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3.81 KB
- 2022-06-16 13:57:32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端午节的历史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从古到今,有着多种说法,至少,除了屈原说,还有三种说法:一是夏至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至节。现在一般认为属于端午的吃粽子与赛龙舟,在不少古书上都明确记载为夏至的风俗。二是龙节说。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引据七十多种书目进行考证,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三是驱邪避恶防病治病说。主要在北方。《史记》、《论衡》、《风俗演义》等古籍都有记载。
关于为什么端午节又叫女儿节,史书中有两种说法:1、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杰出女政治家武则天。2、第二种说法是出嫁女归宁的节日。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食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栓五色丝: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不上身。
为什么要让端午节多一些家国情怀?众所周知,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之所以能够上升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能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因为其中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对于许多传统节日,大家印象中除了吃还是吃。这也就难怪在“屈原投江”的湖南省岳阳市,曾有专家学者提出“保卫端午节”的口号。“保卫端午节”其实就是保护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就是要弘扬爱国精神,多些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