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0 KB
  • 2022-06-16 12:15:14 发布

语文学科浅谈阅读的“三维”——以《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为例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语文论文之浅谈阅读的“三维”——以《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为例   ——以《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为例   南京市陶行知小学 韩国权   阅读是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来提取信息,丰富想象,开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在阅读中学生的理解感悟、欣赏评价的才能得到逐步提高。培养学生阅读才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标》总目的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才能,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构成良好的语感。”   笔者认为阅读好像一部三维电影一样,应呈立体形态,在阅读中,力度、厚度和温度确实是阅读的三维,要从这三方面向纵深开展,才能对学生的各种感官产生强烈震撼,构成属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开展。   一、三维之“力度”    力度确实是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才能。阅读才能是学生能够自主开展阅读的根底,是学生语文学习和终身学生必备的技能。有了阅读才能才能对学生阅读起到指引作用,才能让学生的后期学习效率得到充分保证。因而,在教学中,教者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才能为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进展感悟理解欣赏与评价,也包括认读和记诵。   出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悄悄推开门,只见里面四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在汉字组合中能勾勒出一幅幅画面,自由读,边读边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如何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四处是灰尘,说明特别脏,特别久没人居住。   生:我看到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说明特别潮湿,房屋破旧。   生:我看到中间的神像上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说明特别破,特别久没人清扫。     生:写了灰尘、青苔和蜘蛛网。   师:假设让你来写古寺的破败,你还能够写哪些事物?   生:破漏的屋顶   生:残破不堪的门窗   生:地上四处都是残花败柳。    生:有特别多词,如四处、长满和厚厚的。   师:去掉这些词,有什么不同效果?   生:表现得程度不够,体会不到破败的程度深。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到达不教。” “例子”的成效,为学生今后的自主阅读奠定了根底。   二、三维之“厚度”   厚度确实是以课文知识为辐射点,进展多方面多角度拓展,构成一张知识面。语文学习的过程确实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优秀的老师会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健全丰富和语文框架的安整,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就不是就书读书,就课文学课文。而且知识的合理拓展和补充,又是为了更好地协助学生学习文本。   师: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李时珍吃的苦只有这些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8-13节,找出有关语句。(生读课文划句子)   生:用砖块作为桌子   生:靠月光写材料    生:李时珍用嘴来区分鹅肠草和鸡肠草。   师:为什么你认为这个特别苦呢?   生:由于李时珍写了那么多的药,都要去品味才能区分,太累了。而且也特别危险,也许会有毒。   师:关于李时珍冒险尝药的事情,你还明白哪些?   生:(介绍李时珍品味曼陀罗的故事。)   师:同学们,晓行夜宿,饥餐渴饮只是生活上的辛苦,那冒着生命危险尝药才是更大的艰辛。让我们再来看一些材料出示   A、35岁(1553年)开场编写《本草纲目》,1588年成稿,历经27年。   B、参考了800多部书籍,    C、屡次离家外出调查,足迹普及大半个中国,听取了上万人的建议。   师:如今你对李时珍的苦又有了如何样的认识?   生:李时珍吃的苦真是太多了。   生:李时珍真是太了不起了。   师:李时珍说他们只要能修订好《本草纲目》,使万民得福,那吃点苦是值得的。那李时珍吃的苦终究值不值呢?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出示:   这本书共有52卷,搜集1892种药材,医方达11096种,插图1111个,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这本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师:如今,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课文的内容是有限的,学生关于人物的感知也是局限的。在适宜的时机补充拓展,有利于学生构成较为完好的知识,同时对人物的理解也更加深化。文中关于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所付出的辛劳只是一个缩影,学生并不能特别全方面特别深化地感遭到李时珍所付出的代价是何等之大,所吃的苦是何等之多。因而在教学中当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在冒险尝药时,适时全面补充李时珍吃的苦,用数字来说明,如此就由单一到立体,由片面到全面。再补充《本草纲目》的材料,体会到《本草纲目》所获得的成就,学生对李时珍所吃的苦与值之间就有了更深的感受。   三、三维之“温度”   温度确实是文字背后饱含的情感,是从表层走向深层,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纽带。学习语文确实是要从文字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中,去感受内在情感,去感同身受,去品味悲欢离合。   出示: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师:句中哪个动词让你的心灵有所触动?   生:啃。(圈画出啃)    师:假设让你换一个表示吃的词,你能够用哪些词?   生:吃、咬、嚼   师:为什么是啃,而不是吃、咬呢?   生:干粮特别硬。   师:同学们,啃的意思确实是一点点地往下咬。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李时珍是如何样啃干粮的?   生:他在特别用力的啃,每次只啃下一点点。   师:带着你的想象,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特别用力地读出“啃干粮”。   师:劳累了一天的李时珍,晚上就在那困难地啃干粮,如今你的心情是如何样的?    生:特别难受,他吃的实在是太简单了。   生:更加仰慕李时珍,他为了修订《本草纲目》,吃的苦实在是太多了。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感受理解赏析评价。文字中饱含的感情是在感受理解中获得,在鉴赏评价中体会,在心灵交错中升华。要从一个“啃”字读出李时珍的伟大质量,首先进展比拟,试着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在此推出用啃的缘故,然后是展开想象,由啃是一点点地咬,想象李时珍啃干粮的画面。最后是心灵的碰撞,工作这么劳累,晚餐如此简单,你的内心是如何样的。学生对啃的理解和感悟是层层深化,由单个的一个动词,读出了一幅画面,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读出了属于本人的美妙情感。   在力度、厚度和温度构成的三维阅读中,语文根本素养得到了提升,语言得到了丰富地积累,思维得到开展,品德涵养和审美情趣也得到提高。总之,在阅读中,学生会幸福成长着,不断厚实着,一路平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