地感觉得到,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来写呢?A、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B、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二、写作技巧借鉴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相比,本文的特色是: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补充:关于司马迁的政治遭遇: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而以这两段议论最突出。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板书:“疾”信而见疑“穷”引出第二部分:楚国命运忠而被谤“怨”明道德志洁与渔父对话引出第三部分明治乱行廉自沉汨罗3、重点研读与渔父的对话段。(议论)(1)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被发行吟(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近死的容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
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顺随世俗的变化),没有必要“怀瑾握瑜”(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比喻),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2)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样形象化了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板书:从全文脉络看紧承前面记叙远接评价《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突出“存君兴国”(寓议于叙)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从本段脉络看突出“不知人之祸”(纯用议论)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4、再理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 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 第二部分(第4-10段)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第11—12段)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5、对三处议论进行小结。评价《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渔父的对话段提示:请大家回顾三处议论,回答下面的一组问题:(1)三处议论,彼此间的关系怎样?是否带有回环往复的特点?(2)三处议论,分别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3)三处议论,在笔调上有何共同特点?点拨性小结:第一处带有总纲性质,后两处带有分论性质,后两处与第一处有回环往复的关系,这种回环往复,前人又叫“回挽法”。议论的方法,第一处是述评法,第二处是寓议于叙和抒感相结合;第三处也是寓议于叙,但用的是引譬说理的方法。三处议论,运笔虽不相同,但都带有咏叹的笔调。回环往复的回挽法,加上议论方法的丰富多彩的充满感情的咏叹笔调,就使全文具有《离骚》的文情笔意,《离骚》的文情笔意正具有如上特色。板书:从全文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脉络看远接评价《离骚》中“志洁行廉”与渔父的对话:从段内回答(一):生不容于世用譬喻使
脉络看回答(二):死要坚持节操议论形象化作业布置:1.熟读《屈原列传》全文,背诵其中的重点句2.完成《优化方案》本课练习题附:疑难语句整理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举,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2、“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乎不与。”——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3、“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4、“人穷则反本,放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上一页“劳苦倦极”,课本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但”四字对举看,“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5、“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这两句互文见义,承上“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8、“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馆小人所容。”9、“自疏摆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10、“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1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让学生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蛰”,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1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13、“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被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诓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14、“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15、“奈何绝秦欢”:欢:友好。16、“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17、“复之秦”:之:动词,到。18、“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语,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让学生明确:“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州’。有人解释“放流”为“放浪”,从文字学角度看,尚欠根据。从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襄王即位时,这一次是流放在汉北,后文“顷襄王怒而迁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沉湘一带。按: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前人曾指出这是由于有“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发生错误)形成,不必深究。19、“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存君”的“存”,意为关怀;“反复”连用,意为挽转过来,“反复之”即挽转楚国的局面。下面的“然终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终于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话,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20、“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
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21、“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圣君治国”,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22、“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慌粹,形容枯槁。”——紧承上文,“江滨”是沅、湘一带的水滨;“被发行吟”,“被”,通“披”“颜色”,指面容、脸色,“形容”,指整个身影。按:“被发行吟”是一种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推淬”、“枯槁”,是一种近死的容色;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到充满悲剧气氛的境地,正因为这样,所以渔父见而问屈原“何故而至此”。“何故而至此”,就是怎么弄到这种地步的意思。23、“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醴?”——“餔”:“食”的意思。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上句的“随流场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24、“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指洗头;“浴”,指洗澡。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玷污。2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汉汉”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子,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26、“又安能以皓昭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皓皓之白”,喻高洁的品格。这句是说:“又怎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尘垢污染呢?”27、“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泪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泪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泪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28、“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鲁人版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 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5*屈原列传(节选)(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 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5*屈原列传(节选)(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 高中语文 15屈原列传(节选)(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
- 高中语文 15屈原列传(节选)(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
-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高考语文《屈原列传》高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 2.3屈原列传学案6(鲁人版必修3)
- 【课外阅读】屈原简介
- 【课外阅读】屈原简介 (2)
- 【课外阅读】屈原、荀子人格异同论
- 浅析-屈原与李白与浪漫主义诗风与继承关系
-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 同步练习1
- 屈原,主持词
- 屈原《离骚》及翻译
- (全国通用)中考历史专项练习 中国古代史中华文化的勃兴屈原与战国编钟(含解析)
- 对屈原地评价与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