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 MB
  • 2022-06-16 12:30:16 发布

毕业设计论文-东绥公路东宁县加贝尔村两阶段初步设计

  • 5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本科学生毕业设计东绥公路东宁县加贝尔村两阶段初步设系部名称:土木工程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哈尔滨石油学院 二o—四年六月TheGraduationDesignforBachelor"sDegreeDongNingtoJiaBeieroftheDongSuihighwayinsectiontwostagespreliminarydesignsCandidate:Specialty:civilengineeringClass:Supervisor: Harbinpetroleuminstitute2014-06•HarBin 摘要本设计根据给定的资料,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根据该路段的地质、地形、地物、水文等自然条件,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等交通部颁发的相关技术指标,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的。设计内业详细资料有:路线设计,包括纸上定线(山岭区或越岭线)、绘制路线平面图、路线纵断面设计);路基设计,完成两公里横断面和路基土石方的计算及路基排水设计;路面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小桥涵设计,完成一项涵洞设计;路线交叉设计,完成一项路线平面交叉;施工组织设计;应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按老师指导和要求完成。整个设计计算了路线的平、纵、横要素,设计了路基、路面、平面交叉、小桥涵的尺寸等内容,由此圆满完成了东绥公路东宁县加贝尔村两阶段初步设计。关键词:路线,路基,路面,涵洞,平面交叉 construction,highwayrouteABSTRACTThisdesignaccordingtothegivendata,throughtheanalysisontheoriginaldata,accordingtothegeologicalandtopographicalfeatures,hydrology,andothernaturalconditions,accordingtothetechnicalstandardsdesignstandardissuedbytheministryofrelatedtechnicalindexes,theteachefsguidanceandhelptheclassmates-Designindetails,includingdesign:paperfixedline(mountainareaorservantsline)anddrawingroutemap,linelongitudinaldesign),Completetwokilometersroadbeddesign,retainingwall,calculationofcross-sectionalandroadbedconditionsandroadbeddrainagedesign,Roaddesign,thedesignofcementconcretepavement,Smallbridgeculvertdesign,completeadesign,Lineacrossoverdesign,completealineplanecross,theconstructionorganizationdesign;Theapplicationofcomputerdrawingengineeringdrawing,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sandtheteache匚Thedesignoftheroutecomputation,thelongitudinalandlateralelements,designthesubgradepavement,planeandthesizeofthesmallbridge,etc.,thuscompletingtheDongNingtoJiaBeieroftheDongSuihighwayinsectiontwostagespreliminarydesignsKeywords:Route,roadbed,road,culvert,Routecross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1章绪论11.1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11.2设计任务11.3路线概况11.4公路等级和技术标准21・5路线设计起讫点及设计高程31.6本章小结3第2章路线线形设计42.1路线方案的说明和比较42.1.1了解资料42.1.2定线的原则42.1.3定线具体过程42.1.4路线方案的比选52.2路线平面设计52.2.1确定各平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62.2.2设计确定平曲线的原则72.2.3特殊线形设计方法72.2.4编制直线及转角一览表102.2.5平面图标注102.2.6弯道视距的检查102.2.7绘图112.3路线纵断面设计112.3.1设计原则和方法112.3.2纵断面设计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122.4本章小结13第3章路基路面及排水153.1路基设计153.1.1路基有关参数值的选取153.1.2加宽超高设计173.1.3路基横断面面积与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方法19 3.1.4路基处理工程设计193.2路面设计203.2.1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213.2.2路面等级及类型的确定213.2.3干燥路面结构拟定及厚度计算233.2.4中湿路面结构拟定及厚度计算262.2.5最大冻深验算292.2.6接缝设计293.3路基路面排水设施及排水系统设计301.3.1排水系统的一般规定313.3.2边沟的设置313.4本章小结31第4章涵洞设计324.1全线采用的涵洞324.2涵洞设计322.2.1小桥涵位置确定323.2.2洞口类型的选择323.2.3涵洞计算322.3本章小结34第5章路线交叉363.1全线采用的路线交叉说明365.2平面交叉设计365.2.1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364.2.2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364.2.3交叉口设计类型363.2.4交叉口设计技术指标365.3本章小结36第6章环保设计376.1环保设计规范376.2木章小结37第7章施工组织设计387.1工程概况387.2主要工程量387.3施工进度安排38第8章施工组织设计398.1工程概况39&2主要工程量398.3施工进度安排39 3.4.施工进度计划398.5施工人员工作分配398.6工期控制398.7工期质量保证46&8本章小结47结论48参考文献49致谢50 第1章绪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本次毕业设计是在对《公路勘测设计》、《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及其它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基础上,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段公路的两阶段初步设计任务。本次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是应用学过的专业知识,根据自己专业的服务去向,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的完成一段公路的初步设计任务。通过此次设计可以培养我们的综合设计能力,进而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的应用和巩固,使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掌握路线设计、路基设计、路面设计、小桥涵设计及施工组织设计,并能够独立完成全部设计的图表。为自己走向工作岗位后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1•2设计任务本次设计任务主要包括:依据地形图完成给定的初步设计路线设计:纸上定线(山岭区或越岭线)进行方案比较(局部)进行路线平面设计进行路线纵断面设计。路基设计:完成2畑路基横断面设计,土石方计算及路基排水设计,结构设计,边坡设计。路而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详细设计)。小桥涵设计:结合自身设计,拟完成一项涵洞设计。路线平面交叉设计:完成一处路线平面交叉设计。初步施工组织设计。1・3路线概况路线所经地带为山岭重丘区,地势起伏变化较大,地表植被主要为低矮灌木丛(或人工林次生林),沿线所处自然区划为II1区。冬季严寒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属湿润季冻气候区;年平均气温3.6°C,年降雨量600〜800nini,最大冻深为2.5.5-2.0米;冬季盛行西北风,最大风力达6级,年平均风速3.5m/so水文情况:地表排水良好,地下水位埋深小1米。沿线公路主耍病害为冻胀、翻浆和雪害。 沿线为第四纪冲积和洪积层,平原及低山区0〜10m表层土壤为粉质低液限粘土,中层10〜15m为冲积形成的砂砾、圆砾,底层15〜30m为白垩系的砂岩。高山区土层厚为0〜5m,5~15m为砂砾、圆砾,土壤渗透性较好,地层比较稳定。1・4公路等级和技术标准1.4.1确定公路等级确定公路等级公式:N产〃(1+厅(1.1)式中:Nd—设计年平均□交通量(□);N。一起始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包括现有交通量和道路建成后从其它道路吸引过来的交通量;,•一年平均增长率(%);比一设计年限1.4.2本设计公路等级计算初始年交通量,如表1.1:表1.1初始年交通量交通量为:车型交通量(辆/日)折算系数折算后交通量(辆/日)小客车178511785中型车4951.5742.5大型车3209640")=1785+743+640=3168辆/日皿=饨(1+旷=3168(1+7.1%)心=8275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年平均日交通量在5000-15000辆之间属于二级公路。1.4.3路线主要技术指标其设计标准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2003执行。其主要技术标准采用情况,如表1.2: 表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1公路里程Km4.7992设计车速Km/h603路基宽度M10.04行车道宽度M2x3.55硬路肩宽度(全幅)M2x0.756土路肩宽度(全幅)M2x0.757中央分隔带宽度M08不设超高最小平曲线半径M15009最大纵坡%610最小坡长M15011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200012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150013竖曲线最小长度M5014设计洪水频率1/501・5路线设计起讫点及设计高程路线全长为4.799Km起点桩号:K55+100地面高程:251.43m终点桩号:K59+799.438地面高程:292.37m起点坐标:N-4898500E-22686500终点坐标:N-4902920E-226865001.6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东绥公路东宇县加贝尔村的设计任务和整个路段的自然地理状况,为整个路段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依据。设计路段前应先确定路线的等级及路线采用的技术经济指标,因此,本章还介绍了公路等级及路线等级的技术指标。 第2章路线线形设计2.1路线方案的说明和比较2.1.1了解资料首先要熟悉地形图和所给的原始资料,分析其地貌、高差、河渠、耕地、建筑物等的分布情况。2.1.2定线的原则根据给定的起终点,分析其直线距离和所需的展线长度,选择合适的中间控制点。在路线各种可能的走向中,初步拟定可行的路线方案,(如果有可行的局部路线方案,应进行比较确定),然后进行纸上定线。1.在I:10000的小比例尺地形图上在起,终控制点间研究路线的总体布局,找出屮间控制点。根据相邻控制点间的地形、地貌、地质、农IU等分布情况,选择地势平缓山坡顺直的地带,拟定路线各种可行方案。2.对于山岭重丘地形,定线时应以纵坡度为主导;对于平原微丘区域(即地形平坦)地面自然坡度较小,纵坡度不受控制的地带,选线以路线平面线形为主导。最终合理确定出公路中线的位置(定出交点)。2.1.3定线具体过程(1)试坡:定均坡线。在山岭重丘地带,根据等高线间距和所选定的平均纵坡(视路线高差大小,一般选5%-5.5%)按计算得等高线间平均距a(沪等高距/平均纵坡)进行试坡(用分规卡等高线),本设计中a取2cm,将各点连成折线,即均坡线。(2)定导向线:分析这条均坡线对地形、地物等艰苦工程和不良地质的避让情况。如有不合理之处,应选择岀须避让的中间控制点,调整平均纵坡,重新试坡。经过调整后得出的折线,称为导向线。(3)平面试线:穿直线:按照“照顾多数,保证重点”的原则综合考虑平面线形设计的要求,穿线交点,初定路线导线(初定出交点)。敷设曲线:按照路屮线计划通过部位选取且注明各弯道的圆曲线的长度。平而试线中要考虑平、纵、横配合,满足线形设计和《标准》的规定和耍求,综合分析地形、地物等情况,穿岀直线并选定曲线半径。 (4)修正导向线: 纵断面控制:在平面试线的基础上点绘出粗略纵断面地形线,(可用分规直接在图纸上量距,确定地面标高),进行初步纵坡设计,并根据纵坡设计情况修正平面线形。横断面较核:根据初步纵坡设计,计算出路基填挖高度,绘出工程困难地段的路基横断面图(如地面横坡陡或工程地质不良地段等),根据路基横断而的情况修平面线形。(5)定线:经过几次修正后,最终确定出满足《标准》要求,平纵线型都比较合适的路线导线,最终定出交点位置(一般由交点坐标控制)。2.1.4路线方案的比选如有路线局部方案,应分别进行定线设计,经论证比较定出推荐方案,路线方案比较选择主要考虑下列因素:(1)路线长度;(2)平、纵面线形指标的高低及配合情况;(3)占地而积;(4)工程数量(路基土石工程数量,桥梁涵洞工程数量);(5)造价等。2.2路线平面设计根据路线几何线形设计要求,确定路线平面线形各要素及其他们之间的配合;线形应与地、地物相适应,与道路所经地带的地形、地物、环境、景观相协调,而且减少工程数量,节省投资。2.2.1确定各平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2003规定:当平曲线半径小于等于250m时应设置加宽;当平曲线半径大于等于1500m时可以不设置缓和曲线和超高,超高的横坡度计算由行车速度、半径大小、结合路面类型、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二级最大超高不应大于8%,在积雪地区不宜大于6%。当超高横坡度的计算值小于路拱坡度吋,应当设等于路拱坡度的超高值。极限最小半径:R==厂色=135加(规范值125m)(2.1)127(//+/)127x(0.13+0.08)-般最小半径:V2=602-127(//+/)~127x(0.06+0.08)=202.5m(规范值200m)不设超高最小半径:=1890m(规范值1500m)V2=602127(//-/;)~127x(0.035-0.02) 平曲线极限最小长度按6秒行程设计计算:“先詈如⑹税(规范值100m)平曲线一般最小长度按3倍极限长度计算:L=3xlOO=300/h(规范值300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按3秒计算极限长度:厶=60x1000x3=50加(规范值50m)60x60同向曲线间为了防止出现组合岀现断臂曲线宜在两同向曲线间设置不小于6V的直线段。反向曲线间为了设置适当长度距离改变行车方向宜在两同向曲线间设置不小于2V的直线段。表2.1平曲线规范规定汇总表序号名称取值说明1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200m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使用大于一般最小半径的曲线半径(规范规定,原曲线半径不宜超过10000m),只有在地形条件限制时采用。2平曲线极限半径125m只有当地形条件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严格限制时方可采用。3不设超高最小半径1500m路拱二2%4平曲线一般最小长度300m9s行程计5平曲线极限最小长度100m6s行程计6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6V360m按照实际工程经验在山区工程可以在一般困难地区保证4V=240m,在工程十分艰巨困难处可以采用3V=180mo但在采用低值时应避免在直线上设置凹形竖曲线7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为2V120m按照实际工程经验山区公路此指标比较容易满足。8缓和曲线最小长度50m3秒行程。9最大超高8%越岭段纵坡较大将最大超高值rfl8%减小至6%[|J以减小合成坡度,保证车辆在雨天,冰雪天气的行车安全。10超高渐变率1/125边线,线性超高11原曲线加宽第三类线性加宽12会车视距150m两倍停车视距2.2.2设计确定平曲线的原则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人的曲线半径(RvlOOOOm)。 2•—般情况下使用极限半径的4〜8倍或超高为2〜4%的原曲线半径值,即390〜1500m为宜。2.从现行设计要求方面考虑,曲线长度按最小值5〜8倍。3.地形受限时曲线半径应该尽量大于一般最小半径。4.从视觉连续性角度,缓和曲线长度与平曲线半径间应有如下关系-0时为凹型竖曲线;g)<0时为凸型竖曲线。例如:以变坡点桩号为K20+900为例,z;=-0.5688%,i2=-2.9836%,计算竖曲线各要素变坡点桩号变坡点高程R3LTEK55+460249.387120002.4148289.力98144.8890.874注:起点位于上坡段取负;起点位于下坡段取正竖曲线起点高程二变坡点高程土T切线高程二竖曲线起点高程+xi设计高程二切线高程土h填挖高度二设计点高程■地面高程注:凹型竖曲线取正;凸型竖曲线取负;X—计算点到竖曲线起点距离「一坡线的中纵坡度;上坡取正;下坡取负; 2.3.2纵断面设计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1•平纵组合合问题解决方法:平、竖曲线的组合设计由行车舒适、安全和有利于本公路的立体排水两点考虑了以下儿点:(1)平、竖曲线应尽量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平包竖);(2)平、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3)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的组合合理;(4)一些平、竖曲线应避免组合;(5)为了保证更好的视距条件在凸形竖曲线上应尽量使用大的数曲线半径用以加大视距长度;(6)考虑立体排水的设计耍求,为了不使横断面在超高旋转时的双坡阶段横断面排水不利地段与竖曲线上纵坡<3%的部分相重叠,同时又保证尽量使用半径较大的竖曲线以保证行车舒适和纵断面会车视距的要求,将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处的竖曲线的起点或终点放置在横断面超高过程的双坡阶段和旋转阶段的分界点上,以平衡排水和行车舒适、安全几方面的综合要求。2.纵断面填挖太大解决方法:改变平面线形位置。3.竖曲线半径的选择问题解决方法:在照顾平、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的前提下,尽量使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的半径的10・20倍之间,不能满足的也要在7倍左右,但也不能小于极限指标。4.如何又快又准的拉好坡且能满足平纵组合的要求解决方法:在纬地平台上,计算机自动绘出平曲线后,用直线标出曲中点、肓缓点、缓肓点等各个要素点,这样在拉坡时就能有目的照顾变坡点的位置一步到位,当然二级公路最重要的还是在纵断面上,以纵断面为主导,在此基础上稍稍调节,能更好更快的完成纵断面设计。式中:鮎一连续陡坡路段的平均纵坡,%;―:坡度的实际坡长,mo 表2.2纵断面设计指标汇总表序号名称取值序号名称取值1路线设计洪水频率1/507合成纵坡<8%2最大纵坡6%8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3最小纵坡0.3%—一般值20004平均纵坡5%—极限值14005不同纵坡最大坡长:—9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3%1200—一般值1500—4%1000—极限值1000—5%80010竖曲线长度■■■■一--6%600—最小值502.4本章小结道路选线是根据路线的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地物及其他沿线条件和施工条件等,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中心线的工作。选线是道路线形设计的重要环节,选线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条道路的使用质量和工程造价。因此,选线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道路平面设计是在平面图上研究确定路中线几何形状的原理和方法的工作。三要素是道路平面线形最基本的组成,在道路上各要素所占比例难以量化规定,但只要各组成要素使用合理、组合得当,就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平面线形。纵断面是道路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它与平面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道路的空间位置,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确定起伏空间线的位置,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第3章路基路面及排水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荷载,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路基设计在公路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1路基设计路基路面裸露在大气中,其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因此,应深入调查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以确保路基路面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3.1.1路基有关参数值的选取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2003)规定二级公路,山岭区的有关技术指标如下:表3.1路基参数表公路等级二级公路设计速度km/h60车道数2路基宽度(m)10路基宽度最小值(m)8.50车道宽度(m)3.5右侧硬路肩(m)0.75左侧硬路肩(m)0.75硬路肩宽度最小值(m)0.25右土路肩宽度(m)0.75左土路肩宽度(m)0.75土路肩宽度最小值(m)0.5行车道的设计:行车道设计本处只涉及机动车道宽度设计。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说明,一个车道宽度=一个标准车辆宽度+动态净空。一个标准车辆宽度等于2.5m,动态净空在计算行车速度等于60km/h吋取1.00m,双车道公路车道应增加0.25m的净宽作为会车安全宽度。一个车道宽度=2.50+1.00+0.25=3.75m由于本设计路线通过山区并且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二级公路计算行车速度等于60km/h的时候行车道宽度等T3.50mo由于以上原因并且综合考虑个因素选取行车道宽度为3.50m。硬路肩、土路肩宽度设计: 1.考虑因素:考虑本设计是二级公路、公路功能为集散公路、计算行车速度等于60km/h、预期交通量为重交通量的基本情况。2.硬路肩:设计硬路肩功能不设计紧急停车功能,只保留诱导视线、提供侧向余宽两个功能所以单边硬路肩宽度按《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标准值取0.75m。3.土路肩:土路肩为支撑路肩,由于一些地段路基填土过高,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在土路肩上要设置防撞护栏的要求,并且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取值要求将土路肩宽度取值为0.75m。行车道、硬路肩、土路肩横坡度设计:本设计采用单副双行车道、路拱横坡度由水泥混凝土路面类型取用1〜2%,本设计取用1.5%,形式采用折线形。硬路肩宽度V2.25m,取用于路拱坡度相同的坡度,土路肩的排水性远低于路面,其横坡度较路面大宜1.0〜2.0%,本设计采用3%。路基边坡坡度设计为了防止驾驶员在操作失误以后没有修正驾驶失误的容错区段而产生严重的交通事故,结合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的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段设置无障碍区。路基边坡坡度对路基稳定性十分重要,确定路基边坡坡度是路基设计的重要任务。其大小取决于边坡的土质,岩石的性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和边坡的高度。一般路基的边坡坡度可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和设计规范推荐的数值采用。1•路堤边坡一般路堤的边坡度可根据填料种类和边坡高度按规定坡度选用,路堤边坡坡度超高时,单独设计,陡坡上路基填方可采用砌石。2.路堑边坡土质路堑边坡应根据边坡高度,土的密实程度,地下水和地面水的情况,土的成 因和生成吋代等因素选定。岩石路堑边坡,一般根据地质构造与岩石特性对照相似工程的成功经验选顶边坡坡率。2.1.2加宽超高设计加宽: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当半径RS250加时,为了保证车的安全,曲线段上的正常宽度应做适当的加宽,半径大于250,可以不加宽。超高: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二级公路,当平曲线半径小于1500m吋为让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能够获得一个指向曲线的横向分力,以克服离心力对行车的影响应设置超高,本设计的车速为60Km/h,超高渐变率为1/125,超高的设置方法采用的是绕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缘线旋转的方法。本设计中超高设计值的取值,详细指标见表3.2。表3.2本路线超高设计值取值表(60Km/h)半径(m)<1500〜720<720〜460<460〜300<300〜190<190〜125超高(%)23456对于存在超高的路基横断面,以(K56+103.375〜K56+273.375)路段为例,路肩内边缘、路中线、路启外边缘超高值以单桩形式简述如下:超高在全缓和曲线内进行,所处平曲线半径R二890m,查《标准》一般地区超高横坡度为3%,超高过渡方式按新建公路选,绕路而内侧边缘旋转•计算各超高缓和段上各断面的超高值.例如Ls=170m,V=60Km/h,R=890m,查得ih=5%,iG=2%B=7m,超高渐变率p=l/1257x5%=43.75〃(3.1)而缓和曲线£s=170m先取L=Ls=170m然后检查横坡从路拱坡度过度到超高横坡时的超高渐变率(3.2)m_3.5x(5%-2%)_1‘1P——<”523.8330所以采用在缓和曲线部分范围上进行超高。取Lc=330ibB=7.0x0.05x330=115.5m X。丄厶c=46.2m4圆曲线的全超高断面E=bjij-(bj+b)ib7"L-B.hC=bJlJ+丁(3.3)(3.4)超咼缓和段超咼值计算:(3)双坡断面h"cx=bjij一(bj+bx)iG=0.75x0.03-(0.75+0)x0.02=0.0075hcx=bjij+-zc=0.75x0.03+-x0.02=0.092522x14047力=ABi=—x7x0.02=0.043tv兀o46.2(2)旋转断面心0.005,B久f—0」03勺—16Lc一X0(x-xo)=O.O2+°.05-°.02a047一462)=。.023115.5-46.2(3)全超高断面hcx=bjij+Bib_bjij=0.35绘="j+轨=3.5x5%+0.75x3%=0.1975號=bjij—(巧+bx)ix=0.75x3%-(0.75-0)x5%=-0.015式中:B—行车道宽度(m)bj-路肩宽度(m)圆曲线的加宽值(m)加一X距离处的路基加宽值(m)ih—超高横坡度心一路拱横坡度J•—路肩横坡度 兀0—与路拱同坡度的单向超高点至超高缓和段起点的距离(m)X—超高缓和段中任意一点至超高缓和段起点的距离(m)编制《路基设计表》3.1.3路基横断面面积与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方法横断面面积的计算采用积距法,将横断面按单位横宽划分若干个梯形与三角形,毎个小条块的面积F=hYhi为日,当b=m时,贝IJF在数值上就等于各小条块平均高度之和。土石方量的计算根据《道路勘测设计》,若相临两个断而均为填方或挖方且而积大小接近,则假定两横断面之间为一棱柱体,其体积计算公式为:V=^(A,+A)L2■(3.5)V-体积,即土石方数量,m3;A1,A2-分别为相邻两横断面面积,m2;Al,A2—分别为相临两横断而而积,m2;L—相临两断面之间的距离,mo用上述方法计算的土石方体积中,是包含了路面体积的。若所设计的的纵断面有填有挖且基木平衡,则填方面积中多计的路面面积与挖方断面中少计的路面面积相互抵消,其总体积与实际体积相差不大。但若路基以填方为主或以挖方为主,则应在计算断面。具体计算见《路基土石方量计算表》、《路基每公里土石方表》。3.1.4路基处理工程设计翻浆地段的处理:翻浆主要是路基受水侵害造成的,路基土可拌入石灰压实,能够提高路基强度。如果填方较高就可以采用工程性质好的材料,使其透水性好强度高。通过处理的路基再在上面填上路床,下路床就不会出现翻浆问题。软土地基处理:在小范围发现的厚度较小的软土,可以全部挖除或部分挖除,换填成粗粒料或透水性材料,地下水位以上亦可以换填强度较高的粘性土。全部挖除换填从根本上改善了地基,不留后患,是最彻底的方法。低填浅挖地段的处理:土是一种松散的介质,如果在水中长期浸泡,强度是不会满足要求的。如果路线 要通过这些地段最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法是换填土层法。换填土层法是将湿软土部分全部挖除,换填强度较人的砂、碎砾石,灰土或素土等。砂垫层厚度一般在0.6-1.OmZ间。太厚时施工困难,太薄时效果差。砂料以屮粗砂为宜要求级配良好,颗粒不均匀系数不大于5,含泥量不超过3-5%。建层主要设置在温度和湿度状况不良的路段,半刚性建层减小不均匀沉降,砂梨层可以缩短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时间,防止冻胀、翻浆、沉陷等病害,消除膨胀土的胀缩作用。换填砂垫层的适用条件是:路基高度较小、软土表面无透水性硬壳、软土层较薄或虽稍厚双排水条件好,当地有砂且运输方便,运距近,施工期限较长。雪害地段路基处理:全线处于积雪严寒地区,雪害的处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公路雪害有积雪和雪崩两种形式。积雪包括自然积雪和风吹雪。自然积雪是指在风力较弱或无风情况下,雪降在公路上形成均匀的雪层,降雪时或降雪后,风力达到一定强度(4〜5m/s)时,吹雪随风运动,形成风雪流,从雪流到吹积雪的全过程称为风吹雪,雪崩是指在重力影响下,山坡积雪崩塌。公路防治雪害主要为风吹雪和雪崩。自然积雪一般不采用任何措施。当路面积雪厚度较大,造成行车困难吋,多在养护中采用机械除雪,也可用除雪剂除雪。路基防护工程设计:为了维护公路正常的汽车运输,减少公路灾害,确保行车安全,保持公路与自然环境协调,路基的防护与加固具有重要意义。路基的防护与加固设施,主要有边坡坡面防护、沿河路堤河岸冲刷防护与加固以及湿软地基的加固自治。2.2路面设计3.2.1路面设计方案说明在进行路面方案设计时应根据交通量,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的原则设计;根据路面等级和类型及路线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筑路材料供应情况综合考虑拟定出几个可行的结构方案,按水泥混凝土制定路面结构方案;根据设计交通量和使用年限,分别对各方案设计路面厚度,并验算其防冻厚度;并考虑到经济技术的限制最后定出路面设计方案。2.2.2路面等级及类型的确定路面是道路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行车速度,安全和运输成本。路面要求有强度和刚度,稳定度,表面平整度,和抗滑性。本段设计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查得的有关参数如表3.3〜表3.8所示。 1.交通分析:路面是道路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行车速度,安全和运输成本。路面要求有强度和刚度,稳定度,表面平整度,和抗滑性。木段设计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查得的有关参数如表3.3〜表3.8所示。本设计拟建为山岭区二级公路,设计基准期为20年。设计速度为60KM/h,根据表3.3交通分级交通等级极重特重中等轻设计基准期内车道承受设计轴载(100KN)累计作用次数Ne(10°)>lx1061x106-20002000-100100-3<3表3.4可靠度设计标准公路技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三、四级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设计基准期⑷30201510目标可靠度(%)9590858070目标可靠指标1.641.281.040.840.52变异水平等级低低中中中〜高表3.5车辆轮迹横向分布系数公路等级纵缝边缘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收费站0.17-0.22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行车道宽>7m0.34-0.39行车道宽三7m0.54-0.62表3.6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交通等级极重、特重、重中等~豆 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Mpa)》5.04.54.0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Mpa)》6.05.55.0表3.7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Tg公路自然区划II、VIIIIV、VIvn最大温度梯度(°C/m)83-8890-9586-9293-98表3.8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小防冻厚度(m)路基干湿类型路基11质当地最大冰冻深度(m)0.50-1.001.01-1.501.51-2.00>2.00中湿易冻胀土0.30-0.500.40-0.600.50-0.700.60-0.95路基很易冻胀土0.40-0.600.50-0.700.60-0.850.70-1」0潮湿易冻胀土0.40-0.600.50-0.700.60-0.900.75-1.20路基很易冻胀土0.45-0.700.55-0.800.70-1.000.80-1.30所给的设计资料可知,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7.1%。设计初年交通量:中型车495辆/日,中型车中各种车型所占比例为:解放CA10B—35%(35%x495二173辆/日),东风EQ140—35%(35%x495=144辆/日)解放CA390—30%(30%x320=163辆/日);大型车320辆/日,大型车中各种车型所占比例为:黄河JN150—39%(39%x320=96辆/日),沃尔沃N8648—29%(29%x320=119辆/日),黄河JN162—32%(32%x320=116辆/日)根据规范查得-我国常用汽车路面参数,如表3.9所示:表3.9轴载换算车型前/后轴Pi(KN)N(次)N、=Pi]幺1100丿解放CA1OB后轴60.851730.0912东风EQ140后轴69.201440.46解放CA390后轴70.151630.6黄河JN150后轴101.6096127.62沃尔N8648后轴120.001192318.45黄河JN162后轴115.0011698&164331.31 (3.1)(3.4)式中:仏一100KN的单轴一双轮组标准轴载作用次数门一单轴一单轮组、单轴一双轮组、双轴一双轮组或三轴一双轮组轴型i级轴载的总和(KN)斤一轴型和轴载级位数各类轴型i级轴载的作用次数2、标准轴载累积作用次数N—Np+g”丫—1*365X77°&=2210x10°式中:7-临界荷载处的车辆轮迹横向分布系数,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D40-2011表A、2、2车辆轮迹横向分布系数知,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行车道宽度时,77二(0.54—0.62)注:车道或行车道宽度或交通量较大时,取高值;反之,取低值。由于本设计行车道宽度为7m,故采用7=0.62o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D40-2011表3、0、5交通分级知,IO"vNyZxIO?(属重交通)2.2.3路面结构拟定及厚度计算1.设计原则1)・设计原则水泥混凝土路而结构设计的行车荷载在临界荷位产生的疲劳断裂作用和温度梯度产生的疲劳作用为设计的极限状态要求。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为:2)结构拟定而层:普通混凝土0.24m基层:6%水泥稳定砂砾0.20m底基层:5%水泥稳定砂砾0.20m普通混凝土平而尺寸:宽3.5m,长4.5m,L/b=1.28<1.35L><0.26乂882x0.332=1.295温度疲劳应力系数b/.maxJr1.295严5.0-0.041]=0.377温度疲劳应力©=Z:zcrzmax=0.377x1.295=0.488结构极限状态校核查表得出本设计路面安全等级为二级,中级变异水平,可靠度儿取1.13.校核路面结构极限状态是否满足要求:yg,,+込)=1.13x(3.引+1.786)=3.9750.37温度疲劳应力込=ktatmdX=0.377x1.295=0.488结构极限状态校核查表得出木设计路面安全等级为二级,中级变异水平,可靠度儿取1.13.校核路面结构极限状态是否满足要求:兀•(勺+込)=l・k3(3+586£・48&)/V・3幽场y(<7„+0)=1.13(1.^034=1.29SX9rPmax*mux"厂a因此,本设计屮湿路面结构极限状态满足要求3、最大冻深:IIla区最小防冻层深在0.50m〜0.7m米,H=0.24+0.20+0.20+0.2=0.84符合防冻要求。本设计屮湿路段拟定的结构层可以承受设计基准期内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的综合疲劳作用,以及最小防冻层厚度的要求。3.2.5最大冻深验算:本设计采用最大冻深为2.4m,沿线土质为粉质中液限粘土,查《公路水泥混凝土路而设计规范》JTJD40——2011表3・14知:最小防冻深度为0.6—0.95m,而本设计中湿路段路而结构层的厚度20.24+0.2+0.18+0.2=0.82m故满足要求。本设计中湿路段拟定的结构层可以承受设计基准期内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的综合疲劳作用,以及最小防冻层厚度的要求。3.2.6接缝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是由一定厚度的混凝土板构成。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的膨胀和收缩,使路面受到破坏,为了保证混凝土板的使用品质,应在水泥混凝路面板纵横两个方向设接缝,把整个板面分成若干块板。1-纵向接缝纵向接缝的布设应视路面宽度和施工铺筑宽度而定,一次铺筑宽度小丁路面宽度 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纵向施工缝采用平缝形式,上部应锯切槽口,深度为30〜40mm.宽度为3〜8mm.,槽内灌塞填缝料。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纵向缩缝采用假缝形式,锯切槽口深度应大于施工缝的槽口深度。采用粒料基层时,槽口深度为板厚的1/3,釆用半刚性基层时,槽口深度为板厚的2/5o纵缝应与路线中线平行。在路面等宽的路段内或路面变宽路段的等宽部分,纵缝的间距和形式应保持一致。路面变宽部分与等宽部分之间,以纵向施工缝隔开。加宽板在变宽段起终点的宽度不应小于1.0mo拉杆应釆用螺纹钢筋,设在板厚中央,并应对拉杆中部100mm范围内进行防锈处理。拉杆的直径长度和间距可参照规范选用。施工布置时,拉杆间距应按横向接缝的实际位置予以调整,最外侧的拉杆距横向接缝的距离不得小于lOOmmo2.横向接缝每日施工结束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施工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尽可能选在缩缝或胀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应釆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其遇有困难需设在缩缝之间时,施工缝釆用设拉杆的企口缝形式。横向缩缝可等间距或变间距布置,采用假缝形式。特重和重交通公路、收费广场以及临近胀缝或自由端的3条缩缝,应采用设传力杆假缝形式,其他情况可采用不设传力杆假缝形式。横向缩缝顶部应锯切槽口,深度为面层厚的1/5〜1/4,宽为3~8mm,槽内填塞填缝料。传力杆应采用光面钢筋,其尺寸和间距可按规范选用。最外侧传力杆距纵向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为150〜250mm。3.3路基路面排水设施及排水系统设计3.3.1排水系统的一般规定(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基路面排水应进行综合设计,是各种排水设施形成一个功能齐全,排水能力强的完整排水系统。(2)路基排水设计应与农HI水利建设规划相配合,防止冲毁农口或危害农口水利设施,当路基占用灌溉沟渠时,应予恢复,并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3)公路穿过村镇居民区时,排水设计应与现有供、排水设施及建设规划相协调。(4)排水困难地段可通过提高路基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设置隔离层等措施,使路基处于干燥、中湿状态。3.3.2边沟的设置路基设边沟,深度设为60cm,底宽为60cm。全线土质为碎石土,植被为林地,极适宜植物生长,应优先考虑采用草皮植树等植物防护措施。种草吋应采用易成活、生长快,根系发达的多年生草本材植物。本段公路路基断面出现挖方的情况较多,当沟底纵坡大于5%时设置梯形浆砌片石边沟。 边沟纵坡应与路线纵坡一致,最小纵坡不小于0.5%,特殊地段应不小于0.3%o边沟长度一般在200〜300m之间,特殊情况边沟长度不应超过500m,多雨地区不超过300叽本设计屮边沟尺寸采用梯形边沟,设置位置详见路基、路面排水工程数量表,设置样式详见边沟设计图。边沟岀口必须设在横向排水良好或涵洞的地段使边沟汇集来的水能顺畅的排向路基范围以外,以保持路基处在干燥或中湿状态。3.4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路基、路面的设计。通过确定路基高度、边坡、加宽超高设计及排水系统的设计,绘出横断面图。本设计路段面层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因路面是道路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行车速度、安全和运输成本,路而要求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表面平整度和抗滑性能。通过大量公式计算使自己很好的掌握了水泥混凝路面的结的设计。 第4章涵洞设计4.1全线采用的涵洞公路跨越河流以及排除路基内侧边沟水流时,常常需要修建各种横向排水构造物,最常见的是小桥涵。本条公路位于山区,沟壑交错,因此应设置较多的桥涵。小桥涵的设计与布置是否合理,对于整条公路的造价和使用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3.2涵洞设计3.2.1小桥涵位置确定合理地选择小桥涵位置,是小桥涵设计的重要步骤,它直接关系到路基的稳定,排水的顺畅和修建工程量的大小。一般来说,小桥涵位置应服从路线的走向并达到排水顺利,路基稳定,工程造价低,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在不降低路线标准的前提下,局部调整路线,使之从较好的桥涵位置通过。此外设置小桥涵应遵循以下原则:逢沟设桥或涵,注意与农出相结合;适应路线平纵并与路基排水系统相协调;考虑水力条件,进出口要平顺,避免发牛斜流现象全面综合比较,力求桥涵主体及附属工程的全部工程量最小,降低工程造价。4.2.2洞口类型的选择八字墙:适用于平坦顺直,纵断面变化不大的河沟。这种洞口形式的水力条件好,工程量小,施工简单,经济。一字墙:适用于边坡规则的人工渠道,这种洞形式工程量小,在窄而深,河道纵断面变化不大吋采用。根据路段的要求,形式所选用的涵洞为八字墙型式。2.2.3涵洞计算1、汇水面积的计算涵洞的汇水面积:为地形图上山脊线连线在地形图上的投影:路线屮以K56+441处桥涵为例此处汇水面积:在地形图上画出山脊线的连线,并求出汇水面积为:F=0.50W按推理公式计算涵洞流量:31Qp=0(/z-z)2F5/3y8(4.1)式中: 0——规定频率为p%时的设计流量V——地貌系数查表得h径流厚度(mm)z被植物或坑洼滞流的径流厚度(mm)F汇水面积P——洪峰传播的流量折减系数/——汇水区降雨量不均匀的折减系数,当汇水区的长、宽度W51cm时,不考虑。g——小水库调节作用影响洪峰流量的折减系数P=1,7=10=1,34340=0(〃—z):F^p78=0」6x(25-15卫x0.6"xl.0xl.0xl.0=2.9查表知设计时采用管径1.5m的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查表《圆管涵泄水能力及水力计算表》用内插法推出:表4.1圆管涵泄水能力及水力计算表管径d(m)进水口净高那(m)泄水能力Q/s水深(1T1)流速(m/s)涵洞纵坡%°涵前总水头H。进水口水深H1临界水深他收缩断面水深当流速Vmax=m/s时的出丨1断面水深h临界流速6砂收缩断面流速匕临界坡度h当流速%x=6・0m/s时的最大坡度i1.51.561.742.603.001.351.491」71.300.840.900.760.810.450.502.582.752.893.113.94.137.334.3h(l"=1.695mH()=1.455m二1.268mhk=0.885m进水口净宽町涵前总水头Ho进水口水深/T临界水深心 收缩断面水深%hc=0.798m当流速此…二6.0m/s吋的出口断面水深hmaxh=0.488m临界流速%vk=2.878mvr=3.275mik=4.05%0收缩断面流速匕.临界坡度ik当流速乂皿二6.0m/s时的最大坡度fmaxi=35.05%2、正交涵洞长度的计算公式:rB卜+m(H-a)+cL上=+mi(4.2)式中:B卜+/?(H-加厶卜.=1一mi(4.3)(4.4)路基宽度(H1)B上、B卜——由中心至上、下游路基边缘宽度,当路基无加宽时均为0.5B(m)进出口帽石顶面至涵底铺砌层顶面高度(m)帽石顶面的宽度(m)H——路基边缘设计标高与涵底中心标高之差(m)m——路基边坡坡度(l:m)i0——涵底坡度(以小数表示)L上、厶卜.——涵洞上下游长度B=10m,m=1.5,i()=3.0%,a=b=l.8m9c=0B卜+fnx(H—小+c54-1.5x(2.84-1.8)厶卜二一L==7・62ml+1.5xl%厶卜•=1+mx^B、.+mx(H—力+c54-1.5x(3.06-1.8)==8.69ml-mxz0L=L(=7.62+8.69=16.3lm所以涵长为16.50mo4.3本章小结 桥梁涵洞同样是公路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小桥涵位置的选择方法及涵洞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第5章路线交叉5.1交叉概述5.1.1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一是保证车辆与行人在交叉口能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过,使交叉口的通行能适应各条道路的行车要求。二是正确设交叉口立面,保证转弯车辆的行车稳定,同时符合排水的要求。5.1.2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1.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儿何尺寸。2.行交通组织,即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3.算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视。3.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水管道。5.2交叉口设计5.2.1交叉口设计类型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取决于道路网的规划和周围建筑的情况,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交通组织。常见的形式有“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等。这些交叉口在平面上的几何图形,由规划道路网和街坊建筑的形状所决定,一般不易改变。木设计全线设有一处交叉,被交叉公路等级为四级公路。由于“十”字形交叉口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因此采用此形式。522交叉口设计技术指标确定停车视距:一般值75米,低限值55米。确定行车速度:20km/h交叉口半径:由于此类交叉口多用于交通量小,车速不高的低等级道路,因此右转车速度的0.5-0.7倍,计算时可用0.6倍。据观测,右转车速一般在10-25km/h之间。由此根据规范知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5.3本章小结两条路线交叉的地方要设置交叉口,本章介绍了设置交叉口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 容,并介绍了交叉口的设计类型。第6章环保设计6.1环保设计规范国家政策提出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同时根据JTG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总则107公路建设必须贯彻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以下规定:1、公路环境保护应贯彻“以防为主、制止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2、公路建设应根据自然条件进行绿化、美化路容、保护环境。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有特殊要求的公路建设项冃应作坏境影响评价。4、生态坏境脆弱的地区,或因工程施工可能造成环境近期难以恢复的地带,应作环境保护设计。此设计路段比较靠北,湿地较多,生态环境脆弱,在此设计中采取尽量避免湿地,应注意填挖方量,在矮路堤HS0.6m时设置绿化带。6.2本章小结现阶段我国的发展情况表明,设计路线时,同样要考虑环境保护。本章介绍了国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作为设计时依据的规范。 第7章初步概算7.1概算的编制依据公路工程概算的编制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编制前应全面了解工程所地的建设条件,掌握各种基础资料,正确引用规定的定额、取费标准和材料及价格。在编制时严格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制度,符合公路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编制的主要依据如下:1、法令性文件。2、设计资料。3、概算定额,概算指标,取费标准,材料、设备预算价格等资料。4、施工组织设计资料。5、当地的物质、劳力、动力等资源可用得情况。6、施工单位的施工能力及潜力。7、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及其变化规律。8、其他沿线工程设施。7.2路线工程概算项目主要包括的内容第一部分:建筑安装工程第一项路基工程第二项路面工程第三项桥梁涵洞工程第四项交叉工程第五项隧道工程第六项其他工程及沿线设施第七项临时工程第八项管理、养护及服务房屋第九项施工技术装备费第十项计划利润第十一项税金第二部分:设备及工具、器具购置费第三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7.3本章小结每一项公路工程都和经济联系在一起,它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概算做得合不合理,直接影响到此项工程是否在最经济的情况下能够保证工程质量。通过这次的概算的设计,使我对概算的计算程序有了一个全面地了解。 第8章施工组织设计根据交通部颁发的现行各种技术规范和质量检查标准结合图纸要求、施工单位以往的施工经验制定出此工程项冃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8.1路基施工路基施工严格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等部颁技术规范执行。8.1.1施工准备全面熟悉设计文件,进行施工现场调查,核实工程数量,编制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8.1.2填方路基施工土方填筑每层填筑压实厚度控制在20土2cm,松铺厚度按试验段所确定的松铺系数铺筑。填筑土方控制在最佳含水量±2%以内,摊铺采用推土机平土,人工配合找平。碾压方式为先慢后快,由弱振到强振,由两侧边缘向屮间碾压,小半径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碾压,碾压接缝振动压路机一般重叠0.4-0.5m,光轮压路机重叠1/2后轮宽度,先后施工的相邻两个施工段,碾压区域纵向重叠1压实遍数由试验段确定。压实完成后及时自检报检,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作业。8.1.3挖方路基施工路基开挖前要修建好临时排水设施。对挖出的适用材料用于路基填筑,非适用材料用于填方路基护坡道,两种材料应通过试验严格区分。8.1.4路基填筑施工流程图路基填筑施工流程图见图10.K10.28.2水泥稳定(底)基层施工821下承层的准备检验、验收下承层的压实度、平整度、高程、平面尺寸等。清理表面的泥块和污染物,若有松散部位,要铲除并进行补强施工,特别是下承层的松散材料要彻底清洁,决不能留软夹层。822、测量放样恢复中桩,用经纬仪每10m加密一点。根据中桩及摊铺宽度定出边桩。加密水准点,调整钢钎、钢丝作为摊铺机传感器控制基准。823、混合料的拌和 采用拌合站集中拌合,在拌合前,应反复检测调整,使其符合级配要求8.2.4摊铺混合料采用摊铺机全幅摊铺混合料,按松铺厚度摊铺均匀。混合料的最小压实厚度为100mm,当压实层厚度超过200mm时,应分层摊铺、压实及养生。整型后立即进行碾压,用振动压路机和胶轮压路机在路基全宽内进行碾压,按由边到中由低到高,重叠1/2轮宽的原则进行碾压,在规定的时间内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并且无明显轮迹。8.2.5养生碾压完成后及时进行养牛。养牛方法采用覆盖洒水养牛的方法。基层的养牛期不少于7天,在养生期间始终保持表面处于湿润状态。8.2.5水泥稳定基层施工工艺水泥稳定基层施工工艺见图8.38.3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831•混合料设计工程开工,做出妊混合料设计。包括集料、水泥、水合各种掺加剂的重量比、坍落度、水灰比、容重、碗的抗弯拉和抗压强度,以及拌合方法,质量控制的详细资料。8.3.2施工方法8.3.2.1试验路段在水泥殓路面摊铺开工前,在严密的组织下按照标准的施工方案把在拌和站拌合成的碗料摊铺出一定面积试验路段,来证明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按规范施工能使工程质量达到要求。(2)钢筋的设置8.322碇的拌合確通过確拌合机拌合,自卸汽车运输的方式运输。在拌和站按照规定的配合比和外掺剂进行配料并加以拌和,碗应均匀一致,不得有未加水的干料、未拌匀的生料及离析等现象,干料和生料严禁用于路面摊铺。&3.2.3碇的运输采用自卸汽车运输碗,并保证运输车辆箱体密封完好,不得将拌和料洒落于运输路面上。在装料时应防止碗离析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漏浆、漏料和污染路面。8.3.2.4栓路面的摊铺对本工程的絵路面我项目采用人工摊铺,机械振捣的方式进行摊铺。 8.2.5水泥路面施工工艺水泥路面施工工艺见图&48.4涵洞工程施工涵洞混凝土拌合必须采用场内集中拌合,严禁使用滚筒式和双推式搅拌和分散拌合、混凝土拌合设备配置一定要满足构造物浇筑能连续作业,并配置有相应的备用设备,以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尽量消灭工作缝。8.8.1钢筋碇管涵施工工艺管涵施工前,用人工或机械开挖,接近设计标高吋,再用人工进行清理修整,然后进行基底处理。基础处理后,用经纬仪准确放出轴线,确定基础平面尺寸支基础模板,经轴线,标高检查无误后,浇注垫层碗。在基础施工时注意横坡和沉降缝的设置。然后养生、拆模。到一定强度采用吊车安装涵管。基础碗强度达到80%时,支端墙模板,浇注確。浇注確时应注意模板支撑牢固及线型美观。端墙確强度达到70%时,进行灰土分层压实回填。然后做锥坡土体,砌片石,最后要整修交验。8.4.2圆管涵施工工艺流程图圆管涵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8.5 路基填筑施工流程图施工前准备图8.1土方摊铺填前复压、自检土方运输机械整平、粗平人工精平土方碾压压实度检测整修路基竣工、验收 路堑开挖施工工艺流程图图8.2 水泥稳定基层施工工艺框图图8.3 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工艺框图图8.4 管涵施工工艺流程图图8.5V 结论本设计用时两个月,将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掌握了路线设计、路基设计、路面设计、小桥涵设计等知识,特别是我将来从事的工作与我所学的专业相同,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奉献精神必将受用终生。本设计中的重点主要是路线平、纵、横设计设计。在路线设计中,合理利用地形,正确运用技术标准,进行方案比选,在条件许可时,尽量使用较高的技术标准,并对平纵横进行综合设计,保证了路线整体协调,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并注意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达到了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在路基设计中,结合沿线填挖情况,合理进行路基设计,防止路基边坡或基底滑动,确保路基稳定,同时可以收缩填土坡脚,减少填方数量。本设计进行路线平、纵、横的计算、绘图以及各种表格的算。路面类型选用水泥混凝土路面,针对道路全线路基的湿度类型设计了满足干燥、中湿、潮湿三种路基的路面结构。其中基层和垫层采用了当地盛产的砂砾和碎石材料。为工程建设节省了一定的资金。通过此次设计任务,把以前所学的多门学科密切的联系起来,使得原木散乱的知识变得条理化、系统化,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因此,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成功的设计任务训练过程。 参考文献|1]赵永平,唐勇[M]・道路勘测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I2JJTGB01-2003交通部[S|・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0⑶JTGD20-2006交通部⑸.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10[4]JTGD40-2002交通部[S]・公路水泥栓路面设计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0⑸JTGD50-2006交通部⑸.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12⑹JTGF30-2003交通部⑸.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07[7]交通部[M].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手册.北京:人民交通版社2001.09⑻陈胜营,汪亚平[S].公路设计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06[9]JTGF40-2004交通部⑸.公路沥青路而施工技术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01.01[10]JGJ55-2000建设部[S].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北京:建筑工业版社2002.09[11]赵永平[M].道路CAD设计.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08[12]邓学钧[M].路基路面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08[13]许娅娅[M]•测量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05[14]万德臣[M].路基路面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08[15]严家彼编著[M]・道路建筑材料第三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01[16]刘玉兰.中外公路.长沙理工大学主办[17]范文出•东北公路主编.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主办[18]谭昌富冻北公路.中交公路规划院主办[19]陈国靖•公路交通科技•交通部公路科研所主办[20]曹贵允•黑龙江交通科技.黑龙江交通科研所主办[21]苏群•交通科技与经济.黑龙江工程学院主办[22]JGJD60-2004建设部[S]•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0 致谢本人的毕业设计一直是在导师XXX的悉心指导下进行的。XXX老师治学态度严谨、为人和蔼可亲。并且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XXX老师不断对我得到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使得我的毕业设计课题能够深入地进行下去,也使我接触到了许多理论和实际上的新问题,使我做了许多有益的思考。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此次毕业设计的完成,获益颇多,受益匪浅,这必将为我今后的工作乃至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感谢哈尔滨石油学院教务处老师及电子阅览室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查阅资料空间,感谢土木工程系的各位领导为我们提供良好的上机学习设计的环境,感谢这四年教过我的所有老师。在这里我向给予过我热心帮助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