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5 MB
- 2022-06-16 13:57:2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宋代风俗画和历史故事画
一、“市井小民”的生活写照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以反映城乡“市井小民”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开始大量出现,这是宋代美术中的一个新现象。风俗画的作者大都生活在“市井小民”之中,熟悉市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通过许多习见平常的民间生活细节和庶民的描绘刻画。
风俗画的成就张择端(12世纪),字正道,原籍山东诸城。他能全面掌握人物、山水、界画的表现技巧,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是《清明上河图》长卷。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
对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这件作品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因为它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国之瑰宝《清明上河图》
李嵩(12~13世纪),钱塘人,南宋画院画家。现存李嵩的《货郎担图》是宋代风俗画家的优秀作品。
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货郎担图局部
画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线描勾勒,细秀的笔划辅以淡雅的设色,使画面古朴沉着。人物动态鲜明,无一雷同,显示出画家的写实功底。繁而不乱的货物描绘得一丝不苟,更显示了李嵩“尤长界画”的技巧。货郎担图局部
画面中一大骷髅席地而坐,用悬丝在操纵着一个小骷髅。这是宋代市井木偶表演形式之一种——悬丝傀儡演出。以骷髅为主角的寓意大约是反映了人生命运的虚幻、无常,倏忽幻灭之意。骷髅旁有一副演傀儡戏担子,担上有草席、雨伞等物,骷髅身后有一哺乳婴儿的妇人,明显是他的妻子,画面表现了傀儡戏艺人携妻带子四处奔波的艰辛生活写照。《骷髅幻戏图》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以那一笔笔生命力充沛的线条和细腻的敷彩手法,忠实地将花的娇艳、叶的正背、以及籐篮纪录下来,这种精密的表现实在不亚于现代的摄影。《竹篮图》之一
这张画除了细腻地将男孩、女孩面貌、年纪的差异表现得十分得体当外,还能将小孩那种玩心特重,专注于游戏的神情表现出来,这也是苏汉臣婴孩画中,最能撼动人心之处。《秋庭戏婴图》宋苏汉臣
《村医图》为一幅风俗人物画,描述走方郎中(村医)为村民治病的情形。《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深入地观察和丰富的体验。作品通过对灸艾治疗这一紧张情节的朴实无华的具体描绘,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有小中见大的寓意。《村医图》宋李唐
二、借古喻今的历史故事画宋代边患不断,特别是南宋丢掉了半壁江山而偏安江南。在这种情况下,画家们常借用一些历史典故和人物加以描绘以表达不失气节,心向汉室的人格精神。
现存此期最有名的历史画有李唐《采薇图》和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
《采薇图》表现的是《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的故事,描绘伯夷叔齐耻于商亡,拒食周粮,遁入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也不屈服于周。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树木的画法颇具新意,那株松树只是用重墨粗笔勾出树干,然后略加些鳞纹,再以浓淡不同的色彩晕染,显得苍劲浑厚。松针在勾勒之后再用青绿色重新描一次,用笔挺拔爽利,线条虽短却充满劲力,显现出一派繁华茂盛、郁郁葱葱的景象。《采薇图》局部
叔齐的形态略显活跃,他身体斜倾,右手撑地,左手探出二指,像是在向兄长诉说着周武王“以暴易暴”的种种罪状。清代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评价这件作品时说:“二子席地对坐相话言,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现在看来,确有同感。《采薇图》局部
《文姬归汉图》系以东汉才女蔡文姬(公元177年生)陷胡的一段坎坷经历,做为创作轴心的历史故事画。此画共分十八段,以连环画的形式将文姬被俘到长安归来的故事情节作了细腻完整的描绘。
南渡以降,由于一再有江南遣使北向,迎接徽宗赵佶后妃回南事,故南宋画家喜作“文姬归汉”题材,实蕴涵有“托古以喻今”的深意。北宋灭亡时,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和一干后妃们,均遭金人所挟持。情况和文姬当年的际遇,颇为类似。描绘文姬归汉的故事,正好符合了南宋臣民祈盼皇帝归来的心情。《文姬归汉图》局部
《文姬归汉图》中,举凡人物服饰及器用,莫不描绘细谨,间或以泥金装缀文饰,符合宋代院体绘画富丽精致的风格。惟汉朝兵卫,均身著宋式衣冠,而匈奴人士,如左贤王头戴的幅巾、文姬的襜裙,乃至马匹配备等,亦多参酌金人制度。致令一桩原本发生在东汉末叶的故事,居然会幻化为宋、金人的形象。此等特异安排,充分凸显出作者藉”时事装”来图写古代史实的弦外余音,很值得治史者由美术、政治、文化等多重的角度来续加探讨,纵或未见得是陈居中亲笔,其艺术价值,仍应等同于南宋晚期院画家的精品巨迹。《文姬归汉图》局部
《文姬归汉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