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7 MB
  • 2022-06-16 12:01:33 发布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

  • 4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AthesisSubmittedtoZhengzhouUniversityfortheDegreeofMasterTheSocialResponsibilityoftheNobelistsinMedicineByJunyingLouSupervisor:Prof.XingtaiZhaoSubject:PhilosophySpecialty:PhilosophyofScienceandTechnologyInstitute:MarxismCollegeMay,2011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岩彳灸组袭彳灸粗日期:≯11年占月孑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娄‘红釉日期:≯,,年莎月 摘要21世纪,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成为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应对生物科技时代所潜藏的巨大危机,成为当前的热门议题。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简称,以下统称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作为医学科学共同体的“核心”阶层,生理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掌握着本领域专业的科学知识,对于生物科技成果的社会应用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文章主要论述了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应有的社会责任:作为科学共同体成员要具备科学精神,追求医学科学知识的创新是其最基本的职责;作为社会成员要争取生物医学科技成果的善用,把对社会的发展、人的关怀放在第一位,对人类的现在及未来的负责,对自然的可持续存在负责。最后,文章探讨了提高生物医学家社会责任意识的措施。关键词:诺贝尔医学奖科学家社会责任 AbstractThe21stcentury,biotechnologyandlifescienceswillbeallimportantnewdrivingforcein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revolution,howtodealwithbio-technologyera,theenormouspo删alcrisistobecomethecurrenthottopic·NobelPrize(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Prizeshort,hereinafterreferredtoastheNobelPrizeinMedicine)medicalsciencecommunityasawinnerofthet·core”class,thefieldofPhysiologyorMedicine”leader¨figure,holdstheprofessionalinthefieldofscienceknowledge,fortheapplicationofbiotechnologyachievementspossiblenegativesocialeffects,withaninescapableresponsibility.ThisarticlediscussestheNobelPrizeinMedicinewinnertheirsocialresponsibility:Asamemberofthescientificcommunitytohaveascientificspirit,thepursuitofscientificknowledge.medicalinnovationisthemostbasicduty;asmemberSofsocietytofighttheuseofbin.medicalscienceandtechnologyachievements,thedevelopmentofsociety,peoplecarefn"st,presentandfutureofmankindincharge,responsiblefortheexistenceofnaturalandsustainable.Finally,thearticlediscussestheresponsibilitytoraiseawarenessofbio.medicalscientists’measure.Keywords:theNobelPrizeinMedicine;thescientist:socialresponsibility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目录⋯⋯⋯.......⋯⋯⋯...⋯.⋯⋯⋯......⋯III1引言⋯⋯⋯⋯⋯⋯⋯⋯⋯⋯⋯⋯⋯⋯⋯⋯.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现状⋯⋯⋯⋯⋯⋯⋯⋯⋯⋯⋯⋯⋯⋯⋯⋯⋯21.3研究意义⋯⋯⋯⋯⋯⋯⋯⋯⋯⋯⋯⋯⋯⋯⋯⋯⋯31.4研究思路和方法⋯⋯⋯⋯⋯⋯⋯⋯⋯⋯⋯⋯⋯⋯⋯31.5创新点⋯⋯⋯⋯⋯⋯⋯⋯⋯⋯⋯⋯⋯⋯⋯⋯⋯..4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历史功绩⋯⋯⋯⋯⋯⋯⋯⋯⋯⋯.52.1诺贝尔医学奖⋯⋯⋯⋯⋯⋯⋯⋯⋯⋯⋯⋯⋯⋯⋯..52.2.1诺贝尔医学奖简介⋯⋯⋯⋯⋯⋯⋯⋯⋯⋯⋯⋯⋯⋯⋯.72.2.2诺贝尔医学奖成果⋯⋯⋯⋯⋯⋯⋯⋯⋯⋯⋯⋯⋯⋯⋯.6.2.2.3诺贝尔医学奖使命⋯⋯⋯⋯⋯⋯⋯⋯⋯⋯⋯⋯⋯⋯⋯.72.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影响⋯⋯⋯..:⋯⋯⋯⋯⋯⋯⋯..72.2.1科学共同体的分层结构⋯⋯⋯⋯⋯⋯⋯⋯⋯⋯⋯⋯⋯⋯72.2.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8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123.1科学家的社会责任⋯⋯⋯⋯⋯⋯⋯⋯⋯⋯⋯⋯⋯⋯123.1.1科学家社会责任的含义⋯⋯⋯⋯⋯⋯⋯⋯⋯⋯⋯⋯⋯..123.1.2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13III 目录3.1.3有关“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主要观点⋯⋯⋯⋯⋯⋯⋯⋯.153.1.4对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研究⋯⋯⋯⋯⋯⋯⋯⋯⋯⋯⋯⋯.183.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责任⋯⋯⋯⋯⋯⋯⋯⋯⋯⋯⋯.203.2.1现代生物科技进步产生的双重效应⋯⋯⋯⋯⋯⋯⋯⋯⋯⋯.203.2.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双重责任⋯⋯⋯⋯⋯⋯⋯⋯⋯⋯⋯234医学科学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314.1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3l4.2社会责任意识的内化⋯⋯⋯⋯⋯⋯⋯⋯⋯⋯⋯⋯⋯324.3完善科技政策法规⋯⋯⋯⋯⋯⋯⋯⋯⋯⋯⋯⋯⋯..334.4赏罚机制的调控⋯⋯⋯⋯⋯⋯⋯⋯⋯⋯⋯⋯⋯⋯.344.5舆论监督的制约⋯⋯⋯⋯⋯⋯⋯⋯⋯..⋯⋯⋯⋯..35结语⋯⋯⋯⋯⋯⋯⋯⋯⋯⋯..⋯⋯..⋯⋯⋯..36;口嗝⋯⋯⋯⋯⋯⋯⋯⋯⋯⋯··⋯⋯··⋯⋯⋯··JU参考文献⋯⋯⋯⋯.......⋯⋯⋯⋯⋯..⋯⋯⋯..37致谢⋯⋯⋯⋯⋯⋯.⋯⋯⋯⋯..⋯⋯.⋯.⋯⋯.39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0IV l引言1引言1.1研究背景我们先来看一部科幻片《人兽杂交》:克莱夫和艾丽莎是基因工程界的著名学者,擅长基因融合和基因杂交方面的研究。对于这两个科学家来说,经由他们双手创造出来的生物就像潘多拉的宝盒一样充满了诱惑。在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克莱夫和艾丽莎决定用人类基因做基因杂交的实验,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将分子生物学送上一个新的高度,并借此研究出一些新型药物。但他们的建议却遭到了给他们提供科研经费的制药公司的拒绝,于是,克莱夫和艾丽莎私自秘密进行了实验。但是,事态的发展却完全超出了克莱夫和艾丽莎的控制,他们亲手创造的生物“德伦"(Dren)悄悄蜕变成了一个拥有毁灭性能量的非常危险的生物,并对二人产生了威胁。最后,艾丽莎虽将德伦杀死了,但她却发现自己已怀上德伦的孩子⋯⋯。这个孩子出生后将如何?也许这就是科学的代价。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谁又敢肯定,这种“人兽交合"的科学实验在实验室没有科学家进行?面对这种“人兽交合"产生的“混种",试问人的尊严到哪里去了?从事这种“漠视生命伦理”、“践踏生命尊严"的实验的科学家道德何在?该负一个什么样的责任呢?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遗传物质DNA是双螺旋结构,这一成果被很多人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自此,人类在生命科学探索路上阔步前进。1988年,美国一份联邦报告批准了人类基因组计划。2001年,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对它的初步分析结果,标志着生命科学又向纵深迈进了一步。中国科学院院士强伯勤在评价这一最新进展时认为,人类基因组图谱结果的公布,“说明生命科学已经发展到了更深的阶段,它将推动基因组测序工作、功能基因的研究和基因技术的应用,从而推动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将对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21世纪,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成为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以生物科技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正在风起浪涌。然而,生物安全、基因伦理也引起了人们的思索,生物安全正在成为国家安全的关键,特别是2003年的 1引言SARS、2004年的禽流感,当前甲型HINI流感的流行,使我们日益感觉到生物安全的迫切性,基因伦理问题更是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论,因此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这一刻显得尤为重要。1.2研究现状通过对“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这一课题进行文献调研,笔者发现,如果在中国知网上对从1990年到2011年的中国期刊网进行检索,我们发现,篇名中出现“社会责任"的文章有10714篇,出现“诺贝尔医学奖"的有704篇。在与医学家的社会责任有关的“医学伦理"、“医学道德"中进行检索,出现“医学伦理"的有2595篇,出现“医学道德"的有524篇。但如果将“诺贝尔医学奖"与“社会责任"合并进行检索,结果却为“O"。可见,研究诺贝尔医学奖的文章很多,研究医学家道德伦理的文章亦很多,但专门探讨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的文章却没有。在我国,关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大多散见于下面一些文献之中:(1)关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介绍类传记,如傅杰青教授的《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八十年》,杨福生、赵兴太合著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启示录》,葛能全编著的《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纵览》中“生物学和医学的发现与发明”篇章。杨建业、朱新民的《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唐得阳主编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全书》等。(2)研究医学科学家社会责任的文献多见于医学伦理方面的教材,如《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概论》等。在国外的文献中,笔者亦没有发现专门对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进行的研究。但是在一些研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文献中,如德国人W.普勒塞和D.鲁克斯合著的《世界著名生物学家传记》(BiographienBedeutenderBiologenVoikundWissenVolkseigener),美国人保罗·德·克鲁伊夫所著的《微生物猎人传》(MicrobeHunters,PaulDeKruiLNewYork:Harcourt,Brace,1926)和《近代微生物学家传记》(MenagainstDeath,TheScientificBookClub,1932)等一些生物学家的传记则从某些侧面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来源。此外G.E.艾伦所著的(20世纪的生命科学》和哈列特.乍克曼(Harrietluckerman)的《诺贝尔奖获奖奥秘》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调研发现,对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的分析,2 l引言一部分存在于讨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文献中,一部分存在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传记之中。前者主要讨论了所有科学家具有共性的社会责任,但不同的群体其社会责任是不同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由于其研究范围的特殊性,与其他科学家承担的社会责任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不同于一般科学家的特殊一面,所以,这类文章对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问题的讨论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而后者对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社会责任的考察只是散见于一些针对某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章节之中,而没有总结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这一群体所共有的社会责任。’1.3研究意义通过对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社会责任问题的理论探讨,不仅可以提高生物医学科学家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探讨,可以使他们真正地与整个社会融合在一起,使现代生物科技新成果为人类带来幸福、和谐与安康,而不是使其成为谋求私利、争夺权利、残杀生命、发动战争的工具。当代,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实施这一战略,离不开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在21世纪开展对“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研究将会推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心的医学科学家,为我国生物医学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人才支持。1.4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共分为四章来探讨“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之相关问题:第一章简要介绍该课题研究背景、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阐述了诺贝尔医学奖获奖成果及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历史贡献及影响。第三章是文章的主干部分。论文详细深入分析了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科学共同体成员要具备科学精神,追求医学科学知识的创新是其最基本的职责。作为社会成员要争取生理医学科技成果的善用;把对社会的发展、人的关怀放在第一位,对人类的现在及未来的责任,对自然的可持续存在负责。当二者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时候,职业道德3 l引言要求应服从于社会道德的要求。第四章提出培养医学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建议。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论述: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内化、完善科技政策法规、赏罚机制的调控、舆论监督机制的制约。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通过文献调研,了解1901—2010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基本信息。典型案例法:论文主要以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典型案例为依据,论证其社会责任意识。聚类分析法:对收集到的196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资料根据适当的归类方法分成若干类,进行聚类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1.5创新点(1)以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社会贡献为依据,研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社会责任。(2)把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责任分为职业角色责任和社会角色责任,研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不同于一般科学家的社会责任。4 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历史功绩2.1诺贝尔医学奖2.1.1诺贝尔医学奖简介诺贝尔医学奖是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发明,1896年12月10日在意大利逝世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给科学事业,用以激励那些向科学高峰努力攀登的人。今天,以诺贝尔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众多国际科学奖项中最引人注目的年度科学大奖。其中的三个自然科学奖项从1901年第一次评奖至今已整整110年,以其权威性和公正性在现代科学奖励系统中一直稳坐第一把交椅,而且其声望每年都有所加强。现在,诺贝尔奖已成为人类从愚昧走向科学,从幼稚走向理性的丰碑⋯⋯。诺贝尔奖金的设立,在20世纪科学史上,甚至在人类文明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全人类科学事业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奖是第一个宣布的诺奖奖项,是为了鼓励对人类的生理现象和疾病的防治进行探索研究,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自1901年贝林因对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而获首枚桂冠,到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在体外受精技术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攫取2010年诺贝尔医学奖,此间凡是对维护人类健康、拯救人类生命作出卓越贡献的重大科技成果,基本上都被授予了诺贝尔医学奖。100多年来,它奖励了生物医学领域最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准确地勾勒出现代医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展示了主导20世纪医学创新的整体格局,成为衡量生物医学科研质量的标尺,是当今生物医学领域至高荣誉的象征。中国科学院院长、“两院"院士路甬祥说:“在众多的国际科学奖项中,历经近百年历史的诺贝尔被一致公认为最具权威的科学奖项。诺贝尔奖不但反映了现代科学的历史,而且也与20世纪蓬勃发展的技术进步紧密相连。"诺贝尔医学奖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医学发展的进程,把人类医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20世纪医学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类思想观念具有重大影响。在1901--一2010年的110年中,共颁奖101次(有9年因战争或其他原因5 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历史功绩未颁奖),全世界共有196名科学工作者获此殊荣。2.1.2诺贝尔医学奖成果诺贝尔医学奖成果,因为其时间跨度较大,获奖项目较多,如果一一枚举,不免太过繁杂,因此,对获奖奖项的介绍大多采用归类法。我这里主要借鉴诺贝尔奖研究专家傅杰青的分类方法,按照时间和获奖项目特征进行介绍。1901—1928年为第一阶段;1929—1957年为第二阶段;1958-1981为第三阶段;1982至今为第四阶段。第一阶段,临床应用性成果的丰产期。获奖史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应用医学为主",近半数的获奖在传染病研究这一领域。如1901年获奖项目为白喉抗毒素的发现,1902年为疟疾病因及治疗方法的发现,1903年为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为消化腺规律的发现,1905年为结核杆菌的发现。从这些获奖项目可以看出,奖项都是当时临床上面临的重要问题。其研究成果来于临床,直接服务于临床,使临床医学得到了划时代的进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当时的不治之症有了新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推动了医学的进步。第二阶段,临床治疗手段的改进。在这一时期,在获奖项目上应用医学与基础医学并重,多集中在严重疾病的病因研究及临床治疗手段的改进方面。首先,随着人们对许多医学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项目开始走向微观领域。其次,由于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设备,应用到医学领域,解决了临床上许多原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对神经纤维高度机能分化、维生素、青霉素、心导管及对糖代谢、糖尿病的研究等,都是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并且都带有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性质。从这些获奖项目可以看出,谁能够敏锐地抓住I临床上的疑难问题,及时应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设备,谁就能获得的成功。第三阶段,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获奖项目都是对疾病病因的认识。这主要是受益于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和生物、化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显微镜的发现,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认识了许多疾病的本质,使人们的研究水平深入到细胞分子的水平。如1958年比德尔发现基因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调节作用;1960年伯内特、梅达沃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2年沃森等发现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结构等获奖项目,这些成果间接地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使人们对病因的认识更加深入。6 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历史功绩第四阶段,在基因层次上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按照上述分期,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有人预测,这一时期将是应用医学与基础医学再次走向结合的时期。除了基础研究之外,临床上直接应用项目将会有所增加,因为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必将推动临床应用效果的提高。随着基因研究的发展,临床医学上一些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肿瘤、艾滋病及一些其它慢性疾病的治疗研究,可能会出现新的突破。如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由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和艾滋病病毒这两种危害生命的致命病毒者所分享。2.1.3诺贝尔医学奖使命纵观百余年来诺贝尔医学奖的授奖成果,其授奖范围几乎涉及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基本上覆盖了现代医学发展中的重大成就,为推动世界生物医学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使人类开始进入探索生命过程的本质;结核菌的发现,开创了寻找病原菌的方向;疟原虫生活史的发现,打开了防治原虫病的缺口;维生素的发现,使人们发现了维持生命的营养物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发现,为千千万万个儿童带来了福音;心导管术的发明,揭开了心脏病的神秘面纱:青霉素的发现,给那些在种种传染病折磨下的人们带来了福音;胰岛素的发现,扣响了糖尿病秘密的大门;单体克隆技术的发明,给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希望⋯⋯。可以说,探索生命、解码生命、拯救生命,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历史与时代赋予诺贝尔医学奖的重要使命,每一项获奖成果都是战斗在医学领域的科学家留给世人的一座历史丰碑,恰如当年诺贝尔在设立医学奖的初衷时所表示:“获奖者应当是那些在生理学或医药领域有着最重要发现的人。"他们的努力为全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做出了贡献,这些获奖成果为我们认识自身、认识生命、认识丰富多采的世界提供了一把又一把的金钥匙。2.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影响2.2.1科学共同体的分层结构“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由英国科学哲学家米切尔·波仑尼提出。波仑尼认为,每一位科学家都属于一个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特定集团,这些不同的集团共同形成了科学共同体。1969年,美国科学哲学家库7 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历史功绩恩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科学共同体"做了进一步的概括,他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所有科学从业者为了共同的研究兴趣和目标而相互协助和交流,构成一个复杂的分工协作的社会体系,这个体系就是科学共同体。在这个群体中,科学家们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和共同规范,在共同“范式"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在科学共同体中具有以专业为基础的分层结构。在含义最广的层次上,全体自然科学家形成为一个共同体,而各个主要科学专业集团,如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等形成各专业共同体。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界定其它的次级团体,科学共同体最根本的基础是专业一致。美国诺贝尔科学奖研究的代表人物哈里特·朱克曼通过研究发现,共同体是一个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团体,在同一专业科学共同体内部存在着特殊的社会分层现象,它主要是由科学家对科学贡献的大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科学家的学术地位与科学声望的高低来决定的。学术声望是科学共同体社会分层的一个最重要依据,其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用“知名度"来反映,根据一位科学家获得的奖励的声望,可以间接地显示出他的知名度。科学奖励是科学共同体运行的重要动力之一,获得奖励,意味着其研究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得到的奖励越多,越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从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成为科学中的权威。这就是科学奖励系统的优势积累所产生“马太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具有一定优势后,由于荣誉背景的放大作用,会有更多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和承认:相反,那些没有一定优势的科学家则变得更加默默无闻,这就使得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呈金字塔结构,越往塔底,人数越多。哈里特·朱克曼曾经提供过一个数字:相对于美国的每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13名美国科学院院士,2400名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2600名小有成就的科学家,4300名国家科学基金会认定的科学家和6800名在人口普查时自称的科学家。高居塔尖的少数科学家精英是科学共同体的核心阶层,如诺奖获得者、院士等。正是在这个“核心”的强大引力下,一个共同体的学术传统、共同体精神才能保持始终如一的稳定性,使得科学共同体的精神代代传承。2.2.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1)使科学精神永续传承杨振宁说,学术需要传统,独到的学术风格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立世之本。而一个科学共同体学术风格的形成,与带头人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8 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历史功绩这些学术带头人的个人魅力,才使得这些学术共同体长期以来形成并保持着一套优良的研究传统和独特风格,从而能够赢得社会地位和社会承认。学术带头人的严谨的治学态度、独创的研究方法、思维习惯以及价值理念等,都会被学生潜移默化的继承下来。“这些优秀学术传统的不断积累,就逐渐构成了有原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应具备的‘天赋’。"①导师良好的科学道德、伟大的人格对于一个执著攀登的年轻科学工作者有着特殊的价值,在弟子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深有感触地说:“我的两位导师戴尔和亨德逊都具有伟大的智慧和人格,他们中不论哪个都实在是了不起的人物,大概不能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吧。你一定会因此受到激励而拼命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惟一能使你感到这才是正确地对待他们的态度。"圆年轻人跨入科学殿堂之初,除了学习具体的知识之外,实际上还在模仿成名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接受导师从行为习惯到思维方式乃至情感取向等方面的暗示。当一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得到承认时,他实际上是在向别的研究人员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的选题是有意义的,我依据的理论是有效的,我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合理的,我作出的结论是科学的和可检验的,这可能会带来其他科学家的模仿和加入。总而言之,弟子们在跟随精英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把导师的研究风格加以内化。师徒关系带给学生最大的收获是包括研究规范和思考方法在内的更广义的教育,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扩充和工作自信心的强化等方式,在导师的启发下获得过去未曾有过的设想,使年轻的研究者逐步登上科学的巅峰。(2)使科学知识代代继承科学是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是人类世世代代以每一代人、每一个人有限的认识能力,去探究无限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的永无止境的社会性过程。”西可以说,任何一项科研成就,都少不了继承前人的成果和吸收同代人的科学思想,任何原创性的思想都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例如,西班牙神经学家拉蒙一卡哈尔是由于研究改进了意大利生理学家高基的银盐细胞染色法建立“神①吴海江.科学原创与科学积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5):48"-51②[美]哈列特.乍克曼.诺贝尔奖获奖奥秘E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139③杨丽娟.陈凡.科学、技术能混同立法吗?——对我国当代科技立法的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5(4)·19~249 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历史功绩经元"学说,而获得了1906年诺贝尔医学奖:瑞士生理学家瓦尔特·鲁道夫·赫斯是由于改进了半个世纪前德国科学家的实验方法而发现间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从而摘取了1949年诺贝尔医学奖。他们虽然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但毫无疑问他们的成就离不开前人打下的基础。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站在前人的台阶上,但又不以前人的台阶为满足,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前人之精华,修正古人之谬误,在继承中创新。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公认的.原创性思想家爱因斯坦也说:“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是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例如沃森、克里克所在的“噬菌体小组’’是一个特殊的科学家核心集团,在他们中间,日常接触便可讨论问题,交流资料,这些资料是正式资料上尚未发表的。①正如《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一文中所写的:“鲍林和科里曾给核酸提出过一个结构,他们友好的在发表前把底稿给我们看过⋯⋯多诺休博士,她不断对我们提出建设和批评,尤其在原子间的距离问题上。我们也从威尔金斯博士、弗兰克林博士和他们在伦敦皇家学院的同事们的未发表的实验结果和概念中受到启发。"回沃森、克里克通过与各方面的人士广泛接触,不断获得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支持。他们的老师和同事,有的是诺贝尔奖得主,有的是名教授,还有的是学术造诣很深的专家。如卢里亚(1969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赫尔希(1969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威尔金斯、弗兰克林、W.L.布拉格(1915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佩鲁茨和肯德鲁(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希尔(1922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赫胥黎,德尔伯里克(1969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等等。总之,“他们处在一个富有活力的、消息灵通的环境中。从这里他们能很快地获得成熟的资料,可以参照来自伦敦、甚至来自帕萨迪纳(通过鲍林)竞争者们的研究进展报告。他们共同或分别地以批判的眼光吸取同事们或者来访者的思想。"@可以看出,获得诺贝尔奖与特定学术环境下杰出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关系密切。在拥有名师的学术环境里,近距离与名师接触而受到他们(DL.N.Magn∞.AHi甄owoftIlcLifcSci僦EM].1979.451~461②L.N.Magn盯.AHi班owoftIIcLifcSci黜[M].1979.456~457.③L.N.Magn豇.AHistowoftlIcLifeSci渊[M].1979.459.10 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历史功绩学术思想熏陶,对启迪思维、获得高水平成果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在诺贝尔获奖者身上最能充分体现知识传承效应的是“名师出高徒"这一科学人才培养模式(附图2.1)。有人通过对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获奖者除了具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外,更重要的条件就是有机会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同事或学生。如1931年医学奖得主瓦尔堡是1912年化学奖得主费雪的学生,而瓦尔堡的学生克雷布斯获得了1953年医学奖。2005年医学奖得主卡佩奇的博士论文是在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沃森的指导下完成的。贝林、艾克曼、埃利希和菲比格都师从研究结核病获奖的柯赫,谢灵顿也曾在柯赫的实验室工作过2年。因发现维生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霍普金斯,成功培养了圣捷尔吉、克布雷斯、钱恩、赫斯及桑格等一批诺贝尔奖得主。摩尔根先后培养了穆勒、比德尔、莫诺和德尔布吕克等诺贝尔奖得主,其中德尔布吕克早年还曾师从玻尔。诺奖研究专家杨福生、赵兴太教授通过对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考察认为“沿前辈的足迹攀登是获得成功的一条捷径。一般来说,重大课题由一人至最终完成的情况是很少的,往往要经过许多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①(1926)穆勒霍(圣捷尔青(19弱、19∞化学奖)①杨福生。赵兴太.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启示录[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42ll布鼹冒均、量D尔g;瓦Q~奇D晤僻腑㈣盼一卡Qof^菇眈沃:耍/~K里%卢n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3.1科学家的社会责任3.1.1科学家社会责任的含义责任既有“法律"上的责任亦有“道义"上的责任,今天我们所探讨的是后者,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在我国,伦理学界认为,道德责任是“人们对自己行为过失及其不良后果在道义上所承担的责任"①,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善或恶、是或非所应承担的责任"。回程东峰在《责任伦理导论》中认为“责任是行为主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特定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可以看出,责任属于特定的行为主体,是和一定的角色连在一起的,有角色才有责任。“责任依赖于角色,而不是依赖于完成任务的人。角色并不是‘自我’——只是在我们工作期间穿上的工作服,当下班后,我们又会把它脱下来。"④因此,我们不可能离开个人具体的社会角色来抽象地谈论对社会的责任。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应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社会责任就是指对社会负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享受着社会为我们提供的各种便利。因此,个人就要根据自己在社会分工系统和更广的社会交换系统中的角色承担起对社会的相应责任。科学活动作为人类总活动中的一部分,与人类其它行动一样,必然会与涉及行为后果之‘责任’的道德相联系。作为人类活动的科学,科学家社会责任紧密联系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之中,联系于科学活动引起的社会效应之中。“讨论科学职业道德理想实际上就是讨论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依据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科学家的“责任原则是指面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巨大科技力量,专业分工赋予科技工作者以特殊的责任,他们应该凭借其专业知识、①朱翊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36②宋希仁等.‘伦理学大辞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1048③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M].人民出版社,2010.27④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2⑤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M].人民H{版社,1972.329.⑥曹南燕.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应用伦理学的新视野——2007“科技伦理与职业伦理图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1~25312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能力与权利,尽可能主动地检视其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并对其负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科学家为了个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作出的与其角色相适应的事情以及应承担的社会后果。科学家的特殊地位决定其必须为其行为承担较其他社会成员更多的社会责任,必须要履行其特殊角色的特殊道德责任。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科学对科学家的要求,即科学家的“科学"责任,这是科学家的内在责任。其二是社会对科学家的要求,即科学家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这是科学家的外在责任。3.1.2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从16世纪到19世纪,科学作为一种改造世界的力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两次产业革命的爆发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昵?"①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看到了科技对社会的重大意义,在人们眼中,科技呈现出来的全都是“善"举,以至于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极大地提高了科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科学处于自由发展阶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仅仅是为了探求自然规律,一般很少考虑科学成果的应用前景,贝尔纳指出,“当时,很少有人去考虑科学的社会功能,如果有人考虑这个问题的话,他们当时也认为,科学功能是普遍造福于人类。科学既是人类智慧最高贵的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它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追求知识",为“科学而科学"是科学家进行知识生产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在此时期并不存在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要说有,也仅仅是一种科学建制内的“科学"责任。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建制化的展开,科学的“双刃剑效应’’开始显现。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化学家把研究成果转换成生化武器应用到战争上,这引起了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亦给科学家带来了科技是“善"还是“恶"的伦理疑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子弹的使用更是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尖锐地凸显出来。1945年8月,当原子弹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在广岛、长崎上空响起,数万人的生命被蘑菇烟云卷走,城市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之时,科学家的良心受到了强烈震撼,在科学共同体中掀起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77.13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一场史无前例的关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大讨论。著名科学家M·波恩说“在科学的作用和科学道德方面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使科学不能保持我们这一代所信仰的为科学本身而追求知识的古老理想。我们曾确信这种理想决不能导致任何邪恶,因为对真理的追求就是善的,那是一个美梦,我们已经从这个美梦中被世界大战惊醒了,即使是睡得最熟的人,在第一颗原子弹掉在日本城市里时也惊醒了⋯⋯我虽然没有参加把科学用于像制造原子弹和氢弹那样的破坏性目的,但我感到自己也是有责任的。”回20世纪30年代末,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贝尔纳出版了《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客观分析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提醒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科学的社会意义方面",认识到“科学具有社会效果。"圆这不仅使科学家,而且“使处于休眠状态的不关心科学的公众觉醒"了。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全球性的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人口激增、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摆在人们的面前,使人类的生存面临危机,而环境恶化产生的罪魁祸首正是由于科技的无限制被滥用。1953年,海德格尔在《对技术的追问》一书中预言了技术所带来的危机,发出了“拯救地球"的紧急呼吁:“现代科技把自然对象化(即作为利用和剥削的对象),导致了对地球的毁灭。一1962年,美国生物学者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对滥用农药杀虫剂所造成的悲凉景象的描述,读来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使人们对科学的“双刃剑效应"有了更深刻的领会。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举行了人类首次环境会议,会议制定了《: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指出:“更新思想"、“改变世界观"、“建立星球意识"是科学家的首要责任。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生物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引起了有关生物科技社会应用的争论。1979年,尤纳斯出版了《责任原理》一书。尤纳斯哀叹当代技术是一巨大挑战,因为人类短视的欲望,使无法控制的技术力量改变了人的本性,导致伦理学严重偏离了方向,伦理学的理论遗产对这种局面显得无能为力。@尤纳斯的哲学思想来源于一种危机意识,是为了克服导致危机的人类的短视。可以看出,科学家们比以往①M·波恩.‘我的一生和我的观点:}[M].商务印书馆,1979年中译本.102②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16③[美]修海乐(著)马建强朱勤(译)回归未来:技术伦理,汉斯.尤纳斯和理学应用伦理学的新视野一2007“科技伦理与职业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5一12l14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在更大程度上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使命。“科学共同体不再仅仅关心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后果,而且开始关注科学技术本身所隐含的潜在社会后果,这使得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具有了前瞻性。"∞例如,科学家对重组DNA、器官移植、克隆技术等潜在“生物危害”的争论就充分反应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心。通过争论,使科学家对其责任有了新的思考,使科学共同体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以及对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有了全新的认识。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有当科技迅速发展并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影响达到相当规模和程度,并且冲击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并迫使人们对其进行伦理反思的时候,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才被提出来。而且,对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认识有一个产生、发展、渐趋理性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认识。3.1.3有关“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主要观点:(1)科学家不负有社会责任,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比如,马克斯.韦伯说,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它可能怎么样,但绝不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应当"怎么样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来选择。美国数学家彭家勒也强调科学研究活动的目的是以追求真理为价值导向的,他认为“追求真理应该是我们活动的目标,它是值得我们活动的唯一价值",“不可能有科学的道德,也不可能有不道德的科学"。氢弹之父泰勒说,科学家的“任务就是搞清自然在如何起作用,至于有无必要制造氢弹,是否使用它的问题则与科学家无关。"回当代美国知名人士哈金斯博士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我认为不存在道德的、人道主义的观点的科学。科学就是为了科学的科学。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一个纯粹主义者,我只是沿着科学的道路追求科学而不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他们认为科学研究仅以对真理的探求为价值尺度,而根本不涉及道德责任问题,不可能因为科学可能被滥用而停止研究,“必须摆脱任何道德规范的约束"。因为“它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追求知识”回,科学研究只能是为了了解自然。①莫少群.。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与发展川.‘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51""54②[苏]阿申德明.刘盛际等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怎样批判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学[U1.北京:求是出版社,1985.205③罗宾逊.关于“科学与人”的论争[J].国外社会科学,1980,(6)t3"-"615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这种观点强调了科学认识中的客观性原则,认为事实判断不同于价值判断,含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他片面地强调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完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未看到科学是在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劳动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归根到底是人们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造出来并把它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不是外在于人的成果,而是由活生生的人从事的实践活动,所以科学和价值是分不开的。由于否认人有一定的意志自由,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为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为一切破坏人类尊严的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借口和理论上的依据,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机械主义宿命论的泥坑。如果接受这种观点,科学家根本不必也不应该过问他们工作的社会后果,这显然是错误的、有害的。应当看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肩负的道德责任正在日趋加重,任何认为科学与道德无涉的观点都仅仅是对人类社会责任的放弃和逃避。(2)科学家负有社会责任科学家负有社会责任,这已在许多科学家中达成共识。科学家作为社会的一员,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总要与他人、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要为他人和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行为选择过程是从动机到结果的因果关系,行为之果由因而来,当然要追究行为之因的责任。孔子说的好:“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而人之所行,各在其取舍"。康德说“德性就是力量",责任意识是人格的精神之骨。高度的责任心是科学家创造性劳动的内在动力,因此科学家这一行为主体在行使权利时,必须对他人、社会产生的影响、效应负责。美国物理学家SamScheber说:“科学事业现在主要涉及新奇的创造⋯一设计以前从来没有存在过的物体,⋯⋯。明确地说,因为我们创造这些物体和表述,我们必须为它们承担道德责任。”①英国物理学家伯霍普说:“我相信,在某种特殊的意义上讲,我们科学家确确实实应对由我们自己的努力而迎来的科学革命的历史进程负有责任。"这种观点认为行为选择是行为主体的自主自觉的活动,是个人理性意志的选择。因此,必须由个人对自己的行为选择负责,对行为选择所产生的结果承担道德上的责任。但科学家是否应对自己的所有行为负责呢?负什么责呢?它都没有回答,事实上,目前争议最大的问题也正在于此。因此,泛泛地强调人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在实际上往往会成为对一切行为都可不负责任的空①S.S.Schweber‘Physics,communityandthecrisisinphysicaltheory.PhysicsToday.vii.46(November1993b).3916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话,正如苏联学者科恩所说:“如果每一个人都‘对一切’负责,那么就意味着人们以及他们的职责都是无人称的,结果实际上任何人对任何事情都不负具体责任。责任人人有份的原则如果不加上权利和职责的协调和隶属关系,就不可避免地会变成大家都无责任。”①因此,该观点在肯定人有选择自由、应负道德责任上虽含有合理因素,但是它“把意志自由和道德责任绝对化,否定外界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否定人们行为的社会根源,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o(3)科学家应承担与其角色相应的社会责任。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对行为主体社会责任的划分应根据其行为选择的自由度来确定行为主体道德责任的大小。有多大的选择自由,就承担多大的道德责任。对于主客观条件受到严格限制,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的选择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那些完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选择,但却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者相比,其所负的道德责任要小得多。在讨论科学家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时候,必须看到各种外在因素给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所造成的困惑。首先,愿望与效果的相悖。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人类造福。但是,20世纪以来,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使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创新的后果常常难以预测。“作为一个普遍的规律,科学所创造的知识和方法只是间接地有助于实用的目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要等到几代以后才见效,"因此,对于那些为社会造福的科学家,如果并不能预见到他的发明的全部后果,而把责任强加于与其是有欠公允的。其次,科学家通过参与科学决策,影响政府行为的作用是有限的。“知识一套上权力这个重扼,它就会失去其本质特征,必然成为辅助性的了。将知识套在权力的战车上,也就阉割了它。”在第二次世界中,当纳粹德国已经投降,日本战败已成定局之时,当初提议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西拉德向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建议不能使用,并要求中止实验。然而,尽管他奔走呼号并联合数十名科学家要求不对日使用原子弹,但原子弹的使用却并未避免。当科学研究已不再是有闲阶层的业余爱好,而成为一种具有高风险性和高投资性的职业时,科学家行为选择的自由就会受到其所属国家、企业集团或雇主的限制,话语权就会大大丧失。对不顾科学家的反对,以强权控制科研成果的使用所造成的后果,只能由支配这种行为的集体或集团来承担。正如石里克所言:“如果有人威胁着强迫人做一种行为,那么我们不是把罪过算到这个①科恩.自我论[M].三联书店,1986.461②徐少锦.科技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6517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人头上,而是算到那个用枪对准他的胸膛的人头上。”①因此,贝尔纳指出:“科学家在经济上受到双重挟制。不但他个人的生计,从长远来说取决于他是否能讨好他的雇主(这一点可能不是主要原因),而且作为科学家他必须有一个往往成为他自己的主要生活动力的工作领域。"圆所以,科学家的科技行为和科技道德行为的选择,必然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环境的制约。科学家只有对自己自由选择的行为,才负有道德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行为主体的责任划分问题。尽管如此,作为科学家,不能对自己工作成果究竟是有利于人类,还是加害于人类漠不关心。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获得的成果与研究成果的应用之间的间距越来越短,科学家即使不能精确地预测但也可以预先估计自己研究的可能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会越来越大,行为选择的自由度也会越来越大。因此,科学家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并承担起对自己行为选择的道德责任,获得与意志自由相协调的道德境界。3.1.4对科学家社会责任的研究国外许多学者都对“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7、18世纪,在专职科学家尚未出现之时,科学已成为一种有明确目标的社会建制。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是科学体制化的雏形,著名科学家胡克在为学会制定的章程指出,皇家学会的任务是:靠实验来改进有关自然界诸事物的知识,以及一切有用的艺术、制造、机械实践、发动机和新发明。可见“在科学体制化的早期,科学体制所设立的目标就有两个方面:科学应致力于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科学应为生产实践服务”o。伴随着科学体制化的展开,专职科学家开始出现。1794年,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中把这一阶层称为“学者"。他把学者既看做是社会的一员,又看做是“特殊社会阶层的成员",学者既要承担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更应承担作为“特殊社会阶层的成员"之特殊责任,而且后者还意味着学者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具有其“特殊性"。费希特认为高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学者的特殊使①莫里茨石里克.伦理学问题[M].北京:华夏H{版社,2001.120②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16③■南燕.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应用伦理学的新视野一2007“科技伦理与职业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1人民出版社,2008.12.241"一24218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命,“学者现在应当把自己为社会而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费希特说,学者的责任在于用道德的方式影响社会,学者的真正使命在于:“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回20世纪30年代末,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第一次通过深入、系统地分析科学的社会功能,对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探讨。贝尔纳认为科学家要对科学应用的社会后果承担责任,应防止科学知识的滥用。1942年,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罗伯特·默顿(R.K.Merotn)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认为发现真理才是科学建制的目标,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就进行科学知识创新。1952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B·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中认为,科学是社会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科学的运行承担着社会赋予的目的,科学家首要的责任就是贡献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这一点来说,巴伯的观点和默顿比较相似。但他同时认为科学家又是社会的一员,所以,“科学家承担的责任是一个更进一步的、更广泛的科学责任,即科学有责任把其方法扩展到对社会与政治过程本身的研究中。"科学家不仅要对“科学"尽责,还要对社会尽责,承担其社会责任,“实现科学在社会大规模地合理应用和传播,运用他们由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而得到的尊重,向社会、政治家们指明合乎理性和人道的道路"。1979年,尤纳斯出版了《责任原理》一书,尤纳斯认为现代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行为的本质。在现代科学形式中,技术将人类行为能力拓展到我们自己无法掌控的地步,技术武装后的人类行为所产生的诸多后果将延续到无法预见的未来。在技术世界中,我们永远不明白具体责任是什么,因为我们无法预见技术行为的种种后果。传统的只看动机不看后果的“动机”伦理学已不能适应人类现在面对的新情况,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责任”为中心的伦理标准,责任的对象则包括自然界与未来人类。尤纳斯将技术伦理学与责任结合在一起,认为责任应居于伦理学的首位,要改变技术对人类的威胁,就要克服导致危机的这种短视,切实地担负起对自然界与未来人类的责任。我国许多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科技发展带来的负效应在20世纪晚期才开始凸显,所以,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相对较晚,且大多是借鉴国外学者的观点。此时,科学家应该对其研究负责在国际上已达成共识,有争议的只是科学家的责任具体有哪些,因此,我国学者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此,如清华大学教①[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粱志学、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4.19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授曹南燕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负责任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职业伦理》等文中从职业伦理的角度分析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授刘大椿在《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一书中说道:“科学家以科技事业作为其生存的职业和手段,⋯⋯科学家应该负起对自己发现和发明合理使用的道德责任。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洪晓楠和王丽丽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莫少群则考察了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发展的历史及科学家所负的责任。杨小华主要研究了科学家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而肖德武则具体探讨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有哪些。通过对以上国内外研究进行简单梳理,我们可以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归结为以下几方面:.(一)科学家具有进行科学知识创新,推进科学事业不断进步的责任。(二)科学家具有预测和评估科技成果的社会应用后果、防止科技滥用的责任。(三)科学家具有为政府提供咨询、参与科技决策的责任。(四)科学家具为自然界、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负责的责任。(五)科学家具有普及科学知识、反对伪科学的责任。3.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责任3.2.1现代生物科技进步产生的双重效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门学科的新成果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出现了新的革命性的飞跃,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如基因工程、人体基因组计划、克隆羊的成功,预示着21世纪生物学革命的到来。这一方面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产力,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出现了诸多伦理问题。(1)在科技层面对生物技术进步的伦理思考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世纪而核技术是其王冠上的明珠的话,那么21世纪将属于生物学,它的最耀眼的部分将是基因技术。伴随基因研究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基因的奥秘被揭开,可以使人类对基因进行操纵或改造,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人类又面临着许多必须认真思①刘大椿.在真与普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44.20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考和解决的伦理难题。现代基因研究分为三类:其一是生物基因研究,主要任务是破译人体密码,然后以此为基础,战胜由基因缺陷引起的癌症、心血管疾病、学友病、镰状细胞性贫血、循环系统疾病等发病率较高、目前又不能治愈的遗传性疾病。其二是绿色基因技术,任务是通过修改植物基因培育转基因食品,该技术向人们揭示了全新的食物全景,在农业和畜牧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解决人类生存和健康问题、粮食和资源问题等等,提供了多种可能的途径和方法。其三是再生基因技术,即“克隆"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在体外培育出与病人遗传特征完全相同的细胞、组织或器官,治疗诸如神经损伤、糖尿病、帕金森症、癌症、老年痴呆症、器官衰竭等疾病,这无疑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帮助,为人类造福。克隆等生物技术应用于医疗和医药领域,正改变着传统的医药模式,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诱人的前景。然而,克隆技术的发展虽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但由于基因科技本身的独特性,对生命本身、社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直接或者间接地同社会传统价值观念发生着冲突,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和道德问题,如转基因食品是否会造成生态污染?用技术手段克隆人,是否会损害人类社会和整个生态世界的长远进化?是否使人类尊严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些都给传统伦理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人们开始思索传统伦理观念在基因科技时代的发展趋向。虽然这些并没有引起我们的价值体系发生剧烈的震动,但却始终让我们面临一个问题——由于我们的每一项重大技术革新都要涉及我们周围的世界,那么,损害同我们周围世界的亲密关系,和与之相连的“好处"相比,是否是一种太高的代价。“∞总之,“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圆非常①德库尔特·拜尔茨.‘基因伦理学>[M].华夏出版社,2002.117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7752l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不幸,马克思在一百四十多年前所产生的担忧,在今天却变为现实。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层面对生物科技进步的价值考量纵观20世纪科技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滥用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始料未及的灾难性后果。首先,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一直被认为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负效应。其次,科技发展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这就有可能带来见利忘义的行为。“现代医疗、生育和基因等新技术已经和正在把神圣的人体推向了唯利是图商品化市场,从血液、器官、和组织、子宫和婴儿,到细胞、基因都被送上了明码标价的销售柜台。"∞如果在不远的将来,人类真的可以克隆自身了,那么人类的尊严也就逐渐地流逝了。最后,科学研究成果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有可能成为霸权主义者的帮凶。由于生物武器技术容易掌握,制造便宜,任何一家小型生物制药企业,都有可能生产出一种毁灭性病毒。所以,我们有理由担心那种作为武器而设计出来的疾病的肆虐。而“克隆人"实验亦可能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导致克隆技术的滥用,给民族和睦及国际和平带来威胁。一旦克隆技术被科学狂人、犯罪分子、种族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恐怖分子掌握,就会出现大批带有暴力基因和犯罪基因的“克隆暴徒",利用克隆人充当侵略、屠杀、虐待的工具,这足以摧毁整个世界。“如果能用,就生产它。如果有人买,就生产它。如果它能使我们强大,就制造它。"可以说,这种单纯用对经济增长和军事威力是否有贡献来衡量科学技术的标准己经是十分不恰当了。"回科学技术是作为人类解放自身的工具被创造出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技术应该是以人为目的、为人类服务的。但是,曾几何时,对科技进步的价值审视一度出现了这样的趋势,不管是什么领域,都普遍追求物质化与定量化,即使是医学这一与人、人的生命紧密相连的领域,也不例外。卡森说:“在过去的50年中,美国医学教育几乎只注重生物医学和医学技术。结果,医学院培养的医生和医学研究人员在医学理论①葛秋萍,殷正坤.基因技术对生存世界的重塑及其目标选择[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1)。43~46②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4722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和治疗技术上出类拔萃,但是他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及意义的研究上却捉襟见肘。"医学仪器设备日趋精密、医学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这本是科学技术发展对现代医学的促进,有利于对于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当科学之光照在人的生命上时,人的生命自身就成了与医生的精神交流断绝的客体。这当然就引起了人类生命的‘非人格化’’’。①由于当代医学中生物医学的强势地位,以及医学中工具理性的泛滥,人文主义在医学领域日渐式微,以至于人们逐渐淡忘了人文性才是医学的本质属性。艾钢阳在《医学论》中说:“无论医生的科学素养多么强,如果没有艺术之光的启示,也不能成为完全的医生。’’1960年,一些科学家进行了一场关于“现代医学中良知的重要问题”的讨论会。诺贝尔奖获得者缪勒、《两种文化》的作者斯诺、赫胥黎等都参加了会议,这些著名科学家和学者们的讨论反应了人们对现代医学技术的普遍忧虑。3.2.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双重责任(1)职业角色责任进行医学科学知识创新,推进医学科学事业不断进步是医学科学家最基本的职责。作为医学共同体的一员,其首要的职责就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贡献给自己所在的组织、集团或社会。为了保证科学独立自主健康发展,科学家必须具有科学精神,遵守科学职业规范。①严谨诚实,实事求是。严谨治学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具体到医学科学研究中就是,科学家在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如课题的申报、基金的申请、实验的设计等等,都应改坚持客观、公正、诚实的原则,不捏造、伪造研究数据和研究成果。在科研中坚持以科学事实为根据,以事物的本身为中心,而不能带着主观意愿去进行研究,更不能用主观愿望去代替科学事实,捏造实验结果,操纵实验成效。如摩尔根终其一生只相信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恪守对一切事物都要通过实验亲自证明的信条。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的科学发现更是得益于他细致入微的科研能力。世界生物学圣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最多的大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学的研究生所受的教育几乎全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因为他们笃信一切有价值的科学发现都必须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才能获得,也正是由于此才培养了一个又一个诺贝尔医学奖得主。①英阿·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l世纪>[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9323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相反,如果靠投机取巧、伪造数据而达到与科学宗旨不相容的某种目的,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科研成果,即便能够在一时蒙蔽同行而取得所谓的“成果",可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的。当他们的劣迹败露的时候,他们身败名裂的日子也就到了。“1926年,丹麦病理学家约翰尼斯.菲茨格因发现引起癌的致病菌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然而,根据菲茨格叙述的方法,却没有一位科学家能重复出菲茨格的结果来。谎言终究会有被戳穿的一天,三年后,美国科学家佩罗罗斯发现了导致胃癌的3种病菌,从而揭穿了菲茨格的谎言。原来,菲茨格做实验时给大白鼠注射的是从动物肿瘤中提取的致病菌"。菲茨格虽然获得了1926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但这枚奖章却成了他欺世盗名的注解。“1973年,美国著名科学家赛宾在美国科学院一次集会上宣布,他发现疱疹病毒可以引起某些人体肿瘤。但一年后,他在一个研究班上宣布收回以前发表的材料,因为这个实验不能重复做出,无法证实其可靠性,赛宾同时把自己收回材料的声明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这种敢于公开承认错误的行为,受到科学界的普遍赞扬"。①②善于质疑、敢于创新科学不是绝对真理,也会有偏差或谬误,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因此,科学独创,贵在质疑。德国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奥托·迈尔霍夫(1922年)说:“做学问而不疑,则永远得不到进步!我们若不疑,这世界只能停顿在牛顿三定律的时代里"。爱因斯坦说:“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创造性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学贵有疑,小疑则有小进,大疑则有大进。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就应该不断地去提问、质疑,’“抓住认识的模糊点、疏忽区,澄清疑点,填补认识的缺口,常能叩开科学殿堂的大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提出问题,就要善观察、敢质疑。里歇通过过去认为是个别的反常现象,发现了与免疫现象相反的、多见的规律性现象而获得1913年诺贝尔医学奖。但在此之前,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发现者伦琴、1901年医学奖获得者贝林、1905年医学奖获得者科赫都曾观察到这种过敏反应。里歇本人在早年也曾观察到过这种现象,遗憾的是,他们都熟视无睹,没有质疑。当里歇再次观察到这种现象时,他开始深思⋯⋯。可以说在医学研究中,“谁能抓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①李本富.医学科学家对内责任的核心准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5)。52~53②杨福生、赵兴太.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启示录[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4824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有意义现象,深入追踪,谁就会有新的发现,做出比他人更多的贡献。"∞诺贝尔奖评审委员斯文·里丁说,诺贝尔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研究者要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的想法可能和当时的科学传统不一样。“研究者必须养成一种对一切假说的怀疑心理,而且一旦证明其谬误,要勇于抛弃之"。马歇尔和沃伦之所以能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挑战正统教条的精神,当时医学界“正统"的医学理论认为压力和生活方式是溃疡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然而,马歇尔和沃伦却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才是溃疡性疾病的疾病的病源,并不断的探索,才使隐藏于疾病之后的病理机制被揭示出来,从而揭开了溃疡性疾病的面纱。贝尔纳说:“那些具有跳出旧圈子的学者,才是革新的科学家,而那些盲目死守旧圈子的就妨碍科学的进步。⋯⋯前人的成绩只能当作向前探索的阶梯对待,而新的科学真理却存在于新的事实的研究。"满足于已知,拘泥于经典是科学研究之大忌,只有充分发扬古希腊哲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才能真正有所发现。③团结协作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以及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仅靠个人奋斗在科学上有重大发现和突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就了科技工作者的协作精神,集体研究,国家乃至国际统一组织协调研究已成为事实。爱因斯坦说:“除了许多个人的无私合作,就得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诺贝尔奖合作获奖的增多也反映了科学研究从个体研究向团队协作研究转变的趋势。20世纪下半叶后,各个学科之间快速交叉、渗透和融合,研究者如仅局限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开展工作,越来越难以有所作为。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加、科研难度的增大,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完成一项重大课题越来越不可能,往往需要有多学科的专家参加的人数众多的科研团队来合作完成。重大成果的突破、诺贝尔奖的获得,更是离不开合作研究和团队攻关。纵观百年诺贝尔医学奖史,在同一年度中多人(2人、包括2人以上)共享一项诺贝尔奖的,在90项中竟有53项。"圆DNA分子结构的发现,就是多种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完成如此重大的项目,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果蝇实验室是摩尔根所领导的一个科学共同体,在生物学领域堪称楷模,其成员的团结合作精神尤其为人①杨福生、赵兴太.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启示录[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76②倪静安.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素质对我们的启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90~9425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所称道,“这些精英们个个都很有个性,人人都有自己的专门实验技巧和独特兴趣,摩尔根汇总、分析试验结果,并高瞻远瞩地指示新的方向,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各大的难题"。①④执着、奉献回顾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史,我们不难发现,获奖者无不具有执着追求真理、乐于奉献、勇于进取的优秀科学品质。罗斯为证实“疟疾由蚊子传播"的假说,深入印度疫区进行研究;瓦格纳·姚雷格为了研究梅毒晚期造成的麻痹性痴呆,在疟疾流行时,走进奥地利的精神病院去研究疟疾和精神病的关系,一干数年;梅契尼科夫为了证实他的“吞噬细胞"理论而吞服下霍乱弧菌培养基;尼科尔冒着被恶病缠身的危险,深入到突尼斯的斑疹伤寒流行区;科歇尔(1951)临终前4天还忙碌在手术台旁;芬森不顾自己疾病缠身,仍坚持工作,他说:“只要我的脑子还管用,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自己想到而别人没想到的贡献出来。一⋯⋯。有人说选择了医生就等于选择了奉献,一点不错,这一个个的发现无不是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出的一首首奉献赞歌,让我们感受到的无不是科学家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弗·桑格说:“要想真正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你必须对它有兴趣,你必须做好进行大量艰苦工作和遇到挫折时不会泄气,继续钻研的思想准备。"“获诺贝尔奖的研究课题,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发现都不是偶然得之,而是对某个问题的长期关注、思考,积累的结果,有的科学家甚至付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圆如克劳(1920)、哈特兰(1967)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科研;@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提出DNA双螺旋结构,1962年才拿到诺贝尔奖;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两位“气味"专家历经曲折的20年漫长磨砺才最终揭开神秘的“嗅觉世界";女遗传家麦克林托克早年在研究玉米粒斑点遗传现象时发现的“移动的控制基因",直到32年后年过八旬才受到肯定;④劳斯在1920年就发现了肿瘤诱因病毒,46后年才被确认。乔治·欧拉说:“要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尽努力做到更好,其他不用去考虑,一切都会来到。"⑤坚持人道主义原则坚持人道主义原则是指科学研究活动必须尊重人的尊严、意志、隐私等基①桂起权.生物学哲学中的纲领方法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t7~13②王方芳,陈俊国.从诺贝尔医学奖获取教益[J].‘医学与哲学》,2004(12):67~68③王晓勇.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0(12)s54~5726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本权利。以人道主义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在生物医学领域尤为必要,现代医学和生物技术直接涉及到人类的健康、隐私、尊严,我们不能漠视科学研究对所涉及人群的人身威胁。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上那曾经血淋淋的一幕,二战期间,德国科学家用犹太人、吉普赛人、战犯等做“活体”实验去获得用于政治、军事目的科学知识。日本731部队把被俘或被捕的中国人、朝鲜人、蒙古人和苏联人做生化武器的活体“实验者"。历史以血的事实向人们昭示:即使是基础研究也会导致反人道或犯罪后果。如果仅从追求科学知识的角度来说,“活体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实验中对受试者的恣意折磨,其手段之残忍,令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无法容忍,毫无疑问,“活体实验’’手段是非人道的。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曾对这种没有人性的科研行为作出过无比深刻地谴责:“对技术的专注以及由此而来的麻木不仁和无知无觉达到那样一种程度,致使他们的精神对人性已完全排斥,他们的心灵对仁慈己毫无感觉。”当然,在医学科学实验中离不开活体实验物,当医学研究必须以人、动物或其它非人类生命的物体作为实验对象时,要对它们表示尊敬与关心。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如果所选取的对象、材料等有违不伤害、有利、尊重、公正等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时,这项科学研究的正当性、合法性就要受到质疑,就应当及时调整其研究手段或禁止该项研究。针对生物实验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要根据“不伤害人"、“尊重人”、“有益于人"、“公正对待人"、“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等基本伦理规则,通过能否提供不对后代造成严重伤害的证据的“有罪推定"方法对其进行评估或评价,以保证人的尊严和权利不受侵犯。目前,对以人及动物做实验,许多国家和社会组织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科学家应该遵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纽伦堡法典》的采用,被国际上所公认,在管理人体实验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2)社会角色责任医学科学家不仅是科学中的一员,更是社会中的一员,科学家的社会角色要求其在社会大系统中必须承担作为社会人的义务与责任,实际上,也只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支撑起职业责任感。对于医学科学家来说,医学科技创新固然重要,但保证医学科学服务于人类和自然界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更为重要。尤其当生物科技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医学科学家更要争取科技成果的善用,把对社会的发展、人的关怀放在第一位,对人类的现在及未来负责。“以人类的福祉作为他们的最高诉求,不因任何的诱惑而作伪或滥用科技手段,认真思考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每一项科技活动的价值和可能的社会后果,"①预测和评估生物科技的社会应用后果,防止生物科技的滥用。“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不仅仅只是研究活动和创新知识,还包括科学家作为专家对科学知识可能滥用的负责,因为相对而言,科学家更有能力预知科技滥用的后果。科学家不能仅关心自己的研究有无突破和创新,不能单纯满足那种永不停息的求知欲望,还应该对一切与人生情感、信仰和伦理价值有关的事物进行深入思考。"①当前,生物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得多。随着生物科学技术在农业、工业、医疗中的广泛应用,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事实告诉人们,任何科学技术都是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作为医学科学共同体的“核心”阶层,是生理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掌握着本领域专业的科学知识,对于生物科技成果的社会应用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能够给出较为可靠、准确的判断。因此,他们有责任去预测、评估有关科学技术产生的各种影响,有责任去制止生物科技成果被滥用的各种行为,真正把社会发展、人类利益放在首位,在实践中把“求真"与“求善"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高速发展的生物新技术,采取必要的手段加以检查监督,引导其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技术发展不完善或被滥用而出现的负面效应。对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应用,应追问其利弊、得失,如用于治疗重疾病的基因疗法可能会减轻人类的痛苦,符合基本的善的道德要求,因此,基因疗法是一种道德善举。而基因改进工程使人类尊严受到了严重威胁,所以它就不是道德善举了。对于克隆人的研究,更应遵从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规范,严禁“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研究。对于医学家而言,必须考虑科学研究的社会功用和后果,审慎地进行具有不明确影响的科技活动。②为政府决策提供合理建议。随着现代科技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科学家作为社会精英,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参与政府决策的机会。而政府也只有通过对科学家的咨询,参考科学家的合理建议,对重点项目的确立才会有科学的依据,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制定出更科学的计划。例如,在科学研究方面,科学家应该做到“为了防止对科学的不道德利用,引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准人’与‘退出’机制:对有害的科研项目发出禁令,对具有太大伦理争议的项目暂①陈芬.科技理性的价值审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6828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时搁置,终止对有害项目的继续研究,对那些一旦应用就会带来不利后果的科研成果进行封杀。一句话,只允许造福于人类的科研项目进入科研领地,也只允许造福于人类的科研成果进入人类生活"。①③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生物科技成果用于战争始于“一战",在“二战"达到高峰。一战中,德国因为备战,需要大量硝酸,著名化学家哈勃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由氮催化氧化制硝酸的流程。一战爆发后,哈勃把自己的化学知识用于战争,在凡尔登战役中,指挥德军对法军阵地使用了氯气,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化学武器,从此,化学武器就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战后,哈勃虽然由于其科学声誉逃脱了战犯的名号,可哈勃这个名字却成了科学史上灰色的印记。二战中,原子弹的使用更是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也促使科学家开始从学术的金字塔中走出来,参与到维护和平运动中去:诺贝尔因自己发明的炸药被用于侵略战争在良心上感到不安而设立诺贝尔奖金;爱因斯坦由于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而良心备受折磨。他说:“今天参加研制这种历史上最可怕、最危险的武器的物理学家,不说是犯罪,也是被同样的责任感所烦恼。"留威尔金斯原在伯明翰大学从事电子在晶体中发光和运动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曼哈顿计划),后来由于担心原子武器的巨大杀伤力在道义上的责任,毅然转而研究生物学。曼哈顿计划的技术总顾问和项目组织者奥本海默,在得知原子弹爆响后,蟠然悔悟,之后他坚决反对美国搞军备竞赛,纵然被驱除出政坛也在所不惜;M.玻恩遵循自己的道义责任,积极参加制定了旨在反对核装备竞赛和把核武器交给西德军队的《戈丁根宣言》:N.维纳出于道义上的原因而拒绝参加五角大楼操纵的工作;诺贝尔奖得主纳斯·鲍林,与妻子一道参与反对核武器的和平运动等等。今天,生物科技的成果用于战争令世界不安,使人类安全状况进一步恶化。9.1l事件后,恐怖分子对美国实施的炭疽热病毒进攻引起美国全国性的恐慌。1993年,美国技术评估办公室称有17个国家拥有生化武器,2001年,美国生物实验室发表报告称,价格l美元的生物试剂可以杀死一个民族。据专家据测:“这种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将在10~15年内成熟。”这种微生物威胁的存在,是当前的健康体系所不能预防处理的,所以,人类应永远禁绝这种毁灭性武器。生①宋启林.论科学伦理的多重维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0):77"-81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0529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物医学家在医学研究与科学实验中应始终把社会需求和为人类谋幸福放在第一位,把“是否有利于人类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和平"作为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的根据,为使科学服务于和平与建设而努力,为遏制将科学用于战争而奔走。④为自然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医学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医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其最终目的是要为“人"服务。然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越来越被看作是一门自然科学,技术至上思想和唯科学主义在医学家的头脑中日益根深蒂固。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医生们倾注其全部热情于疾病诊疗方法的寻找和应用,而逐渐遗忘了发展的价值基础,导致了医学活动中人文属性渐渐迷失,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和对立,出现了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全球问题。造成人与自然矛盾的恶化,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化,产生“单向度"的人,影响人的全面而自由的进步。因此,技术的发明、创造和使用要对自然负责,要尊重和保护未来人类及未来世界的尊严和权利;技术发明与创新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同时还要符合人类的目的;生物医学家在实施技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与后代利益的辩证关系,关心未来、自然、人类后代和整个生命界,这样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伦理的行为。(3)正确处理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要有良好的科学职业道德素养,进行医学科学创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给所在的组织、集团是其基本的职责。然而,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又是社会的一员,还应该遵守社会公德,承担其社会道德责任,肩负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全人类的重要责任。于是,在科学实践中,往往会产生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冲突和矛盾,从而使其陷入科学伦理的困境中。如某项研究可能会推进科学的发展,可能会给科学家所在的组织、集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却使人类的尊严受到了威胁,此时,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角色实践就必将处于矛盾和紧张的状态。在职业责任与人类社会责任之间,在继续研究与中止研究之间,在科学家所属的组织与人类之间,就往往蕴含着复杂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冲突。当科学职业与社会道德责任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科学家该如何抉择?这就需要其把握好两者的关系,科学家应该意识到自己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科学家,任何职业行为 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都不能超越社会公共道德,社会道德责任应远远高于科学职业责任,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没有什么比人类尊严更重要的。当两者出现矛盾与冲突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都应当首先维护社会道德,使科学职业道德服从于社会道德的需要,将科学职业道德纳入社会道德要求之中,忠实地履行科学工作职责,理性地践行作为社会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努力去寻找坚守职业道德与践行社会责任的最佳结合点。3l 4医学科学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是指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时,表现出的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回科学家的责任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其形成有两个阶段,他律性质的责任感和自律性质的责任感。道德他律主要是指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依靠外在约束力,即道德主体所实施的善的行为,并非出于行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而是出于对惩罚的恐惧,或者说是迫于外界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罗尔斯认为,这时的道德主体之所以为善是由于“存在着一个权威的人⋯⋯或至少是由于其地位被看作是可尊敬的,明确地遵守他的准则是人们的责任。⋯⋯受到珍视的德性是对有权威的人的服从、谦卑和忠诚。"回可见,他律性质的责任感具有被动性,道德主体只是被动的呼应社会的道德要求,这是道德责任感的“初级阶段”。道德自律是指个体主动根据社会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所进行的自我调整,从而形成的个体道德品质。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的,指不受外界约束,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的内在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是道德主体为自己立法。在道德自律阶段,个人遵循社会道德的行为不再是因为害怕惩罚,履行责任不再需要权威与他人的约束。相对于初级阶段的他律责任感而言,自律性质的责任感是“高级”阶段的道德责任感,具有主动性,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行为。根据道德责任感形成的规律,我们认为提高科学家道德责任感也要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去提高。自律责任感的提高可以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内化;他律责任感的提升则有依赖于完善科技政策法规,赏罚机制的调控,监督机制的制约等。4.1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统一体,不仅仅是在门诊、、实验室、课堂中感悟到的有形的医学事物,更应该是珍重健康和敬畏生命的医学理念之集合。医学不仅以科学技术手段探索生命的奥秘,维护健康之完美,挽救生命①段伟文.科技伦理t从理论框架到实践建构Lr]天津社会科学,2008,(4)s38,--,43’3l 4医学科学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于危难。医学也以人文精神与理念培育人类的良知,滋养人群的和谐。可以说,缺乏人文价值关怀的医学就不是真正的医学。医学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怀,人与人的关怀既包括了深刻的生命与健康的科学属性,也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社会人文属性,而医学的终极价值正是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的人文价值理念。因此,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关注医学科学技术手段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应积极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既瞩目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幸福,也留意科技是否损害了人类利益,从而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使科学研究能沿着为人类造福的正确道路前进。然而,在医学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医学科学技术进步的现实却是医疗效果的明显提高伴随着医学人文精神的丧失,而长期疏离人文关怀的严重后果就是对社会责任的逐渐遗忘。怎样改变科学家对社会和人类事业漠不关心的态度昵?应该说,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和对立,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科学家对社会责任的缺失一定程度上是教育制度的弊端造成的。科学工作需要求是、创新、奉献等品质,但这些品质并不是科学家天赋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科学工作培养熏陶出来的。因此,我们需要把科学理性精神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教育提高生物医学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感,使道德责任感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医学工作者的灵魂中去,使他们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关心人类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将科技所带来的近期的、局部的、直接的经济利益置于长远的、整体的、生态的社会价值统摄之下,在生物医学共同体中营造起一个强大的道德力量。使青年学子在离开学校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技术专家,更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4.2社会责任意识的内化爱因斯坦说:“没有良心的科学是灵魂的毁灭,没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是道德沦丧和人类的悲哀。科学家作为公民在从事科学工作时,必须时时怀有道德责任感,随时义不容辞地承担神圣而沉重的社会责任,从而使科学赐福于人类,而不致造成祸害。"社会责任意识的内化就是将社会责任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社会责任内化从其内涵来看,是个体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积极主动地理性思考后,自主、自觉、自愿地作出行为选32 4医学科学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择的过程。一般来说,外在的社会责任内化为道德个体的内在德行以后,个体就能够根据社会道德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义务。社会责任只有内化、凝结为个体的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道德价值目标才是牢固可靠的。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时刻指导着个体行动的方向。对于科学家而言,科学共同体内部准则在科学家心理世界的内化就形成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意识。默顿认为,科学要独立自主地健康发展,必须有针对其成员切合实际的社会规范,才有助于科学家作出创造性的工作,科学知识才得以正常生产,科学活动才得以正常运行,科学才得以进步。这些通过赞许而强化、通过戒律而禁止的必不可少的规范,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化后,就形成了他的科学良知,"①即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在个体道德中内化后,起着一种特殊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它是个体行为隐蔽的调节器,对个体道德行为的选择起着导向作用。正是因为道德责任感的强大力量,才使得科学工作者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能够战胜各种欲望,自觉自愿,乐于奉献,乐于“牺牲",把每一次承担责任看作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升华。4.3完善科技政策法规随着科学建制化的发展,科学家成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职业,科研工作对于科学家来说,首先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虽然,根据其专业素养,科学家完全能够预见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完全能够证明哪些想法是不可能的。然而,与其他人一样,当个人的利益、合作者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受到威胁时,科学家们同样会产生偏见。因此,要保证当代生物医学科学技术能沿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不能仅靠科学家个体“良心的发现"来确定行动的方向,在努力提高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意识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科学界共同恪守的行为规范",为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发展和应用中“能够”和"应该"的问题提供必要的规范。德国学者赖特说:“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及其日益增长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使人们在许多方面对生物医学行为的意义产生疑问。⋯⋯决定个人伦理责任的许多传统原则开始动摇,个人良知出现普遍的不确定性。于是人们呼吁建立伦理委员会并就相关问题立法。"科技政策法规对人的价值观念、思①默顿.‘科学社会学(上册))[M].鲁旭东、林聚任译,商务印书馆2003.361"-"37633 4医学科学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维习惯、行为方式等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科学家道德素养的全面提高。目前,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如1984年制定的“乌普斯拉规范",探讨了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指出“科学研究应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大量问题,从而造福人类”。呼吁科学家要用正确的道德规范来控制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并“不断地对其研究的后果做出判断,并公开其判断,进而抵制他(或她)认为是与伦理规范相悖的科学研究"。此外著名的还有1946年通过的《纽伦堡法典》、1948、1949年通过的《科学家宪章》、1957年的普格沃什会议、1975年的阿西洛马会议、1958的《维也纳宣言》和1999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律准则》等,都是对科学家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的规定。4.4赏罚机制的调控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惩恶奖善"是社会对个体行为选择进行的最直接、最权威、最有针对性的一种干预方式。所谓社会赏罚是社会组织根据其价值标准对行为主体履行社会义务的不同情况所持的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和看法。社会赏罚通过对行为选择的评价和奖惩,极其强烈地影响着人们具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社会赏罚通过不同的形式对社会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进行适当的分配,达到支持或贬抑某种价值观念和行为的目的。从而给人们的行为选择指引方向,保证个体的行为选择在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事实证明,利益驱动是导致科技人员不负责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人都有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倾向。科学家也是人,也具有一般人的特性,因此,他们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利益驱动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在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方面,它能够使科学家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合理谋取个人利益。如通过科技发明获得专利,通过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获取报酬,通过技术入股分享商业利润。甚至可以像比尔·盖茨一样,直接将科学研究进行商业化开发,创办自己的公司,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但是另一方面,利益也会驱使科技工作者产生不负责任的行为,使某些科学工作者逐渐忘记他们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尤其在生物科技时代,科学工作者在产业开发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也日益增大,所以因其失职或不负责任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就越发严重。因此,通过职称、奖金、福利等惩恶扬善的利 4医学科学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益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技人员对科技道德的选择,是科学家行为选择的保障。4.5舆论监督的制约舆论环境也是影响科学家行为选择的重要条件。道德环境和舆论氛围是道德内化的外在条件,健康强大的社会舆论会产生一种精神效应场,对道德的行为具有强大的社会助长作用和价值导向作用。因此,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环境,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调动一切舆论媒体的作用和全社会的力量,积极传播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和道德要求,形成统一的社会性的道德标准,使社会道德深入人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如果说,物质利益赏罚适应了道德个体“求利"的需要,直接表现为个人直接利益的得失,正确的物质利益赏罚有利于发挥社会赏罚的道德调控功能。那么,舆论赏罚则适应了道德个体“求名"的需要,周围人们对其行为和人品作出的褒贬态度,表达了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个体道德行为选择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是一种无形的调节力量,使“有德者受益,无德者受损",从而发挥对个体道德行为的调控作用。3J 结语之所以对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社会责任进行探讨,在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作为“生物医学科学界的精英",不仅在应对生物科技所潜藏的巨大危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科技政策的制定、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系统、详尽的阐述,说明了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为什么应当对生物科技的负效应承担道德责任、承担什么责任及如何培养医学科学家社会责任感。结论有三:一、作为社会的一员,责任人人都有,不承担责任的人是不存在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由于其在生物医学科学共同体中的核心地位及影响,必须对生物科技成果的社会应用所产生的负效应负责。二、不同的群体其社会责任是不同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社会责任有两方面:角色道德责任一一作为科学共同体成员要具备科学精神,追求医学科学知识的创新是其最基本的职责。社会道德责任一一作为社会成员要争取生理医学科技成果的善用;把对社会的发展、人的关怀放在第一位,对人类的现在及未来的责任,对自然的可持续存在负责。三、从科学家自身和外在的环境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感。道德责任感的形成分为自律和他律两个阶段。自律责任感主要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内化;他律责任感的提升则主要是通过完善科技政策法规,利益机制的调控,舆论监督机制的评判。继续开展本研究的设想:对科学家社会责任的分析,多具有元分析的性质。即重点在于厘清责任的基本要素,责任的类型,责任有哪些。但对有违社会责任的行为不能仅止于道义的谴责,更不能为谴责而谴责,谴责是必要的,但是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需要进一步科学考察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承担的具体责任。在科技产生的负效应上,毫无疑问,科学共同体、企业、国家甚至社会都应该负责,那么科学家在其中应该负多大比例的责任昵?能不能找到一个科学划分的标准呢?怎样为未来的科学实践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责任承担的程序方案呢?这都需要做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所以,对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社会责任的研究尚刚刚开始,后面的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1]吴海江.科学原创与科学积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5)[2][美]哈列特.乍克曼.诺贝尔奖获奖奥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3]杨丽娟,陈凡.科学、技术能混同立法吗?——对我国当代科技立法的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5,(4)[4]杨福生、赵兴太.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启示录[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5]L.N.Magner,AHistoryoftheLifeScience[M].1979[6]朱翊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7]宋希仁.伦理学大辞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8]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等译,学术责任[M].新华出版社,2002[9]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M].人民出版社,2010.8’[10]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1]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12]曹南燕.负责任的科学研究[C].见:安延明、王前编.应用伦理学的新视野一2007“科技伦理与职业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14]M·波恩.我的一生和我的观点[M].商务印书馆。1979年中译本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美]修海乐(著)马建强朱勤(译),回归未来:技术伦理,汉斯.尤纳斯和理学[C].见:安延明、王前编.应用伦理学的新视野——2007“科技伦理与职业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莫少群.“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与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17]苏阿申德明主编.刘盛际等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怎样批判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学[M].北京:求是出版社,1985.[18]T.L罗宾逊,葆真.关于“科学与人”的论争——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次讨论会[J].国外社会科学,1980,(6)[19]S.S.Schweber“Physics,communityandthecrisiSinphysicaltheory.PhysicsToday.vil.46(November1993).[20]科恩.自我论[M].三联书店.1986:461[21]徐少锦.科技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P365[22]莫里茨·石里克.伦理学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P120[23]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P.P516[24]德费希特著.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4[25]刘大椿.在真与善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6]德库尔特·拜尔茨.基因伦理学[M].华夏出版社,2002[27]葛秋萍,殷正坤.基因技术对生存世界的重塑及其目标选择[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37 参考文献2002,(1)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英阿·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刘克文.试论科学的本质及其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J].教育科学,2003,(2)刘大椿.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4)陈芬.科技理性的价值审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戴剑.科技进步与道德发展互动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刘大椿.科技实践与伦理重建的互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周莉.论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6罗汝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付洪.知识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5宋启林.论科学伦理的多重维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0)李本富.医学科学家对内责任的核心准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5)王方芳,陈俊国.从诺贝尔医学奖获取教益[J].医学与哲学,2004,(12)王晓勇.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0,(12)倪静安.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素质对我们的启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桂起权.生物学哲学中的纲领方法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段伟文.科技伦理:从理论框架到实践建构[J].天津社会科学,2008,(4)38胡们∞妇幻朝钉明明力踟明阳妇幻朝钔眩眩b∞b口口bbH心H 致谢在郑大读研是我人生的一个里程碑。2008年,在一个金菊飘香的季节里,我步入郑州大学的校门.当时的我时常在校园迷路,经常出去后却找不到归途,于是一路探询才得以回到宿舍:在迷路、找路之间,我根本就无暇顾及郑大校园的美景.等我渐渐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榭,却又不得不离开了这里.郑大的学习生活是难忘的,与那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朝夕相处,提高的不仅仅是学问与知识,在为人处事方面更是受益匪浅.非常庆幸在我的人生路上,遇到那么多的老师、同学,在我迷茫不知所措时,为我指点迷津,使我的求学道路能够顺利走到今天.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赵兴太教授,他对论文从选题到写作都给予了我精心的指导.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赵老师不厌其烦地对我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引导我不断开阔思路,鼓励我大胆创新,并字斟句酌为我修改论文,使我在这一段宝贵的时光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心态,又培养了良好的科研精神。在此,我要向我的指导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还要感谢蒋笃运老师、谈新敏老师、王国领老师、李东老师、张逢老师等给我的帮助和指导.各位老师厚重的知识底蕴、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是我人生永恒的灯塔,为我照亮未来的旅程。感谢2008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情同手足的的同学们,感谢三年来同学们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同学友情永志难忘!感谢参考文献中的所有作者们,是您们的研究成果为我进一步的探索打下了基础,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1392011年4FJ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个人简历:娄俊颖,女,1973年9月出生,河南漯河市人,2008年9月-2011年7月在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学术失范行为产生的社会学探析<剑南文学))2011年2月(总第293期)2.浅议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的科学划界标准<魅力中国》2010年9月(总第126期)3.浅析张仲景“治未病”预防医学观《文艺生活》2011年1月(总第8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