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 KB
  • 2022-06-16 12:37:55 发布

辽宁省蜜蜂原种场质资源保护项目申报书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06年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申报书项目单位全称:辽宁省蜜蜂原种场通讯地址:辽宁省兴城市温泉街油田路3号邮政编码:125100法人代表姓名:杨术环联系电话:0429-5480827主管部门: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编制日期:2006年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制12 一、项目任务情况(一)来由1.项目背景中华蜜蜂是我国地方优良蜂种,其中东北型中华蜜蜂原产于辽宁东部山区,主要分布在宽甸、凤城、本溪、新宾等地。该蜂具有嗅觉灵敏、飞行敏捷,善于利用零星蜜源,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繁殖力高,维持强群等特点,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也是辽宁省畜牧业十大地方保护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西方蜜蜂的大量饲养,特别是中西蜂混养地区,由于西蜂个体大,攻击力强,而习性又同中蜂相似,易混入中蜂巢内,杀死蜂王,导致中蜂群毁灭,加之土法饲养中蜂效益较低,蜂农饲养积极性不高。中蜂品种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中蜂饲养数量逐年下降,到2005年末,我省中蜂饲养量不足5万群,比2000年下降了40%,而且辽西地区中蜂饲养量现仅存几百群,加强中蜂保护工作已势在必行。为此,自2002年以来,辽宁省财政每年专门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开展中华蜜蜂保护工作,2003年国家农业部将我场确定为东北型中华蜜蜂品种资源场,并下拨了专项资金用于中华蜜蜂品种资源普查和品种保护工作。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2 一是保持和提高我国地方蜂种性状优势的需要中华蜜蜂是我国唯一的地方蜂种,特别是东北型中蜂具有适应性强,维持强群,采集勤奋,善于利用分散和零星蜜粉源,节省饲料等突出的优良特性,是山区农民饲养的理想蜂种,其经济性状明显强于其它各型中蜂,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中蜂饲养在我国一直处于半野生或野生状态,饲养方法多为土法饲养,近年来在种群数量逐年大幅下降的同时,生产性能已呈现明显退化现象。多年实验和研究证明,建立中蜂保种核心群,根据中蜂的生物学特性,加强中蜂品种选育和科学管理,能显著提高中蜂生产性能。因此,保护中蜂品种资源,加强中蜂选育,是提高我国地方蜂种生产性能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我国中华蜜蜂生产发展的基础,对丰富我国蜂业的种质基因,提高中蜂生产经济效益具有深远意义。二是保护我国生态体系建设的需要研究表明:在自然环境中,蜜蜂起着重要的平衡生态作用,如果中华蜜蜂一旦灭绝,会影响我国整个与之有关的植物共生生态系统的变化。由于引进的“西蜂”的嗅觉、吻与我国很多树种和植物不相配,因此不能给这些植物授粉,特别是在东北高寒山区,很多树种都是早春或是晚秋开花的,还有的是零星开花的,在这种温度和环境下,西蜂无法生存,主要依靠中蜂为这些植物授粉。中蜂饲养群数的大幅下降必将导致这些植物种类的减少甚至灭绝,最终破坏整个生态体系。因此,近年来12 中蜂群数大量减少,已引起了国家生物界和养蜂界专家的高度重视。拯救、保护和发展中华蜜蜂已经刻不容缓。三是充分发挥我国地方品种资源优势的需要中华蜂蜜是采自深山野生百花之精华酿制,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药用性能强,被誉为蜜中极品。在追求绿色,崇尚自然的今天,倍受人们的青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中蜂产品,以其纯天然、无污染、营养丰富的特性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中蜂产品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态势,而且价格较高,每公斤中蜂蜜的市场价格为40元,最高可达50元,是普通西蜂蜜的5-10倍。通过开展中蜂保护工作,不断提高种蜂质量,能有效地提高中蜂产品产量和质量,加快我国中蜂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四是山区蜂农脱贫致富的需要中蜂的产卵育虫习性较灵活,能适应蜜粉源的变化。因此,中蜂的饲料消耗较少,一般不需喂糖。即使蜜源条件略差,管理粗放,也能生产。饲养中蜂具有“大年丰收、平年有利、歉年不赔”12 的稳产性能。而且中蜂适宜定地饲养,在深山密林里,蜜源丰富,但交通闭塞,转地蜂场无法利用;而饲养中蜂,可以就地取蜂,就地取材,就地选点建场。在蜂闲季节,人力可以充分利用来兼营果、林,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初春的寒冷季节,中蜂是棚菜和棚果授粉的最理想蜂种,既可以增加收入,又能为蜂群提供四季不断的蜜粉源,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较好途径。五是推动养蜂业发展的需要多年来,由于西蜂蜂产品产量高,特别是产浆性能突出,因此全国性出现西蜂饲养量逐年增长,而中蜂饲养量逐年下降的趋势,目前全国中蜂的饲养比例仅为蜜蜂饲养总量的四分之一。随着蜂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中蜂产品市场前景看好,而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随着中蜂活框饲养技术的日趋成熟、产蜜量的大幅度提高,中蜂饲养业也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加强中蜂的产业化建设必然会推动中蜂事业的发展,而中蜂品种的保护、选育和提高是发展中蜂生产的关键环节。3.东北型中华蜜蜂品种主要优良性状繁殖力:繁殖季节,东北型中蜂蜂王日产卵量平均达到960粒,最高可达1100粒。采集力:东北型中蜂个体较大,具有较强的采集力。一般桶养中蜂群产蜜量平均5-10千克,活框单群年产蜜量可达30千克。耐低温:东北型中蜂能抗-40℃以下的严寒,在晴天-17℃地上积雪的条件下可飞翔排泄并安全返巢,分蜂性弱、群势大,阴天或小雨天照常出巢采集,蜂王产卵量大。12 维持群势:东北型中蜂同其它中蜂亚种相比,分蜂性相对弱,中蜂单群群势可达12框蜂,在大流蜜期,可加继箱采蜜进行生产。(二)年度目标1.数量指标通过实施中华蜜蜂品种保护项目,建立东北型中华蜜蜂核心种群500群,发展联合保种基础群500群,年育成优良种王在1000只以上,年核心群导入外血40%。2.质量指标逐步提高单群产量,使群产蜜量在30kg以上,维持群势能力在10框蜂以上,通过选育提高中蜂生产力,使其生产力接近于西方蜂种,并保持其产品质量。3.供种能力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中蜂蜂王1000只以上,蜂群500群以上,每年改良蜂群在5000群。(三)实施内容1.购置中蜂保种群生产器具拟购进中蜂十框标准蜂箱及配套使用蜂机具500套,在保种场和保种区内全面推行中蜂活框标准化饲养。2.新建中蜂保护区3个12 在保护区内设立标志,发展联合保种基础群500群。为联合保种户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免费提供种蜂王、养蜂机具和越冬饲料。3.选购本品种优良种群为了加强东北型中蜂的选育,促进良种基因保护,拟在开展中蜂资源调查基础上,从社会上蜂农的蜂群中筛选购进优良中华蜜蜂蜂种,进行本品种外血导入,以促进原种核心群基因的多样化,使原种生命力增强,利于品种性能的提高,计划年引进本品种优秀种群200群。4.完善中蜂育种试验室更新中蜂生产性能测定、表型鉴定、人工授精等仪器设备,开展选育试验,推进中蜂新品系培育工作。5.完善疫病防治配套设施为了加强蜂病的防检工作,在我场原有防检疫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必要的仪器设备,以适应保种的需要。(四)项目预算申请项目经费40万元,主要用于以下方面支出。(见下表)12 中蜂保种经费支出预算表序号项目单位明细金额(万元)1购置蜂箱等蜂机具500套每套100元5.02建乡级中蜂保护区3个每区需投入生产性物资及开展培训等费用3万元9.03购置优良种蜂200群每群400元8.04人工授精室建设用于人工授精室改造,更新人工授精仪、显微镜等5.04购蜂病检测设备购置超净工作台和电子显微镜各一台2.05开展种蜂鉴定建立保种档案开展种王选育鉴定,建立种蜂系谱,编制育种软件,开展选育试验3.06培育推广优良中蜂王500只每只需投入培育费用100元5.07保种蜂群转地运输费用每群蜂约40元2.08蜂群越冬饲料等费用1.0合计40.0二、项目单位基本情况(一)单位性质,隶属关系,相关职能业务范围和主要优势1.单位性质,隶属关系,相关职能业务范围辽宁省蜜蜂原种场是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隶属于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担负着全省蜜蜂原种的保存、繁育和蜂业科技推广、蜜蜂疫病防治等任务。近年来,辽宁省蜜蜂原种场还承担了全省无公害蜂产品生产及省级无公害蜂产品产地认证标准的制定等科研及推广任务。12 2.主要优势辽宁省蜜蜂原种场始建于1963年,是国家东北型中蜂资源保种场。辽宁省蜜蜂原种场占地面积68839.8m2,建筑面积7553.3m2。下设种蜂资源管理科,有种蜂育种室、种蜂人工授精室、蜜蜂疫病检测室;在菊花岛建有蜜蜂育种基地。菊花岛交尾场是利用天然海岛资源,进行封闭式蜂种繁育的育种场。全场共有职工50人,各类技术人员20人,占全场总人数的40%,其中包括全国知名养蜂专家在内的中、高级技术人员14人。多数专业人员都具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能够承担蜜蜂育种、保种、良种推广与改良、疾病防治、资料分析与管理等各项技术工作。目前,全场有中蜂保种群500群。全部实行科学化饲养管理,能够为全国各个省市提供优良种质基因。每年在菊花岛进行闭锁繁育,保证了蜂种的纯化。场部设有资料室,并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在品种选育上,严格按照育种方案操作执行。坚持选育高产、抗病、维持强群、盗性弱、性情温驯的蜂群作为种群。对种群、种王制定鉴定记录卡。对种王后代进行形态鉴定,利用微机整理、统计分析和存档。12 为了提高种蜂育种科技水平,我场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协助制定了科学的种蜂选育计划和工作方案。在种蜂的饲养上实行科学化管理,有严格的防疫、检疫程序。在岛外生产繁殖时期,注重蜂群的饲料补给以及越冬饲料的精选,保证了种蜂生产的顺利进行。生产培育的种王、种群面向全国推广,为提高我场推广种王声誉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我们为每个种王及种群出具合格证,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在服务上,以出版《辽宁蜂业简报》为服务主线,加强了与蜂友间的全方位沟通。(一)项目主要人员情况与任务分工杨术环辽宁省蜜蜂原种场场长,正高级畜牧师,项目领导小组组长,主要负责项目组织和实施。石巍蜂学博士,总工,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负责保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张大利辽宁省蜜蜂原种场场长助理,高级畜牧师,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计划的拟定和项目的具体实施白万钧宽甸县养蜂管理站站长,高级畜牧师,负责项目保护区的建立和联合育种户的落实。(三)有无不良诚信记录辽宁省蜜蜂原种场自建场以来,承担省部级各类项目上百项,都能认真圆满的完成,无不良诚信记录。三、项目协作单位--宽甸县养蜂管理站情况12 宽甸县是我省东北型中华蜜蜂的主要饲养区域,2005年当地县政府将本县确定为中蜂生产基地,宽甸县养蜂管理站隶属于宽甸县农发局,全站共有蜂业科技人员4名,其中高级技术人员2名,多年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积极组织中蜂活框技术的推广和蜜蜂良种的推广、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到当地主管部门和蜂农的一致好评。四、项目实施步骤与进度安排(一)2006年2月—3月末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既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修订保种技术路线。领导小组负责审定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的检查验收。(二)2006年3月—4月末进行中蜂资源调查,选购优良种蜂、购置仪器和蜂机具。(三)2006年4月—5月末。建立3个中蜂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开展中蜂生产技术培训(四)2006年6月—9月做好优良中蜂蜂种培育工作和中蜂保种核心群的选育工作。开展规模化人工育王,为联合保种户更新种王,向保种区推广优质种王。(五)2006年10月—12 11月对由项目领导小组进行项目自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在保护区开展中蜂越冬知识培训,确保保种群安全越冬。(六)2006年12月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申请验收。12 五、项目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意见项目单位意见本单位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特申请立项。法人代表签名:项目单位章:2006年2月8日主管部门意见负责人签名单位公章年月日其它需要说明或建议的事项单位公章年月日六、附录品种保护项目附“保种方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