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00 KB
- 2022-06-16 14:05:3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幼儿故事教学中有效提问之初探 【摘要】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故事教学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激素,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可以使儿童获得比平时更多更丰富的正确词汇。 【关键词】幼儿;故事教学;提问法 【中图分类号】G61.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故事教学既简单又深奥,如何让故事教学展现更大的教育魅力?这是一个值得众多幼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幼儿故事教学的意义 首先,故事可说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对于幼儿,没有再比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个无所知的世界。”为了使儿童认识世界,最好的手段就是讲故事。 其次,故事是增强儿童记忆的添加剂。儿童记忆多以无意记忆为主,他们既不能给自己提出记忆的任务,亦很难记住成人吩咐的任务。但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内容却让儿童记忆深刻,因为这些故事内容大多能与儿童日常生活和游戏联系起来,使儿童的无意记忆发挥了最佳效能。5
第三,故事是儿童想象力的源泉。列宁说:儿童的本性是爱听美妙的童话故事,任何童话故事中都有它现实的成份。儿童听故事时,除了通过讲述者的语言和表情来了解一些内容外,其余的内容(如故事中的地点、人物、事件等)全靠自己去想象了。经过想象,儿童又渴望知道新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通过想象去再造故事中的具体情境,如此循回往复,创造力在孩子心中开始萌芽。 二、幼儿故事教学中的有效设问法 在幼儿故事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怎样的提问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呢?答案是设问法。设问即有问有答,提问启发了幼儿思考,回答又真正让幼儿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一)幼儿故事教学中设问法的种类 1、回忆性设问。这种设问的目的是指导幼儿回忆。有时是回忆故事的要点,如题目、角色;有时是回忆故事的具体描述,如故事中的角色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时是回忆情节线索,如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等。由于回忆性设问是复习性的,易使幼儿感到乏味,因此要在趣味性上下功夫,克服模式化的弊病,调动幼儿答问的积极性,让幼儿乐于答问。 2、分析性设问。这种设问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领悟故事的主题思想。如“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这样?你是怎么知道的?”等等。5
分析性设问也是故事教学中普遍运用的,这种设问既要符合故事的特点,又要符合幼儿的认知和接受特点,不能在准确性和深刻性上过分强求。对于幼儿来说,并非所有的故事都一定要说出道理来,尤其是一些欣赏性的故事应着重让幼儿欣赏、品味,过多地说教反而会影响幼儿听故事的兴致,使他们忽略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3、体验性设问。这种设问能够引导幼儿表达对作品的体验。如“喜欢故事里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等。体验性设问是依据故事的内容而定的,一般适用于情感色彩较浓或是非分明的故事。 4、联系性设问。这是由此及彼(即由故事内容联系到实际生活)的设问,多用于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设问是联系幼儿自身实际的,如“故事里的××是这样做的,我们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呢”。此种设问要考虑到故事的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生活,是否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不要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一定要在幼儿有感受、有体验的情况下运用。 5、创造性设问。这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发散性思维的设问,大多是由故事内扩散到故事外的发挥。有时讲到故事的某些关键处暂停讲述,向幼儿提出想象的要求:“想一想,这会怎么样呢?”待幼儿猜一猜、议一议之后,再接着往下讲。这样既能吸引幼儿,又能促使幼儿动脑。有时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幼儿就故事的情节进行改编或创编。如讲述《蚂蚁飞上天》之后,可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改编:“你认为还有谁能帮助小蚂蚁飞上天?它会用什么办法帮小蚂蚁飞上天?”等。 (二)设问法的有效运用 1、角色扮演式设问法。设问一般是第三人称口吻的,而角色设问则是第一人称(即故事中的角色)口吻的。如讲了《小兔乖乖》后,教师以兔妈妈的身份提问:“5
我的兔宝宝,妈妈回家敲门时要怎样唱,宝宝们才会给我开门?”这种提问对幼儿有特殊的吸引力,因为幼儿在听故事时很容易产生移情,以角色身份设问,会使幼儿十分容易地进入故事的情境和氛围之中。 2、提示性设问法。教师先讲述故事的有关片断,再就此设问,引导幼儿回忆。有时是正面提示故事的片断内容,再让幼儿回忆。例如先说一段故事中某角色的独白或对白,再问幼儿“这是谁说的?说了以后怎样了”;此种设问有猜测、有回忆、有判断,能激发幼儿答问的积极性,适用于片断的回忆性设问。 3、铺垫性设问法。此种设问通常在讲故事前进行,它是为正式讲故事做铺垫的。例如讲《下雨的时候》之前,让幼儿议一议“下雨的时候你是怎样避雨的?”接着再转入故事:“没有雨伞,小兔子是怎样避雨的呢?”让幼儿陈述自己的体验后再开始讲故事。这有利于幼儿对故事的深入体验和感受,这种设问必定会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4、悬念性设问法。一般的设问是有问必答,而悬念设同却是问而不必立即作答。当讲到某关键处或转折处,为引起幼儿的悬念,可插入“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去会怎么样呢”等设问,问完后可稍作停顿或让幼儿议论一番,引起幼儿急待知道下文的悬念时再继续讲述。这种设问能产生悬念,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5
总而言之,孩子的童年与故事分不开。故事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广泛的涉及范围,神奇的关系等,正好满足幼儿丰富、天真的想象与好奇。作为一名教育者,让孩子学习知识,认知道理是我们的目的所在。让孩子学得开心,快乐成长则是我们的心愿。故事教学可以启发孩子的心灵和智慧,故事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应该立足于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