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0 KB
  • 2022-12-31 13:30:06 发布

让儿童歌曲找回“消失的童年”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让儿童歌曲找回“消失的童年”———如何发挥儿童歌曲的心育功能襄阳市第四十一中学李枫林儿童歌曲,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让我们荡起双桨》、《春天在哪里》等等这些优秀的儿童歌曲曾伴随几代人走过了难忘的童年。然而,它们毕竟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近些年,令人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确实太少,许多孩子唱起了成人歌曲,甚至在演唱方法、着装、动作方面都极力模仿成年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河南淮阳的小歌手孔莹,她3岁就获得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主办的全国戏迷擂台赛少儿组的金奖桂冠,4岁获得全国戏曲小梅花奖,5岁登上世界艺术殿堂悉尼歌剧院,然而在她的最新专辑《东方神韵》共20首曲目中,有10首是宋祖英的模仿秀,如《大地飞歌》、《望月》、《海姑娘》、《兵哥哥》等在,在演唱方法、动作、场景、服饰方面,都给人一种宋祖英MTV翻拍的感觉,可孔莹今年尚不满9岁,为什么不能演唱一些适合其年龄、心智的歌曲?儿童歌曲的创作及教学应怎样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关注并思索儿童歌曲演唱的现状,并针对儿童演唱成人化的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试作一下探析。一、儿童歌曲曲目及方法日趋成人化首先是儿童歌曲演唱曲目的成人化。如今5岁左右的儿童已经开始哼唱《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哭砂》等作品。流行歌曲演唱低龄化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2010年度我校组织开展的“我最喜爱的少儿歌曲”问卷调查中,对290名12~16岁少年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我最喜欢的7位歌手”的问题回答中,这些少年儿童最喜欢的歌手依次为:周杰伦、SHE、潘玮珀、林俊杰、蔡依林、王力宏、罗志祥;“我平时最爱听、爱唱的7首歌” 问卷依次为《发如雪》、《夜曲》、《不得不爱》、《不想长大》、《黑色毛衣》、《洗刷刷》、《欧若拉》。以上调查可能带有地域的片面性,但由此可见成人作品在儿童歌曲演唱中的份量。其次,是儿童演唱方法的成人化。孩子们的唱功越来越成熟,不仅学唱大人的歌,连他们的唱法、动作、体态和表演也显得那样“老道”。小童星阿尔法自从在《非常6+1》一炮打响,赢得“非常明星奖”后,中央电视台许多栏目都邀请这位来自新疆的小帅哥表演节目。如今的阿尔法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小明星,由他翻唱的《你是我的玫瑰花》、《月亮之上》、《冰山上的来客》等作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了解阿尔法的观众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阿尔法的特长并不在于他的唱功,而在于他的舞台表现力,确切地说是他成人式的舞台表演。看阿尔法的演出很可乐、很过瘾,然而笑过之后,不免觉得一个8、9岁的孩子这样成人化的娱乐表演,有些令人难以理解,他是怎样理解作品的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取悦观众,换而言之,如果阿尔法是一位成年人,那么他的表演还能吸引众多观众的眼球吗?二、儿童成人化演唱的成因儿童演唱成人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当前儿童歌曲创作上存在严重空缺和滞后。近年来虽然陆续创作了一大批符合时代的新的少儿歌曲,但真正得到孩子们喜爱和传唱的精品并不多。并且,绝大多数都还是适合12岁以下的孩子演唱的作品,适合于12~16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作品少之又少。尤其是对于男孩子,因为嗓子变声对于男孩子的影响远大于女孩子,好不容易有一两首原本适合这个年龄段男孩子演唱的作品,可能又因为变声的原因导致很多人无法演唱。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让很多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处于无歌可唱的境地;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孩子纷纷将成人流行歌曲搬上舞台,模仿成人的表演是必然要的结果。其次,是社会媒体的娱乐导向和家长的功利心理作怪。媒体追求高收视率,高的商业利润回报;家长追求儿女成龙成凤,走上星光大道;这些都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可以说是家长和媒体把孩子们的歌声引上了一条他们并不理解的成长之路。现在的少年儿童正在成为电视媒体的新宠儿,电视制片人做了很多少儿娱乐节目,如《超级少年》、《超级宝宝秀》、《全家总动员》等等,其中都是以少儿为中心来表演节目。比如,男孩子模仿迈克· 杰克逊,唱成人化的歌曲,女孩子跳街舞甚至出现性暗示的动作。节目现场的同学、家长还做了大大的海报表示支持。只要能够让观众大笑,一些电视编导们不但为成人不厌其烦地制造娱乐看点,还把这些少年儿童推向完全娱乐化的处境。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一心想要孩子早出名,成为“小明星”;另一方面,部分电视媒体为了追求高收视率,把社会责任感抛之脑后。三、儿童演唱成人化的解决对策首先,要提高创作队伍的素质。每一位创作者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学习政治、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儿童歌曲的歌唱对象是由不同年龄、性别、智力、个性、文化背景的孩子们共同组成的一个群体,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心理品质特征,深入地体验他们的生活,认识各个层次的儿童的需要、特点和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洞悉儿童心灵的奥秘,并将其转化、升华为富有童心、童趣的音符,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创造出适合儿童喜闻乐唱的歌曲。其次,应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树立正确舆论导向,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儿童歌曲的宣传力度。电视台、广播可以开辟专门的儿童音乐栏目,定期播出健康向上的优秀儿童歌曲,使其渗透进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报纸杂志等也应利用版面优势,积极宣传儿童歌曲及相关背景资料,充分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邀请儿童喜爱的主持人或者歌手作为代言人,长期进行宣传、传唱、普及工作。再次,要提高儿童歌曲的地位,社会应树立儿童歌曲和儿童音乐的正确取向和价值审美观念。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儿童歌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保障。建议教委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音乐课的重视程度,选择学生喜爱的优秀儿童歌曲,并将新创作的优秀儿童歌曲编入教材,着重歌曲欣赏和教唱工作,而不是强调考评和应试;积极优化外部环境,综合整理内部因素,使儿童歌曲的受众群不断扩大,让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回归到它的听众范围内,从儿童歌曲中重新寻回他们“消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