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8 KB
  • 2022-12-31 13:30:57 发布

【苏州童谣】苏州童谣大全试听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苏州童谣】苏州童谣大全试听  “康铃康铃马来哉,隔壁大姐转来哉。啥个小菜?茭白炒虾,田鸡踏杀老鸦;老鸦告状,告拨文王;文王卖布,卖着姐夫;姐夫关门,关着苍蝇;苍蝇扒灰,扒着乌龟;乌龟撒屁,撒得满地”,翻看顾颉刚先生所编的《吴歌集》,无意问发觉了一篇久违的苏州童谣。惊异之余,不觉大笑。我不知道吴地之外有多少人能读懂这首童谣,尽管我还是地道的苏州人,然而我是读不懂的――除了知道“茭白炒虾”是苏州的一道名菜之外。“田鸡”(青蛙)如何“踏杀”(踩死)“老鸦”?“文王”和“乌龟”又有什么联系?我百思而不得其解。  这首童谣究竟自小还算听过,《吴歌集》中另有很多童谣,连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萤火虫,夜夜红,游来游去捉青虫,青虫�(没)捉着,倒拨野菱戳仔(了)脚,到荷花荡里去讨膏药,膏药�讨着,一烂烂脱仔半只脚”、“萤火虫,夜夜红,唔笃(你们的)娘拉里(在),唔笃爷拉里,三根头麻绳吊拉里。有铜钿,赎仔去,无铜钿,只好放拉里。”前一则尚好懂,后一则我始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过读起来却颇为铿锵。按其中的“萤火虫”来推想,这好像是农村的儿歌,由于在苏州城里,我并没有看到过萤火虫,而且“拉里”在现在苏州城里是叫“勒浪”或“勒海”的。然而正由于如此,我到太湖边游玩时,间或也会因被当作外乡人而被“敲竹杠”――这好像也足以证明我们苏州人的另一种精明。  而小孩子的精明竟是远过于大人,何以见得?有儿歌为证:“精精阁,阁精精,三升核桃四升壳,吃仔奈(你)个肉,还仔僚个壳。”这是大孩子骗小孩子东西时候的话。还有更“恶毒”的:“小弟弟,有志气,开年带僚城里去,橄榄橘子买勿起,买串烂荸荠,我吃肉来奈吃皮。”然而这就更近于调侃,有用性却好像大不如前一则――惋惜小时的玩伴早已散去,否则是可以考证确凿的。第2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胡适在为《吴歌甲集》作的序中言道:“三百年来凡学昆曲的无不受吴音的训练;近百年中上海成为全国商业的中心,吴语也因此而占特别的重要地位。加之江南女儿的秀美久已制服了全国的少年心;向日所谓南蛮鸲舌之音久已成了吴中女儿最系人心的软语了。故除了京语文学之外,吴语文学要算最有势力又最有盼望的方言文学了。”然而从几十年后的今日看来,不但“吴语文学”未成大体(一部《海上花列传》,现在唯恐连苏州人都耐不下性子读),甚至要像顾先生那样收集民谣也不行得了。  小时候,我曾住在皇废基里,那里好像曾经是元末张士诚的皇宫所在,所以各户人家碎石砌成的围墙上,还能看得到隐模糊约的龙纹。每到放学的时候,一群小孩都会聚在一起,玩着各种嬉戏,哼着各种童谣。现在呢?大量的平房变成了高楼大厦,孩子们都被关在狭窄的房门内,间或从楼道里传来的声音,也不过只是或沉重或轻快的脚步――脚步的节奏倒往往也颇具韵律,却怎样也配不上那些令人愉快的文字。任凭叫一个小孩子来问问,多半是完全不知道十几年前的那些“康铃康铃马来哉”了。  再打开《吴歌集》时,我总会觉得有一些莫名的伤感:我现在好像渐渐开头知道,一种文学是如何被放逐诞生活,而成为纸面上的铅字了。然而毕竟是生活放逐了文学,还是文学放逐了生活?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不过我至少还知道“茭白炒虾”,这倒的确是一道好吃的苏帮菜,大家不妨好好尝一尝。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