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人格美 7页

  • 47.00 KB
  • 2022-06-16 12:11:29 发布

论屈原的人格美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论屈原的人格美武学锋(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04级汉本1班)摘要:屈原是我国第一位借助诗的形式陈述其人格美的艺术家。他一生在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执着追求政治理想,毫不妥协的进行斗争,热爱和忠于祖国等方面表现了一种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捍卫人类尊严的人格意识。屈原的人格精神的构建及积累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关键词:屈原;崇高美;峻洁美;完美;清高美;象征美;悲壮美对于屈原的人格,在历史上曾有不同的评价。有赞美他的如: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论屈原说:“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引用了这段话。后来,王逸也赞颂屈原说:“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1]王国维则说:“其人格亦自足千古”[2]。也有批评他的如:班固在《离骚序》里表示异议,他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絮狂狷景行之士。”颜之推也说:“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3]孟郊也说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这些说法,褒贬不同,但都有较大的片面性。刘安的思想接近老子,旨在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在他的笔下,屈原成了一个超然于世俗的高士。班固和王逸用儒家的道德标准衡量屈原,班固认为他不合乎中庸之道,只能算是狂狷之士;王逸认为他质性忠贞清洁,可以称得上绝世超伦。他们的观点不同,评价也不一样,但都没有对屈原的人格作出全面恰当的说明。本文将屈原的人格美忠实的描绘出来,恳望屈原的光辉人格在今天能帮助人们向着美的境界飞腾。人格美是一种生命的理想境界,它值得人类当作生命的目标去追求,它象征着一个共同体在一个时代的基本信念。象孔孟、老庄、屈原都是理想人格的代表。屈原把整个生命都溶入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当中,他追求崇高的政治,与邪恶势力展开斗争,追求服饰完美,清高的人格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这些追求都不能如愿,他最终选择了已死报国。董楚平《从屈原之死谈到他的爱国、人格、气质》认为,坚持人格的完美是屈原自沉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追求——崇高美 ..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所以《离骚》起笔不久就指出了楚国前途的危险:“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希望楚王能够离开幽昧的小路而跟他走上国治民强的大道。因为屈原不但是一位诗人,而且更是一位政治家。他的政治理想包括两个方面:对内,他主张“美政”,即举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政治,实行德政,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他主张合纵抗秦,而以德政统一中国。为实现崇高的政治理想,他开始在这条道理上日夜奔波,不辞辛劳,诗中他写到: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美国思想家埃里希•费罗姆曾说:“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毋宁说是一种分布于整个人格中的性格特征。”[4]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屈原一旦认定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美。 二、与邪恶势力斗争——峻洁美 战国末期,楚国黑暗腐败,贤者遭斥,奸臣横行,这就给屈原的政治道路罩上了灰色。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屈原)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嫉贤妒能,楚王是非不分,这就断绝了屈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道路。后来,楚怀王的继承人顷襄王听信令尹子兰等人的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更偏远的地区。屈原处在奸党的围攻之中,八面受敌,势单力薄,处境十分艰难。但他并没有低头屈服,而是用诗歌向奸党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他在《离骚》中这样勾画他们:“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面对众恶,诗人勇敢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列举历史上的昏君,并指出其可悲的下场:“(浇)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他总结了一条历史教训:“固乱流其鲜终兮”,以此警告统治者。诗人还热情地歌颂了历史上的明君,“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苛得用此下土”。一抑一扬,表明了诗人的鲜明态度,展示了与奸党斗争的决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峻洁的人格追求。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说:“愤怒出诗人”。孔子主张“诗可以怨”[5]。富有顽强斗争精神的屈原则响亮提出“发愤以抒情”(《惜诵》)”。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对屈原的文学观进行了阐释。他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文学观,直接来自于当时社会黑暗势力的重压,是“至于不得已而后发愤以抒其情”[6]。屈原曾身兼内政外交重任,励精图治,渴望改革,渴望国富民强。但是,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以致一再遭受流放之苦,这使屈原内心深处郁结着强烈的愤嫉之情,这种感情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以火山爆发之势喷薄而出。诗人上指苍天,下瞰大地,纵横驰骋。咏香草鲜花以颂君子,斥恶草臭叶以责小人。他还把矛头直指楚王。卖国贼、专权者、嫉妒者、诽谤者,统统成了他笔下鞭挞的对象。勇敢地与恶势力斗争,就是对人格尊严的捍卫;屈原不仅以杰出的作品向黑暗势力展开斗争,而且是如此英勇顽强,其人格美如日月,光照天下。 三、服饰追求——完美 屈原是一个非常注重仪表修饰的诗人,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写到自己的服饰,他采用各种香花芳草做成衣裳和佩饰,表现了他对人格完美的执着追求。在《离骚》中写到:擥根木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矣,苟余情其信芳。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对服饰的追求从幼年就开始,并且一直兴趣不减,他在《涉江》中写到;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屈原和奸党小人的服饰追求是不同的,奸党小人也追求服饰美,他们是: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锃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可见,奸党小人是以丑为美的。屈原对美的追求标准与奸党的标准是方枘圆凿。对美的追求不同,体现了人格的不同。“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屈原的高尚与奸党小人的卑鄙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尽管屈原抱石沉沙,葬身江流,但其伟大人格光照千秋,万代景仰;奸党小人一时横行天下,却永遭后人唾弃。这就是人民的审判。服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从人们对服装的选择,可以窥测到他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的底蕴。”屈原对服饰的追求正表现了其对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在屈原看来人格的完美需要许多方面的努力,而外美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诸内必形其外,这样可以将一个人身上的各种美好品德显现出来,达到完美的境界。屈原生活在一个浓黑的社会里,高雅的服饰,烘托着他那高洁的气质和杰出的风貌,宛如一朵圣洁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又好像一棵挺拔刚劲的松柏,遭风雨而不折。屈原就是美的化身,就是人格完美的真实体现。从美学的意义上讲,屈原的仪表美是人类审美心理某种共性的显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四、知识分子的万年楷模——清高美 “清高”一词,本义是清洁高尚,不慕荣利。此词最早出自王逸的《楚辞章句》。王逸说:“凡百君子,莫不慕其(屈原)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志焉”。后来杜甫在《咏怀古迹》(五)中说:“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可见,“清高”最早是用来评价屈原人格的,后专用来赞扬那些志趣高尚的伟人,是一个褒义词。屈原的清高思想在《离骚》中表现得很突出。如: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在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从以上诗歌可以看出,屈原的清高思想包含以下三点(1)崇高的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2)对荣华富贵的蔑视;(3)对世俗观念的鄙弃。屈原清高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基础。屈原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泯灭个性的社会,谁要想在仕途上站稳脚跟,必须放弃高尚的人格。诗人的悲剧就在于他想在坚持高尚人格的同时获得政治上的成功,他宁死也不愿意把自己从高尚降为卑污,结果只能是“抱香而死”。因此,黑暗的社会现实是产生清高思想的土壤。屈原的“独醒”、“独清”反衬出周围环境的险恶污浊。屈原的清高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代的知识分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都是对这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清高成为封建社会中反抗邪恶的武器,维护人格的盾牌,虽然它会导致消极。当然,屈原的清高与庄子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清代钱澄之把屈、庄相提并论,说“庄屈无二道”,[7]实是一大误解。屈原的清高思想是建立在坚持正义、爱国爱民的基础之上的,既包含着浓厚的忧患意识,又包含着与邪恶势力进行抗争的精神,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的。他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然遭受坎坷历尽蹭蹬,却对人生表现出极大的热爱。庄子则主张生不如死、逃避矛盾,追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生活,其人生态度是消极遁世的。二者相比,泾渭分明。至于后世一些人,借清高之名,或独善以明哲保身,或隐逸以沽名钓誉,或啸吟以孤芳自赏,像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中所讽刺的那种“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的假清高之士,只能令人作呕,其人格与屈原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五、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象征美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在写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张德纯说:“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当时的楚国,君昏臣奸,政治黑暗。屈原遭嫉受压,只能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美好的追求。诗人种植了大片的香草。“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其目的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刘献廷在《离骚经讲录》[8].. .中说:“当屈子立志之日,岂为独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而已哉?欲使香泽遍薰天下,与天下之人共处于芝兰之室也。”屈原欲使多数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群体意识。“尚正直则是促进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9]可悲的是,这些经过诗人费尽心血培植的香草,经不住淫风恶雨的侵袭而竞相变节变质。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但是,诗人并不随波逐流,而是立志不变。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前人大多认为美女代指明君贤臣。王逸说:“女以喻臣。”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10]我认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屈原想寻求一个与自己一样既有美好之心灵又有动人之仪表的人,来共同鼓励。然而找来找去,总不能如愿。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屈原的人格美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渗透并表现在诗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上。通过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诗人的人格立体化了。屈原的人格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灵的伟大,然后我们才倍觉其美,他的追求、爱好无不打上美的烙印。 六、以死报国——悲壮美 《史记•屈原列传》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在《离骚》中,也能找出许多诗句说明他早就做好了死的准备。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在“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楚国,摆在屈原面前有三条路:一是同流合污;二是远走他国;三是以死报国。第一条路屈原是绝对不走的。第二条路是可行的。司马迁说:“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反复考虑过,别人也劝他走这条路。但是,强烈的爱国之情终于使他选择了第三条路。《离骚》字里行间就流露出以死报国的决心。屈原的死,主要是因为“美政”理想不能实现,楚国毫无希望。秦兵入侵,都城失陷,屈原只有选择和楚国共存亡。 .. .结论:屈原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屈原的人格美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屈原以天下为己任,一旦认准目标,便勇往直前,这是他人格美的真正体现。指导老师:韦爱萍【参考文献】[1]王逸.《楚辞章句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2]王国维.《静安文集》[C].辽宁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页[3]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2页[4]艾里希·弗洛姆(美).《爱的艺术》[M].京华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5]孔子.《论语•阳货》[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版,第324页[6]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32页[7]钱澄之.《庄屈合诂·唐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53页[8]刘献廷.《屈原研究论文集》[C].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9]爱克曼(德).《歌德谈话录》[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6年第654页[10]游国恩.《〈离骚〉纂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765页                OntheQuYuan"spersonalityU.S.  WeinanTeachersCollege,theChinese04-1classWUXueFeng Abstract:        Qu Keywords:QuYuan;noblebeauty;Jun-jietheUnitedStates;perfect;qingGAOUnitedStates;symboloftheUnitedStates;tragi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