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2022-06-16 12:13:03 发布

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3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第3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学要点]学习课文最后两段。[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学习课文最后两段。1.点名学生朗读课文。 2.难句解释。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让学生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泪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泪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泪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让学生明确:“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3.行文思路 提问: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点拨: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 三.研读与渔父的对话该段。 1.教师提示: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因此研读这一段要紧紧扣住两个问题:(1)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2)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样形象化了的? 2.文意、难句的疏解。 ----“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慌粹,形容枯槁。” 明确:紧承上文,“江滨”是沅、湘一带的水滨;“被发行吟”,“被”,通“披”“颜色”,指面容、脸色,“形容”,指整个身影。按:“被发行吟”是一种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推淬”、“枯槁”,是一种近死的容色;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到充满悲剧气氛的境地,正因为这样,所以渔父见而问屈原“何故而至此”。“何故而至此”,就是怎么弄到这种地步的意思。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醴?” 明确:“铺,读?,“食”的意思。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上句的“随流场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明确:“沐”,指洗头;“浴”,指洗澡。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玷污。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明确:“察察”、“汉汉”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子,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 ----“又安能以皓昭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明确:“皓皓之白”,喻高洁的品格。这句是说:“又怎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尘垢污染呢?” 3.行文思路。问题:(1)本段与全文的脉络关系怎样?(2)回答“导语引路”所提的两个问题,说说本段内部的脉络和写法。板书:               从全文   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               脉络看 远接评介《离骚》中“志洁行廉” 与渔父的对话 从段内  回答(一):生不容于世     用譬喻使              脉络看  回答(二):死要坚持节操  议论形象化 四.对三处议论进行小结。 提示:请大家回顾三处议论,回答下面的一组问题: (1)三处议论,彼此间的关系怎样?是否带有回环往复的特点? (2)三处议论,分别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 (3)三处议论,在笔调上有何共同特点?      点拨性小结:第一处带有总纲性质,后两处带有分论性质,后两处与第一处有回环往复的关系,这种回环往复,前人又叫“回挽法”。议论的方法,第一处是述评法,第二处是寓议于叙和抒感相结合;第三处也是寓议于叙,但用的是引譬说理的方法。三处议论,运笔虽不相同,但都带有咏叹的笔调。回环往复的回挽法,加上议论方法的丰富多彩的充满感情的咏叹笔调,就使全文具有《离骚》的文情笔意,《离骚》的文情笔意正具有如上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