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00 KB
  • 2022-12-31 13:30:14 发布

基于童谣的小学渗透性德育体系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6卷 第6期Vol.26 No.6韵金华 321004)要]基于童谣的小学渗透性德育,是发挥童谣中的德育因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环境创设,让学生丰富  渗透性德育的实施首先需要一种载体,将道德观念隐匿于其中。童谣篇幅短小却涵义丰富,字里行间渗透着道德思想的光辉。如《同学歌》:“同学之间要和气,就像姐妹与兄弟。遇到问题大家帮,有了困难齐出力。损人事、要制止,利己行为非小事。团结互助最光荣,损人利己最可耻。”简单朴实的文字体现了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珍贵品质。学生在念童谣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道德认知,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所应遵循的规则;也学会了道德判断,知道损人利己不可取,并且形成了道德情感,体会到同学友爱的情谊。  (二)童谣具有生动的形式———使德育渗透无声无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4]因此,没有痕迹的道德教育需要借助丰富的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在快乐中沉浸。童谣句式整齐,琅琅上口,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不仅可以用来诵读,用来吟唱,还可配上动作改编成拍手游戏。如《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奉献爱心出薄力。你拍二,我拍二,爱心纯洁无暇丝。你拍三,我拍三,关爱父母关爱友……”爱唱爱跳是孩子们的天性,边拍手边唱童谣,感受童谣韵律,体会真爱的可贵。  (三)童谣围绕学生的生活———使德育渗透伴随成长  渗透的作用与学生的成长过程有密切联系,不[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万方数据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校园歌谣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EA070059)研究成果。2010年12月 Dec.2010  第 基于童谣的小学渗透性德育体系 陆(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摘在童谣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认知,养成道德行为。其具体策略包括:通过选择合适童谣寻找德育渗透点,通过丰富童谣形式优化德育渗透途径,融童谣于生活从而扩大德育渗透范围,记童谣于心间从而加强德育渗透实效。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潜隐性、广泛性、灵活性和持久性原则。[关键词]童谣;渗透性德育;小学德育;德育体系[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0)06030803 [收稿日期]2010-07-02   专门的德育注重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知,容易陷入知识化、表面化、灌输化,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需要一种无声无息的渗透性德育,使学生不论在哪里,其周围各种事物、情境、气氛都能使他们受到教育。童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广泛流传于学生的生活中,通过童谣进行渗透性德育,是创新德育思路的重要选择。  一、渗透性德育:童谣与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  渗透性德育的出现与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息息相关。隐性课程被理解为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1]这是一种无声无息却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教育因素,要求道德教育存在于每一个受教育个体的思、言、行中,即渗透在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学科教学与其他的课内外活动。[2]童谣是为儿童喜爱并相互传唱的所有的有音律节奏的歌谣,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无乐自诵的童谣,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儿歌。[3]童谣本身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是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即运用童谣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通过诵童谣、唱童谣、编童谣等活动,使学生在童谣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认知,养成道德行为。  二、童谣在渗透性德育中的价值  童谣是各种道德观念的载体,其多样性、生活性和启迪性特征为实施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童谣承载道德观念———使德育渗透意蕴  [作者简介]陆韵(1986-),女,浙江湖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309309  杜威曾指出:“一切教育都能塑造智力和道德的品质,但是这种塑造工作在于选择和调节青年天赋的活动,是要通过活动进行塑造。”[7]借助童谣展开一系列活动,是开展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运用童谣丰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诵童谣、表演童谣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通过童谣表演或童谣作画,以艺术化的形式展现童谣,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加深了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学生也可自己创编童谣,以生动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快乐与真实是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的宗旨,让学生在童谣中享受活动的快乐,体验人生的真谛。  3.通过环境创设  环境体现了一种精神面貌,形成一种持久的精神氛围,起着较为稳定和持续的熏陶作用。童谣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可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之中,如校园的展览、标语、绘画等人文景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童谣,阅读涵义深刻的童谣,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纳入道德观念。环境的创设不仅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和谐的人际环境,学生在玩童谣游戏、集体朗诵童谣的过程中,密切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从中也逐渐地学会关心、爱护、理解和鼓励,在生动的情境中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和同学互助的情感、养成相应的道德品质。  (三)基于童谣的小学渗透性德育措施  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其具体措施如下:  1.选择合适童谣———寻找德育渗透点  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首先要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在各科教学中,教师把反映道德观念的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童谣,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在快乐的童谣朗诵声中感悟道德。例如音乐课《春天在哪里》,将歌词改为“诚信在哪里”,就变成了一首诚信歌谣,熟悉的旋律使孩子乐于传唱,享受音乐的同时也感悟了诚信。在孩子的生活中,游戏和活动是他们喜爱的休闲方式,可借助童谣将道德观念渗透于活动中,边玩边学。童谣渗透点的选取,需要敏锐准确地抓住生活(或教学)中的德育要素,充分考虑学生的喜好,在愉快氛围中渗透道德。  2.丰富童谣形式———优化德育渗透途径  德育渗透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教育方式,童谣应体现做人道理,但不能将道理作为干巴的标语,而是在字里行间体现道德,用儿童化方式表述道德。如《糖不甜》:“我在马路边捡到一角钱,拿它买块泡泡糖解解馋,妈妈看见了,问糖哪里来?我随口就撒个谎,吃到嘴里边,奇怪,糖不甜!”这则童谣,改编自学生熟悉的儿童歌曲,全篇未提诚信二字, 第6期              陆 韵:基于童谣的小学渗透性德育体系   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而是需要持久而长期地发生作用。童谣是一个围绕在学生身边的伙伴,它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传唱,最终指向生活。如“一分钱,一滴汗,父母辛苦挣回来。小朋友,要珍惜,用心用好每分钱。”这则童谣以紧密切合学生实际的内容,歌颂着勤俭节约的品质;又如“同学们,要记牢,上下车时队排好。上了车,不乱跑,准备零钱去买票。”通过生活中真实的场景让学生体验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童谣的德育影响弥漫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之中。  (四)童谣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成为艺术  童谣的启迪性体现了渗透性德育的艺术巧妙,使道德教育到了自如、娴熟的境界。一个简短的故事,一个幽默的场景,却给人带来无穷的回味。如《糖不甜》:“我在马路边捡到一角钱,拿它买块泡泡糖解解馋,妈妈看见了,问糖哪里来?我随口就撒个谎,吃到嘴里边,奇怪,糖不甜!”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给学生留下了疑问,为什么糖不甜呢?以这样趣味性的方式巧妙地使学生懂得为人处事应做到诚实守信,以无痕的方式促进学生的道德感化,唤起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感悟。  三、基于童谣的小学渗透性德育体系  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体系包括目标、途径、措施、原则四个方面:  (一)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目标  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旨在让小学生接触童谣,在快乐的童谣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纳并领悟道德观念,提升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途径  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可从以下渠道展开:  1.通过课堂教学  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5]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6]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渗透渠道,运用童谣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深刻体会道德观念的内涵;运用童谣可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道德观念以流畅动听的语言来展现,学生在充满韵律和美感的朗诵中感悟道德;运用童谣还可将课文中的德育故事编为拍手歌,活跃了课堂氛围,更促进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   2.通万方数据过课外活动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6卷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6卷置、各科教学活动、课外兴趣活动等。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学生所处的各种环境中,无论是物的影响还是人的影响,都潜移默化地促使着学生遵循一些无声的律令,规范自己的言行。教育者应充分挖掘童谣这一德育资源,丰富其表现形式,扩大童谣德育渗透的影响力。  3.灵活性  间接性和内隐性使得渗透性德育的落实充满灵活性。德育渗透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因为生活中德育无处不在,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着独特感受型的个体,他们对于生活中所渗透着的道德观念,会有不同程度的感悟和理解。没有一种最好的德育渗透方式,但存在最适合某一个学生的教育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施加影响。  4.持久性  德育渗透的效果是持久而深远的,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是以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以童谣为落脚点,便可引申至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传统的道德知识传输使学生暂时记住各种道德准则,而童谣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将是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它所带来的德育效果是学生的自省与自悟,持久而深刻。[参[1]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2]周桂芳.学科渗透:现代学校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霍美丽.话语转换与价值重塑[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郑其恭,周康年.教书育人新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167.[7][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6.[责任编辑:白彩霞]考文献] 310 却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诠释了诚信,学生从浅显的故事和情境中受到启发和触动,从而感悟和理解诚信。教育者以艺术性的方式将做人的道理融入童谣中,让童谣生动有趣并蕴意丰富,发人深省。  3.融童谣于生活———扩大德育渗透范围  渗透性德育的落实犹如海绵吸收水分汲取营养,首先要保证学生能够经常接触到水分,才能从中摄取养分。优秀的童谣应广泛地出现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随眼可见,随手可及。童谣不仅存在于课堂上、课外活动中,也可存在于校园环境的各个角落。教室的横幅、板报,校园的宣传栏,都可用童谣来布置。童谣也可由校内走向校外,在社区、在敬老院,为市民表演童谣剧、朗诵童谣,增强童谣的道德影响力。久而久之,童谣中所传唱的做人道理便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成为一种道德信念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4.记童谣于心间———加强德育渗透实效  道德教育不能停留于道德认知的表面,而应将其内化为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准则。教育者应让学生真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师可展开童谣品读和鉴赏活动,在读的同时注重悟,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对童谣的理解;组织学生开展童谣剧表演,通过角色的扮演深刻体会童谣故事中所阐明的道理;让学生在课后向爸爸妈妈背一背童谣,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与学习情况,结合家庭教育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总之,使学生理解童谣、熟记童谣,将道德观念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落实于实际行动中,达到知行合一。  (四)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原则  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潜隐性  相对于压迫性的灌输,渗透性的德育体现的是一种柔化的、无痕的教育,它所造成的影响是潜在地隐藏于各种显性活动的背后,或融合在一种生活或学习活动氛围之中的。所以,应使童谣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谐地相融,借助童谣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对于真善美的需求与向往,成为无声的命令,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把“知”与“行”统一起来。  2.广泛性  所有的教育文化要素中都或多或少地潜藏着道德教育的因素,如校园文化建设、教室内环境布 万方数据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基于童谣的小学渗透性德育体系作者:陆韵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刊名:英文刊名: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年,卷(期):2010,26(6) 参考文献(14条) 1.杜威;王承绪民主主义与教育1990 2.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1989(12) 3.郑其恭;周康年教书育人新探1993 4.周桂芳学科渗透:现代学校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2004 5.赫尔巴特;李其龙普通教育学2002 6.霍美丽话语转换与价值重塑2007 7.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2000 8.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2000 9.霍美丽话语转换与价值重塑2007 10.赫尔巴特.李其龙普通教育学2002 11.周桂芳学科渗透:现代学校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2004 12.郑其恭.周康年教书育人新探1993 13.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1989(12) 14.杜威.王承绪民主主义与教育199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韩大勇王秀芬谈童谣教学[期刊论文]-天津教育2008(4)2.邹红霞.ZouHongxia例说巧用童谣教英语[期刊论文]-延边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18(4)3.吴春晓小学童谣童诗教学谈[期刊论文]-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0(12)4.卢静读童谣学修辞[期刊论文]-湖南教育(中旬刊)2009(6)5.傅蝶让英语学习插上歌声的翅膀——小学低段攀登英语说唱活动的优化策略[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6.韩丽娟浅议借助童谣培养幼儿审美能力[期刊论文]-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9)7.许静浅谈童谣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1)8.赵雅萍小诗和童谣在口语教学中的运用[期刊论文]-青海教育2002(11)9.冀学锋试论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构架[期刊论文]-道德与文明2002(1)10.陈树发.夏雅君浅析童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小学教学研究2009(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zjyxyxb20100613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