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87 KB
  • 2022-06-16 12:02:39 发布

(省公开课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 诺贝尔 》第2课时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1 诺贝尔第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领悟诺贝尔伟大的人格魅力。[ 3.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能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体会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与痛苦,但毫不气馁,绝不放弃,直至成功的精神。 2.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伟大的人格魅力。 【难点】 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能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方法一 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诺贝尔。写完名字后,请大家轻轻地、满怀尊敬地念这个名字。 2.看一看关于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视频录像。 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诺贝尔奖是一份荣耀;是世界性最高级别的盛会;是科学巅峰上的明珠。 3.师:是呀,如此让世人瞩目的盛会,如此高的奖项,为什么要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诺贝尔。 [设计意图] 首先利用各种教学设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电脑上关于诺贝尔奖的颁奖视频,再加上老师深情并茂的介绍,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教师紧紧地抓住了思考兴趣。方法二揭题导入,激发情感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诺贝尔》这一课。 2.提到诺贝尔,我们就会想到一个举世闻名的奖项——诺贝尔奖。 课文一开始就介绍了诺贝尔奖。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世界性盛会) 3.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又将拉开帷幕,想不想预先看看诺贝尔奖杯,感受一下典礼盛况? 颁奖典礼是一次盛大的晚会,参加的众多嘉宾中有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瑞典的国王、王后。参加典礼的人们必须穿正规的礼服,典礼使用的花朵全部是从意大利——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过来的。 觉得这个典礼怎么样? 这么隆重的典礼跟一个人联系起来,谁?——诺贝尔(齐读课题)。  人们为什么这么隆重地举行颁奖典礼呢?(纪念诺贝尔) 4.诺贝尔有哪些成就,值得人们这样隆重地纪念他呢?我想听听大家读了课文之后的看法。 [设计意图] 上堂课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又一次提及诺贝尔奖,观看颁奖仪式,目的在复习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诺贝尔,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一、回顾复习,走进生命的乐章 1.根据前面学习的内容完成填空。 诺贝尔,   (国籍)化学家,    年 月 日生于斯德哥尔摩,    (时间)在意大利去世。他一生在  和  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   。他先后发明了  炸药和  炸药。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                            。 ] 2.指生完成。 [设计意图] 通过完成填空,学生对诺贝尔本人有了大体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二、精读课文,感悟人物 (一)读悟第一、二自然段,认识诺贝尔。 1.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诺贝尔奖有什么特殊性? 2.学生交流,汇报:(1)时间不变。(2)地点不变。(3)规模宏大。 3.你从诺贝尔奖的特殊性体会到什么?引导理解“盛大”,指导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4.体会设问句的妙处。  (1)学生画出第二自然段中的两个问句,比较: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明确这是两个设问句。 (2)师小结:这样写的好处——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 通过对“盛大”一词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感悟诺贝尔奖的重要性及在世界范围的地位,进而对设立诺贝尔奖的诺贝尔有一个重要的认识,便于学生把握诺贝尔的精神品质。对设问句进行有关的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修辞水平。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 (二)品读第三~九自然段,走近诺贝尔。 1.默读课文第三~九自然段,思考: (1)具体说说他分别发明了什么炸药。 (2)诺贝尔为什么要发明炸药呢?请你到文中找一找。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后交流。 (1)师引导用“先”“接着”“最后”回答。 预设:诺贝尔先发明爆炸油,接着发明黄色炸药和雷管,最后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2)你能不能用“为了什么,他要发明炸药”这样的句式概括地说一说呢? 预设:为了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他发明了炸药。 3.诺贝尔小小年纪就知道关心劳动者,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动机是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与同情,他是这么说的:“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1)学生齐读。 (大声地读一读,读出他的心声。他要为谁发挥自己的作用?再来一遍,读——) (2)师小结。  (读了这句话我们知道了,他发明炸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为了科学) 4.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默读第三~九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生开始边读边画边写。(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画是我们读文章的一种好的方法)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实践就是“读书”。这儿抓住“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目标,留足时间让学生静品默思,让语文教学的根深深地扎在文本语言中,通过组织学生与文本不断地对话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在文本的字字、词词、句句中穿行的过程。 5.学生汇报: 预设一:“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诺贝尔不畏危险、坚忍不拔。 ①师相机点拨:虽然在这次实验中他失去弟弟,父亲也炸成了残废,但诺贝尔仍然坚持要做下去,这就是坚忍不拔。 ②板书:坚忍不拔。 ③是什么原因让诺贝尔在付出家破人亡的代价后依然毫不气馁? 那是因为他的心中装着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大声读(“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预设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诺贝尔是一个不怕失败的人。 ①师相机点拨: 从“四个年头”你知道了什么?  从“几百次”你又读出了什么? 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常人难以忍受,然而,诺贝尔却坚持了下去,这就是——毫不气馁。 ②板书:毫不气馁。 ③1867年的秋天,诺贝尔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从“终于”一词,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炸药发明成功的不容易。读出了发明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 ④谁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师评价) 预设三: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①师相机点拨: 他为了实验已经不顾自己的安危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②板书:舍生忘死。 ③两个“近了”,三个感叹号,你读出了什么?(害怕、紧张、激动、危险近了、成功近了) ④此时此刻,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他的心为何“怦怦直跳”?“仍然盯着”说明什么? 师:此时此刻他把危险、死亡都抛在了脑后,真是——指板书:为了人类,为了科学——舍生忘死呀!诺贝尔的这种不怕失败、坚忍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 预设四:“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诺贝尔是一个为了理想与成功舍生忘死的人。 ①师相机板书:舍生忘死。  ②朗读比较分析: (出示:A.课文第九自然段内容;B.突然,一个人走出浓烟。他,就是诺贝尔) ③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质疑:哪句好? 预设:原文好,“满身鲜血”表明危险大。 原文好。“冲”“成功了!成功了!”写出了诺贝尔因为成功而兴奋的心情,而后者没有这种效果。 ④小结: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细节描写,它能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要好好学习这种写法,在作文中使用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 在此环节,先让学生浏览课文,了解炸药发明的三个过程,理清作者的表达顺序。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这部分,教师有收有放,通过预设的环节,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主要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品读去感悟。教师做了必要的延伸,能更好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再次朗读进一步升华感情。历经一次实验性爆炸,发明了威力更大的炸药是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需要深刻挖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三)学习第十自然段,感受诺贝尔的精神。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就是在他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他还不忘为世界留下宝贵的遗产——诺贝尔奖。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诺贝尔奖吧。 1.多媒体出示第十自然段的内容。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2.自由读。  3.指名介绍诺贝尔奖。 4.出示诺贝尔的遗嘱:PPT出示: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换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惟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5.听了他的遗嘱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引导: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物质奖励,更是在传承着诺贝尔的伟大精神,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他生前付出了什么?一生未婚,没有子女,失去弟弟,父亲残废,可以说是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死后又将自己的财产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谈感受。(理想崇高,热爱科学,无私奉献。) 板书:无私奉献。 [设计意图] 设立诺贝尔奖是诺贝尔精神的再次体现,了解了这部分叙述的内容后,延伸了关于遗嘱的课外材料,指导朗读,突破难点,使学生更深入领会人物的思想境界。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一)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1.通过学习本文你知道作者为了表现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重点选取了哪些事例?(第八、九自然段具体描述一次实验性的大爆炸;第十自然段设立了诺贝尔奖) 2.这就是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今后我们在写作文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3.谁能有声有色地读读课文第八~十自然段。(指名读——仿读) [设计意图]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感受诺贝尔精神的同时,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表达方法,为学生今后习作奠定基础。 (二)小练笔。 今天,我们拜访了诺贝尔,相信同学们都对诺贝尔先生有了了解,请大家根据本课材料为他写一个小传。 1.提示:写小传的要求:国家、身份、出生时间、逝世时间。 (引导回顾诺贝尔一生功绩,重点回顾发明炸药的三个阶段)  2.学生动笔写小传。五分钟后纷纷举手。 3.请同学们停下笔,没有完成的课后再写,请看老师用简笔画出的诺贝尔先生的墓碑。(诺贝尔 1833.10——1896.12) 师强调:诺贝尔先生一生没有照过相,他的墓碑上也没有写下他的功绩,但同学们已经为我们的诺贝尔先生补上了小传。下面就请一位同学将自己写的小传贴在诺贝尔的墓碑上,并深情地读出来。 4.刚才这位同学读得真感人。下面请大家都拿起自己写的小传,饱含情感地将它读出来。 学生自读。 [设计意图] 练写小传,为让学生拓展思维,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完善人物形象的一个途径。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小传,以及写作的要求。学生练习写作后进行必要的评议修改,力求扎实地进行这样的训练。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 出示诺贝尔遗言:PPT出示: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 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镑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师: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诺贝尔都在践行着自己伟大的理想。让我们重温他的理想——齐读:“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师:让我们永远牢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让我们一起记住他的名字——诺贝尔!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出示诺贝尔遗言,便于学生从文本之外了解把握诺贝尔的精神品质,加深学生对诺贝尔无私奉献精神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对诺贝尔的认识更加立体、全面和丰满。作业1 完成教材第118页第3、4题。作业2一、用“  ”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机械(xiè jiè)    诺言(nuò ruò)盛会(shèn shèng)  气馁(něi lěi)摩擦(mú mó)  隧道(suì shuì)二、读句子,填入合适的动词。1.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  )石头。2.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  )开,该有多好!3.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  )出来。4.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  )出浓烟。5.临终时,他(  )下遗嘱,把房子留给儿子。 三、根据事情的经过重新排列下面的句子顺序。(  )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发明液体炸药。(  )发明引爆装置——雷管。(  )制造黄色炸药。四、课外阅读。“科学怪人” 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常常被人们称为“科学怪人”。说他怪,也确实有点怪。 英国人的衣着一般是比较考究的,而开文迪许却总是穿着过时的服装。他的衣服很少有一件是纽(niǔ)扣齐全的。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客厅被他改为实验室,楼上卧室的床边堆满了仪器。开文迪许的主要家当就是图书和仪器。 开文迪许十分珍爱图书。他的藏书很多,别人向他借书要办借书手续,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个手续。他的书从哪里拿来,以后还要放回到哪里去。 开文迪许非常珍惜时间,不喜欢那些慕名来访的人打扰他的研究工作。别人来访问时,他常常是一言不发,还在思索着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呢。迫不得已,他才应付一两句,声音尖锐而急促,似乎想尽快地把话说完。客人走时,他刚送到门口,就飞似地奔回实验室。诸如此类关于开文迪许的怪事多得说也说不完。 其实,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他不过是不愿意把心思用在生活琐(suǒ)事上罢了。开文迪许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他死后,人们找到他的许多遗著,发现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确实(   ) 考究(   ) 思索(   )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慕名:                               迫不得已: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1)开文迪许的“怪”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       、      、      。 (2)其实,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他这样做是                           4.这篇文章的题目“科学怪人”为什么要加引号?                                                              【参考答案】一、xiè nuò shèng něi mó suì二、1.砸 2.劈 3.涌 4.冲 5.立三、4 1 3 2四、1.的确 讲究 思考 2.仰慕某个人的名气。 被逼无奈,没有办法。 3.(1)穿着怪 家里布置怪 珍惜图书 珍惜时间 (2)不愿意把心思用在生活琐事上罢了。开文迪许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 4. 这里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说开文迪许怪,其实,他并不怪,他不过是不愿意把心思用在生活琐事上,开文迪许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21、诺贝尔诺贝尔颁奖时间、地点——世界盛会发明炸药造福人类坚忍不拔毫不气馁设立诺贝尔奖舍生忘死无私奉献 1.本文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重点清晰,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抓住第六、七、八、九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朗读、感悟诺贝尔的永不满足、追求不止的精神,尤其是第八、九自然段对动作、心理、语言等的描写,可以说是对诺贝尔的一个特写,人物形象更加清晰。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满身鲜血”“冲出”“高举双手”“呼喊着”等词句中体会诺贝尔全身心投入到发明创造中去,不顾个人生死的奉献精神,感悟诺贝尔对于实验投入之深。 2.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教学除了要培养他们听、说、读、悟的能力外,还要找好读写结合点。像课后“为诺贝尔写一百多字的小传”就是一个很好的读写结合点。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来字的小传,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堂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一定要把学生的答案引到预设答案上呢!完全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去进行教学,所以一定要课前研究教材,反复设计不同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方方面面,以不变应万变。 写小传部分,再多花一点儿时间。学生第一次接触小传,不能苛求学生写得尽善尽美,只要学生能够把主要内容写出来,做到意思清楚、内容连贯即可。 3.请将本课第八至第十自然段有声有色地读一读。 〔名师来指导〕 第八自然段,开始用较快的语速、紧张的语气读出诺贝尔不顾个人生死的忘我精神,最后用惋惜、悲痛的语调读人们的话。第九自然段,用高亢、喜悦的语调读诺贝尔的话,表现出诺贝尔欣喜若狂的神态。第十自然段,语速宜平缓,读出对诺贝尔敬佩的感情。 4.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答案大家找〕 诺贝尔,生于1833年10月21日,死于1896年12月10日,瑞典人,世界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1.诺贝尔简介 诺贝尔(1833-1896),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他的一生中有许多发明,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炸药。这项发明使他获得了“炸药大王”的称号,并使他成为百万富翁。在他的遗嘱中,他利用他的巨额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均以他的名字命名。 2.华人与诺贝尔奖 自1901年颁发以来,目前为止共有11位华人获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锟、莫言、屠呦呦。其中,莫言和屠呦呦是中国国籍的获奖华人。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0年,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8年,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9年,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