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50 KB
- 2022-06-16 12:13:0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屈原列传【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感受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2、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3、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1、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2、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知识库存】1、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等。《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2.秦以后历史散文知识《史记》:西汉司马迁撰,纪传体,通史,内容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汉书》:东汉班固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后汉书》:南朝范晔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三国志》:西晋陈寿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天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为主编撰,编年体,通史,内容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前四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是旧时“二十四史”中头四部史书,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均高,所以合称“前四史”,为旧时读书人必读的史书。《资治通鉴》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也高,因非纪传体,没有列入“二十四史”。【整体把握】1、本文主旨是怎样的?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2、本文的结构思路如何?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缀以“太史公曰”,可以分为四部分。结构示意图:任——疏——黜——迁——投水 —— 身后影响 ——评价(1-3)(4—10)(11—12)(13)屈原一生的活动时间为线索3、关于史传“变体”。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
【课文疏通】一、字音辩识娴()熟惨怛()帝喾()濯()淖()渣滓()靳()尚啜()醨()温蠖()汨()罗二、学习分析1—3段,编写内容提纲1、难句解释:“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乎不与。”——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2、行文思路:提问: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提纲:因才能卓越重用写屈原初次被疏因上官进谗被疏远“谗”、“疏”、幽怨,统率全文纲领因忧愁幽思作《离骚》三、重点研读评价第三段1、难句解释:“人穷则反本,放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让学生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劳苦倦极”,课本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但”四字对举看,“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让学生明确: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让学生明确: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让学生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承卜“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让学生明确: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馆小人所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让学生明确:“自流‘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2、关于这段的思路:——让学生明确: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眼点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泪罗。第二课时【复习旧知】1、课文第一部分怀王怎样“甚任”屈原?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课文疏通】一、词义归纳:(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6)“复之秦”:之:动词,到。(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二、分析4—10段1、难句解释:“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让学生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蛰”,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让学生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让学生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被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诓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语,俗之一改也。”——让学生明确:“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州’。有人解释“放流”为“放浪”,从文字学角度看,尚欠根据。从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襄王即位时,这一次是流放在汉北,后文“顷襄王怒而迁之”
,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沉湘一带。按: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前人曾指出这是由于有“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发生错误)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万一的希望。“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让学生明确:“存君”的“存”,意为关怀;“反复”连用,意为挽转过来,“反复之”即挽转楚国的局面。下面的“然终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终于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话,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让学生明确:“圣君治国”,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2、行文思路: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必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细”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穿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泪罗。三、分析11—12段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作品中
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因此研读这一段要认真体会这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1、关于文意、难句的疏解:“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让学生明确:紧承上文,“江滨”是沅、湘一带的水滨;“被发行吟”,“被”,通“披”“颜色”,指面容、脸色,“形容”,指整个身影。按:“被发行吟”是一种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推淬”、“枯槁”,是一种近死的容色;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到充满悲剧气氛的境地,正因为这样,所以渔父见而问屈原“何故而至此”。“何故而至此”,就是怎么弄到这种地步的意思。“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让学生明确:“铺,读?,“食”的意思。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上句的“随流场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让学生明确:“沐”,指洗头;“浴”,指洗澡。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玷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让学生明确:“察察”、“汉汉”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子,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又安能以皓昭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让学生明确:“皓皓之白”,喻高洁的品格。这句是说:“又怎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尘垢污染呢?”“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让学生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
。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泪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泪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泪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让学生明确:“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2、行文思路:提问: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点拨: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第三课时【探究互动】1、课文第二部分(4到10段),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明确:几件大事: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这样写是因为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2、屈原的性格具有怎样的特征?明确:爱国、正直思想品德是屈原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 ),通过他的
“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精神上。3、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是什么?(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拓展训练】一、文学常识填空:1、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汉代把它们与其他作品一起编进《楚辞》。2、《屈原列传》一文记叙、、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的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二、给加点的字注音。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既绌()既咎()眷()顾被()发温蠖()憔()悴()哺()育啜()罹()难()三、解释句中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9、被发行吟泽畔()四、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1、明年:古义:今义:2、颜色:古义:今义:3、形容:古义:今义:4、从容辞令:古义:今义:5、设诡辩于怀王:古义:今义: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今义: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
4、平伐其功()5、王怒而疏屈平( )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7、可谓穷矣()8、其文约(),其辞微()9、惠王患()之10、大兴师( )伐秦11、臣请往如楚()12、奈何绝秦欢( )13、屈平既嫉之()14、人君无()愚、智15、王怒而迁之( )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 )皆祖( )屈原之从容辞令六、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1、厚币委质事楚( ) 2、其后楚日以削( )3、内惑于郑袖( ) 4、短屈原于顷襄王( )七、判断下列文言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5、求人可使报秦者( ) 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7、是以见放( )
八、解释下列实词的多种含义。1、害 A、争宠而心害其能()B、为陶谦所害()
C、除国之大害()D、不能害人()
2、疾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B、疾在腠理()
C、疾风知劲草()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E、吾疾贫富不均()
3、许A、而赵不许,曲在赵()B、时人莫之许也()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D、塞上长城空自许()
4、属A、亡国破家相随属()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司命之所属()D、屈平属草稿未定()
E、有宁越徐尚……之属()
5、疏A、王怒而疏屈原()B、梅以疏为美()
C、其于计之疏也()D、十三经注疏()
6、离A、“离骚”者,犹离忧也()B、约从离衡()
C、如有离违,宜别图之()D、多情自古伤离别()
7、迁A、王怒而迁之()B、再迁为太史令()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8、闻A、博闻强识()B、闻道有先后()C、闻寡人之耳()
9、审A、审问之,慎思之()B、审矣,何足怪乎()
C、审时度势()D、明日再审之()
10、望A、望桓侯而还走()B、欲望百姓亲附()
C、自幼有公辅之望()D、若望仆不相师()
11、过A、过宋将军而不见()B、求,无乃尔是过欤()
C、过犹不及()D、人谁无过()
12、与A、与之斗卮酒()B、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C、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D、蹇叔使子与师()九、指出下列虚词的含义。为:1、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3、竟为秦所灭( ) 4、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6、为其不可得而法( ) 7、闻秦王善为秦声( ) 8、我为赵将
( ) 9、为刎颈之交( ) 以: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2、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3、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4、以啮人,无御之者( )5、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7、其后楚日以削( )8、传以示美人( )9、皆以美于徐公( )乃:1、乃令张仪佯云秦( ) 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 3、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4、今君乃亡赵走燕( )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焉:1、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姜氏欲之,焉辟害( )4、而惴惴焉摩玩不已( )5、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
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十、阅读下列课文文段,完成后面练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1、加点词意思说明正确的一项是()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④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2.下列加点词与今义无区别的一项是()
A.颜色憔悴B.形容枯槁C.明年,割汉中地以求和D.君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3.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A.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地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处世态度。B.赞扬了屈原保持高尚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楚国统治集团的愤慨。C.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小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所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D.肯定了屈原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4.翻译下列句子。①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5.选出对文段解说不恰当的一项()A选文以屈原的话与渔父的话作对比,突出了屈原的高风亮节。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坚贞。C.屈原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的爱国和正道直行这两大特征。十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望,且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盂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工律,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行:长辈B.私候胜曰候:拜访C.恐前语发发:泄露D.虞常果引张胜引:带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汉亦留之以相当作《师说》以贻之B.因厚赂单于相如因持璧却立C.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公为我献之D.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则或咎其欲出者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B.素与张胜相知C.数通使相窥望D.汉亦留之以相当4.能表现苏武坚贞不屈的一组是()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②见犯乃死,重负国③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④引佩刀自刺⑤武气绝,半日复息⑥单于壮其节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答案:一、1、平原离骚2、议论抒情二、属(zhǔ)草稿惨怛(dá)帝喾(kù)靡不毕见(mǐ)濯(zhuó)淖(nào)蝉蜕(chántuì)滋垢(zīgòu)浊秽(zhuóhuì)皭(jiào)然泥而不滓(zī)既绌(chù)既咎(jiù)眷(juàn)顾被(pī)发温蠖(huò)憔(qiáo)悴(cuì)哺(bǔ)育啜(chuò)罹(lí)难(nàn)三、1、离—罹:遭受;2、反—返:返回;3、见—现:显现;4、指—旨:旨意;5、濯—浊:污浊;6、绌—黜:罢免;7、从—纵:合纵;8、内—纳:接纳;9、被—
披:披散。四、1、当时的第二年;未来的一年。2、脸色;物体表面的色彩;3、形体容貌;用词语区描绘;4、言语举动适度得体。5、骗人的假话;讲歪理为自己辩护。6、返回恢复;再三。五、1、熟悉;2、嫉妒;3、写作;4、自夸;5、疏远;6、恨;7、处境困难;8、简约;含蓄。9、担心;10、发动;11、往、到;12、断绝;13、恨、14、无论;15、放逐;16、一类人;17、仿效、学习。六、1、侍奉;2、一天天;3、在朝内;4、诋毁。七、1、判断句;2、3、7被动句;4、5定语后置句;6、状语后置句。八、1、嫉妒;迫害;祸害;加害。2、恨;病;速度快的;痛心;恨。3、答应;赞许;地方;比。4、跟着;嘱托;掌管;写作;类。5、疏远;稀疏;疏漏;一种文体。6、遭受;离散;背离;分离。7、放逐;升官;降官;消灭。8、见闻;听闻;使…听到。9、仔细;慎重;审察;审问。10、看到、希望、名望、希望。11、拜访;过错;超过;过错。12、给;同;与…结交;参与。九、为:做;呢;被;成为;替;因为;弹奏;担任;成为。以:来;用;把;如果;因为;因为;地;把;认为。乃:于是;于是;才;就;是;于是;竟然;竟然。焉:无义;无义;怎么;然;何;于之;于之;于之。十、1、A(①②句的“而”都是连词,表示相承关系,可不译。③句的“以”作介词“因”,④句作助词,与“而”相同,无实义)2、D(A项“颜色”作“脸色”B“形容”指“身形容貌”C项“明年”指“第二年”。)3、B4、①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②谁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去蒙受世俗的污浊呢?5、D(错在“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十一、1.D(应做“招供”讲。)2.B(A项做“用来”讲;B项上句做“趁便”,下句做“于是”讲;C项做“替”讲;D项做“这”讲。)3.C(A项古义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为“妻子的父亲”;B项古义为“有交情”,今义为“相互了解”;C项为“互通使者”;D项古义为“互相抵数”,今义为“相等”。4.B(①句讲汉帝派他出使,⑤句写苏武被人救治,苏醒过来,⑥句是单于对苏武敬佩的表现。)5.A(B项不是张胜唆使;C项卫律没有归汉之心;D项文中没有张胜投降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