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00 KB
  • 2022-06-16 12:11:24 发布

屈原司马迁生命人生价值观比较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2008-06-2423:09:48)转载▼标签:生命价值观腐刑《史记》李陵教育分类:备课材料屈原遭受奸佞小人陷害,不愿苟活终至投江而死;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著成《史记》。《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为题写篇小论文。博主之见:两人对生命的理解似有不同之处:屈原选择了慷慨赴死,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但无论是生还是死,其实都是生命的形式,两个人对生命价值观的理解是有相似之处的。两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相似之处,他们都遭遇不平,满腔忧愤,他们都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抑郁忧愤之情,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屈原用其一生,来饯行自己忠君爱国的诺言;用生命之躯,来维护自己“皓皓之白”而不使自己“蒙世之温蠖”;用“九死犹未悔”的精神,来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不渝追求;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韧劲,来见证自己对真理的不懈求索精神。屈原虽在处境困顿之时,以投江结束生命向混沌的楚君臣抗议。而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选择的是忍辱负重,保留生命,他认为“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他的思想里,此时去死,是轻于鸿毛的,他要把未竟之著《史记》完成,让它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只有这样,死后才有意义,才能重于泰山。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之死,不无惋惜之意,但这并不影响司马迁对屈原精神的推崇和膜拜,也并不影响后人对屈原的崇敬。可以说,他们两人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厚而味重的精神大餐。相关资料: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他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初任郎中,后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史记》原名《太名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世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明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说,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辰。他其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先哲对「人生命的价值」的主张先秦诸子,虽未直接对「人的生命」的问题,提出探讨,但对於「人的价值」,早为各家所关注.「人生命的价值」推而广之就是「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即人类在天地万物中间的位置.儒家认为人在天地万物中最有价值.孟子认为「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在於人具有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道家中老子也肯定人在天地万物中间的重要地位.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墨子认为人之所以有价值,在於「强从事」(努力从事生产劳动)与「强听治」(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关於人的个体的价值问题,相对於人的群体价值而言,先秦诸子对人的个体价值的争鸣,没有充分的探讨与重视.可以说淹没在对群体价值的论述之中.总括而言,先秦哲学论争是「天人」问题.到了汉代,哲学论争中心转移到宇宙论和形神问题,儒道皆深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尤以常民文化中的民俗信仰,亦奠基於此.汉代哲学发展之背景,在於秦的焚书,造成文化真空,儒学被阴阳五行及谶纬学说附身,并流於今古文经之争,影响到清末,才结束.汉代儒学受阴阳五行论影响最钜,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披著儒家的外衣,行阴阳五行之论,天人相应之说既兴;价值根源遂归於一「天」;德性标准不在於自觉内心,而寄於天道;以人合天,乃为有德.於是儒学被改塑为一「宇宙论中心之哲学」.心性之精义不传.道家之基本意向,原在於豁现「情意我」之自由.故对外以冷智静观;对内以清虚自守.汉室初兴,本无一定之文化意识.文帝以后,则朝中重「黄老」,并宗道家之言;其实道家之说已遭曲解,此即「情意我之境界」为「形躯生活之作用(或功能)」所取代.劳思光先生在其《新编中国哲学史》谓:汉初时先秦旧学既断其传;言道家者,皆不解老庄所肯定之「自我」何在;而只截取其皮毛譬喻,以为即道家之学.於是,视道家之说为权术,於是以法家之纯机诈之心灵,运用道家之冷智,以为能通「黄老」;或视道家之说为求长生,於是日用心於守尸之术.二者一在朝,一在野;在朝者为伪托黄老之权术思想;在野者则渐转而为「道教」,亦伪托黄老之宗教也.3依劳先生上段所论述可知汉代道家,已非先秦道家之真面目,并从「情意我」肢解为三部份,一为「超越我」之形躯化―道教,神仙法术之说,於焉产生,追求「长生不老」,「呼风唤雨」之神仙生活,道教形成.二为文化否定论之孤立化―魏晋玄学放诞之风.三为「守柔」与「无为」之技术化―黄老之术.总括汉代之哲学思想,假儒家以「宇宙论中心」代「心性论中心」,导致儒学没落;假道家以「形躯我之功效」代「情意我之境界」,导致道家没落.这是菁英文化的发展概略.而另一常民文化,在殷人信鬼,经孔子导正为祖先教的基础下,到了汉代受阴阳五行说,谶纬预言学说及道教的影响,於是特殊的民俗信仰融合产生.汉代佛教传入,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出现了儒,道,释的鼎立局面.思想界出现了儒,释,道相互作用与合流的趋势.佛教传入东土之始,与玄学结合,逐步形成不少派别的般若学和「涅盘佛性」学说.宋明儒学以理学的形式得到了复兴,但它是批判佛,老,又吸收佛,老,特别是佛学的新儒学.以上为历代哲学发展的方向,不管哲学思维如何变化,对於知识份子的影响,已形成一套经世济民的政治哲学.而知识份子的使命与抱负,张载的《理窟》所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最佳注脚.屈原,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一)屈原的生命价值观―用生命写诗.-- -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宗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政治才能,曾任楚怀王的左徒,三闾大夫等官.由於他强烈反对腐败,黑暗政治,主张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仇视和迫害.后因上官大夫靳尚的谗谤,流放汉北.屈原乃作《离骚》,以抒发忧思.顷襄王时,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再度进谗言,屈原被流放江南,徘徊在沅湘一带,作《九歌》,《天问》,《远游》,《九章》诸篇,表明自己心志,想感悟君王,但是顷襄王始终不醒悟.屈原见返朝希望已绝,即投汨罗江而亡.屈原处於战国后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苦闷时期.屈原生当楚,齐,秦三强对峙之时,於是他的政治生命就随著楚国的外交政策而改变,也即随著亲齐与亲秦两派势力的斗争而消长与浮沉.屈原是亲齐派的,而亲秦派大臣有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以及夫人郑袖等,在秦相张仪以财货贿通之下疏放了屈原,在内忧外患情势下,他的情绪悲愤激烈,最后以生命做谏.而后人对於屈原人格高洁对浊世的不容,评价极高.「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0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引淮南王安离骚传语),用之称屈原作品外,用之赞其人格之高洁伟大更为妥切.屈原是用生命在写诗的人.(二)司马迁的生命价值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生於景帝中元五年(西元前一四五年),卒约在武帝末昭帝初(西元前八六年).司马谈之子,幼年深受家学道家的影响及传统儒家的薰陶.二十出游,足迹遍中国,采集了大量的遗闻佚事.返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武帝元封二年继父职,任太使令,开始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下狱,处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史记》的学术地位及贡献,不管在史学,文化史,文学,小说戏曲,政治,哲学皆有钜大深远的影响,而后世对《史记》之肯定论述可谓卷帙浩繁了.司马迁一生中,生命受到最大的羞辱及挫折,莫过於为李陵投降案辩护,遭到奇耻大辱的腐刑.他说:「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0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又说:「祸莫惨於欲利,悲莫痛於伤心,行莫丑於辱先,而诟莫大於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司马迁)他在「身残处秽」中,孤寂而抑郁,陷於最大的悲愤和奇耻大辱中,不愿自杀,忍辱偷生,为的是他的使命感,那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第二部《春秋》----《史记》.司马迁同样是用生命在写史诗的文人.附录:其他几个诗人的生命价值观:陶渊明的生命价值观―繁华尽真淳陶渊明,晋浔阳柴桑人.生於东晋哀帝兴宁三年(西元三六五年),卒於刘宋文帝元嘉四年(西元四二七年),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裔.二十九岁起,因亲老家贫,出任江州祭酒及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终因志趣不合而离职.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八月(四十一岁),出任彭泽令,居官八十余日,因质性本好自然,遂解印绶官,归隐田园,刘宋后,躬耕自给,终身不仕.渊明虽无丰功伟业,但他是华人文学史上有数的大文学家,其诗歌,散文,辞赋,无不自然冲澹,雅趣天成,人品之高洁,更是世罕其匹.自唐代以降,后世文人,皆推崇备至..-- -渊明兼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其对生命生死问题,非常达观.可从其诗三首,,0之.多数人都强烈地表现出对生命依恋及对死亡的恐惧,唯有渊明是少数能勘破生死大关的人.三首序:「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道出世人爱惜生命以求延年益寿.第一首谓大自然循环行健不息,只有人一去不复返,还是「得酒莫苟辞」(有酒就喝吧!)即时行乐吧!第二首谈长生,养生技穷,学仙困难,「身殁名亦尽」,功名利禄随著人亡而消失,唯有「立善有遗爱」,只有行善遗爱人间比较实际.第三首「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位」,人不分贵贱贤愚,即使像彭祖活到八百多岁,终究乃不免一死.「立善常所欣」即使立善是大家所喜好,但是「谁当为汝誉」,谁能肯定后人会称誉你呢很少有人在死前自写挽歌及自祭文.渊明的三首是死亡的三部曲.首篇述乍死而殓,次篇述奠而出殡,三篇述亲友送而葬之.「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早死也不是短命.「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生死无常.「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人死一了百了,是非,得失,荣辱已无意义,「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还比不上多喝两口酒来得实惠.渊明在其中,怨述生养了一群低能儿,结语是「天命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命运既然如此,还是喝酒比较实际,看似消极逃避,实是达观通悟.读通了渊明的就能体悟佛陀求「生老病死」的解脱真谛,也融悟了庄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的最高境界.佛陀,庄子,渊明所「觉悟」的智慧,可谓「繁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杜甫的生命价值观―悲天悯人的胸怀杜甫唐襄州襄阳人,生於玄宗先天元年(西元七一二年),卒於代宗大历五年(西元七七0年),天宝中,献《三大礼赋》,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为宰相李林甫所压抑,迄不得官.天宝末,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凤翔,杜甫往谒,拜左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0,忤逆肃宗,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中大饥,甫辗转入蜀,流寓成都,依剑南节度使严武,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卒,出蜀入湘,病殁於途中.杜甫一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身遭安史之乱,诗中多述离乱之情,因有「诗史」之称.其诗沈郁雄浑,博大凝0,具悲天悯人之胸怀,故有「诗圣」之誉.杜甫一生仕途坎坷,也因困顿颠沛,贫病交加的生活造就了他的诗.欧阳修所谓的「文(诗)穷而后工」正是如此道理.他一生做官的日子很短促,且职卑位微,但他悲天悯人的胸怀,从他的「诗史」中显露无遗.他所怀抱的是张载所谓的「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以诗写史是杜诗的特色,把对生民,社稷,国家的爱全部融化在诗中.例如他在逃亡的途中被叛军押送到长安后写下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0更短,浑欲不胜簪.″孤身陷贼,欲报国却无门,想家又归不得,真是心境沈痛.当他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所作的诗云:"剑外忽传收苏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激动的心情是喜极而泣,也是爱国心真性情的呈现.杜诗有三千余首,现存一千四百余首.诸多内容是抨击贵族阶级政治上的腐败无能和生活上的糜烂荒淫,穷兵黩武,生民遭受战争苦难.官吏横徵暴敛,巧取豪夺,造成贫富严重对立,例如"朱门酒肉臭,野有冻死骨.″这是最具体的揭露.他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即是"为万世开太平.″又肃宗上元二年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浣花溪畔的草堂,茅屋为秋风所刮,茅草又被无赖小儿抢走,在悲愤之际他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他陷入困境时,他想到的不是一己的安危,而是"天下寒士″这是何等钦崎磊落的胸襟.终其一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写诗,诗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在诗中燃烧,发光,照亮千秋万世.苏轼的生命价值观―苦难的超越者苏轼,宋眉州眉山人.生於仁宗景佑三年(西元一0三六年),卒於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西元一一0一年).二十岁时已博通经史,二十二岁试礼部,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时直史馆,时年三十.次岁,父洵病卒.神宗熙宁四年,王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反对,与安石不合,遂外调通判杭州,改知密州,再徙徐州,湖州.元丰二年,又因「乌台诗案」,逮赴台狱,论死.神宗特命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黄州五年,轼筑室於黄州的东坡,以读书,作诗,游览名胜,结交方外自遣,字号东坡居士.哲宗元佑中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旋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时年五十四.又召为翰林承旨,累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后卒於常州.东坡是华人世界罕见的全才.他是一位大文豪,大书法家,大画家,佛老清修者,巨儒政治家,皇帝秘书,酒仙,诗人,人道主义者..-- -东坡自幼承其父亲家学,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奋厉有当世志」,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胸襟坦荡,正气凛然,不向恶势力低头,因此东坡的一生,几与祸患相始终,承受大起大落,忽贬忽升的生活波折,既经顺境,复历逆境,数度遭贬.荣辱,祸福,穷达,得失之间如洗三温暖,使他嚼尽种种人生辛味.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去面对政治的现实,以佛老超世的精神来纾解心灵的痛苦.遭受迫害和打击,没有消磨他「致君尧舜上」,匡世济时的政治热情,没有斫伤他批评现实,敢为天下先的勇锐之气;无尽无休的苦难也没有使他厌倦人生,变得冷漠.入世的理想和出世的精神,刚直坚毅的风格始终如一.千百年来,东坡的性格魅力倾倒过无数华人世界的知识份子,人们欣赏其刚直不屈的风节,民胞物与的悲悯之心,更景仰其心灵世界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永远令人怀念,永远给人启示.屈原的死与司马迁的生  读司马迁的《史记》,感触最深的是《屈原贾生列传》。每读此章,都会遗情想像其中有关联的两位伟大人物———屈原和司马迁。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必然面对生死,但漫漫历史长河,屈原的死和司马迁的生,如此强烈的碰撞与交会,依然称得震撼心灵,激荡千古!  屈原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战国末期,天下大势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凭“博闻强志”、“娴于辞令”的杰出才能,屈原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只比令尹低一级,相当于副总理兼外长,“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应该说,能在这样大的舞台上一显身手,也算是少年得志了。可惜,屈原毕竟只是个“业务型人才”,感情过于激烈袒露、品格又出奇的正直,既不善和“一把手”搞好关系,也不喜与同僚拉拉扯扯,这样,在他人谗言之下,逐渐为楚王疏远。公元前305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秦的怀抱。屈原反对,结果被楚王逐出郢都。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郢都。这一切让屈原绝望和悲愤:时代悲剧与个人性格因素交织,结局也就注定了。最终,他来到汨罗江边,抱石自沉。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有许多人为屈原的死叫屈。的确,以屈原的卓越才能和赫赫名气,跑到其他诸侯小国,当个部级干部应该问题不大。不愿从政,凭他吟诗作赋的高超和写材料的拿手戏,去哪个王公贵族府里当个师爷绝对绰绰有余。就算傍个“大款”,以他在政府里长期任职形成的丰富人脉,不说赚个盆满钵满,至少日子也可以过得很滋润。连司马迁都感叹:“怪屈原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但屈原就是屈原,屈原不得不死。  这如同谭嗣同,一旦认定“中国变法当从流血始”,便义无返顾“我以我血荐轩辕”。又如同文天祥,身在敌营也必“不指南方誓不休”,最后“留取丹心照汗青”。虽然谭嗣同可以选择逃亡,文天祥也可选择高官厚禄,但他们就是不得不死。这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气节!在许多时候,气节比生命更重要。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饱经精神和生活上的摧残与痛苦,眼看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以他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人格上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注定了他必然选择殉国殉道。自沉前,一位渔父劝导他:“世人都混浊,怎么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都醉,怎么不食其酒滓而喝其薄酒?何苦要坚持德操而让自己如此呢?”屈原的回答振聋发聩:“我听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自己干净的身躯,怎能让外物弄脏?我宁肯跳进江水,葬身鱼腹,也决不让自己的洁白蒙上世俗的灰尘!”  屈原用“死”为中华民族树立起精神的丰碑。作为千古一人,其巍巍人格,感召了无数中华儿女,尤其当民族处于危难时,这种感召尤为卓著。死,使屈原的生命得以无限延续。  司马迁生之悲壮,就如同屈原的死。  一部《史记》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司马迁实在是一位大英雄。.-- -  司马迁受的宫刑也叫下蚕室。去死和接受宫刑更容易的是什么?是死。司马迁并不怕死,但是他不能够选择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他自己的话。可以想像,一定有一个声音从历史的深处响起:不能让《史记》半途而废!司马迁不得不生!他想到了周文王、孔子、孙膑这些先贤,这些在逆境中坚韧不拔成就不世伟业的先贤;他更想到了自己的责任,把《史记》写完,这可是继承祖业实现父亲遗愿的大事,如果自己就这样死去,将何以面对九泉下的先人?而作为一名史官,没有留下“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文字,又如何向历史交代?于是他自请宫刑以免死。被废了“武功”,决不止于生理的痛楚,也决不在于老婆会和他划清界限或者以此为由找他闹离婚,古代这种被阉割的人,被人所鄙视,为人所不耻,是“无行之人”。任何人受此奇耻大辱,断乎再无颜面立于世间。按常理,司马迁死一百次都可以理解,但他没有。司马迁也是平常人,出狱后和屈原沉江前一般,须发脱落、形容枯槁、精神恍惚。《报任安书》里说是“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且“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由此可想见他身心的痛楚。但是,一提到《史记》,一写《史记》,他就清醒了:一个伟大的理想支持着他,那就是为《史记》活着,为《史记》而奋斗!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以一部《史记》成就伟业,书写了人生最华美的篇章。  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生”!  在此,不妨提提与屈原同传的贾谊。少年得志而又怀才不遇的贾谊却完全不该死的,即便受贬谪,为何不能像苏东坡、柳宗元他们那样襟怀豁达,或造福一方百姓,或创作传世名篇,奈何如此不珍爱生命,年仅三十三岁便“哭逝”于长沙!这真有点像现在那些一旦失恋或者考试没考好便跳楼轻生的学生伢崽,徒让人感慨唏嘘。难怪苏东坡这样评价:“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屈原的死和司马迁的生殊途同归,他们共同竖起最伟岸的标杆,耀亮中华民族的精神星空。其死其生,典范的意义无从超越。检查是否有新评论文章评论屈原与司马迁的生死之路  两千年的风云早已随风飘散,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早已湮没无闻,将帅士卒的征战厮杀也已销声匿迹,甚至于固若金汤的长城也风化侵蚀。然而,当我们回首去感受那大起大落、变幻莫测的历史,我们仍然可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的呼吸。这是因为,在需要伟人而且拥有伟人的时代里,文化巨人们不仅留下了时代的描述,而且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道德遗产、精神遗产。  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位:一是我国第一位真正的诗人屈原,一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这是两棵树。虽然生长的完全是两种姿态,可是却同样长得茁壮,雄姿英发,向蓝天伸展着同样的高度。二者同为文化巨人,后者还为前者写了一篇传记,因此把两者作一番比较,意义非常。  人们普遍认为,屈原与司马迁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与其个人所遭受的厄运分不开的。司马迁自己也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列传》),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对现实不满,所以有所希翼,现实的残酷和压抑,使人“有志不能骋”,志在于内,情动于中,发而为文为诗。而文学成就的高下虽与苦难的程度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理想的高下。屈原屡遭贬谪,濒于绝望,虽志洁行廉而反为累赘,成为不容于世的根源,所以他“忧愁幽思”,口吐华丽篇章。司马迁忠心为主,仗义执言,却被下狱,身受腐刑,于是发愤有为,终能“成一家之言”。  然而,屈原与司马迁又是很不同的,突出地表现在他们面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上。屈原选择了死亡,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奋斗。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向上的路,世浊己清,人醉己醒。忍受着巨大的孤独与痛苦,始终不肯“变心以从俗”.-- -。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对于他的反抗,我们只能表示叹服与钦敬,而不能有任何指责与议论。他可以死,也可以活,然而他选择了死。  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遭受宫刑之后,他在破败的官邸中忍受着凄清的长夜,阵阵搅心的疼痛袭来。一个铮铮铁汉变得残缺不全,命运的不公,无理地降临在一个汉子的壮年。人竟要这样艰难无趣地活着吗?绝望沉重地压迫在他敏感的心头。或许,他想到了死。但如果一个人没有彪炳史册的成就,即使他肢体完整又能怎样呢?事业上的侏儒不是与身体上的残缺一样可怕吗?黑夜惊诧了,我们突然看见他那绝望的手握住了那卷没有刻完的竹简。另一只被寒冷舔僵的手,握紧了刀笔……面对宫刑的奇耻大辱,他虽然也是“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巾也”,而且痛苦到“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跟勇气,终于忍辱负重,完成了父亲留下的修史重任。他的丰功伟绩,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后人只能敬为神明。  屈原之死,是“一死以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究其因是因为两人之志不同,所以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也不同所致。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围绕着政治,当他一再受到打击,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对他来说,辞赋只是“小道”,而他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在于他的《史记》,在于史有所传。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他不能去死,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而他的死是一种屈服,徒增他的屈辱与软弱。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为了这个志向活了下来,最终他成功了。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手术,而他的《史记》则对汉武帝实施了永远的宫刑。他的冷静、公允、胆量,通过《史记》已经“绝唱”了两千多年,恐怕还要继续“绝唱",历史的帷幕一层层地拉上了,一个个大时代虚掩在时间的黑夜中。而屈原、司马迁却如历史天幕上的灿烂星斗,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熠熠生辉。雅虎里边看纪念屈原,为绝对理想主义鸣不平,比如,就提到李敖的说法。李敖看不起殷海光。当年李敖去医院探视已得了胃癌的殷海光,殷哭了。李敖劝他别哭,说你一哭就证明你追求的东西不好。李敖够爽朗。他用自己的健康击败了蒋家王朝的专制。他写杂文骂天骂地骂人,追漂亮的长腿姑娘,一脑子聪明点子发大财,做完了监牢使劲出名,然后竞选总统,然后上电视风头十足。他这样活着,证明了好人干好事活好人的道理。.-- -所以李敖好像有资格批判屈原那一路“犟板筋”——一根直肠子,不会跟黑恶势力韧性战斗,所以不是自杀死,便是憋屈死。不好。如果坚持理想和正义就一定意味着活不好,那就让人觉得可怜。这一路可怜人,好像还举了老舍和王国维,两个跳河的。李敖没错。可是年过古稀的李敖为儿子当吹鼓手,崇拜毛泽东到了一塌糊涂不容分说的地步,虽不失为人生自由,但作为他那个级别的骑士,就显得俗了,好像只骑着一匹驴了,成了阿克塞少年时候没出息的霍军了。李敖不怕大俗,可是这个俗,不正是他一辈子坐牢也要骂死的那一路货色吗?李敖是个不好说清的话题。不说了。说说雅虎最后列举的屈原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一类,好像已经成了屈原的写照,一提起来就是那副与某种势力势不两立的样子。没错儿,是这样。但是,这不是屈原的全部。或者,屈原的这些,其实建立在这样两句话上:“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我过去读屈原也担心他的背影太高,我攀不上去。后来吟诵《离骚》,到了后边的这两句,就感觉很异样,似乎心里被照亮了。再看看这以前的几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很倔强的,别人越是压制他,他越是要把理想顶戴在头上,把芳香披挂在身上,跟世界对抗。而且,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他的张扬旗甲鲜明:“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这些,似乎更容易让后来越来越干不过现实的人们难以忍受——人可以这样纯粹吗?人能够保持“清洁的精神”(张承志语)吗?张承志跟王朔干架的时候,我基本上倾向于王朔:没有人间烟火气,理想主义等于零。.-- -可是,等我耐心地跟学生一起一句一句咀嚼屈原的时候,我看到了屈原的疲惫和反思:“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方。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屈子也累了,他也要“反顾”,四处游一游,歇一歇。这一喘息,他忽然明白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是的,理想主义这东西,从来就和别人无关,它是一个人自己内心的事情。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各种动物的世界,每只鸟儿都在唱自己的歌。许多鸟儿根本不唱歌,就爱吃毛毛蛆和苍蝇的脂肪。这种“各有所乐”应该是世界的常态吧?在这个意义上,屈原的“所乐”,就是香草美人,就是理想主义,就是决不让步。或者最后,他的所乐,就是抱着自己那块石头到湖水底下去探索另一个世界。屈原其实是个绝对的个人主义者——他不强求别人堵枪眼儿,但他乐意一条道儿走到最后:“余独好修以为常。”所以,端午节你过也行,不过也行。理想主义你要也好,不要也罢,其实不干屈原的事。因为屈原也不干涉你的“所乐”,不干涉李敖的“所乐”——.-- -骂人蹲监狱,或者做儿子的助推器,或者当铁杆猫咪。“民生各有所乐兮”,屈原看见了大家的多元追求,他理解这些——人性从来好逸恶劳,趋利避害,这没什么。关键是屈原他自己,他就是“好修”,而且变成了生命常态:“以为常。”这个,我想李敖就不该说三道四了。那些混得满嘴油的人们嘲笑屈原,其实好像显得有些比屈原还“犟板筋”了。屈原很现代的。说他后现代其实也无妨——他就是那种别人都炒楼房的时候,继续住茅房的傻逼罢了。只是,你炒房有了战绩,别以为茅房不是人住的就行了。你要是亏掉了呢,也别跳楼,人生可乐之事甚多,你最好继续炒下去,也许才跟得上屈原的“好修以为常”。最后想起一件事。当年有人在文革后批评老舍跳湖自杀不应该。有个过来人反问:你倒试试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作为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大境界之一,他很好的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处,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