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0 KB
  • 2022-12-31 13:30:42 发布

《牧童谣》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牧童谣》教学设计及反思华侨小学:黄丹莹一、组织教学:随音乐《如果你高兴》律动。二、导入新课:老师奖励给同学们一段动画片,大家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播放《牧笛》片段。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呢?——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原来是一位放牧的小牧童。这悠扬、清脆的竹笛声美不美?小牧童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首他放牧时演唱的童谣,大家想听吗?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牧童谣》——播放《牧童谣》范唱。三、进行新课:学唱歌曲《牧童谣》:1、初听范唱,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活泼欢快/抒情悠扬)。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0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首《牧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首。2、复听范唱,请同学们“跟我做”。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拳、拍腿、握拳)。 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3、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也忍不住想唱一唱了。看看那位同学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大家给老师打节拍好吗?——衬词,放牧时的吆喝声;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4、同学们想不想唱一唱?好,请学生轻声用“wu”哼唱旋律。5、加入歌词演唱。  6、解决问题——纠正——演唱巩固。7、情绪处理:那——要唱清楚;嗨——要保持住。8、同学们唱真不错,这位小牧童他只顾着跟我们唱歌,他的牛儿不见了,估计是跑到不远处的山坡上去了。我们一起帮他找一找好吗?感受音高关系,学习“la”及手号:画出山坡,学手号。来到山坡发现的牛儿的脚印,我们一起找找看:55556——上山坡;                              sol——盾牌,坚硬、牢固的;55553——下山坡;                               la——大象的鼻子,长长的;33332——最后牛儿自己回到了山脚下。Mi——课桌,平平的;                                                               re——滑梯,手指尖翘起来。每讲解一处,带学生学习一处,最后连起来。游戏接龙:(衬词部分)老师演唱简谱,手指板书的手号,感受音高变化,学生打手号,每换一音,下一位同学接新手号。第三乐句唱歌词。检测:1、演唱歌曲,衬词部分唱简谱打手号。          2、衬词部分唱简谱打手号,歌词部分师生对唱。(师问生答)          3、唱歌词打手号。四、拓展:1、打击乐器伴奏(手板、三角铁),师先示范正确的演奏方法。其他同学来打强弱拍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伴奏。2、小组合作:请一组同学演唱,一组打手号,一组用打击乐器伴奏。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他们家乡湖北的民歌《牧童谣》,还认识了新朋友“la”和它的手号,了解了它在音阶上的位置和音高。同学们还能很好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牧童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创编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采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创编歌词呢?这是留给同学们课后的一个作业。另外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要学习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说好不好?六、下课:总结反思:本节课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一是观看“牧笛”的视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询问这位小牧童的故乡在什么地方,来点明湖北民歌;教授手号和感知音高环节,能用比喻形象的介绍各音手号,学生能很快的学会并运用,有一定的时效性。1、本课是一节唱游课,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对“游”把握的不到位,缺少让学生在玩中学的活动设计,感觉这更像是一趟唱歌课,老师教授的多。2、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没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的也不“专注”。应该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培养他们对课堂的兴趣。3、课堂容量大,每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到了,但感觉太赶,有些环节太匆忙只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了,没有达到环节设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