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7.00 KB
  • 2022-06-16 12:30:32 发布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十一中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十一中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标准量的比较,对生活中常见物体尺度的感悟是提高估测能力的基础、以下对常见物体尺度的估测中正确的是()A、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6.9dmB、一支普通牙刷的长度大约是20cmC、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15mD、自行车车轮直径约为1.5m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指()A、运动和静止都取决于人的主观感觉B、同一物体不可以说它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C、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运动的结果可能不同D、选择运动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的对象就是静止的3、发生强烈地震时,导致建筑物倒塌,那么被埋在废墟里的人,在下列最有效的自救方法是()A、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B、大声呼救C、静等着人员前来营救D、见缝隙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4、古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古代,人们常用撞钟报时,人们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A、大钟的回音B、大钟在继续振动C、人的听觉有“暂留”的缘故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5、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括住的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B、水母接收到了电磁波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D、水母感受到了地磁场的变化6、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7、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9、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10、为了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减少地方病的发生,有许多地方盐业部门推行食用加碘盐、在炒菜时,不宜将碘盐和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A、凝华B、汽化C、熔化D、升华11、亲爱的同学,学习物理是从观察事物、探求事理开始的、根据对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分析,你认为吸热放热特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夏天吃雪糕凉爽B、将手沾些冷水后拿热包子不太烫C、秋天变冷的早上降霜D、打铁工匠将炽热的工件放进冷水中淬火12、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色的主要物态变化是()A、熔化和汽化B、凝固和液化C、凝固和凝华D、汽化和升华13、如图所示,将甲手机挂在玻璃罩内,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能听到甲手机响亮的振铃声,同时也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如果用抽气机不断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再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听到甲手机的振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但仍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这个实验说明()A、声音和光的传播都需要介质B、声音和光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光不能D、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 14、下列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小孔成像B、水中倒影C、毕业合影D、渔民叉鱼15、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3,所用时间之比1:2,则两车的速度大小之比为()A、10:3B、5:6C、3:10D、2:15、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6、控制环境污染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优雅遂宁”的重要举措、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__________减弱噪声;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音色”)、17、“中国好歌曲”比赛现场,歌手弹奏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现场观众会将手机调成静音状态,目的是为了在__________减弱噪声、18、在这次马航MH370失联搜寻的过程中,各国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又叫“声呐”),如图所示,这是利用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中传播,若海的深度是6k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则需经过__________秒才能接收到信号、19、如图是八年级物理认识过的“坎儿井”,水从A向B流动,“坎儿井”能__________水的蒸发(选填“加快”或“减慢”),原因是井中的水温在夏季____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外界温度、20、最小刻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200页书的总厚度,四次测量记录分别为7.5mm、7.7mm、7.8mm和7.85mm,其中错误的记录是__________,书的厚度为__________mm,合__________μm、21、坐在运动着的直升飞机中的人,看到楼房顶部竖直向上运动,此时这人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做的是__________的运动(填“向上”或“向下”)、 22、小明从冰箱内拿出一杯自制的冰淇淋,过了一会儿,杯内的冰淇淋化了,杯的外壁出现了一层水珠、“杯内的冰淇淋化了”这一现象的发生需要__________热(选填“吸”或“放”)、“杯的外壁出现了一层水珠”是_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三、实验作图题(每空2分,共32分)2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镜面成60°角,请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24、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1)根据实验记录他绘制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冰是__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在10min末这一时刻,杯里的物质处于________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态”);(2)继续加热到水沸腾,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且一直保持不变,则水的沸点__________℃,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3)熄灭酒精灯后,水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时需要__________、2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d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__、(填“大”或“小”)26、(14分)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1)请在括号内写出相应引文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__________)或凝成小冰晶”(__________)、“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__________)、(2)上面涉及的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是:__________、(3)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__________成气体,(填物态变化名称)并从周围__________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降低导致降雨、(4)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__________、四、计算题27、如图是根据某小汽车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行驶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绘制的示意图、(1)判断图中小汽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2)求图中小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28、电闪雷鸣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小明同学用停表测出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为4s,求:(1)发生雷电处到他的距离约有多远?(2)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__________、(大/小)2014-2015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十一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标准量的比较,对生活中常见物体尺度的感悟是提高估测能力的基础、以下对常见物体尺度的估测中正确的是()A、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6.9dmB、一支普通牙刷的长度大约是20cmC、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15m D、自行车车轮直径约为1.5m考点:长度的估测、专题:应用题、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体的长度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A、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cm左右,即1.8dm左右,绝不会达到16.9dm(即1.69m);故A错误;B、一支普通牙刷的长度大约是20cm;符合实际情况;故B正确;C、普通教室的高度约6m左右,而15m倒像是教室的长度;故C错误;D、自行车车轮直径一般在1m以内,绝不会达到1.5m(接近成年人的身高);故D错误;[来源:学&科&网]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指()A、运动和静止都取决于人的主观感觉B、同一物体不可以说它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C、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运动的结果可能不同D、选择运动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的对象就是静止的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解答:解: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与人的主观感觉无关,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运动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同一物体可以说它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故AB错误,C正确;选择运动的物体做参照物,研究对象不一定是静止的,故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与人的主观感觉无关,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运动的结果可能不同、3、发生强烈地震时,导致建筑物倒塌,那么被埋在废墟里的人,在下列最有效的自救方法是()A、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B、大声呼救C、静等着人员前来营救D、见缝隙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专题:声现象、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其中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解答:解:A、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所以可以通过敲击预制板或墙壁产生声音并通过固体向外传播声音,这样可以引起救助人员的注意,最后会获得救援,方法可行;B、大声呼救,会浪费体力,且地面上的人不易听到,故不是最有效的方法;C、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不发出信号营救人员怎么会知道你在哪里,故不是最有效的方法;D、见缝隙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如果不恰当的话,会卡在缝隙里,故不是最有效的方法、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遇到灾害后自救的一些措施,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比较、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4、古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古代,人们常用撞钟报时,人们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A、大钟的回音B、大钟在继续振动C、人的听觉有“暂留”的缘故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考点:声音的产生、专题:声现象、分析: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解答:解:敲击大钟后,大钟振动发出声音,但敲击停止后,大钟的振动却没有停止,所以会有“余音未绝”;由此判断选项A、C、D不正确,只有B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属于基础知识、5、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括住的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B、水母接收到了电磁波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D、水母感受到了地磁场的变化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专题:信息给予题、分析: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人耳不能够听到;水母、青蛙等动物可以听到较低的声音频率、解答:解:A、风暴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听不到的范围之内,但水母等动物可以听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异常反应预测灾难;风暴不会导致电磁波和地磁场的变化,所以B、D不符合题意,风暴不会引起温度突然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次声波的定义和原理应用进行解答、6、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考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频率及音调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应用题、分析:A、根据音色定义去分析; B、人的听觉范围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是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超声波,无论次声波和超声波,人耳都听不见;C、根据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去分析;D、可根据振幅与响度的关系进行解答、解答:解: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本选项错误;B、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小于20赫兹,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而不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故本选项错误;C、敲锣时用力越大,振幅大,所以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本选项正确;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响度大,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应掌握以下知识点:①应该掌握音调、音色、响度的区别;②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③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④不同物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所以音色不同、7、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专题:声现象、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以下知识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解答:解: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是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说明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振动产生声音、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8、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解答:解:水沸腾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妈妈蒸馒头开锅时,达到沸点;为了使馒头蒸熟,需要继续加热,但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沸腾及沸腾的条件,晶体的熔化的两个条件是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晶体物质凝固的两个条件是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液体的沸腾两个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9、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压轴题、分析: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根据题目所给内容,进行分析、解答:解:“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就是“白气”现象、水烧开后,产生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也会产生“白气”现象、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液化知识来解释具体实例的能力,需要紧密结合定义来分析两种“白气”现象、10、为了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减少地方病的发生,有许多地方盐业部门推行食用加碘盐、在炒菜时,不宜将碘盐和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A、凝华B、汽化C、熔化D、升华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称为物态变化、要弄清是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要分清是从哪种状态转化成哪种状态、解答:解:炒菜时,固态的碘遇到高温的油时极易变成碘蒸气,此过程中碘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选D、点评:学生对此类填写物态变化题目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没有分清物质的前后状态,凭自己的感觉随意乱填,就很容易出错、11、亲爱的同学,学习物理是从观察事物、探求事理开始的、根据对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分析,你认为吸热放热特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夏天吃雪糕凉爽B、将手沾些冷水后拿热包子不太烫C、秋天变冷的早上降霜D、打铁工匠将炽热的工件放进冷水中淬火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专题:应用题、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2)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解答:解:A、夏天吃雪糕凉爽,是因为雪糕熔化过程需要吸热的缘故;[来源:Zxxk.Com]B、将手沾些冷水后拿热包子不太烫,是由于水汽化吸热的缘故;C、秋天变冷的早上降霜,是由于空气遇冷凝华放热的缘故;D、打铁工匠将炽热的工件放进冷水中淬火,是由于水汽化吸热的缘故、故选C、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会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12、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色的主要物态变化是()A、熔化和汽化B、凝固和液化C、凝固和凝华D、汽化和升华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分析:在描写的雪景中,地面的水凝结成冰属于凝固现象,而树枝上的雾凇等都属于凝华现象,可据此判断出形成这种自然景色的主要物态变化、解答:解:形成这种自然景色的主要物体变化包括:凝固:水凝结成冰;凝华:雾凇等现象;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在判断学过的几种物体变化时,一定要先弄清变化前后的物体状态,然后再根据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体变化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判断、13、如图所示,将甲手机挂在玻璃罩内,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能听到甲手机响亮的振铃声,同时也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如果用抽气机不断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再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听到甲手机的振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但仍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这个实验说明()A、声音和光的传播都需要介质B、声音和光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光不能D、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专题:实验题;定性思想、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题意和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当用抽气机不断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时(空气越来越少,最后连空气也没有了,几乎就是真空了),甲手机的振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这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我们仍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属于光信号),这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和声音的传播,属于识记性内容,要牢记、14、下列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小孔成像B、水中倒影C、毕业合影D、渔民叉鱼 考点:光的反射、[来源:学科网ZXXK]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①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②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③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解答:解: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C、毕业合影是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原理形成的,不符合题意、D、渔民叉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光从水中传播到空气发生折射引起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来源:学科网ZXXK]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15、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3,所用时间之比1:2,则两车的速度大小之比为()A、10:3B、5:6C、3:10D、2:15、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已知路程之比和所用时间之比,代入公式v=分析计算即可、解答:解:=,===×==10:3、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此题是速度问题的基本题目,只要运算时细心,一般都能解决、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6、控制环境污染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优雅遂宁”的重要举措、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响度(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声现象、分析: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控制噪声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噪声监测器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外界的噪声越大,也就是声音越强,即响度越大,其所显示的数字就越大、[来源:学科网]解答:解: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35的数字,可知此时的噪声是35分贝;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故答案为:声源处,响度、点评:知道噪声监测器的用途,且能真正的理解响度的定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17、“中国好歌曲”比赛现场,歌手弹奏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现场观众会将手机调成静音状态,目的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2)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1)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声音的音调,(2)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答案为:音调;声源处、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以及防止噪声的途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18、在这次马航MH370失联搜寻的过程中,各国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又叫“声呐”),如图所示,这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若海的深度是6k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则需经过8秒才能接收到信号、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专题:声现象、分析:(1)超声波属于声波,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2)知道海的深度,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然后可知需经过几秒才能接收到信号、解答:解:(1)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呐”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2)由v=可得,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4s,则接收到信号需要的时间为2×4s=8秒、 故答案为:液体;8、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本题关键:一是求出超声波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二是知道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19、如图是八年级物理认识过的“坎儿井”,水从A向B流动,“坎儿井”能减慢水的蒸发(选填“加快”或“减慢”),原因是井中的水温在夏季低于(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外界温度、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有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解答:解: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庞大的地下灌溉工程,坎儿井在地下,井内的水温比外界低,可以减小液体的温度、减少水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减慢水面空气的流速,从而减小水的蒸发、故答案为:减慢;低于、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蒸发快慢因素连通器原理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20、最小刻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200页书的总厚度,四次测量记录分别为7.5mm、7.7mm、7.8mm和7.85mm,其中错误的记录是7.85mm,书的厚度为7.7mm,合7700μm、考点:刻度尺的使用;长度的测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最小分度值的意义及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理解与运用、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但只准确到分度值所对应的那一位,如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则准确到毫米级,毫米级以下为估计值;为了减小误差通常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数据处理时通常是先将错误数据删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由题意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所记录的测量数据应该准确估读到到毫米的下一位,所以7.85mm这个记录数据是错误的、排除错误数据7.85mm之后,将数据7.5mm、7.7mm、7.8mm相加后求平均值得7.66667mm,因测量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最接近真实的测量记录应为7.7mm、故答案为:7.85mm;7.7;7700、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准分度值所对应的数位,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1、坐在运动着的直升飞机中的人,看到楼房顶部竖直向上运动,此时这人是以楼房为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做的是向下的运动(填“向上”或“向下”)、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来源:Z*xx*k.Com]专题:运动和力、分析:判断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来比较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是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物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解答:解:坐在运动着的直升飞机中的人,看到楼房顶部竖直向上运动,此时这人是以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是运动的;说明此时若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做的是向下的运动、故答案为:楼房;向下、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2、小明从冰箱内拿出一杯自制的冰淇淋,过了一会儿,杯内的冰淇淋化了,杯的外壁出现了一层水珠、“杯内的冰淇淋化了”这一现象的发生需要吸热(选填“吸”或“放”)、“杯的外壁出现了一层水珠”是液化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从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解答:解:(1)杯内的冰淇淋化了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需要吸收热量、(2)杯的外壁出现了一层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沾在杯外壁上、故答案为:吸;液化、点评:判断物态变化时,要明确一种现象现在和原来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比对、三、实验作图题(每空2分,共32分)2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镜面成60°角,请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专题:作图题、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先画法线,再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解答:解:先过入射点垂直平面镜作出法线,再在法线的左侧画出反射光线,注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与镜面成60°角,入射角为30°反射角也等于30°,如图所示:点评:在反射现象中,入射是因,反射是果,所以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决定的平面内、学会用平面几何知识先求入射角的大小,再求反射角的大小、24、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 (1)根据实验记录他绘制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冰是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在10min末这一时刻,杯里的物质处于固液混合态(填“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态”);(2)继续加热到水沸腾,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且一直保持不变,则水的沸点98℃,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低于(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3)熄灭酒精灯后,水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时需要吸热、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晶体在熔化前是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混合态;熔化完后处于液态、(2)由图丙所示温度计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读出温度计示数,液体的沸点受水面上方大气压强的影响,压强越大,沸点越高;压强越小,沸点越低、(3)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解答:解:(1)由乙图知,从第5分钟到15分钟,冰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是晶体、从图象可以看出,在第10分钟末,冰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处于固液混合态、(2)由图示温度计可知温度计示数是98℃,则水的沸点为98℃,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当水面上方大气压强低于1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就会降低,即沸点低于100℃、(3)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熄灭酒精灯后,水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时需要吸热;故答案为:(1)晶体;固液混合态;(2)98;低于;(3)吸热、点评:此题通过图象分析,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在分析时特别注意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2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d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填“大”或“小”)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实验题;压轴题、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3)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故答案为:(1)v=;(2)小;(3)大、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26、(14分)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1)请在括号内写出相应引文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液化)或凝成小冰晶”(凝华)、“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熔化)、(2)上面涉及的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是:熔化、(3)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升华成气体,(填物态变化名称)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降低导致降雨、(4)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用洗衣水冲厕所、 考点:水的三态变化、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利用题目中告诉的水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结合物体变化的定义,确定是哪种物态变化;(2)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3)将第一问中的物态变化与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熔化、汽化、升华这三种对应即可得到答案;(4)联系生活实际,得到节水措施、解答:解:(1)由水蒸气变为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是一种液化现象;由水蒸气凝成小冰晶,是一种凝华现象;小冰晶变为小水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一种熔化现象、(2)根据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可以确定,在液化、熔化、凝华这三个过程中,吸热的是熔化;液化和凝华放热、(3)常向空中云层抛洒干冰,干冰迅速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4)可以从一水多用或者是尽量防止水的无谓的损耗这两个角度来考虑如何节约用水、如用洗衣水冲厕所、故答案为:(1)液化,凝华,熔化;(2)熔化;(3)升华;吸收;(4)用洗衣水冲厕所、点评:此题考查物态变化及节水的相关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道好题、四、计算题27、如图是根据某小汽车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行驶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绘制的示意图、(1)判断图中小汽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2)求图中小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结合图示,看在相同时间内小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2)已知总路程,和所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直接求得其平均速度;解答:解:(1)由图可知,小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小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2)小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30m/s;答:(1)图中小汽车是做变速直线运动;(2)图中小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30m/s、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的熟练运用、28、电闪雷鸣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小明同学用停表测出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为4s,求:(1)发生雷电处到他的距离约有多远?(2)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大、(大/小)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①由于光速非常快,我们认为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等于声音从发生雷电处传来的时间;[来源:Zxxk.Com] ②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是3×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解答:解:(1)由图可知,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是4s,所以发生雷电处到他的距离约是s=vt=340m/s×4s=1360m;(2)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答:(1)发生雷电处到他的距离约有1360m;(2)大、点评:本题主要结合光速来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了解声速和光速的大小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