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4 MB
  • 2022-06-16 13:16:03 发布

技术社会下20世纪西方少年儿童小说审美颠覆

  • 6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分类号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技术社会下20世纪西方少年儿童小说审美颠覆研究生姓名:周博文研究方向:科学传播专业名称:科学技术哲学学科门类:哲学导师姓名、职称:张永青教授2013年3月 授予单位代码学号或申请号密级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技术社会下20世纪西方少年儿童小说审美颠覆研究生姓名:周博文研究方向:科学传播指导教师:张永青教授指导教师单位:中原工学院学科专业名称:科学技术哲学申请学位级别:硕士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3月论文答辩日期:2013年5月培养单位:中原工学院学位授予单位:中原工学院答辩委员会主席: 中原工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愿意承担一切相关的法律责任。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中原工学院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原工学院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中原工学院。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年月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技术社会下20世纪西方少年儿童小说审美颠覆专业: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周博文指导老师:张永青教授摘要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和改变历史的动因,科技在不断革新人类生产、生活、交往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认识与体察世界的形式。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喷涌,传统被销毁、经典被解构、理性被批判、价值体系也随之崩盘,人类文明开始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信仰危机。在文学层面,追求感官刺激与情感疏泄的商业化文学产品和揭露、呈现现代社会种种危机与弊端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并行,而后者由于其先锋式地观察、剖析、反思异化的技术社会与人类交往,严肃地审视被科技暴力肢解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人性变化而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注意。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突出表现了技术异化下人类生存的窘况,从文艺层面揭示了人类生活的真实情状与境遇,通过文字,试图重塑人类的主体性与判断力。20世纪部分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的审美转向,在宣告纯洁童年时代消逝的同时,也呼唤着人类对真善美家园回归的渴望,少年儿童小说中的审美颠覆,是基于作家对科技异化下的现代社会强烈叩问与深刻反思。本文以20世纪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内容、情节、形象、结构到主题、内涵、思想、意蕴等多种审美元素的多元化价值标准转变的考察为切入点,通过从20世纪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中窥探现代性社会中异化的世界、社会、人类生活的真实情状这条线索,尝试性地解释科学技术与社会和少年儿童小说的作用关系,初步探讨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的审美取向问题。作为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补充,对科技文化研究者,文学理论研究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审美颠覆少年儿童小说20世纪技术社会I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echnicalsocietyaffectontheAestheticreconstructionofWesternjuvenilenovelsinTwentiethCenturyMajor:PhilosophyofscienceandtechnologyName:ZhouBowenTutor:Prof.ZhangYongqingAbstractScience&TechnologygrowththousandmilesintwentiethCentury,Asaforceforsocialchange,Scienceandtechnologyinthecontinuousinnovationofhumanproduction,livingandcommunicationmodes,Atthesametime,Scienceandtechnologyalsochangedthehumanknowledgeandthetrendthoughtform.Modernism,postmodernismbeganspewing,traditionalhasbeendestroyed,classichasbeendeconstructed.valuesystemcollapse,Humancivilizationhadacrisisoffaith.Intheliterature,Allkindsofmodernsocietycrisisanddisadvantagesaffectonthemodernistliterature,Themodernistliteratureduetoobservation,analysis,seriouslyexaminetechnologyviolentthewayhowtheydismemberedtraditionalcultureandvalueconcept.Themodernistliteraturewhinchhighlightsthepredicamentofhumanexistencefromhadattractedmanyscholars"attention.Themodernismliteraturerevealedtherealsituationandcircumstances,tryingtoreshapehumansubjectivityandjudgment.TheAestheticreconstructionofWesternjuvenilenovelinTwentiethCenturywarninthatpurechildhoodhasgoneaway,atthesametime,Westernjuvenilenovelalsolookforwardtothepurehumanheartdesiretoreturn.Thejuvenilenovelaestheticreconstructionbasedonthewriterofthealienationbetweenscienceandtechnology.Underthemodernsocietyreflection.Thestudyofdiversifiedmodernismchildren"snovelcontent,structure,thethemeandotheraestheticelementschangeinordertopromulgatetherealworld,society,humanlifeinTwentiethCentury,Theauthorattemptingtoexpla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echnologyandTheAestheticreconstructionofWesternjuvenilenovel.AsasupplementtomodernliteratureII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research,theresearchbetweentechnologyandculturewillprofittheliteraturetheory.Keywords:Aestheticreconstruction;Juvenilenovels;TwentiethCentury;TechnicalsocietyIII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1.绪论............................................................11.1问题的提出...................................................11.2国内外研究现状...............................................21.2.1国内研究现状.............................................21.2.2国外研究现状.............................................21.3研究背景和意义...............................................31.3.1研究背景................................................31.3.2研究意义................................................41.4研究方法.....................................................41.4.1新历史主义研究方法.......................................41.4.2文本分析法...............................................41.4.3多学科的研究视野.........................................41.5创新点.......................................................51.5.1作为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研究的补充..........................51.5.2融合文学批评和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性研究视野..............51.5.3科技哲学与文艺学研究的联姻:儿童文学的技术阐释理论......52.技术的物质性与文学的精神性......................................62.1技术的伦理与审美特征.........................................62.2技术的物质功利性与文艺的精神功利性...........................72.3技术美与文学美的产生机制与美学特征...........................83.科学技术作用下的儿童文学.......................................103.1人类“童年”时期与儿童时期同构复演..........................103.2科技发展与儿童的发现........................................103.2.1人的发现到儿童的发现...................................103.2.2中外思想解放运动与儿童文学发展.........................113.3科技异化与现代派儿童文学创作................................12I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目录4.技术社会背景下现代主义文学审美转向.............................144.1技术社会背景下现代性话题....................................144.2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性反思....................................154.2.1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154.2.2现代主义文学对于审“丑”话题的张扬.....................164.2.3现代主义文学:基于对技术社会的反思性....................175.20世纪部分少年儿童小说的审美颠覆...............................195.1传统少儿小说的本质及功能....................................195.2技术社会下20世纪少年儿童小说审美分野.......................195.3传统少儿小说艺术母题........................................205.4传统少儿小说的美学倾向......................................215.5技术社会下20世纪部分少年儿童小说的审美颠覆.................225.620世纪少儿小说中的美丑刻画.................................235.6.1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235.6.2以《蝇王》为例.........................................256.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276.1科学技术通往现代主义文学的进路..............................276.2《南瓜灯博士》中现代社会的异化儿童形象......................286.2.1叛逆儿童文森特.........................................286.2.2传统少年儿童小说与其美学特征比较........................306.2.3技术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作者的影响.......................326.3《恶童日记》中恶童的“工具理性”.............................336.3.1“邪恶”的儿童.........................................336.3.2与传统少儿小说美学特征比较.............................346.3.3恶童与“工具理性”......................................356.4《阿根廷婆婆》中对传统亲情伦理的解构.........................366.4.1女孩眼中的亲情世界.....................................366.4.2基于非儿童本位的艺术创造...............................376.4.3.后现代主义伦理思潮在《阿根廷婆婆》中的表现.............387.技术社会构成的生存环境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40II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目录7.1技术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转向....................................407.1.1技术社会背景下:商品化文学产品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407.1.2文学的深层透视:审美的多元化趋向.......................427.2传统文学形象的“扁平人物”和现代主义文学形象的“圆形人物”..427.2.1成人作品中的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表现.....................427.2.2儿童小说作品中现代主义思潮与圆形人物...................437.3现代主义文学审美颠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艺术呈现457.4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的审美颠覆..............................457.4.1以儿童视角反映激烈的社会矛盾、政治弊端、人性黑暗.......477.4.2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基于一种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477.4.3审美颠覆:儿童文学走向审丑层的初步探试.................487.4.4技术社会作用:基于现代性、工具理性、反思与解构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潮作用影响...............................................48结语.............................................................49参考文献.........................................................51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和获奖情况...............................56致谢...........................................................58III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绪论1.1问题的提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主要构成成分,在人类文明的浩瀚长河中,并行发展,比肩同行。外表看似平行的两条直线,在实际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却不断耦合交叉。原始社会科技水平的低下,信息留存与传播工具的匮乏,在人类早期文明的星空中,却催生了许多灿若星河的原生口语文学;随着科技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文字、印刷术、造纸业等的发展,给文学书籍生产、流通、传播、保存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书面文学繁盛;在科技推动的几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文学艺术也以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尝试着不断革新,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再到现实主义和20世纪诞生的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每次文学形式的变革,都与我们生长的社会土壤的变革、人类交往的变化有着不可辩驳的依存关系。20世纪科学技术对人类的负面作用开始浮现并加剧呈现,在科技异化的社会中,西方现代主义作家首先意识到科技给人类精神文明带来的深重危机与潜在灾难,反映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大的生存环境的恶劣变化,更表现为家园的消逝、社会的破碎、情感的解体、童心的泯灭。现代主义作家用先锋式的创作手法,呈现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社会与人,描绘着20世纪技术异化下人类孤独与无助的情感状态,拷问着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诞生的重视短期利益、追求感官刺激、模糊人类伦理边界的异化价值观念的变革,在痛苦地思索与追问中,寻求人类文明发展的出路。少年儿童小说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分支,在20世纪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并没有逃出社会异化文明危机的历史话题,去建筑自己的幻想城堡。很多西方杰出的作家,甚至主动捕捉与塑造技术社会下,荒凉的童年生存环境与笨拙、奇异、怪诞、荒谬的童年形象,与传统少年儿童小说审美取向大相近庭。我们不禁要问,20世纪技术异化下的社会与人类交往是否造成了人类童年的缺失?科技异化下的少年儿童精神与成长的损失和代价?科学技术是怎样通往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的?传统少年儿童小说与20世纪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有何差异?20世纪西方少年儿童小说的新型审美特征究竟是什么?现代主义作家们在少年儿童小说中不避讳甚至张扬某种审丑话题是为了什么?本文对这些问题尝试解释性回答。1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科技文化学者与儿童文学研究者对科学技术、科技异化下的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关联系可借鉴的研究较少。受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科学技术哲学学者多把20世纪文学作为文化工业中的某种表现混而谈之,规避现代主义文学中对于科技异化下的价值伦理转向的探讨与描摹。少有学者通过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是少年儿童小说的视野下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人类交往与情感诉求、人类生活的真实情状。在儿童文学研究这一方面,国内四大设有儿童文学硕士点的高校,重点探寻的是主流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对中国和西方儿童文学理论与历史的概况和梳理、对新型儿童文学样式和儿童文化产业的研究、对儿童文学的接受与教育应用研究偏多。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陈晖教授在国内儿童文学推广计划八年前出版的《通向儿童文学之路》这本书中,在谈到少年儿童小说时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过往的提出禁忌被冲破,包括种族冲突、阶级对立、犯罪、性在内的一些问题在现实主义少年儿童小说中得到了适度的表现。”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出版的儿童文学学术著作,王泉根教授在《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这本书中,曾借助台湾学者的观点,带过现代主义儿童文学的创作现状和价值功能,在谈到儿童文学窥探社会变化关系中谈到:“能通过儿童这张试纸,深刻的反映某一特定文化时期人们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尤其是价值观念。”②对于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美学特征的研究理论资源较少的原因在于儿童文学理论长期被主流学术圈忽略,儿童文学理论发展较于其他学科相对滞后,形成了儿童文学创作繁荣,相关理论与批评滞后甚至空白的状况。国内对于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相关研究尚在发展阶完善段,造成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美学特征分析可借鉴的理论资源较少。1.2.2国外研究现状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认为:“把理性强加于整个社会是一种荒谬而又有害的观念。”③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中,人变成了丧失反思性与判断力的单向度的人。哈贝马斯认为文化工业下诞生的文学作品①陈晖.通向儿童文学之路[M].广东:新世纪出版社,2005.48.②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642.③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7.2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丧失了否定性维度,成为了迎合受众感官刺激的商品垃圾。媒介环境学研究者尼尔波茨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书中阐释了一切文化、生活诚服于技术,文化被迫到技术中谋求权威的观点,在另一本书《童年的消逝》中,波茨曼认为,在现代社会,儿童与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途径、资源已没有差别,儿童通过各种先进传播工具的刺激,已变得不再简单、纯洁,他们老练、深沉、早熟,熟稔成人化社会的一切,童年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概念,它的特征与边界已经逐渐模糊。在儿童社会行为与心理研究方面,发生认识论学者皮亚杰指出:认知发生的起点是基于每个人的心理图式,而认知发生的过程有同化、顺化、平衡三个阶段,同化指把外部环境要素同化入自己的认知图式中,顺化指当人类的心理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部刺激时,只能修改自己的认知图式,将外部元素顺化入自己的认识结构中。①在左右孩子身心发展的环境中,外在的社会环境与儿童内在的心理图式相互运动中构成少儿对事物的感知与认识,在相互作用运演中产生分化。社会环境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小觑的影响要素,外在变化对孩子的认知及意识生成、心理健康、身体生长的影响不容忽视,也是导致孩子语言行为异化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在文艺学研究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波德莱尔等文学家在19世纪就在其作品中旗帜鲜明地表示,文学的重要性在于刻画揭露病态社会的丑恶。20世纪,在成人文学领域,卡夫卡、乔伊斯、贝克特、乔治奥威尔等一批现代主义作家不断地在文本中暴露社会与人心的丑恶,丑与恶不再成为文学所禁忌的话题,在充分表现人类生存与精神窘境的同时,外界的生存环境对时代、作家及个人的性格心理形塑值得特别注意。但在儿童文学研究方面,少年儿童的审美多元化趋势,甚至向审丑化的转向却容易被文艺理论研究者忽视,国内外可借鉴参考的儿童文艺理论文献较少。1.3研究背景和意义1.3.1研究背景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甚至垄断社会进步的要素的20世纪,技术异化在文学领域中的具体呈现鲜有被主流学术圈关注,本文基于文艺学理论、技术哲学理论、媒介环境学理论、文化诗学理论、儿童文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等多种理论指导,尝试综合文本研究法、比较法、综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打①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8.3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通科技社会通往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特别是现代主义儿童文学作品)的路径。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儿童文学事业与儿童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一种反思与内省的角度严肃地梳理20世纪西方少年儿童小说现代主义流派中的审美转向,对于处于儿童文学创作飞速发展和繁荣、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相对滞后的今天,具有特别的指导价值。1.3.2研究意义以一种技术批判的视野尝试地阐释少年儿童小说创作的审美转向,追寻技术社会下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的流变。从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中窥探20世纪科技异化下的社会与个人的种种生存情状,探索科技异化给人类社会特别是童年时代带来的改变及危机,呈现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在人物刻画、情节铺陈、结构发展、内涵意蕴、审美取向等诸多审美元素上的价值转向。发展技术哲学对技术作用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路径,完善儿童文学相关研究中坚持的主流儿童文学作品“以善为美”的美学倾向的理论缺陷,打通科技文化研究中对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是儿童文学的研究进路。对科技文化研究者与儿童文学理论专家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科技与少年儿童小说审美转向之间的关联,做好初步而又必要的铺垫。1.4研究方法1.4.1新历史主义研究方法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强调政治背景、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外在环境等诸多外部因素与文学内在规律的结合,对最后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塑形。文本暗含的不仅仅是文本信息,而是关于文学与上层政治、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意识形态等多元融合的驳杂的话语形态。1.4.2文本分析法本文列举了近50部现代主义文学书籍资源,并系统分析了十余部少年儿童小说中各种艺术指标的转变,以文本为基础内核,不断探索探讨其内在价值与审美的转向,并独创性地以文本为基础,窥探与探寻文本中反映的20世纪技术异化下的真实社会生活情状。1.4.3多学科的研究视野本文采取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借助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完成通篇论述,主要4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涉及的学科理论有文化诗学、接受美学、技术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媒介环境学、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发生认识论、教育心理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资源。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最大程度的呈现了技术社会下少年儿童小说审美转向的动因,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1.5创新点1.5.1作为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研究的补充国内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大多对主流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价值、体裁、阶段研究居多,对国内外儿童文学相关理论、儿童文学史的梳理,对儿童文学的接受考察与教学运用也是国内儿童文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对新型儿童文学体裁和儿童文化产业的研究也日益凸显,但对现代主义儿童文学研究及现代主义儿童文学审美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可利用的文献资源较少,本文通过对大量20世纪少年儿童小说文本分析,尝试性地揭示新时期西方少年儿童小说的美学特征,填补了国内对西方部分少年儿童小说从审美到审丑倾向变迁的理论研究空白。1.5.2融合文学批评和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性研究视野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对传统文化工业及其下的文化商业化、文化产业化研究居多,很少通过清晰了畅地文学文本窥探科技异化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本文依托大量少年儿童小说原文文本,以文学批评与技术批判理论等理论资源相结合,融合文学批评和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性研究视野,试图打通科技文化研究者对现代主义文学支脉中的少年儿童小说里审美转向话题的进路。1.5.3科技哲学与文艺学研究的联姻:儿童文学的技术阐释理论基于技术社会下20世纪西方少年儿童小说的审美取向问题,从文学文本中折射20世纪少年儿童小说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入手,以一种技术批判的视野尝试地阐释少年儿童小说创作的审美转向,追寻技术社会下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的流变,尝试性地提出与发展儿童文学的技术阐释理论。无论是科技哲学下的科学传播或是科学文化研究,对传统的文学传播介质研究较多,缺乏对文学文本的深刻探索,在文学文本中探寻与追问技术异化对人类生存与交往的深刻影响显得乏力,本文通过多种文艺学研究方法与科技哲学研究方法使得科技哲学与文艺学两个平行的人文学科汇聚交叉,为今后两门学科的继续研究做出了初步尝试。5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技术的物质美与文学的艺术美2.技术的物质性与文学的精神性2.1技术的伦理与审美特征对于技术的伦理与审美取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技艺的基本论述极其观点:在其著作《物理学》当中,亚里士多德把“技艺”与“自然”描述成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不同于自然自发的产生发展,技术是人为制造的对自然的模仿。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设计技术之前就已经灌输了人为的目的,使人在遵从自然法则律令的基础之上,通过技术产品人类获得更多的劳动成果,在模仿自然的同时,超越自然与人本身,保障并促进人类生活生产的发展。但在古希腊,对于进行理论思辨的大师学者其社会地位及声誉要远远大于技术生产者,甚至技术活动饱受歧视与轻蔑。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制造与生产活动贯彻了人的功利性目的,使得技术的价值评判在早期已经呈现出既“善”又“恶”的双峰对峙的伦理景观,对技术的伦理探讨与争议,一直持续至今。在工业革命后,技术的负效应凸显,表现在文学思潮中,浪漫主义作家华兹华斯等对人类原始社会自然情态生存环境的向往与对技术支持下污浊不堪的工业社会的批判,成为了浪漫主义伊始文本中表现的主要题材。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活动更被一次次置于道德审判的刑场,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中的另类表现,似乎成为了众多作家与学者心中异化社会的刽子手与元凶。对技术的伦理道德判断学术界一直没有得到一致意见,但对于技术的美学特征,我们通过技术哲学家及人类千百年的技术活动,可以初步确定其在审美上的取向。在人类早期社会,人们通过劳动所创造的劳动产品蕴涵着直观的形式美。陈望衡先生在其专著《科技美学原理》中曾指出技术作品也同样拥有艺术魅力:“技术是建立在生产的直接经验和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它直接物化了创造者的个性,因而使手工制品获得了艺术表现力。”①技术美的指向可以把它初步概括为“功”。“功效”与“功能”和“功利”。对于技术产品的先入的“成见”成为了设计之初技术制造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技术创造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功利性,无论把技术当做人躯干肢体的延伸,还是当下把技术当做变革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技术在设计生产之前,必须考虑到它的功效与功能。①陈望衡.科技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62.6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技术的物质美与文学的艺术美人类在劳动创造与生产生活中,有目的有自觉性的采取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凸显自身的主体性位置,主体性地位也自然的贯穿于改造自然与世界的劳动中,生产工具为自身获得生存保障,是技术生产最原始的思维模式,也凸显了技术的功利性质。狭义地说,人类的生存史就是一部技术史。技术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必须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实用功能,这是其获得价值的途径,物质性的功能作用是技术产品的美学特征之一。2.2技术的物质功利性与文艺的精神功利性文学艺术反映的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作家通过媒介载体,诉诸情感,表达思想,呈现出社会与人本身的真实图景与生存状态,体现着作家对社会与人的审美。在人类文明早期,东西方对于文学的认识大都趋于广义上的内涵,在西方,文学是复杂包孕的词汇,泛指一切文字与语言作品;而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多指“文章”等包含着政治、伦理、道德等的多重结构的复杂文本范畴。文学从广义的内涵中抽离,获得审美的独立性,西方的标志是1747年,查理斯巴托把诗歌、①绘画、音乐、修辞等七种艺术形式纳入“美的艺术”中,从此文学独立的审美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而中国在建安时期,曹丕在著名文论著作《典论-论文》中指出“诗赋欲丽。”此后,中国的诗论对于诗文的审美价值的探求与阐释成为了其重要的艺术旨趣。虽然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他《判断力批判》中,强调情感对于认识与伦理②的沟通作用,并强调文学艺术的超功利性,审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但是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在作家的创作与读者的接受过程中,文学艺术却伴随着一定的审美功利性。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文学艺术作为人类本能欲望扭曲的反映体现在作者的创作之初,幻想是作家性本能的变体,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本能欲望得到了代偿与疏泄。王国维在坚持文学与人生联系的基础上,提出文学的超越性,审美的超越性却暗藏在作者创作与读者接受的审美功能之上,在《红楼梦评论》中,他就曾借助叔本华的观点表达:“文学在于表现这种生活、欲望、痛③苦,使人们从悲剧中摆脱出来。”区别于文学艺术类作品满足人类精神追求与审美追求,技术生产的美学特征充满了物质功利性,并以现实可触可感的存在物作为其的存在方式;但在另一个①滕守尧.美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2.②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7.③王国维,蔡元培.红楼梦评论-石头记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8.13.7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技术的物质美与文学的艺术美层面,文学作品的生产也是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要,文学通过强大的文学蕴藉让人们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与安慰。人类历史通过两条线索,物质劳动与交往的历史与精神发展与生产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不同形态的美,满足人类作为世界主体存在的物质与精神需求。2.3技术美与文学美的产生机制与美学特征人类自身的局限→技术美→劳动生产→技术产品→对肢体的延伸→使用功能→物质需求→美学特征:功能,功利,材质,形式→物质功利性人类自身的局限→艺术美→精神生产→文艺作品→对情感的补偿→感悟蕴藉→精神需求→美学特征:结构美,情感美,意蕴美,思想美→精神功利性功能美学物质使用功利技术美特征需求功能材质使用使用形式功能功能使用使用功能功能对肢物质功利性劳动技术体的产品生产延伸使用功能使用功能人类自身局限对情精神功利性精神文艺感的生产作品补偿结构情感美学精神感悟意蕴特征艺术美需求蕴藉思想使用功能使用图:2.1技术美与文学美产生的不同机制功能8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技术的物质美与文学的艺术美技术与艺术,一个是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另一个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因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某种缺陷或者局限,通过物质与精神再创造,通过理性与感性的求索,生产出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各种产品,开创与传承了人类的文化,同时构造了世界的整部文明历史。9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科学技术与社会作用下的儿童文学3.科学技术作用下的儿童文学3.1人类“童年”时期与儿童时期同构复演狭义上的“儿童”特指特定年龄阶段的人类群体,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①定:儿童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从哲学视角撬开儿童文学或者“儿童的文学”,儿童至少还包括广义上的意义:即儿童并不仅仅指特定人类群体的年龄阶段,而可以泛指广义上的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初期的“童年时期”。儿童,并不是一连串的年龄数字堆砌的生命某个阶段的意义符号,还可以指代一种形而上的哲学范畴:人类历史早期,人类文明的蒙昧期,基于天真自然的和谐社会情态等等。人类早期由于科学技术的缺乏,人类对科学现象与自然的认识停留在自我意识表层,人类早期的因果论对无法解释的现象诉诸与神、上天、或某种神秘的巫术与迷信力量。这与个人童年时代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任意结合的思维方法,不科学的因果观念造成的儿童式的主客体不分与好奇心、泛灵论、直观性有着惊人的相似。现代人类学证明,“人类个体的童年时代与人类种族的童年时代有很大程度的同构复演关系。”②人类文明早期的文学形式、如神话、传说、寓言、宗教等所表现出来的蒙昧思维与主观创造、主客体不分、因果论、神创论与巫术说和个人童年时期思维的直观性、儿童的泛灵论的思想模式和思维中的任意结合逻辑有着同构复演关系。总结发生认识论提出者皮亚杰的主要理论成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儿童的思维出于一种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一种思维。③这种儿童思维的显著特点是不分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容易把客观存在物人格化,把认识领域主观精神现象的东西客观化。这一思维特征与原始人类由于科技条件落后,生活环境恶劣而产生的前文明世界观、因果论、泛灵论等思维特征有多方面的复演重合。3.2科技发展与儿童的发现3.2.1人的发现到儿童的发现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对人尊严、价值、信仰、自由等的尊重是人类文明由古代走入近代的一个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脱离“儿童”时代的重要表现。文艺复兴及①王雪梅.儿童权理论:一个初步的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②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4.③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7.10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科学技术与社会作用下的儿童文学后期启蒙运动对传统的反叛,对人权的张扬,为新的世界谋求合法化与秩序的努力,使得人在科技与思想双重推动下获得了新生。在文学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儿童对于文学的需求,儿童对于文学自觉的接受是后期儿童文学独立发生发展的首要诱因与重要驱动力。儿童对于文学不同与成人的期待视野、阅读习惯、接受心理、解读方式,使得启蒙运动后,独立的儿童文学事业加速与成人文学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儿童与儿童文学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儿童文学领域长期荒芜的原因在于成年人长期把儿童视为不健全的大人,忽略儿童的精神特质和心理特征,无视儿童的人格地位与心理接受图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兴起,从解放人到解放妇女与儿童的思潮的发生,儿童被真正的发现,教育思想的变革使得人们发现儿童的心理需要与精神需求,也使得儿童文学从文学中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分离出来,一批迎合儿童审美需求、考虑儿童思维模式、尊重儿童的文学诞生出来。工业革命带来的造纸技术与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扩大了文学的生存空间,让文学生产与流通在技术环节层面上成为了可能,保证了文艺作品的生产流通环节的畅通。“世界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明显而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①3.2.2中外思想解放运动与儿童文学发展广义上的儿童文学不仅指代儿童文学作家为儿童创作的,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年龄阶段、社会特征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广泛的集中了民间文学中有益于儿童阅读与接受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儿歌寓言等民间文学形式;很多优秀的成人文学作品,引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对儿童的文学接受也起到了广泛的影响;以上三类作品笔者将其归为广义上的儿童文学。学术界所达成共识的,在18世纪作为与成人文学分离的独立发展至今的儿童文学指代狭义的儿童文学范畴:作家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贴近他们心理、年龄、社会化特征,反映儿童各个阶段生长状态及生活情状,富有幻想、张扬快乐,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美学与教育指向的儿童文学。在西方,启蒙运动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理性、平等、自由,唯物主义、天赋人权等观念开始被资产阶级宣扬,在这样的改革情形下,自然科学以及人文与社会学科开启了全新的视野。西方儿童文学整理与创作、以及先进的儿童教育观念肇创。17世纪末,法国女作家夏尔贝洛开始整理民间童话供当①陈晖.通向儿童文学之路[M].广东:新世纪出版社,2005.42.11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科学技术与社会作用下的儿童文学时的王宫贵族品读;1747年,英国儿童出版家约翰纽伯瑞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儿童出版社;民间搜集改编儿童童话的高潮在德国格林兄弟加工与梳理的童话集《儿童和家庭故事》,立足于德国民间童话,保持了民间童话的基本风貌;第一个自主为儿童专门写作原创童话的是来自丹麦的汉斯安徒生,他的童话渗透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气度和艺术角度,传达了作者对自然及人性的深度思考。安徒生的童话题材广泛、内容多元、幻想色彩浓烈,为作家童话树立了写作范式,提升了童话的独立的艺术品质。思想的解放带来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儿童的发现紧随着“人的发现”这一历史命题。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茅盾、周作人、胡适等作家思想家前瞻性的将儿童及儿童文学提出并加以深刻探讨。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中,从未有重视过儿童,从未有真正区分过儿童,而只是“把儿童作为缩小的成人。”①首倡“人的文学”的作家、文艺批评家周作人受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影响,明确提出“儿童本位”论,即重视儿童心理发展、情感需要与接受特征,以儿童为中心,保护儿童权益、重视儿童兴趣的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了一大批儿童文学作者与研究者,对中国现代与当代儿童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意义。3.3科技异化与现代派儿童文学创作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对政治、社会、生活的渗透日益明显,科学技术建立了表面完善的新型工业体系,“任何重大新技术的出现,不再来源于单纯经验型的创造发明,而来源于系统的综合的科学研究,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更为密切。②”二战结束后,由于技术的支撑,各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持续稳步增长,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民主进程,追求科学化的社会生产方式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科技的进步和唯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所造成的灾难也在20世纪逐步显现,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经济局势的重大转变使得原本对于科技与工业时代追逐渴求的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性造成的家园的改变、生存环境的复杂、人心的裂变。一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由此诞生,他们与大工业时代后以市场为中心,对读者的感觉器官加以刺激疏泄的通俗文学作品并驾齐驱。很多现代主义的思潮开始在儿童小说中体现,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开始作用于作家作品。基于解构传统的现代派小说创作多数诞生于二战后的社会历史背景,科技灾难、经济衰退、环境破坏、资本动荡等一系列生存危机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①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②李佩珊、许良英.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467.12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科学技术与社会作用下的儿童文学显现,文化工业下的一大批迎合受众心理趣味、寻求阅读快感与刺激的商品小说繁盛,遭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严厉批判,阿多诺认为此时期的商品文学有这样的弊端:“艺术丧失了其必须具有的否定性,艺术必须消除自身异化因素又积①蓄起批判社会的力量,艺术只有具备抵抗社会的力量才能活下去。”与此同时,现代派文学开始作用于文学史,现代主义作家们大胆揭露病态社会的阴冷、黑暗,对人物形象空心化,对情节的碎片化,对主题意蕴的模糊化处理在文本中得到表现,犯罪、性、暴力等以往文学审美中所禁忌的题材被逐一打破。在少年儿童小说方面,现代主义文学先锋作家乔伊斯《都柏林人》其中的一些作品如小说《阿拉比》,杜鲁门卡波特的儿童小说《圣诞忆旧集》,卡森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及后期的《九故事》等作品,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克里斯多夫的《恶童日记》等都是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的先锋之作,疏离以往宣扬爱与美、真与善的儿童文学美学主题,作家通过展示灰暗的少年形象、荒诞的人物命运、丑恶的生存环境昭示着人类永失家园,远离童年的现代命运。现代性情绪开始渗透至少年儿童小说当中,迷离、孤独、沉郁等现代人的情感疏泄与生存情状被现代主义作家捕捉,现代主义作家通过儿童的视角、儿童的眼睛看到社会情绪的变化、现代化的呈现与异化。①阿多诺.文学笔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62.13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技术社会与现代主义文学审美转向4.技术社会背景下现代主义文学审美转向4.1技术社会背景下现代性话题“现代”这一名词,普泛指启蒙运动之后,从科学技术、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出现的与以往人类文明发展各方面所不相融合的新范式,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与渗透,逐步显示着资本主义形式的现代社会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威力。吉登斯曾说:“现代性指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它多以控制、效率、扩展和便利等优势价位,在社群中又以发展、进步、繁荣、①自由、平等、民主、富强等迷人憧憬和境界为其物饰。”现代性带来的各种问题,诸如政治霸权、殖民思想、沙文主义、种族歧视等一系列问题在20世纪聚积达到高峰。法兰克福学派等诸多学者严厉的批判现代性所导致的弊病与后果,在“理性”与“效率”的社会氛围中,人从整体性的人转换成了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论述了现代技术环境催生的技术社会压制了人们否定性和批判性思维,这种强大的基于集权思想的社会并不是用军事、武器等外在力量制约人类的自由,而是压制整个社会形态及人思想的否定性,包括文化艺术在内,文学作品丧失了其否定性的维度,使文学成为迎合受众的商品化产品。西方工业文明崇尚“理性”与“效率”。基于揭露与遏制现代性的灾难,现代主义研究者吉登斯在《现代性后果》中,指出了断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特征,包括变迁的速度与在全球范围内波及与影响的剧烈程度。追求“效率”与“断裂”社会中,人们必然处在交往频繁的相互联系中。吉登斯进一步指出了反思性的理念,他指出“反思性是对人类所有活动的特征的界定”②反思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对于整体社会与人群的自反性监控,另一种则是基于专家系统或者个人对于人类自己的反思性监控。反思的重要性在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化生产效率的提高,现代社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加注意与预防,这些社会潜在的风险就很有可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伤害,人类迫切需要在更高的层次对现代社会和现代化现象进行审慎的思考与审视,对风险作出规避,对隐患作出应有的评估。①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27②同上,10714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技术社会与现代主义文学审美转向文学作品在20世纪,一方面是追求新奇与怪诞,抛弃传统取向,晦涩难懂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在主流文学上大放异彩;另一方面,迎合读者与市场,溶解消损高雅文化,追求简单形式与刺激快感以招揽消费的通俗小说层出不穷,并行博弈。这些作品都扎根于20世纪技术环境下的社会土壤,却呈现出全然不同的生长与发展态势。在工业文化时期,通俗小说繁盛一时,流行在街头巷尾,这些老少皆宜供人们消遣娱乐的文学形式,文学作品从高雅的圣坛开始走向普通大众,成为了技术社会工具理性的代表产品,减轻了基层读者在阅读中所产生的负担,这种改变使得文学流派在20世纪产生了转向。“阅读、写作和绘画是思维的高度提炼,也是深刻思想和沉思熟虑的行动的媒介,现在却被这种即时交流削弱了。”①注4.2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性反思4.2.1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开始在西方萌芽流行的一些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思潮。主要包括象征派、存在主义、荒诞主义、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十数个文学流派。在写作技巧上,现代派作家反对传统,追求新奇与怪诞,捕捉意识的走向,直觉、幻想、梦境交替结合,运用象征隐喻等多重表现手法来塑造场景与人物;在故事情节方面,有别于传统文学作品,现代派小说的故事有时显得支离破碎,没有连贯性,甚至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模糊,背景朦胧,时空交错混乱等特性;现代派作家通过对强烈的内心世界的探寻来达到确定自我存在与认识、发现外部世界,解剖着这个复杂多变社会的目的;他们依靠意识的洪流,通过诉诸笔墨,以完成对新兴世界的文注学表现、揭露和反思。作家敏锐的注意到了社会环境疾速变化带给人心理上的极其不适应性,早在19世纪,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就窥探到了工业社会带来的种种弊病与潜在危害,他呼唤人们回到从前,回到自然的原生态状态,他在诗歌《永生的信息中》说“此时从远方来临/并未把前缘淡忘无余//年幼时,天国的明辉闪耀在眼前/当儿童渐渐成长,牢笼的阴影/便渐渐向它逼近”②华兹华斯在众多诗歌中表达了他对童年时代纯粹的向往与无污染自然的追求,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无①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13注此段为本人已发表论文内容:周博文,张永青.分裂与耦合:20世纪西方技术环境与现代派文学作品浅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注此段为本人已发表论文内容:周博文,张永青.分裂与耦合:20世纪西方技术环境与现代派文学作品浅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②华兹华斯.华兹华斯诗选[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技术社会与现代主义文学审美转向不起到了警示和警醒作用,华兹华斯用诗歌传递自己的情感与诉求,希望找到一条解决人类文明发展困境的出路。20世纪之后,现代主义文学异军突起,现代主义源头,可以追溯到先于现代主义的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狄更斯、福楼拜等的作品中都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的丑恶现象及人性的悲凉做了无情的批判。现代主义文学关注人性与命运,揭露现代社会的扭曲与人性的丑恶现象,关注社会伦理价值的变化,大量运用象征、隐喻、精神分析、意识流手法,通过作家的情感表达,呈现出一个个混乱荒诞的社会图景和技术社会下人类生存的真实情状。现代派小说与通俗小说相比,它们的话语情境显得难以进入,角色难以捉摸,线索难以把握,似乎只有作者才知道自己作品的内容与角色的命运。例如萨缪尔·贝克特的荒诞主义戏剧《等待戈多》,狄狄和戈戈孤独无助、无能为力的盼望着戈多的到来,想摆脱现在状态但希望的现实却总不能来到,只得不停地“等待”;比如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整本书的内容通过英国上流社会一名议员夫人在一天之内的生活交际内容,浓缩地反应了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迷茫与危机;而表现主义大师弗兰兹·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描写的是主人公约瑟夫·K于生日那天突然被捕,无罪的K极力证明自己清白,然而没有人能证明他无罪,他甚至不知道法庭究竟在什么地方,最后,他三十一岁之前被两个差役用刀杀死;再比如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方式与多视角的叙事方式,通过4个叙述者的内心独白或诉说,表现了南方世家康普生家唯一注的女儿凯蒂的堕落史。4.2.2现代主义文学对于审“丑”话题的张扬文学艺术中丑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希伯来文明中“撒旦”的形象,这个堕落成魔鬼的人神合一的文学原型意象,在其后的文学发展中,被不断衍化发展,但其与美、善对立的,作为黑暗与丑恶的代言的内涵被保留。在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中这一文学意象都得到了延用。在对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兴起后,文学从对“美”的崇拜与追求中,开始初步涉入“丑”的话题。法国大文豪雨果曾提出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创作准则“美丑对照”原则,并把此手法运用到他的多部长篇作品中,如《悲惨世界》中狡猾、阴险、狭隘的德纳第夫妇与善良、纯真、执着、甘愿为爱牺牲的女儿艾泊妮的对比,美丑对照下,人物的形象与心理特征更加鲜明逼真,在巨大注此段为本人已发表论文内容:周博文,张永青.分裂与耦合:20世纪西方技术环境与现代派文学作品浅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16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技术社会与现代主义文学审美转向的发差与冲突中创造夸张、真实的艺术效果。而象征主义大师波德莱尔也曾旗帜①鲜明地指出:“丑恶的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通过艺术表现,却可以上升为美。”对丑的描写与展现在浪漫主义之后逐渐扩大、生发,波德莱尔、雨果、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艾略特、贝克特、马尔克斯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大师,在其作品中不断呈现丑与恶的话题。在20世纪之后,面对科技异化下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担忧,丑直截了当的占领了现代主义文坛,成为了现代主义文学审美表现的主要话语,以一种先锋姿态开辟了文学审美的新语境。作家对“丑恶”话题的介入与张扬,克服了以往文学严格的“美丑二分”模式,给文学制造了新的表现场域与审美空间。同时,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本毫不避违地张扬“丑恶”,也基于多种科技异化下现代性弊病。人们普遍发现,科技并没有带来理想的生活与居住环境,两次世界大战、极权主义、殖民侵略、经济危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存危机,让科技带来所谓的“祛魅”,又重新回复到了另一种“蒙昧”。解构主义、民权运动、女性主义、性解放等思潮在战后的资本主义社会运动发展,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被批判、各种意义与标准丧失,文学艺术也从审美的层面走向了它的反面,现代主义作家寄予丑恶话题以批判、否定与反思的理论去介入与呈现,旨在剥落科技社会伪善的面具与外衣。4.2.3现代主义文学:基于对技术社会的反思性现代主义文学基于作者个人的反思性监控,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苍凉的社会生存空间,恶劣的人类生活环境,难以捉摸的狭隘的、虚伪的、伪善的人心,无法沟通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群体、甚至人与自身情感的路径,不仅仅是一种现代主义作家个人的情感宣泄与表现,更是通过这种病态社会的揭露与挖掘,反思当下技术社会的混乱与不堪,对人类未来的深深忧虑、对当下生活的警惕与惊醒。卢曼认为:现代性是借助和过去的差异来确定的。②现代化意味着复杂性、异质性、多样性(即多层次性)。在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工业发达,生产与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世界多元化与一体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增加、文化交流增多、工种与职业不断细分,科学技术与工业把人类带向了一个无比复杂多样的世界中。对于这样一个变异了的社会,敏感与先锋的现代主义作家敏锐地察觉到了它①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67.②肖文明.观察现代性——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新视野[J].社会学研究.2008.05.17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技术社会与现代主义文学审美转向的变质,体现在自身作品中,圆形人物、空心化、碎片化的人物与情节增多,矛盾化、陌生化、复杂化的艺术处理增多,表现出对人类社会出路的担忧与现实生活的极度忧虑,都体现出作家对技术社会的审视,凭借文字塑造出一个个具有现代化特征的角色与情节,通过诉诸文字,表达着他们对现代化的观察与反思,是这种基于现代性的先锋式的警惕与反思,成就与塑造了现代主义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致力于通过人物命运,性格与心理描写来揭示社会生活中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生存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并以此暗示人类社会生活的某种发展趋势。”①①陈太胜.20世纪西方文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7.18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技术社会与少年儿童小说审美取向5.20世纪部分少年儿童小说的审美颠覆5.1传统少儿小说的本质及功能少年儿童小说(JuvenileNovels或TeenageNovels)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范畴,滥觞于19世纪,20世纪逐步确立其在儿童文学领域的重要位置。少年儿童小说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成长,引导少年儿童认识自身世界、成人世界及了解自然与社会,观察生活,探讨人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说是重要的文学体裁,通过散文体式的文学记叙样式,综合人物、情节、环境等多种文学表现要素描写社会和人本身,把作者的思想图式与审美心理通过文字传达给文学接受者,最终完成作品艺术表现的重要文学样式。少年儿童小说作为亲近少年儿童心理,反映与表现少年儿童生活,同时积极引导孩子认识自然与社会,探讨与呈现人性最真实状态的儿童文学,自从在文学主脉中自觉的分离出来之后,就以其接近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真实描绘少年儿童生活图景、表达与疏泄少年儿童内心情绪、满足少年儿童成长愿望等特点,获得了良好的生存土壤和生长空间。被大众所熟知的19世纪的少年儿童小说有探险类少儿小说如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RobertLouisStevenson)的《金银岛》;功能性教育类少儿小说亚米契斯(EdmondoDeAmicis)的《爱的教育》;批判现实主义少儿小说马克·吐温(MarkTwain)《王子与贫儿》、《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等等。5.2技术社会下20世纪少年儿童小说审美分野20世纪后,少年儿童小说加速其创作、出版的步伐,詹姆斯·巴里(JamesM.Barrie)的幻想小说《彼得·潘》,其中“永无岛”已经成为了童年生活、永恒童心的象征;圣·艾克苏佩里(Saint-Exupery)的《小王子》寓言式地探讨了生存、关爱、友情、责任等人生问题;林格伦(AstridLindgren)的《长袜子皮皮》表现了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旺盛的生命力和天真、淘气、调皮的性格特征等作品都受到了少年儿童的积极接受和广泛赞誉。20世纪是儿童文学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题材体裁阶段的儿童文学作品占据了童书市场。有别于其他儿童文学体裁,少年儿童小说在表现思想、临摹生活方面给予了作家充足的表现空间,作为服务于6岁到18岁少年儿童的文学体裁,20世纪的一些西方少年小说与之前表达爱、自然等儿童小说母题存在明显分离。19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技术社会与少年儿童小说审美取向文学“审丑”话题作用于儿童及儿童文学领域,西方学者曾早有这方面的洞见。俄国美学家万斯洛夫就曾指出:“心地单纯、洁白的儿童,作为人性的尺度,①衡量出世俗社会的丑恶,用童心作为镜面,映照出成人世界的堕落。”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实验研究中,也曾指出外在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儿童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和情感因素在儿童逻辑活动的发展中是起作用的,这②些水平能被有利的或不利的社会环境促进或延迟。”而乔治奥威尔在他的散文集《我为什么写作》中在谈到他的童年经验时,曾以其儿童时代的视角经历描绘出一幅幅成人丑恶、虚伪、卑鄙的画卷,同时他指出:“孩子心目中成人之所以丑陋,一部分是由于孩子往往得抬头看他们所造成的,很少脸孔从下往上看时是处③在最佳状态。”一方面,以儿童为本位传达爱与美等传统审美观念的少年儿童小说还是占领着儿童文学的主流市场,另一方面,由于20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导致人们时空观的改变,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一日千里,部分少年儿童小说在关注少年生理心理成长的同时,也积极引入生存话题,探讨与呈现现代社会纷繁芜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颂扬自然与世界真善的同时,也对技术异化的世界里人性的丑恶作出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区别于传统少年儿童小说的审美基调,20世纪部分少年儿童小说趋向于取材边缘化的成长话题,揭露丑恶的现象及人性污点,甚至是儿童自身的弱点与缺陷,作为敏感与先知的特殊人群,作家能够更真切细腻地察觉到新的环境、新的世界、新的价值。“文学演出着人类经验,或体现着作者意图,或其种种结构复制着人类心灵的种种结构。”④而植根于20世纪西方技术环境背景下的少年儿童小说,必然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在作家独立思考,表达内心情感的同时,关注社会、给少年儿童传达时代情感,思考技术异化下人与社会的命运成为了少年儿童小说审美转向。5.3传统少儿小说艺术母题爱、自然、成长、幻想是传统儿童文学的四大艺术母题。少年儿童小说表现的是少年儿童生命成长的双重世界:内在的心灵世界与外在的社会生活。少年儿童小说思想内涵与艺术追求围绕着对爱与美的传达,忠诚、笃信、勇敢、坚持、信念,在最初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流露出自觉不自觉的道德教育功能。①杨守森.新编西方文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72.②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9.③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81.④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1.20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技术社会与少年儿童小说审美取向我们所熟知的日本松谷美代子(くろやなぎてつこ)的《龙子太郎》,书中的小太郎坚毅勇敢,除暴安良,为了寻找因为饥饿偷吃岩鱼已变幻成龙的母亲,历经艰险,饱尝艰辛,终于救出了生母。太郎和妈妈为了让家乡父老过上温饱的生活,疏通了田地与水源,歌颂了奋斗的精神与母爱的力量。詹姆斯·巴里(JamesM.Barrie)的童话剧《彼得·潘》叙述的是小飞侠彼得潘在一个夜晚,带着小女孩温迪与她的两个小弟弟去到了永无岛,并与岛上海盗胡克决斗的冒险经历,传达了童真、自由、冒险、快乐的童年理想。琴·韦伯斯特(JeanWebster)的书信体少年小说《长腿叔叔》的主要内容是少女朱蒂如愿被“长腿叔叔”送进了大学学习,在大学里,朱蒂认识了风趣幽默却不失内涵的查比斯少爷,朱蒂渐渐对查比斯产生了好感,并把这些故事写在了寄给“长腿叔叔”的八十四封信中,而从未谋面也从不给朱蒂回信的“长腿叔叔”要求与朱蒂见面,原来这位朱蒂一直充满感恩之情的“长腿叔叔”就是查比斯少爷,清晰幽默的叙事风格,贴近少年心理的描写,使得《长腿叔叔》有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群,也歌颂了青少年对爱情的朦胧向往,纯洁而又真切的心灵体验。伊丽莎白·恩赖特(ElizabethEnright)的《银顶针的夏天》讲述了小女孩加尼特在干旱的夏天捡拾到了一枚银顶针,银顶针给干旱的农场带来了幸运的雨水,流浪男孩埃里克去到了加尼特家和大家成为了好朋友,孩子们大树上修建了一个小木屋,成为了他们私密乐园,加尼特的小猪在比赛中获奖……加尼特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那枚神奇的银顶针,这本小说铺陈了一幅淳朴甜柔的少年生活画卷,展现了少年之间纯粹的情感与无邪的理想。E·B·怀特(ElwynBrooksWhite)的童话小说《吹小号的天鹅》描述的是天鹅爸爸在城市的乐器店偷来了一枚小号给自己的孩子——一只不能发声的吹号天鹅,小天鹅因为能吹小号被邀请到各地演出,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小号演奏家。在费城动物园,他解救了同样是吹号天鹅的天鹅小姐,天鹅小姐被他的才华所吸引成为了情侣,吹小号的天鹅最终把挣来的钱都还给了乐器店,完成了自己的愿望。小说赞美了小天鹅的诚实、机智与善良,歌颂了无杂质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纯洁。5.4传统少儿小说的美学倾向传统的少年儿童小说格调积极向上,明快轻松,有理想主义的流露,也有现实主义的铺陈,传达真、善、爱、美等价值倾向成为了主流少年儿童小说的审美内涵。不管哪一门类少儿小说,主流的儿童文学大多会在作品中宣扬一些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成人有意识无意识地把传统社会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埋藏在故21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技术社会与少年儿童小说审美取向事里,等待孩子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去咀嚼、发现。很多少年儿童小说在引导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的同时,也缩小了孩子的思维空间,削弱了孩子独立思维与自由联想的能力。少年儿童小说一般对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加以拒斥,或很少直接进入对丑的描写,对审丑题材与悲剧性角色运用的相对谨慎,对一些徘徊在道德边缘的社会伦理关系与不健康的社会话题都尽量绕开与避免。少年儿童小说呈现的是道德意义上的真善世界,实现了其对孩子的教育与疏导功能,但在另一方面,却掩盖了美丑共存的真实世界,扩大弘扬了人性纯美的一面,自觉的规避掉人性丑陋与邪恶的另一面。少年儿童小说产生类型化的作品与类型化的人物形象也源于此,传统的少年儿童小说一般都赋予了教育意义,积极引导与树立孩子们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类型化的“乖孩子”、“好妈妈”屡见不鲜,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特色与标识。5.5技术社会下20世纪部分少年儿童小说的审美颠覆20世纪初,中国的主流儿童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基于现实主义的“审丑”美学元素。儿童文学在中国倡导伊始,中国正处在风云动荡、战火连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早期的儿童文学运动紧紧围绕文学研究会“文学为人生”的历史命①题,积极引入现实话题,倡导把“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人生展示给儿童”。一大批儿童文学倡导者开始在最初的儿童文艺作品中介入现实话题。其中叶圣陶、张天翼等最初的童话作品中都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审丑”元素,张天翼在中篇童话《大林与小林》、《华家的儿子》中,就曾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变形等一系列童话表现手法展示一个个混沌、污浊、肮脏、虚伪的艺术世界,有多层次的思想厚度与审美效果。与中国五四以后儿童文学作品与现实紧密结合,运用多重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外在丑恶世界的艺术角度不同,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则是由外在的人类复杂肮脏的生存情态转向人内心情感与思想的混乱不安,大胆展露成长中少年儿童心灵的苦闷以及人性的丑恶,而这种丑恶或是罪恶的由来,是导于“现代性的后果”,还是人性中本身暗含的兽性成分,所引发的各种话题,值得我们特别注意。①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411.22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技术社会与少年儿童小说审美取向语言颠覆思想颠覆形象颠覆少年儿童小说审美颠覆叙事结构表现策略颠覆颠覆图:5.1少年儿童小说审美颠覆区别于传统少年儿童小说传达爱与美的思想主题,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西方部分少年儿童小说趋向于审丑话题,面对快速更替的技术社会、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和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处在敏感期的少年比常人更加容易产生焦虑、迷茫、孤独感。儿童文学运用现代主义语境揭露人性丑恶与社会荒谬的作品在二十世纪也同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比较熟知的有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D.Salinger)于195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威廉·戈尔丁(WilliamGolding)于195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蝇王》,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1943年写作的著名的政治讽刺小说《动物农场》等等。5.620世纪少儿小说中的美丑刻画5.6.1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成功的塑造了“垮掉的一代”典型形象——少年“霍尔顿”,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本少年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急躁叛逆夸张的个性特点,嗜烟酗酒甚至有点好色的习惯与张口闭口“去你妈的”、“杂种”、“婊子”、“混账”等口头禅,让他迅速从一大批传统的乖孩子当中独立出来。作者挖掘了技术快速发展经济繁荣背后典型的精神迷惘空虚的少年形象,霍尔顿也迅速受到了美国国内青少年的拥趸,同时,小说中23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技术社会与少年儿童小说审美取向的大量审丑情节也遭致了诸多责难。《麦田里的守望者》呈现了战后美国表面繁荣太平,实则混乱荒凉的社会状况,以主人公少年霍尔顿的视野为读者拉开了一幕迷茫、空虚、缺乏理想、失望、精神匮乏的5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真实情状。物质的增长并不能掩盖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长期的压抑与迷茫使得人们日常行为与表达方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我离开爱尔敦.希尔斯最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的四周围全是伪君子,学校里的校长哈斯先生就是我平生见到的最最假仁假意的„杂种‟……还像个娼妇似的巴结人,除非见了某些模样儿有点古怪的家长。”①《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繁荣期,二战给美国带来了巨大财富,美国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50年代后,工业快速发展、电子设备大规模使用,大型企业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劳动生产力,但表面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日益深重的问题。核试验与冷战、种族问题,不断加剧的失业率和两次经济危机……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尖锐的社会问题也孕育了很多反叛的种子,社会弥漫着虚无主义与功利主义气息。霍尔顿作为一个大人眼中的不良少年、异类,他用真切的视角捕捉到了普通阶层行为与心理的种种异化特征,人情的淡漠与虚假,同时,霍尔顿不接受大人们强加给他的“价值观”,与世界作对,并窥探这个世界的种种怪异现象。霍尔顿在埃德蒙旅馆中看到的景象也是战后美国社会人性迷茫与孤独的一抹影像,作者塞林格在此处安排了多个异化的人物形象出场,异常吸引眼球引人思考。首先引领霍尔顿来到房间的秃头老侍者霍尔顿,等他坐在房内的沙发上,他察觉到对面客房的窗户没有关上,并看到了更加令他惊异的事情——一个异装癖只穿着裤衩的老头:“他拿出整整一套妇女服装,开始穿戴起来。那是一套真正妇女服装——长统丝袜,高跟皮鞋,奶罩,搭拉着两条背带的衬裙。”②换好服装后,老头自在的在房内踱步,并放松的一边抽烟一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而在这个老头上面的一间客房,透过窗口霍尔顿又看到一对男女用嘴巴彼此喷水,喷来喷去,喷满了全身……类似这样与众不同的现代化人物形象在这本小说里出场的几率极高,行为的方式各有不同,但都有别于一些之前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垮掉的一代”以及女性主义、民权主义、摇滚音乐等等后现代社会符号孕育而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着突出的展现,而《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以一个青少年的视线向读者全方位的展示了50年代美国普通阶层的真实生活情状与精神危机,主人公霍尔顿最后想逃遁虚假繁华①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0.18.②同上,74.24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技术社会与少年儿童小说审美取向的大都市,做一个淳朴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希望他的身边有一块麦田,有无数个孩子,没有大人的打扰。“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①这并不仅仅是霍尔顿对生活的逃离,对梦想的守望,也代表整整一代茫然的美国少年发自内心的呼喊。不同于以往少年小说呈现出的理想化少年形象与道德,“霍尔顿”似乎是一个悲剧性的角色,他所代表的当时技术社会下美国中产阶级信仰缺失、理想的幻灭,内心充满着矛盾、沮丧、孤寂与痛苦,但在表面叛逆消极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同时,霍尔顿却依然拥有一颗孩子般纯真的童心,那是他对于梦想的最后坚守,是对生命的一种承诺,让人觉察出一种只属于少年的希望与力量。5.6.2以《蝇王》为例《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Golding)的小说作品,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这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世界:第三次世界大战后一群孩子因为飞机失事被迫在一座荒岛上生存,由于丧失了基本物质生存资料来源,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几个孩子慢慢显露出人性恶的本性,直至完全丧失伦理道德观念和对是非好坏的判断,人性的恶被扩张,最终导致善良的弱者“猪崽子”与“西蒙”的惨死。威廉·戈尔丁用天真浪漫的少年来展示人性邪恶的一面,特别鲜明的美丑对照描写使得整部小说思想含量丰厚,审美意蕴多元。“蝇王”所代表的是一种人类心底隐藏着的无法根除的黑暗与劣根。特别是在孤岛这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孩子处于成长阶段,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干预,再加上儿童特别鲜明的爱憎,容易走向极端一面,这在小说中也表露无遗。较好家庭背景的男主角——拉尔夫受过优良教育,他始终相信会有一天,他们能逃离孤岛,大船会来海岛附近的海域救他们,他和伙伴有一天能被救走,他不仅用海螺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更细心地保护着他们求救的信号:从海岛山顶上升起的烟火。拉尔夫除了自己充满光明的信念,还给他的同伴们传递了民主的观念。他是理智与正义的象征,长期在孤岛的环境里,他善良的品格民主的作风基本未受到污染。猪崽子是一个身患哮喘的男孩,他驾着一副眼镜,爱动脑与思考,他相信民主与科学,相信正义与进步的力量。猪崽子的眼镜片子在岛上成为了唯一的生火工具,大家争相抢夺,导致了孩子之间的战争,并最终被迫害致死。当岛上的少年自动分为两派的时候,猪崽子毫不犹豫地跟着了拉尔夫,他护佑着海螺与岛上①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0.224.25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技术社会与少年儿童小说审美取向的求救信号。但他却最终被杰克的手下罗杰推倒巨石致使其摔下悬崖惨死,似乎也在警示着:科学技术与文明的力量最终敌不过人类心底最原始的野蛮与邪恶,当道德已经沦丧、秩序被完全破坏分崩离析的环境里,微弱的对光明的信念也将最终被扼杀。代表野蛮、残忍、阴暗与邪恶势力的少年杰克,之前是唱诗班的成员,他窥视海螺,占有欲与控制欲极强,对权力有极大的野心,在打猎野猪,胜利之后编成的小曲,“杀野兽哦!割喉咙哦!放它血哦!”的描写,让人不寒而栗,对这个少年感到惊恐,也充分表现出杰克暴戾、恐怖与阴暗的一面。他与另一个拉尔夫在岛上分成两派,跟随他的少年罗杰,也是一个心狠手辣的非典型少年形象,在他推到大石头杀害猪崽子,致使这个鲜活的少年脑浆直奔,鲜血直流的时候,他感受到的却是行将杀人而带给他的巨大快感:“罗杰在他们俩头上高高的地方极度兴奋地、恣意地把全身的重量压在杠杆上。”①在杰克的指引下,罗杰把最终杀人的目标指向了拉尔夫,在习惯性的经验里,这无论如何不会出自一个少年之手。正如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句子: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哭泣。②《蝇王》是作者威廉戈尔丁的一次大胆的尝试,或者那座孤岛可以看成作者为人性建立的一座封闭的实验室,一个失去了约束与原则的社会,火堆、眼镜、海螺,这些科学化的符号象征,在暴力与邪恶面前,显得如此单薄,在这样一个荒芜了规则的岛屿中,杀人带来的不是心灵的审判,而是集体的狂欢。在失去监督与制约的环境下,邪恶毫无收束的扩张开来。威廉戈尔丁在自己建构的实验室里,把世人眼中象征天真与纯洁的几个孩子,用作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人性与兽性的推测数据,人是什么,人性最终是怎样的呈现?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也没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面对着完全烧毁的小岛和前来营救他们的海军军官,拉尔夫痛彻心扉的嚎啕大哭。蝇王不是野兽,就是人自己,西蒙不是被怪物害死,也不是任何鬼魂,蝇王就是孩子们当中最邪恶的一股力量,不管是在书里,还是在现实世界,摧毁人类的只有属于人类自己不断扩张的欲望,这是人类文明重复上演着悲剧的重要原因,是小说中作者基于文本试图揭露的深刻主题之一。①威廉戈尔丁.蝇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93.②同上,212.26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6.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6.1科学技术通往现代主义文学的进路20世纪科学技术高歌猛进,各种技术产品层出不穷,科技既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也不断刺激与更新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察与认知;与此同时,人类的相互联系变得便捷紧密,人类的外在环境变得狭小拥挤,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概念。正因为外部世界极具变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个元素越来越频繁的交互往来,交融互动越来越密切,“社会角色已经全然不同于其在传统模型中的模样”①,科学技术主动建构了社会物质环境,也建构了人类的新观念与认识,将社会系统置于一个建立在物质关系上的“行动者网络”体系,即“技术科学的活动是构造更大更强的网络”②,而整个社会都被科学技术所操纵,在这个网络系统中,原本看似分裂的社会系统、各种元素却互为因果,相互耦合,社注会形成一个唯物质性的多元混合物。表面上看,科学技术并不直接介入现代主义文学,不直接作用于现代主义文学下的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但深层次上,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存,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直接促使了生活速度的加快,影响并制约了人们交往的方式方法;另一向度上,科学技术带来家园的变迁,童年时代的与自然的天然和谐共处变成了工业时代的大烟囱,轰鸣的冶炼、奔驰的交通工具。童年消逝,人类生存的环境一时间突变,快捷的社会制造了人类的紧张感与压迫感,农民涌向城市,面对他们的是一幢幢高耸入云的建筑和一张张生硬冷酷的都市面孔。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改变的同时,人们面对种种社会变革,无疑造成了心灵的裂变,孤独、彷徨、无助、苦闷,家园的破碎和呼唤自然的回归,成为了现代性心理疾病。而作家作为敏感的人群,能敏锐的察觉到时代变化下人心的变化,变更了的社会环境与生命的真实情状,体现在文学作品里,20世纪象征性、意识流、荒诞派等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凶杀、暴力、阶级矛盾、种族冲突、性、犯罪等题材的选取与表现,标志着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日趋成熟,给20世纪人类的精神世界留下了一抹厚重的①布鲁诺拉图尔.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3.②瑟乔西斯蒙多.科学技术学导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84.注此段为本人已发表论文内容:周博文,张永青.分裂与耦合:20世纪西方技术环境与现代派文学作品浅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27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文学底色,记录和表达了那个社会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与生存图景。科学技术打开了这样一条通往现代主义文学及改变少儿小说艺术审美特征的进路。科学技术→生存图景→社会环境→人类交往→心灵裂变→文学艺术→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生存真实情状科学技术图6.1科学技术通往现代主义少年小说进路6.2《南瓜灯博士》中现代社会的异化儿童形象6.2.1叛逆儿童文森特《南瓜灯博士》是耶茨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中的开篇小说,文章记叙了一个性格孤僻怪异的孤儿文森特转学后,与陌生的环境、老师同学间产生的隔阂矛盾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冲突,他的班主任普莱斯小姐是一个典型的充满使命感与包容度的女性老师形象,她试图走近文森特的内心,和他做朋友,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小说开篇便交代了文森特的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长期处于孤儿状态,他的养父母姑姑姑父已经年迈,他的生活开支需要政府的救济,普莱斯小姐并没有试图获得更多文森特生活的背景资料,她似乎认为这已经足够,“够让她心中充满使命感,眼中明显透出爱意。”①①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8.28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普莱斯小姐对未曾谋面的文森特的怜爱之意基于一种人类对弱者天然性的同情心理,作为教师的她,更第一时间认识到给弱势群体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文森特快速融入新环境,是她的工作职责,也是她一展母性胸怀的好时刻。文森特却很刻意的与周围保持着他认为安全的距离,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得文森特的心理与其他孩子有明显差别。文森特不喜欢被注意,但他刻意让大家不注意他的举动却招致了更多的注意,“每个人都面无表情地盯着他看了很久。”①面对新转学来的文森特,同学们对他的反应和普莱斯小姐有明显不同,并没有出于友善地对他打招呼,或者热情地招待新朋友。孩子的心智并不成熟,他们真实的表现毫无包裹遮掩,没有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引导或制约他们的行为。在普莱斯小姐的课堂上,有一项既定的陈规,在每周一上午用十五分钟时间鼓励孩子们叙述一下上周末的经历。普莱斯小姐认为,这是增强学生语言表达力与信心的好办法,也是沟通学生学校与家长家庭之间的一座桥梁,而孩子们显然也待见普莱斯小姐——作为一个传统好教师(善良、母性、关爱)的苦心,每次汇报,都有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争抢着汇报周末风光的经历。学生南茜回忆了她周五在哥哥新车里兜风,然后全家人去影院观赏电影的经历,她还附带介绍了姐姐结婚家里忙着赶制婚纱的事情;凯杰伯格碰巧也看了同样的电影,并详细描述了他认为电影情节中最有趣夸张的情节;亚瑟克洛斯也汇报了他去叔叔家坐摩托艇的。在这样一场热闹的汇报会中,文森特无疑是最容易被埋没在大家的视线里的,可是理查德耶茨并没有让小说把这样的处理一直带到最后,由于亚瑟克洛斯把“摩托艇”说成了“托摩艇”,引得所有孩子哄堂大笑,在所有孩子都笑完之后,文森特也抑制不住笑声,于是,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第一次让文森特出场,而文森特出场的形象却是:“文森特·萨贝拉也笑了,露出了绿色牙根,大家都瞪着他,直到他停住笑声。”②之后,在学校里,文森特更受同学们的冷落,在所有游戏环节和小组分组中都见不到他的踪影,莱普斯小姐也在想,要不要为文森特做点什么,她心中的博爱再一次奔涌而出,而她却没有意识到对文森特爱与友善的表露太过明显,会更加疏远文森特,在小男孩心理造成对她的逆反、抗拒。文中也描述道:“到周末,他几乎快成为那种最糟糕的老师宠儿、老师同情心的牺牲品。”③普莱斯小姐想设法与文森特进行交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上,却遇到了众多①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3.②同上,17.③同上,19.29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麻烦。他夸奖文森特的画好,建议文森特把自己当做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来找她,而对于普莱斯的殷勤,文森特只是不疼不痒满不在乎地敷衍一声,谈话结束,普莱斯小姐却充满了满足与成就感。普莱斯小姐收到的最大回报,就是在之后一周的周一,文森特竟然举手表述他在周末的经历,他欺骗大家自己看了上周同学汇报时看的相同的电影《南瓜灯博士和海德先生》,引来哄堂大笑,因为影片真正的名称是《杰凯尔博士和海德先生》,普莱斯对于其他同学的反应十分生气,解释道这是非常自然的口误,而文森特也辩解并继续编织谎言:周末父母开着别克车来接他,被警察打伤,然后自己开车送父母去了医院,期间,母亲对文森特说:他是英雄。普莱斯鼓励着文森特,认为他叙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回忆,但在课后,却悄悄暗示文森特下次不要再说虚假的故事。结束对话后,文森特要求离开,在衣帽间的墙上用自己裤兜里的粉笔写下了脏话,却被同班的男孩子逮了个正着,文森特非常恐惧,但真正去普莱斯小姐那告密的却是女生南茜。放学后,普莱斯小姐把文森特留下来,逼迫地问着文森特是不是其在墙上写下的脏话,普莱斯带领文森特用肥皂水擦去了墙上的污字,并再次把他带回教室进行训导教育。在出校门的路上,男孩子们簇拥在文森特身旁,兴奋地打听普莱斯小姐对他的教训。这一次,文森特又对男孩子们撒谎说普莱斯小姐用尺子打了他,每只手五下,却被男孩子识破他在说谎,被拆穿谎言后,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描述文森特:“他两手紧紧攥在口袋里,企图保持他的尊严,但只是徒劳。”①男孩子们最后对文森特的告别也颇具嘲讽戏弄意味:“再见,南瓜灯博士!”文森特等所有学生都走远,又回到墙上,找了一块干的墙板,画下了一个裸体女人的身躯,“大大的乳房,硬而小的乳头,线条简洁的腰部,中间一点是肚脐,宽宽的臀部、大腿,中间是三角地带,狂乱地画了阴毛。在画的下面,他写上标题:普赖斯小姐。他站在那里,喘着粗气,看了一会儿,回家了。”②文章以这样的结尾收笔。6.2.2传统少年儿童小说与其美学特征比较(1)传统少年儿童小说表现内容“引人向上,导人向善”③是主流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倾向。少年儿童小说主要描写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心理需求、冲突与矛盾,少年儿童小说旨在为读者呈现少年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①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21.②同上,24.③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7.30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与心理世界。少年儿童小说的核心主题是少年儿童的成长,在主流文本中,少年儿童成长中的内外各种元素必不可缺,他们的家庭背景、学校环境、和老师同学的互动关系、与家长的亲子关系、成长中的烦恼与愿望、生活中的快乐与遗憾,内心的愿望,头脑中的幻想,都是少年儿童小说表现的层面。我们所熟知的大多数国内少儿小说表现主题均在此范围内,包括秦文君的《天棠街3号》、郑渊洁《皮皮鲁总动员系列》、梅子涵《女儿的故事》等等。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描摹少年儿童真实生活情状、全景式展示少儿各阶段身心诉求是作家们表达的重点,也是少年儿童小说主要的表现内容。(2)《南瓜灯博士》作为对传统少儿小说的审美颠覆按照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儿童在七八岁之后主客体结构的分化就已经比较清楚,开始有独立的意识和一定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小说中,文森特有非常明显的排他性,对自己的过度保护出于对客体的不信任,而这种对客体、对他人、对生活的极端不信任、不相融合出于文森特从小孤独而压抑的生活背景与家庭环境,而这样一个有悖于主流成长环境的儿童形象在二战后的美国并不在少数。虽然文森特反叛,但是他却很少直接地表露他内心真实的世界,不管是对身边的朋友,还是一直为他默默付出的老师。乔治奥威尔对于儿童心理分析可以给我们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一个孩子可能遍体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全身都是反骨,①但是他没有经验的积累可以使他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理查德耶茨的《南瓜灯博士》似乎突破了传统少年儿童小说的表现主题与美学追求,甚至是颠覆,从整体上看,似乎《南瓜灯博士》并没有明确的主旨,主题内涵也趋于模糊性多义性:一个一直属于孤儿状态被亲戚抚养长大的小男孩来到了异常繁华刺激的纽约大都会,似乎一切对于他都格格不入,好心的女教师普莱斯小姐想帮助他塑造成她心中正常的男孩,却适得其反。小男孩的形象也与其他少儿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有很大不同,不同于那些作家笔下典型性的“好孩子”、“乖孩子”亦或是“淘气包”、“捣蛋鬼”等儿童小说主人公形象,读者似乎不能用一两句话轻易去鉴别文森特,他的孤独,他的傲慢,他的无礼,他的无所适从与无能为力,他的无可奈何。由于缺乏健全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他对一切刺激似乎都发出强烈的反应。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对人心理状态及走向的过度描绘,对外在环境的极端渲染,或人物空心化状态的书写,去环境去情节的描述,造成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人物形象、篇章内容、思想情态等解读的多种可能性。①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1.31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文学的各项稳定性指标被逐一打破,《南瓜灯博士》主题思想不能用惯常理论得到明确的解读,而紧紧围绕作品那强烈的孤独感与异乡人的状态却贯彻文字始终。读者能通过文字的铺陈感受到对孤独强烈的共鸣,随着叙述的深入和情节的推进,那种紧迫感与逼仄的氛围,文森特与普莱斯小姐越走越远、越拉越大的心理冲突逐一展现。6.2.3技术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作者的影响社会塑造人,人在社会与交往中才能证明人自身的价值。在大萧条过后,母亲领着年幼的理查德耶茨在纽约艰辛度日,面临食不果腹、没有工作或被人侮辱的时刻,妈妈就会对着理查德耶茨读《远大前程》。落魄不堪的母亲,对未来自欺欺人的幻想,形成了一种过度的安慰。在理查德耶茨众多作品中,都不乏对童年时代的描绘与追溯,例如后期作品《复活节游行》姐妹俩在成长过程中越拉越远的内心距离,对彼此的猜忌嫉妒,《年轻的心在哭泣》中对破碎的理想冷峻的表现等等。童年经历的艰难与残酷,给了耶茨特别的生活经验与创作视角,对资本主义虚假繁荣的质疑、对人心荒凉荒芜的临摹,对孤独本体的思考,都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构成。《南瓜灯博士》是耶茨1962年出版的《十一种孤独》的开篇作品,不同于其他十篇孤独感浓厚、乏味沉闷的记录美国中产阶级困顿生活的作品,《南瓜灯博士》作为一篇儿童小说,区别于传统少儿作家或者少儿小说粉饰童年的“童年美梦”,他揭露了包括小男孩文森特在内的各色人物的人性中的无奈,甚至是阴暗与虚伪。把现代主义小说表现的主题同位下移到儿童小说层面,使人不得不反思童年,反思孩子,充足富庶华丽的外在挡不住一颗颗寂寞孤独的内心,技术塑形的不仅是工具般的社会,更塑形了我们每个人异化的灵魂。理查德耶茨一生如他故事中呈现出的阴冷寂寞,处女作《革命之路》虽然赢得了广泛赞誉,出版后入围了国家图书奖,并且有雷蒙德卡佛等美国著名小说家的亲睐与赞赏,但是直到临死前,他所有的图书销量业绩平平,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得志的心理也早就了这位“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他嗜烟酗酒,多次离婚,甚至曾多次进出过精神病院,他的各个阶段中的作品中,对美国中产阶级外在甜蜜优雅的生活以及所谓“美国梦”的揭露,暴力、丑恶、阴暗、不可信任的社会与交流阻碍的人心是其写作重心,孤独则是对他与他的作品最好的描摹。他在写一个个离奇古怪的现代主义小故事的同时,也将大时代下自己的命运写进了文本中,为战后美国真实的个人生存环境作了精妙的注解。32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6.3《恶童日记》中恶童的“工具理性”6.3.1“邪恶”的儿童匈牙利女作家克里斯多夫出版于1986年的儿童小说《恶童日记》,充满了奇异与歧义的色彩,它与任何一本少年儿童小说在主题设计、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环境塑造、情感表达等诸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充满灰色腐朽的黑暗色彩与奇异古怪的故事情节,使得本书一经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这本经典的黑色小说把对人性中最赤裸与肮脏的成分元素,通过两个孩子回忆式的日记体小说展露出来。为逃避战争,两个小兄弟被妈妈带到乡下的外婆家,这位外婆:“不在屋内尿尿,而是在屋外随便找个地方;她也一直没穿内裤,只需叉开双腿,就可以尿尿了。”①而外婆称呼自己的外孙为:狗养的。而在这样一个原始、野蛮、肮脏、凶狠、缺乏友爱的外婆的带领下,两个小男孩甚至连基本的温饱不能保障,生活习惯逐渐变得腌臜,为了锻炼自己的体能,不再这样物质条件极端缺乏的的生活环境中死去,兄弟俩却渐渐养成了一些怪而又原始的习惯:他们打着赤膊,拿着皮带互相鞭笞对方,他们甚至连续绝食、装扮成乞丐练习行乞。《恶童日记》里出场的各色人物似乎都带有天然的疯癫与反叛色彩,作者有意渲染一种荒诞无秩序无人性伦理道德观念匮乏的生存世界。同性恋军官让兄弟俩撒尿到自己身上,而为了保护自己,男孩子们不得不这样去做;隔壁邻居的女儿小兔子被家人嫌弃,不得不跑到男孩外婆家偷偷吮吸母羊的乳头喝奶,而克里斯多夫对女孩小兔子的描写几乎残忍无人道:“不但有兔唇,而且还对眼,鼻子和嘴巴间挂着两道鼻涕,眼睛红红的,眼角有一堆黄黄浊浊的东西。此外,她的四肢长满了脓包。”②而小兔子想提一桶干净的水,却被坏人不停地当着她的面往桶里一口一口地吐痰,她却不能反抗。小说里还有通过儿童视角对传令兵与女仆性行为的大胆描写、变态的同性恋军官的受虐恋童情节等等。一幅幅让人震惊的场景,颠覆了传统少年儿童在人脑海中的印象,原本象征天真浪漫纯洁无邪的儿童,在作者笔下带给读者的是一幕幕一场场的触目惊心,由良童向恶童的抛物线似的快速滑落,杀戮、残忍、泯灭童心甚至是最底线的人性,在作者波澜不惊的笔触下缓缓道来,一幅幅恐怖的生活图景被一片片地撕开,呈现在读者眼前,有无比的震撼感。小说的结尾,在他们幼年时期便已抛弃兄弟俩的爸爸本想借助他们做盾牌穿越封锁线,却被地雷炸死,然后兄弟一个人留在了外婆家,另一个人跑到了另一国家去。小说以这样的惊悚震撼的结尾做①克里斯多夫.恶童日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7.②同上,137.33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全文的收束。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除了震惊感,还能得到一种邪恶的爆发,压抑的释放,极端情感的疏泄。在这本小说中,作者不仅仅是用强烈的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残酷荒诞的现实,在平淡无奇的叙述中,更能体会到一种蚀骨的真实感:人性的荒诞、虚伪、残忍、肮脏,人在本质上是无法沟通的。而克里斯多夫则把这种凶猛与变异用波澜不惊的笔触通过儿童日记体的表述方式跃然纸上,让人在残酷中感受到人性的凶恶、梦想的破碎、童年的流逝、毫无希望的未来。6.3.2与传统少儿小说美学特征比较(1)传统少儿小说的形象塑造与叙事视角现代主义文学在儿童文学领域的实践上,特别是荒诞派与审丑情节的展示上,中国少年儿童小说在新世纪之前,此领域缺乏代表作品,20世纪末新世纪初,新概念征文大赛诞生出众多少年作家,在他们笔下铺陈了一幅幅丰富多元异如从前的青少年生活画卷。韩寒、春树等青春作家,也曾在自己的虚构作品中赤裸地表现文学“审丑”的美学元素,向主流文学话语圈挑战,由于其虚构作品中的亲历性、冒险性、颠覆性等特征,特别迎合了成长中青少年的反叛心理,受到了少年儿童积极的阅读接受。传统少年儿童小说十分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考虑到儿童行为与心理特征,特别注重对正面少儿形象的塑造,塑造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甚至是先进性的少年儿童形象是长久以来旨在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小说的要求,也被许多传统儿童文学作家视为撰写小说的不二法门。少儿小说的另一项重要特征,在充分考虑少年儿童身心发育与接受特征的前提下,特别注重对故事情节的描绘与渲染,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是少儿小说的另一项重任。我们所熟知的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曹文轩的《草房子》等等,无不都以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积极明朗正面的美学主题、引人向上的节奏旋律获得众多读者喜爱。传统少年儿童小说的叙事视角分为两个层面,一类是儿童视角,一类是成人叙事视角,但总体而言,都属于成人叙事视角。儿童视角只是成人作家掩盖自身叙事路径的一种替代,以蹲下身子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为目的,借用孩子的视角、孩子的心理、孩子的价值取向观察世界、叙述故事,完成整篇作品。也有学者把儿童视角做了细分,分为“潜在的儿童视角”和“明确的儿童视角”。①很显然,《恶童日记》延用了明显的儿童视角,用儿童的视角去发现、呈现世界的丑恶,增强①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467.34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了对比反差,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2)《恶童日记》作对传统少儿小说人物形象的颠覆采用少年日记体结构的小说《恶童日记》有着明显的儿童视角,乡村的破败不堪、环境的荒芜残酷、人心的黑暗阴恶,都通过兄弟俩的一双眼睛逐步呈现。一个破败的家园,一张生存与毁灭的残酷罗网向人们撒落,逼仄的生存空间在孩子的视野中展开。以往凭借儿童视角表现的儿童小说,多数在于通过孩子纯真干净的视线展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而《恶童日记》与此相反,同样的是借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以日记体的方式一天一天向读者剥离血腥荒诞残酷野蛮的人类社会,由此形成的心理感应上的巨大落差,更能加倍于情节与人物的荒诞性,不可思议的同时又仿佛让人们看到了某种隐秘的真实。透过少年无包裹的真实语言与行为,去呈现病态的环境与世界,在僵死的环境中挣扎寻找希望与光明的契机,让人以另一种视角去观察世界、感受世界带来的残酷与真实。全文以故事叙事结构为主,心理叙事结构为辅,以第一人称叙事。这样结构与模式更能让读者在接受时,增加对文本的信任度,孩子是不加修饰的陈述,通过日记和儿童的记录方式更能让人对文本中的故事产生确信。正因为孩子比一般成年人更不掩饰自己看到的真实情景,不掩饰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不掩饰所看到的真实自然与社会,如此荒谬残酷的情节才能让读者在强烈的对比与发差中,在人性中邪恶情感爆发与疏泄中,获得对文本的信服:恐吓邮差,杂货店盗窃;欺骗挟持神父,把子弹搅着柴火使得女仆丧命;他们最后竟然害死了父亲。以儿童的语言描绘残忍的成人世界,是这本小说的语言特色。不管是外婆出口的脏话、时不时的对外孙的辱骂,还是欺负裂唇女孩小兔子甚至强迫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描写,再到同性恋军官受虐倾向及变态举动,所有赤裸肮脏的场景未经过滤的从孩子的眼中流出,再到孩子的笔下。弟兄俩对这一切阴暗恐怖的世界没有畏惧,这不是一种单纯的回避,而是一种工具理性似的迎合。6.3.3恶童与“工具理性”孩子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自甘堕落,对于黑暗的世界语混乱的秩序,他们没有反抗,没有改变的勇气,在这样一个芜杂的世界中,他们丢失了理想与纯真,他们对于这样荒诞世界的回答,依据的是自己一套独特的生存哲学。《恶童日记》故事的叙述者,是双胞胎兄弟俩。在整个故事中,他们始终作为一个两个人的集体来行动、来思考的。就是在“我扮聋,你扮哑”的生活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开始一步步走向滑坡,一点点的堕落。这样看来,个体在两个人的35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集体意识之中潜沉了下去,好像已经消失,“我”没有独立的思想与判断,我是以“我们”这样一个集体性的方式存在。不管是双胞胎兄弟,还是小镇上的居民,所有人对于眼前的一切邪恶都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恶劣环境的接受,半死不活的苟活,是他们的生存哲学,在这样一种外在条件与人的刺激下,在缺医少药、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双胞胎兄弟也用他们过度的理性寻找着自己生存下去的道路。他们偷窃,他们害人,在看到女孩小兔子被凌辱的时刻,他们也只是做一名安静的看客,在面对同性恋军人荒诞无理的要求后,他们甚至违背自我,刻意迎逢,对于黑暗与肮脏,他们不是避讳,而是乐在其中,甚至已经开始享受种种带给他们的快感。所有种种,都出于一种变态的理性——一切以当下眼前的既存利益考虑,如何使自己更好的活下去是贯穿始终的命题。这与西方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工具理性——追求效率与统治,作为变革的思想力量:理性沦落为技术社会支配与操纵人的自由与独立的工具,追求短期利益和机械目的在某种层面上不谋而合。在工具理性的指引下,社会与人成为技术异化的主体,原本看似荒诞无稽的逻辑,变成司空见惯稀松平常的生存方式。在《恶童日记》中,小男孩的生存哲学在于以暴制暴,以求自保。他们的行动方针与指导原则已经大大超出了普通儿童的表现,呈现出一种变异与极端的“理性”,恰好置之于战争的混乱背景中,使得理性中的恶被无限扩展到了最大化,也使得阅读效果增强,读来恐怖野蛮而又鲜血淋漓。无感情无评论,只是客观的铺陈情节使得文章在风格结构上与孩子恶的理性不谋而合。克里斯多夫的作品充满了独特性、荒诞性和讽刺性,在采访中,作者承认,《恶童日记》的故事原本就是她与她的哥哥1944年在克塞格市的亲身经历。在纳粹集中营中,作者看到了很多血腥恐怖的场景,这些可怕的记忆一直存于她的脑海中,后来在瑞士工厂的生活中,曾经有长期的几近封闭的生活环境,让她几乎很少能与人交流,在孩子的作业中受到了启发,开始写《恶童日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轰动。6.4《阿根廷婆婆》中对传统亲情伦理的解构6.4.1女孩眼中的亲情世界涌泉光子的父亲经营着一家打石匠,母亲病逝后半年的冬天,父亲关闭了石材店。原本在母亲名下的钱突然间转账到了涌泉光子户头上,接下来,父亲不见了。小女孩光子决定独自去寻找父亲,在一个几乎远离人世,接近废墟的地方,一幢大楼里,光子似乎找寻到了父亲的踪迹。光子大胆敲开了门,迎接她的却是36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一个长着鹰钩鼻,鼻孔三角形,穿着一身又脏又臭黑色旧毛衣的老太太。而居住在城外,常年孤独的老太太的住处却是爸爸的栖身之所,在阿根廷婆婆百合说道:常听你爸爸讲起你。之后,光子近乎震惊,而父亲居然就坐在小屋里的最最里面,一身臭哄哄的。父亲难为情婉转的告诉了自己的女儿,自己爱上了这个被常人视为怪人乞丐的阿根廷婆婆,并在百合的住处,独自为母亲雕筑了一尊白色的海豚墓碑,因为母亲身前最爱海豚。在和阿根廷婆婆的交流中,光子发现这个长期与世隔绝、受人冷落、饱尝孤寂的老太太是那样温情友善。就连调皮的光子的堂弟故意嘲讽自己的叔叔,阿根廷婆婆都表现为极为大度与宽容,当堂弟问道父亲:宇宙的中心是什么啊?父亲却道出了阿根廷婆婆的名字:百合。父亲还认为:真正美丽的女人,人们总是记不清楚他们的模样。父亲与阿根廷婆婆不顾世俗的冷嘲热讽,走到了一起,年过50的百合为父亲产下了一枚男婴,但产后百合的身体一直没有得到恢复,六年后猝死于心脏病。光子已经长大,正筹备出国留学,而父亲也打算把百合的骨灰送往她的出生之地。吉本芭娜娜用儿童视角与叙事方式完成了这部中篇小说,日本著名绘画师奈良美智为其配插图,精致的装帧,清丽的文字,平淡而暗含深情的叙述,正如书里描绘的:“希望心爱的人永远不会死去,希望时间永远停留在今天。”①给人的审美愉悦与吉本芭娜娜成名作《厨房》里空虚阴冷的后现代主义叙述效果很不一样。201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吉本芭娜娜的经典作品《阿根廷婆婆》,让很多中国读者第一次读到了这样一个异乎寻常的表现失去与所有、寻找与抵达、爱与守候、精神伤痕与心理疗愈的故事。6.4.2基于非儿童本位的艺术创造传统儿童小说的叙述语言适应儿童的心理接受需要,轻松、活泼、有趣、口语化、浅近。容易使孩子快速带入语境和故事,有些儿童小说刻意模仿儿童语言特征,充满了亲切感与趣味。注重儿童的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和接受效果是儿童文学作家在写作少年儿童小说时运用语言描绘具体故事时着重考虑的要素。轻松明快的语言使得小说增色,注重儿童接受效果与心理情状,会让文本受到普遍的认可。传统儿童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类型化的特征,用福斯特的话来讲,就是塑造读者容易察觉与分辨其性格特征的“扁平人物”,特别是在儿童小说层次,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好孩子”、“淘气包”、“受气包”、“好老师”、“严家长”等等类型①吉本芭娜娜.阿根廷婆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27.37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化人物形象塑造在儿童小说里表现运用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类型化的人物更易于少儿思维辨认辨识,能在简单性格的人物上,寄托更多大人对于孩子爱与美的教育引导,类型化的人物接近少儿认识与思维,容易进入美育指导。与传统少儿小说相比,吉本芭娜娜的《阿根廷婆婆》在叙述语言上虽然质朴简洁清晰亲切,但是语感偏成人化。在平稳清丽的叙述语言中,读者似乎还能感动一种铺面而来的淡淡的忧愁气息,《阿根廷婆婆》所表现的主题深重,对于生与死,爱与责任等生命主题的表达,决定了它与传统少儿小说在语言表达、艺术结构上的不同。严格的说,这本书是用儿童叙述视角来完成的成人文学作品,算作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作者并没有预想到这本书的主要接受对象是少年儿童,吉本之前的主要作品定位都是成年读者群。在文本展开过程中,我们很难找到此书读者群的明确定位,但第一人称却是小女孩泉涌光子,儿童视角的叙述,通篇的语言特色和叙述视角都具备儿童文学的基本艺术质素,我们把它归类为非儿童本位的儿童小说。传统少儿小说综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夸张、拟人、变形、象征等表现手法基于对少儿小说符合儿童审美心理与接受效果的考量,而《阿根廷婆婆》在修辞与艺术表现方面略显平庸,却在平淡貌似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中,表现了爱与责任、生与死、孤独与温暖这些严肃的生命主题。看似反差的语言叙述与艺术主旨中涌动着一股张力,使得最终的艺术表现效果实现了最大化,彰显了吉本芭娜娜的个人风格与艺术气质。6.4.3.后现代主义伦理思潮在《阿根廷婆婆》中的表现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世界图景的转变、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加速裂变,人类生活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异质化事物与现象增多,同时,在另一个层面上,人们开始反思与解构为人类带来幸福与财富的科技与理性,后现代主义孕育而生。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作用下,很多观念、理论、思想被逐一解构,人类一些传统的认识开始松动,甚至一些基本的人际伦理也有新的探讨。科技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科技所带来的注重短期利益、注重感官刺激与效果、甚至模糊传统伦理道德边界等一系列解构传统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被现代主义作家捕捉、表现在作品中,现代主义文学中很多内容都涉及伦理问题,魔幻现实主义、荒诞主义小说中人的变形,甚至人类与动物的感情问题逐一被挖掘陈述,为现代伦理小说的架构与审美表达培养了一种可能性的范式,也对科技异化下的伦理异化问题作出了有意义的探讨与思考。38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从少儿小说中窥探20世纪技术社会真实情状在《阿根廷婆婆》中,作者一反传统思维模式和叙事视角,用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微妙的新变化,一个中年男子爱上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老妪,从没有人知道这个老妪究竟是谁,来自何方,她仿佛只是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市郊的一幢破败的楼阁里,这个老妪貌不惊人,似乎还给人一种邋遢丑陋脏兮兮的感觉。但就是一个这样的老妇,父亲却对她动了真情,不顾世俗的阻挠甚至没有通知书中自己的女儿,就独自一人与老妇住在了一起,这于常理似乎不太合理。对于一个居住在当地几十年的国外女人和一个刚刚痛失爱妻的本国男子,他们是如何擦出火花,如何在特定的时刻彼此连接在一起心灵相接的,作者并没有多作介绍。在女儿去探访之后,从之前的并不喜欢阿根廷婆婆到慢慢地发现她的慈善与美丽、她的温软与柔润,这是爱情的巨大能量,它能在历经沧桑与艰险,饱经岁月流逝与蹉跎之后重新孕育人心最柔软浪漫的温情,被重新调动起来,这样的气场渐渐散开,能让在她周围的人体会到这样一种曾经只属于年轻人的热情与美好。爱情带给人新生的力量与重头来过的勇气。《阿根廷婆婆》对现代人际伦理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两个原本毫无联系,背景、经历、生活环境、人际脉络都相去甚远的人发生了一段黄昏恋之上,更让人吃惊的,或许还不是他为了逃避社会逃遁原来的生活抛下挚爱的女儿,悄无声息地去找这位年迈的老妇,寻求心灵的栖息和情感的安慰。而是在和老妇生活后,他的心中依然心心念念着自己的原配,并专心地为亡妻修筑一尊白色的海豚墓碑,父亲在积极融入新生活,拥有新爱情与伴侣,但在这同时,他依然深爱着自己的前妻,他不辞劳苦地天天在屋内赶工期,就因为心里一直装着自己的太太,一直希望给太太铸造一尊她最爱的海豚。这对于传统的人际伦理道德是不能接受的,一个男人同时爱着两个女人,而其中的一个已经死亡,远离人世,另一个形象却似乎被大众所抗拒、不能接受,年龄、经历、身份、背景相去悬殊的外国寡居隐居的老妇人,这两件事被父亲串联在了一起,被少年时代的“我”看见并一一记录下来,貌似波澜不惊的笔触下隐藏着的是对现代伦理道德的一种新体察,一种新发掘。科技的发展带来人与人之间貌似接近实际心理距离却日益疏远的现象,加速的社会节奏、紧张的竞争氛围甚至让人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问题指标化,生活效率化的背后,人对深层次情感的需求并未减少,它深深地隐藏在人们最隐秘的内心世界中。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的恶化,内在心灵是否茫然迷失,人面对炽烈的爱与纯洁的情感下,似乎一切的压抑、沉闷、苦恼都会被瞬间稀释干净。39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七章技术社会构成的生存环境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7.技术社会构成的生存环境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7.1技术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转向20世纪科技的步伐加快,工业化进一步深化,现代社会和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变,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化。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为自己在工业社会中找到了合法地位。“新时代的理论首先是以金钱上的成功来描述的。幸福的数量和以及人类制度的完善化,可以用社会生产的商品的能力来最终估算。”①人的感觉能力被发散扩充,机器带给人们更多充裕的时间与自由的生活的同时,更让人成为机器生产的奴隶,生活价值被机器带来的效率观念所取代。技术在给人们释放人力与更多休闲时间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努力适应科技社会理性与效率,自觉成为技术社会下温顺的子民。一方面,技术是解放人类带给人们自由与充裕时间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又压迫着人们越来越机械化的生产作业,生活与交往。机器成为了现代社会唯我独尊的价值准绳。“在机器身上人们找到了一②种表达自己对秩序的向往。”芒福德认为,机器不仅是人成为了技术社会的奴隶,还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追求,技术化的审美指标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精密、审慎考虑、没有瑕疵、简洁、经济”③原本人类对爱与真,善与美的追求,对纯粹精神世界的向往与探索被取之而来的一连串数字与效率所取代,在技术社会下,对生存的焦虑与追求掩盖了人们心中对美的纯粹向往,思想与行动似乎都被技术社会一股无形的力量牢牢的束缚,限制了我们思考与想象的视野,生活中的一切仿佛都被事先规定,人身在技术社会中只需按部就班的做完所有填空题,人类自由的思维空间被技术扼杀,机器化的生产与运作带来了机械思维与唯理性主义,人们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思维弱化,随之带来的是审美思维的技术化,“机器体系在我们现代文明中往往代表着人类的力量和秩序,其实应当视为无奈和社会性瘫痪的标志。”④7.1.1技术社会背景下:商品化文学产品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审美技术化之后,随之带来的是文学产品的雷同,差异性减小,批判性减弱。①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09.171.②同上,343.③同上,477.④同上,366.40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七章技术社会构成的生存环境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文化商品繁荣,文学作品商业化,文字文学性逐步减弱甚至丧失,满足于人追求暴力、玄幻、刺激、色情的文学商品走俏。这样的文学作品能在日益沉闷的技术社会中找到一种爆发的力量与疏泄的渠道,同时这样的文艺作品也降低了文学应有的艺术水准与审美要求,弱化了人类的思考能力,原本能从文学作品中找寻到的文字蕴藉、心灵安慰,变成了一种暴力与刺激的体验,变成了一种纯粹感官的回应与疏泄。文学逐步丧失了本来的面貌,对技术社会的刻意迎逢,对人审美期待的牢牢掌握,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技术化预知,都让文学作品在庞大的市场化面前逐步丧失了文学应有的品格与风骨。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背离了启蒙的理性精神和自由精神,在精神层面,人也丧失了主体性,被工业系统的整合,已经失去了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能力。”①另一方面,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作家敏锐地察觉到了社会的风云突变,捕捉到技术社会下纷繁芜杂的人心的压迫、紧张、迷惘,体现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各种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始盛行,意识流、荒诞派、象征主义作品大放异彩。“从已确立的生活形式中摆脱和有意识地异化出来,由于这一点,文学和艺术甚至在对已确立生活形式加以点缀的地方,也是与已确立生活形式相对立的。”②工业社会带来环境变迁,人类似乎硬生生地被技术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大工业背景下人性的虚伪与冷漠,人们内心的距离却变得越发疏远。在现代派文学作品中,人性的疏离、情感的混乱、生活的彷徨、生存的负担各种碎片化的图景被作家分割又耦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个错综复杂又光怪陆离的人生命运与社会形态,而导致这样一些有别于其他时代的人与社会悲剧命运的注刽子手,就是技术。技术异化最终导致社会和人心灵的异化,而身处20世纪大背景下的西方现代派作家们敏锐的捕捉到了技术环境影响下人类心灵的扭曲:人类的行为越来越异化,人类的情感越来越复杂,人类对于理想的表达方式也显得越发极端。从表面上看,似乎作者与读者的生活环境与距离正在被作者单方面拉大,其实正是由于作者对整个技术环境下异化人类行为与形态的先锋式的捕捉与建构,才使得这些碎片化、空心化的人物这么的与众不同,在技术异化的社会里,具有相当典型的时代意义,整体的荒诞性与细节的真实性并行不悖,读来晦涩却又逼真,因为①阿多诺.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44.②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79.注此段为本人已发表论文内容:周博文,张永青.分裂与耦合:20世纪西方技术环境与现代派文学作品浅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41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七章技术社会构成的生存环境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注他们源于细腻的作者对工业时代小人物命运的挖掘与临摹。7.1.2文学的深层透视:审美的多元化趋向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直击社会最阴暗与丑陋的现象,剥落外表光鲜的残酷、变态、险恶的社会与人心。文学似乎由传统的审美层面走向了另一个层级:审丑,对工业文明、技术社会的种种丑陋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对人类社会的希望与绝望、爱恨交织的时代情绪的展露,使得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充斥着种种丑陋的艺术形象:精神病人、性虐待者、暴力狂、杀人犯等等有别于古典主义的类型化艺术形象开始占据作家的艺术思维空间。对人性中残忍、暴力、凶恶的发掘与渲染,对负面现象与负面情绪的捕捉与描写,使文学艺术似乎在一瞬间脱离了审美的层面,而进入了一个丑恶的世界。技术社会的丑陋被现代主义作家们无情的剥落,敏锐的写作者在展示20世纪社会阴暗不公、人心的丑恶伪善的同时,也在另一个方面,扩充了文学的审美话语,对丑的接纳彰显着审美的多元化评判标准,也对文学保持多样性特征和持久生命力开拓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而文学中的审丑现象与丑的元素融入文学作品,源于对社会的一种修辞性反映,也是敏感而又先锋的作家们捕捉异化社会的同时,寻求人类社会发展与人如何生存的终极拷问。社会的裂变造成情感的裂变,人不再是封闭的个体,在混乱失去天然秩序的年代,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以其先锋式的建构警惕着人们对技术时代与工业社会保有清醒的认识,呼唤人类纯洁干净的童年时代的回归。7.2传统文学形象的“扁平人物”和现代主义文学形象的“圆形人物”7.2.1成人作品中的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表现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之后,各种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开始占据文坛,与商业化产品化文艺作品并行。在现代主义文学发轫伊始,各种心理小说流派、表现主义流派、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主义表现手法只停留在成人文学作品领域。比如马尔克斯的魔幻作品《百年孤独》、卡夫卡的长篇荒诞小说《审判》、《城堡》,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加缪的存在主义作品《局外人》等等。文艺领域的解构传统和经典大多停留在比较明显能识别出的成人文学作品中。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相较于传统古典主义文学作品、甚至是后期成熟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个显著的区别在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扁平人物”注此段为本人已发表论文内容:周博文,张永青.分裂与耦合:20世纪西方技术环境与现代派文学作品浅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42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七章技术社会构成的生存环境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明显减少,“圆形人物”形象占据了作品的大部分篇幅中。英国著名作家、杰出文论家EM福斯特,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为“扁形人物”(或称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形象。扁形人物,用另一种话来说就是类型性人物,所谓扁平人物,就是“作者围绕着一个单独的概念或者素质创造出来的人物。”①而圆形人物指:“不是那种一句话就能概括的人物。”②所谓扁形人物形象,就是指读者能在文学作品中一眼识别出来的人物形象,这类人物或者角色具有类型化的特征,读者能凭主观猜测或分析,基本窥探到这类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行为举止、思想内涵,并且可以通过这些分析,基本猜测到扁形人物的基本命运情状与最终结局。而圆形人物指读者不能通过,或者不能完全通过阅读与分析把握其性格特点、人格特征、行为想法,甚至在作者看来,这类人物形象的命运情状也不在自己的手中笔下,圆形人物易变、性格似乎也让人觉得捉摸不透,此类人物在小说中的命运也不尽相同,具有陌生化的特质和不易识别的特征。在很多小说中,一般都具有一些圆形人物,也具备一些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都是小说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但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所担任的角色在作品中却不尽相同,往往一部优秀的小说经典的文学作品,扁形人物大多是以一些配角的形象出现,而圆形人物却作为作品集中展示的部分,成为主角,在他们身上,故事的丰富性、情节的曲折性贯穿在其中,成为一部文学作品塑造典型形象不可或缺的手段。古典作品中的类型化形象大都多于典型化形象,在很多古典文艺作品中,有许多是扁形人物形象支撑着整部文学作品的文艺风格,比如大家熟知的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中猪八戒和唐僧,还有众妖精的人物塑造基本属于类型化的扁平人物形象。7.2.2儿童小说作品中现代主义思潮与圆形人物儿童文学的小说中,大家所熟知的一些文学形象基本都是类型化的形象,也就是福斯特所说的扁形人物。大家一提到传统的童话(fairytale)都自然而然地会想起一系列的类型化人物:王子、公主、巫婆、野兽、仙女,甚至只要提到童话,自然会联想到一些童话式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处理技巧:变形、夸张、拟人、讽刺,宝物、神器、仙女棒、魔法扫帚等等,除此之外,儿童传统童话类型化的结局也让读者比较好捕捉明显的艺术线索与预测将有结局:美丽的爱情故事、恶魔与巫婆得到应有的惩戒、王子与公主幸福的在一起,高高在上的君主成为笑柄、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76.②同上,276.43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七章技术社会构成的生存环境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贫穷人家的子弟通过努力获得幸福生活。类型化的形象与类型化的结局在儿童文学传统童话这一类分支上体现的较为明显。在少年儿童小说中,传统少儿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类型化的扁平人物也多于复杂难以捉摸的圆形人物形象,特别是在儿童小说和幼儿小说层面。“好学生”、“乖宝宝”、“好老师”、“好家长”或者“淘气包”、“邋遢鬼”等人物形象都一眼让读者能够识别洞穿,其性格特点、精神特质和命运发展读者也比较好把握。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从一开始就在儿童小说中有所表现,不过作家并没有特定把自己的目标读者群视为儿童,但究其性质,在探索其艺术构造、叙事视角和艺术元素等方面,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儿童小说,根据儿童文学的分类方法,可以把这类作品归为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阿拉比》,塞林格的《九故事》系列小说集,比如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以及杜鲁门卡波特的短篇小说集《圣诞忆旧集》,这些文学作品中采用儿童视角与儿童的叙事方式,或回忆作者在童年时代的所见所闻,或虚构一个时空,表现另一维时空中的人物命运。这些作品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让人难以捉摸、一时间看不明白、甚至本身性格特点就有待商榷和考察、人物命运不容易把握、生活情状及背景环境朦胧化等特质。现代主义少儿文学作品中圆形人物开始增多,去典型化、有别于类型化的角色开始增多。如本文论述分析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问题少年霍尔顿,有着极端反叛的个性和成人化言语行为的特点,霍尔顿的去类型化特征在于和以往任何一部少年小说中的形象具有明显差异性和陌生感,他诞生在四五十年代混乱焦躁的美国社会,他具有一个社会人基本的生存特征,在他身上,又反映出“垮掉一代”的情感状态、人生愿望、价值取向等等。《蝇王》中的杰克和罗杰更不具备一个少年应有的素质,他们残忍、暴力、为了得到权力可以害死同伴、不惜自相残杀,似乎完全没有一个传统少年基本的善良乐观积极的人生趣味,作者在他们身上表达着童年的消逝,人性的邪恶。《南瓜灯博士》中的文森特是一个孤儿,从小被人寄养,但是在南瓜灯博士这篇小说中,却看不到文森特身上有一般孤儿胆小、怯懦、老实的特点,而是他喜欢说谎、与同学们永远隔着安全的距离,对于真心对他想要帮他营造舒适学习与生活条件的普莱斯小姐唯恐避之不及,并且心里对她产生深深的厌恶。《恶童日记》中的兄弟俩面对恶劣的环境最先想着的不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而是设法使自己如何能在变态的生存条件中苟且地活下去,他们扮演乞丐,鞭笞对方,对于外婆的管教逆来顺受,对于军官变态的要求他们甚至刻意迎逢,在小说的最后,兄弟俩差点害死自己的父亲。这样一些文学形象,少年形象明显区别于传统少年儿童小说类型化形象,具44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七章技术社会构成的生存环境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有陌生化、辨识度弱、震惊感等艺术特色。7.3现代主义文学审美颠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艺术呈现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发轫初期,就以其解构经典与传统文艺作品受到特别关注。在文学作品内容与主题、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叙事结构与叙事视角、语言表达与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都似乎有违传统文学作品,在审美指向与人文关怀上很多文学作品也作出了淡化的处理。使得空心化、异化、异质的人物形象与情节,甚至无情节无对白的作品涌入现代主义文学中。在内容与主题上,很多现代主义作品表现出了不凸显作品主题与情感,甚至没有可靠的探寻线索,反主题和无主题的文艺作品开始出现。在人物形象处理方面,去典型化的、空心化的形象开始担任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主角,圆形人物普遍增多,扁形人物减少甚至在一部作品中找不到任何的扁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方面,读者似乎很难察觉或者找到引领自己阅读或猜测结局的明朗线索,去情节化,弱化情节突出人物内心表现、精神疏泄、意识流向、情感漂移的艺术作品增多。在叙事结构与叙事技巧上,传统的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叙事模式与视角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派作家的写作要求,反对传统,反对经典,追求新奇、新鲜、刺激与怪诞,捕捉意识的走向,直觉、幻想、梦境交替结合,运用象征隐喻等多重表现手法来铺陈故事,宣泄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方式开始崭露头角,而整个故事有时显得支离破碎,没有线索也没有连贯性,故事模糊,主旨思想难以定义。凡此种种,都让现代主义文学显现出解构主义的特点,通过解构传统与经典,建立自己独特和与众不同的话语空间。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可以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与多样性,阅读过程的历险性和阐释的多元化等特性。7.4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的审美颠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开始与以往教育型、审美型儿童文学走向审美分野,开始逐步介入人性丑恶的话题,通过少年儿童这张试纸,映射出技术社会异化的生活环境与人类交往。通过实验性质的介入审丑话题,增强了少年儿童小说的思想深度,拓宽了传统少年儿童小说的艺术表现场域,同时让少年儿童小说有了多元的解读效果和多层次、多级别的审美艺术空间。20世纪部分西方少年儿童小说涉足审丑话题,偏离原有审美轨道的重要原因基于20世纪特殊的技术社会背景:风云变幻的社会政治因素,过快增长的物质财富与不断扩大的贫富不均、社会不公等丑恶现象形成的巨大社会鸿沟,难以45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七章技术社会构成的生存环境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填平的精神空洞与强烈的危机感。科技带来的日益缩小的地球村并没有给人类缺失的情感与童年家园带去慰藉,种种日趋激烈与紧张的社会背景塑形了作家所感应的艺术空间。通过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艺呈现,作家临摹了一幅幅20世纪少年儿童生活外在的真实情状,内在的精神与理想危机。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的审美颠覆,却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少年儿童的思维与身心发展特征。现代技术社会影响主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思维变化少儿追求统治与效率贯穿成长中的旺盛生命力追求刺激与迎合小说早期:主客体不分追求工具理性没有比例感和概率感伦理边界模糊强烈的好奇心以自我为中心信仰缺失爱憎分明的情感社会变革喜欢新奇与刺激的生命后期:区分主客体环境变迁体验主我和客我对立童年消逝自我与他人区别反骨、叛逆图7.1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审美颠覆(审丑话题)形成因素由于选材、结构、视角、题材远不同于传统少年儿童小说,其承载的情感、表现的内容、思想主旨也与传统少年儿童小说相悖而行,“在印刷时代晚期或电子时代里,去情节的故事建立在古典情节的基础上:情节被掩盖或缺失了,同理,这个时代稀奇古怪的空心化人物表现的是一些极端的意识状态。”①传统的少年儿童小说有教育少年儿童、培养他们的想象与多元智能和创造能力、帮助少年儿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与世界等功能。但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并没有明显的价值功能,去价值化、去功能化、去主体化成为其艺术特征,这也让学者分析与阐释的难度加大。但总体来说,20世纪西方技术社会作用下的少年儿童小说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①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9.46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七章技术社会构成的生存环境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主题形态:人物形象:无主题、多主题,歧圆形人物,空心化人义化、反主流意识形物,异化、异质人物态与伦理价值;形象出现,增加了阐释的难度与多义性;情节结构:表现手法:去情节,散点化,弱象征、隐喻、直觉、化情节、故事不连贯,幻想、梦境、意识流解构主义;等。图:7.2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审美颠覆表现7.4.1以儿童视角反映激烈的社会矛盾、政治弊端、人性黑暗以儿童的视角反映激烈的社会问题,在美丑对照的强烈对比中,使文本形成新质的审美元素,读者形成新的期待视野,扩张了少年儿童小说的艺术表现场域。比如乔治奥威尔的寓言体虚构作品《动物农场》,以农场中的猪领导的在一群动物之间的政治斗争来暗讽政治斗争中的任何一方无论一开始以何种诉求何种方式参与政治斗争,都无法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秩序,革命的普通人最终将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塞林格的《九故事》中充斥着迷茫与困顿的上世纪美国中产阶级儿女的精神生活窘境,他们急于摆脱现实的束缚,却难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巨大的落差使得其变成边缘化的社会群体,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选择了自杀。而如上文分析的《恶童日记》、《蝇王》等更是用一种极其残酷甚至常人不能接受的方式宣告人类童年的灭亡、人性的黑暗、人与人沟通与交往的艰难。7.4.2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基于一种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本文在第三部分曾详细论述了宏观上的儿童文学与微观上的儿童文学定义与内涵的区分,广义上的儿童文学基于对“儿童”这一驳杂概念不特指特定年龄族群。总体来说,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作家在创作之初并未设定或充分设定自己47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七章技术社会构成的生存环境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读者群是少年儿童,现代主义的少年儿童小说在很多学者看来也并不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审美需求、阅读接受图式,并不适应他们阅读。这类大人写给大人看的有别于传统少年儿童小说作品,以儿童视角承载社会问题,反思科技异化后的人类社会交往,是基于一种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没有预设读者群,甚至成年读者是其核心的读者接受群体,但由于文本在呈现儿童视角、儿童思维等诸多方面符合儿童文学基本质素,我们归类为广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7.4.3审美颠覆:儿童文学走向审丑层的初步探试传统儿童文学非常注重儿童心理与接受图式,发生认识论学者皮亚杰指出: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简单性的累积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①基于少年儿童的心理认知发展同化、顺化、平衡等特点,传统少年儿童小说大多表现为少年儿童的学校或家庭生活,成长主题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引人向上,导人向善,传扬爱与美的精神是传统儿童文学的审美追求。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包括上述分析的少年儿童小说已经开始走向了文学另一层审美探试:积极介入审丑话题。“原始艺术和现代艺术,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象。”②负面、消极、悲观、痛苦、绝望的艺术旨趣开始出现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它时刻提醒着人们对这个潜在的风险社会保持时刻的警惕,它以丑来讽刺、针砭社会,发掘人的本质,探究社会的内在矛盾,虽然是丑,却是更高意义上的审美生产,是对人类永失童年家园的警示。7.4.4技术社会作用:基于现代性、工具理性、反思与解构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潮作用影响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少年儿童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20世纪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意识流、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等。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基于对现代性的反思与人类未来生活的深切担忧,继承法兰克福学派反思理性与科学主义的文化批判。现代主义作家通过先锋式的捕捉与建构,对20世纪一系列的异化现象以文字的方式、去类型化的人物形象、以一种全新的解构传统的现代主义的结构情节加以呈现,表现了技术异化下的人类生存情状的窘境,从文艺层面揭示了人类生存的真实境遇,在揭露与批判异化社会的同时,现代主义作家也通过先锋式的文学思想,重塑着人类的主体性与判断力。①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2.②伊瑟尔.审美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59.48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结语:技术异化下的20世纪西方少年儿童小说结语科学技术带来的人类生存家园的改变,不只是外在环境的急剧变迁,20世纪,技术功利性目的不只在于变革人类的居住生活、生存土壤,技术在大规模应用阶段,在改变社会结构和人类交往方式之时,也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属于它的精神烙印。现代主义作家基于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深切隐忧与灾难,先锋式地捕捉了技术异化下的社会情绪,在描摹工业社会与现代性给人类精神带来巨大危机的同时,思考着人类文明的出路。总体而言,从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是部分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中窥探技术社会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20世纪部分西方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是基于作家对技术异化下的现代社会强烈叩问与深刻反思。技术异化导致的社会急剧变化,改变了人类固有的价值体系,传统观念经典思维被逐一解构,也使得人类在困顿的社会环境中,始终感觉着压抑、迷茫,现代主义作家为重新塑造与寻求人类精神世界,人类文明的出路做出思考。(二)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中审丑情节的指向在于呼唤人类回归纯洁的童年时代。现代性工业社会,各种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传统价值观念的崩盘模糊了成年与童年的边界,成人与儿童之间似乎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儿童甚至熟稔成人世界的所有负面性价值观念,并由于其特别强烈的好奇心与生命力,心智尚在发展阶段不够成熟,不加以干预与引导,容易造成使其趋向丑恶势力。现代主义作家敏锐地观察到了技术社会给少年儿童带来的深切灾难,在用严肃的文学批判社会的同时,也在呼唤人类童年的回归,家园的回归。(三)少年儿童小说审美多元化价值标准提高了儿童文学的文学性,提升了儿童文学在文学大家庭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儿童文学的审丑话题,容易被主流学术圈忽略,现代主义少年儿童小说审美多元化趋向,使得儿童文学变单薄为厚重,加深了儿童文学的文学研究与解读价值,对促进儿童文学学术研究地位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STS研究可以适当扩充研究视域,将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作为试探科技异化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灾难的重要论据与新的理论研究资源。以往技术批判研究,STS研究,媒介环境学研究重视技术手段媒介介质的变化给文化文学带来的影响,今后通过反向研究,将从现代主义文学中窥探科技异化的后果作为另一项49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结语:技术异化下的20世纪西方少年儿童小说研究内容,打开科技哲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的通道。从20世纪少年儿童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内涵意蕴、审美旨趣中窥探技术异化给人类交往与生活,特别是少年儿童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改变与灾难,从这样一个切入点再次思索20世纪技术时代的利弊与曾经潜在的隐忧及后果,思考技术社会下人类童年的消逝,作为打通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和文艺学儿童文学研究进路的初步尝试,本文尝试着对所陈述的问题作出初步的解释,对于两种不同人文二级学科的学术联姻,希望起到一定的探索性的效果。50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3].布鲁诺拉图尔.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4].瑟乔西斯蒙多.科学技术学导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5].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09.[7].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M],2004.[8].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尧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0].罗曼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1].伊瑟尔.审美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2].蒋风.外国儿童文学教程[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3].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4].约翰霍普金斯.读者反应批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15].杰克其普斯.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16].阿多诺.美学理论[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7].尧斯.审美经验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8].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19].哈贝马斯.现代性哲学话语[M].江苏:意林出版社,2004.[20].滕守尧.美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童庆炳、曹卫东.西方文论专题十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陈太胜.20世纪西方文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陈晖.通向儿童文学之路[M].广东:新世纪出版社,2005.[25].陈晖.阅读世界儿童文学经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6].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51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28].希拉贾撒诺夫.科学技术论手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9].陈望衡.科技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0].李佩珊、许良英.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31].理查德罗蒂.哲学、文学和政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32].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3].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4].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安德鲁芬博格.技术批判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8].王雪梅.儿童权理论:一个初步的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9].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1].汪介之.20世纪欧美文学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2].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3].王玉仓.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4].亚历克斯.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45].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6].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7].亚历山大伯德.科学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8].哈贝马斯.哈贝马斯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49].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0].阿多诺.文学笔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51].伊丽莎白·爱森斯坦.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2].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3].张良村、孙周平.西方文学史话[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54].安德烈布林克.小说的语言和叙事——从塞万提斯到卡尔维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2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55].聂珍钊.20世纪的西方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56].杨守森.新编西方文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7].巴里艾伦.知识与文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8].罗伯特·金·莫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2000.[59].迈克尔·弗里德曼.分道而行——卡尔纳普、卡希尔、和海德格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60].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61].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62].王国维,蔡元培.红楼梦评论-石头记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8.[63].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64].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6].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7].袁可嘉.欧美现代文学概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8].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69].海德格尔.尼采: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0].海德格尔.尼采: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1].汪民安.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7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3].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4].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75].阿多诺.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76].华兹华斯.华兹华斯诗选[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7].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0.[78].威廉戈尔丁.蝇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9].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80].克里斯多夫.恶童日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1].吉本芭娜娜.阿根廷婆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53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82].DavidH.Richter,TheCriticalTradition:ClassicTextsandContemporaryTrends,3rded.(Boston:BedfordSt.Martins,2007).[83].HomiBhabha.TheLocationofCulture[M].London:Routledge,1994.[84].Bernsteinjm,ed.Thecultureindustry:selectedessaysonmass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1.[85].Rusho.Thereceptionofdoctrine:anappropriationofhansrobertjauss‟receptionaestheticsandliteraryhermeneutics,roma:pontificiauniversitygregoriana1997.[86].Habermasj.Thephilosophicaldiscourseofmodernitymitpress1987.[87].JacquesEllul.TheTechnologicalsocial.trans.JohnWilkinos[M].NewYork:AlferdA.Knopf,1964.[88].Children‟sliterature:AnInvitationtotheworld:dianamitchellwithpamelawaterbury,rosecasement2003pearsoneducationinc.[89].Watkins,Susan.Twentieth-centuryWomenNovelists:FeministTheoryintoPracrice[M].NewYork:Palgrave,2001.[90].AnthonyGiddens.TheConsequencesofModernity[M].Stanford:SanfordUniversityPress,1990.1.[91].ZygmuntBauman.PostmodernEthics[M].Bleckwell,1998.[92].RobertSpiller.Liter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M].NewYork:Macmillan,1948.[93].MichalFoucaul.TheFoucaultReader[M].EditedbyPaulRabinow,NewYork:Pantheon,1984.[94].Lutwack,Leonard.TheRoleofPlaceinLiterature[M].Syracuse:SyracuseUniversityPress,1984.[95].NeilPostman.TheInformationAge:ABlessingoraCurse.TheHarvardinternationalJournalofPress/Politics.2004.[96].Stuarthall,eds,culture,media,language,london:hutchinson,1980[97].张永青.浅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野与整合[J].东南大学学报.2008.12.[98].欧阳友权.数字媒介对文学性的消解与技术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99].孔帅.数字媒介技术下文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5).[100].陈洁.印刷媒介数字化与文化传递模式的变[J].浙江大学学报,2009,(6).54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01].张成岗.从意识形态批判到后技术理性建构——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的现代性诠释[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7.[102].姚鹤鸣.法兰克福学派文艺技术化批判的批判——兼论网络文学存在的合理性[J].学习与探索.2004.2.[103].周昌忠鸣.科学与人——从文化的观点看[J].哲学研究.2003.6.[104].谭旭东.媒介环境变迁与新文学的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2010.3.[105].何道宽.媒介环境学辨析[J].传播学研究.2007.1.[106].肖文明.观察现代性——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新视野[J].社会学研究.2008.05.55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和获奖情况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和获奖情况1.儿童组诗《那么小的花儿(外一首)》获得2010年第21届“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北京:冰心奖评委会;2.独著:幻想小说《萤火虫广场》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未来出版社.2013.6第一版;3.独著:童话《再见小星星》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5第一版;4.独著:童话《小馒和他的面团家族》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5.第一版;5.论文《分裂与耦合——20世纪西方技术环境与现代派文学作品浅析》刊发《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6.论文《一元模式让位于多元体验——文学与技术的博弈》刊发《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7.论文《文化传播与发展中的技术条件分析》获河南省首届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论坛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年12月;8.论文《技术工具与文学传统》获中原工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二等奖;9.小说《猫良志》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中国青春文学精选》,2013年1月第一版;10.小说《魔镜》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中国校园文学精选》,2013年1月第一版;11.诗歌《白色的云》入选《2011中国儿童文学年选》,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12.散文《那年夏天,那些孩子》入选《2011年中国青春文学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13.小说《哆啦a梦和时光机》入选《2011年中国校园文学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14.小说《受了一点伤》入选《天平两端-我们的100个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15.小说《小姐姐》刊登于《东方少年》杂志2012年6月;16.小说《猫良志》刊登于《青年文学》杂志2012年3月;17.小说《魔镜》刊登于《童话世界》杂志2012年2月;18.儿童诗《月亮阿姨》刊登于《小学生拼音报》2011年11月;56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和获奖情况19.散文《那年夏天,那些孩子》刊登于《美文》杂志2011年7月;20.小说《多啦A梦和时光机》刊登于《小溪流》杂志A版2011年7月;21.三格半小剧本刊登于《南方都市报》2011年7月;22.诗歌《白色的云》刊登于《中国校园文学》杂志2011年6月;23.散文《十年一梦》刊登于《作文新天地》杂志2011年4月;24.诗歌《春天的小眼睛》、《天公公的种子》入选四川灾后重建诗集《春回天府》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3月;25.散文《一件旧毛衣》、《为你,长成一棵树》,小说《等待明年夏天的麻花辫》入选《靛蓝:全国最具影响力作文赛事一等奖作者佳作》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26.小说《杂志春天》、《猫良志》入选《京师作文大讲堂——全国顶级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佳作范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27.散文《金子门》、《放弃,是为了更好的珍惜》入选《莲花里盛开的孤独》中国科学出版集团.龙门书局2011年5月第一版;28.儿童诗《那么小的一朵花儿》、《把冬的声音压低了》入选《2010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29.作品《格布发卡》入选《走过这一季的春暖花开》,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2012年5月第一版;30.中国电视读书频道《新书天天荐》栏目为童话书《小馒和他的面团家族》做过整集专题报道,2012年5月;31.《河南日报》为童话书《再见小星星》、《小馒和他的面团家族》及作者本人做过报道,刊登于2012年5月;32.《洛阳日报》为童话书《小馒和他的面团家族》做过专题介绍,2012年5月;33.《新华书摘》为童话书《再见小星星》、《小馒和他的面团家族》做过报道,2012年5月;34.中国作家网、凤凰网、网易网、人民网、搜狐网、大河网、河南教育网注等国内网站为作品开辟专栏并作相关报道。注以上科研和获奖状况可能公布在周博文的百度百科、豆瓣小站与新浪博客等网站上宣传。57 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致谢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将走到终点,三年里的冷暖艰辛也将慢慢画上一个句号。三年里,学习、研究、看书、写作早已成为我每一天的生活习惯,在一个叫龙湖的小镇中,在中原工学院的校园里,艰难地坚持着自己的傲气与骨气,把光明与理想作为人生的航标,在荆棘路上尊严地川行,慢慢地看到希望与曙光。在学习的路上,三年来,我要真诚地感谢指引我前进的三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张永青教授、毛宝铭博士、李露亮教授。其中张永青教授作为我硕士阶段的导师,在学习生活上一直给予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引导,我深深地感谢她,她的慈爱与宽容,像一汩汩暖流,温暖着我;我还要特别感谢毛宝铭博士,他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知心好友,在我遇到各种困难即将迷途之际,是他一次又一次的把我导引上正轨,也是我最好的听众;我还要感谢李露亮老师对我的抬爱,一直以来对我写作的关注与支持,在这里,是他第一个发现并深深地肯定我的创作潜能,让我更有继续前行的勇气与信心。三年中,面对枯燥的理论研习、孤独的文学创作,一位又一位热心的编辑不断的支持我,支撑我把路走完,在研究与创作上,都曾给予我指导,并影响着我的价值观取向。他们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马云柯编辑、《诗刊》社的娜仁琪琪格老师、《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的主任编辑张俊杰、省登宇、《童话世界》杂志社的陈敏捷、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水格、未来出版社的王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刘卫东编辑、贵州人民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的范春雪编辑、《意林·小文学》杂志的李亚莉编辑等诸位良师益友,在此一并致谢。我还要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晖教授,一年来对我的倾听与帮助,研读陈老师的理论著作与学术论文,为我创作此篇论文提供了特别的灵感与可借鉴的理论资源,对我从事研究有极深的滋养与裨益。感谢我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感谢我的姐姐周燕妮对我生活上的照顾。同时感谢我的朋友与同学。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