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0.00 KB
  • 2022-06-16 12:30:09 发布

第七章之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二.接受学习三.认知结构同化论 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讲解式教学的四个特点:1.要求师生之间有大量的相互作用。课上要求学生作出反映,抓住学生的注意。2.大量利用例证。例证包括图解或图画。3.它是演绎的,最一般的蕴含的概念最初呈现,然后从中引出特殊的概念。4.它是有序列的,材料的呈现有一定步子,这些步子中首先是先行组织者。对接受学习(讲解学习)的看法:接受学习近乎传统教学,更适合于课堂教学和实际学习,比发现学习更经济,更重要,在教抽象关系时可能更有效详情NEXT 布鲁纳与奥苏贝尔相同点主张人民通过把新的信息组织进编码系统进行学习不同点布鲁纳奥苏贝尔学习是通过发现而发生学习是通过接受而发生主张由特殊发现一般主张学习应该通过演绎的过程,即从对一般的理解到特殊返回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奥苏贝尔与布鲁纳关于学习的观点的异同:奥苏贝尔根据课堂学习中知识的来和学习过程的性质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奥苏贝尔提倡的是接受学习。在奥苏贝尔看来,发现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知识,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换言之,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然后便同接受学习一样,把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以便以后在一定场合下予以运用。因而发现学习适用于某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发现学习比较适用于儿童,以及年长学生学习新的学科或新材料的早期。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学习主要是要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同化。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没有多少可供利用的比较复杂和高级的抽象概念、术语以及可以同化的观念的抽象形式。详情 但发现学习并不见得如流行的看法所认为的那样一定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有时可能是机械的。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不用所涉及的原理原则,而只按记住问题类型、操作符号指示的程序来完成操作任务。事实上一切真知未必都需要自己发现,一个人完全靠自己独立的发现来学习知识既没有可能也没必要。人们学习的绝大部分知识是接受别人发现的真知灼见。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以定论形式呈现的知识,学习过程不需要学习者作任何独立的发现,教师不应幻想学生借自己的力量去发现各种原理,对学生来说,这些显而易见的原理也许是极不明显的,他们很难去独立发现它们。再说,学生学习的首要目标是掌握各门学科的内容,如果不花足够时间去掌握一门学科的内容,则不论怎样善于解决问题,仍解决不了涉及运用这些知识和主观条件各不相同,在课堂中强调发现学习显然是费力费时的方法。只有在学习任务困难,学习者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或虽然处于抽象阶段,但缺乏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时,才用这种发现学习的方法。 接受学习可能是机械学习,这自然是不足取的。但奥苏贝尔提倡的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在接受学习中,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缺点的方式被授予学习者的,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把呈现出来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先出来。这是一种主动接受获得知识的过程。奥苏贝尔认为,对学生来说,获得知识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这种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说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也就是说,把现成的定论形式的学习材料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结合在一起,建立起非任意的和实质的联系。奥苏贝尔之所以推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因为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和保持一要优越于机构的学习和保持。 奥苏贝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要点有三个:第一、判断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意义的学习,就要看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能否进行归类和具体化。衡量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有两个标准,一是学生要能够把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头脑中已有知识的系统化。二是学生在学习了知识以后,要能够将知识具体化。第二、在学生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所强调的是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一般性到特殊性这样一个原则,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这是一个演绎的过程。第三、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准备。奥苏贝尔强调学习中的准备性,其实质是认为学生进行学习是有条件的,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学生的学习就劳而无功,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进行有准备的学习。返回 认知结构同化论奥苏贝尔对认知结构的定义: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响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研究认知结构的目的:在于识别和控制影响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变量学生是否具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学习是否有意义起重要作用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新信息的习得高度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人类的意义学习是通过与认知结构中现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详述认知结构详情返回 奥苏贝尔是认知结构理论的具体化的实用化者。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他的认知结构同化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认知结构是学科知识的实质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组织,是由概括性、抽象性和包摄水平由高到低分化的概念和命题组成的层次系统。这种结果遵循不断分化和中和贯通的原则,形成一个按层次高低和纵横联系组织起来的金字塔结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具有各种组织特征,如可利用性、概括程度、分化程度、稳定性、清晰性以及同新才力哦啊的辨别程度等第。它们是影响知识学习和保持的重要认知结果变量。人类之所以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是因为学习者通过局部的定向关系判别和分类组合等认知操作活动,新知识和他原由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有关观念相互发生影响,使新旧意义产生了同化,从而形成进一步分化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理论的特点在于运用不同方式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认知发展,研究型课程正是从这里出发,提出了由学生“自主选题、自己探索、自由创造”的原则,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重视创造性学习,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着重强调了认知结构的地位,围绕着认知结构提出的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和创造学习等几种学习类型,为新旧知识是如何组织的提供了一条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自他之后,认知结构理论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为人们广泛理解。认知结构理论为研究型课程扎下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