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 KB
  • 2022-12-31 13:30:36 发布

感受童谣意境培养创造能力.doc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感受童谣意境培养创造能力看过《红楼梦》的都会发现,曹雪芹的原著与高鄂的续写在艺术水准和高低雅俗上区别很大。找其原因,即前八十回有大量生动的语文氛围描写,而后四十回中对于语文训练活动描写与记叙几乎绝迹。所以,高鄂始终没成为和曹雪芹一样享有“伟大”之誉的作家。可见,要提高人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营造健康的语文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都是伴着童谣长大的,每一段童谣都充满了童趣,带给了我们童年的回忆。好的童谣有形象有节奏,甚至还有故事,能让人终身受益。然而近期,在学生之间流传的灰色童谣,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例如:“高老师,高老师,高乐高,高老师带我们做体操,体操做得乱七八糟,高老师气得直发烧。”等都是孩子们在玩耍时随口说出。而其他孩子在大笑之后,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没听几遍便说得流利下水。甚至还有孩子模仿格式乱编一通,以博得众人一笑,直至相互比赛,看谁编得“另类”可笑。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禁会想,我们为什么不能暂时抛开“同步习题”“天天练”之类的枯燥的应试举措,回到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之上呢!让学生领略一下“绿色童谣”的魅力,获得文字的真谛!学校适时地开展了“童谣伴我成长”系列活动,犹如清新的春风吹绿了学生头脑中的童谣幼苗。为了让学生能轻松自然地走进童谣,爱上童谣,我将我校“分层——协作”的教育模式借用了过来。1、感受意境,倾听童谣为了让孩子们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才能,读是一个必要手段。利用中队会、活动课,我将自己收集来的童谣读给学生听,让他们了解健康向上的童谣也很有魅力。其中那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句,唤起儿童心中那份童真。2、创设氛围,诵读童谣当学生对某一童谣感兴趣后,便有记忆的渴求,希望自己也能读得朗朗上口。这样一来,顺带着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与语文相关的知识素养。3、实践探究,亲历童谣 让全体学生都来创编童谣的要求很难达到,且不说学生的能力有限,单是畏难心理就能挡住许多跃跃欲试的脚步。于是我选择了攘学生自主作业的方式:有能力的创编,有困难的摘抄。当学生把自己摘录的、编写的交上来之后,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在眼前闪现。一开始,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摘抄童谣,有了收集的铺垫,学生渐渐发现有的童谣很简单,很口语化,思维就活跃起来,主动要求“老师,我还想再写一首”。眼瞧着孩子们的创造热情已被点燃,我就有意识地拉他们一把:我会在孩子们写的童谣后面加上几句,使他们觉得老师很欣赏他们所写的,愿意与他合作,学生的自信提高后会更加重视喜欢自己编出的童谣。我也会在学生们的思想风帆乘着兴致漫无边际想象开去之际,当好他们的舵手,向他们提出想象合理的要求。我还会告诉他们想让自己的童谣读起来顺口,还得注意压韵的问题,简单的关于“韵脚”的小知识会让学生有惊喜的发现。4、成果表达,评价童谣在全体学生参与评价的活动中,评价标准稍微定低一点,若有突出表现的给予公开展示的机会。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使程度比较差的学生也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使“懒”学生在成功的鼓励下变“勤奋”,变厌倦为动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成就感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事实证明,孩子们很喜欢童谣,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虽然他们的童谣有长有短,有好有差,但大家都去做了,而且做得很主动,很乐意,表现出不同的性格情感特点。正因如此,收获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