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4 MB
  • 2022-06-16 13:18:31 发布

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通俗化

  • 5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单位代码10763_晕,^40121004001严餐’‘-’V、‘".分类号...y心.密级公开I讀,I冷"司鑛乂《\^yKASHGARUNIVERSITY硕:t学位论文"H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通俗化**"SanYantheoulationinhistorstoriesofppyIntroductions^飞、‘心‘-?出/,户学院S人文学院;;與良:专业這;中国古代文学1.--研究方向_^、r: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W’心‘省年级:2012级研究生一P:林佳楠指导教师:任明华教授.V、'—、.、:完成日期:2015年6月、''、—J?、W‘':—:.-菊.V;片.y八方v'.‘V喻:苗节,‘,'=、、—.,心沪',/. 喀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W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极的说明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喀什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艮日;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喀什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口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il;学校可W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t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同意提交后可在校园网上发布,供校内师生浏览。本人签名:日期:养乐饰导师签名:/日期;行喊畔— 学位论文出版授权书"本人完全同意》(W下简称章《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程,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国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可电《中国博: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子、网络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规国博硕±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章程定享受相关权益。;化作者签名旅啼年月日"二"入论文题目;言巧中所中巧事的通俗化论文级别:博±□硕:tV所属院系:人文学院2015毕业院校毕业年份;年7月;喀什大学-mail作者联系电话:作者E;作者联系地址(邮编)::导师姓名;化巧勺导师联系电话J爭-Ema导山币il;备注: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联系方式:1834790691联系电话:(010)"79499462790693W79。传真;(010)拉791814拍巧1817E-mial:dereecnki.netg@-48通讯地址:北京清华大学邮局84信箱CDMD编辑部邮编:100084 “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通俗化专业名称:中国古代文学申请人:林佳楠指导教师:任明华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I “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通俗化研究生姓名:林佳楠导师姓名:任明华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年级:2012级中文摘要入话是话本小说特有的文学样式,入话的重要作用和发展渊源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论述入话起源于“兴”并受其影响,两者都置于正文的开篇起着引出正文和表达作者思想的目的,只是入话较“兴”的表达更为直接,读者更容易理解。此外,鲁迅、胡士莹、郑振铎等大家以及黄霖、陈大康等现当代学者也对话本小说的入话做了深入研究。阅读学者的作品时,发现很多学者对入话中小故事的研究着墨较多,入话中小故事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话本小说的作者将历史故事放入入话时做了怎样的改编,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以“三言”为例,作者冯梦龙在“三言”的入话中加入历史故事并对历史故事进行适合作品编撰的改编。形式上追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上追求喜闻乐见,贴近群众需求;思想上增强道德性,感染力。经过通俗化的处理,历史故事更加适应“三言”的编撰需要。具体而言,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全面分析文本比较文献中与文本中的同一历史故事,明确入话中的历史故事并将这些历史故事进行整理,发现历史故事主要分布于入话释论和入话故事中,接下来运用定量分析法分析数据,从数量来看,“三言”中讲史话本较多、入话中入话释论的历史故事居多;从特点来看,入话中历史故事主题鲜明、应用广泛、内涵丰富;从作用来看,入话中与正话故事主题相同的历史故事加深了正话主题思想、与正话故事主题相反的历史故事衬托了正话主题思想、与正话故事主题错位的历史故事看似与正话无关,实际上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促进了故事的发生。经过这三个方面的梳理,确定了“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数量和作用,作者运用这些内涵丰富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写作思想。其次,分析“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通俗化的方法,冯梦龙从四个方面对选入入话中的历史故事进行改编,语言形式上,作者变历史故事的文言文语言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语言,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人物形象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一改正史中严肃威仪的神化形象变成有血有肉的普通百姓形象,甚至带有少许市井气息;小说立意上,明清话本小说主要反应日常生活中的人事道理,即便是讲述历史故事,读者也可以从历史II 故事中感受到与目前生活有关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向及行为方式;审美趣味上,明清话本小说不再局限于某一个阶级的审美品位,而是尽可能让所有的阶层都接受话本小说。作者通过改变入话中历史故事的思想性和娱乐性来宣传劝世讽时思想,满足各阶层的审美需要。最后,对“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通俗化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发现冯梦龙之所以改编“三言”入话中的历史故事是受到史传文学传统、话本小说发展以及冯梦龙的文人身份与文学观念三方面的影响。中国是个重史的大国,史传的传统对话本小说产生深刻影响,话本小说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在发展过程中渐趋规范化。冯梦龙在文学自觉性的影响下,也自觉对话本小说进行改进。宋元话本通过冯梦龙等文人的改进,逐渐摆脱了质朴粗糙的外表,呈现出新的文体特色。改进后的话本小说从形式上看,入话与正文衔接更加紧密,入话中小故事由原来宋元话本的可有可无、随意穿插变得不可或缺并与正话协调一致;从内容上看,入话故事由纷繁芜杂转而井然有序,与作者创作思想密切相关;从作用上看,改进后的入话加强了作者提高话本小说地位和通过话本小说表达教化观念的思想。入话成为明清话本小说的固定组成部分,反映作者提高小说文学地位和通过小说表达劝诫教化思想的创作意图。改进后的话本小说渐趋改变了“说书体”的外貌,初步呈现了“小说体”的形态。关键词:“三言”;入话;历史故事;通俗化III "SanYan"thepopulationinhistorystoriesofIntroductionsName:LinJiananSupervisorName:RenMinghuaSubjects:ChineseClassicLiteratureResearchdirection:FictionandDramastudyofAncientChinaAbstractIntroductionsisuniqueliterarystyleofliteratureinvernacularnovel,TheimportanteffectsanddevelopmentofIntroductionsattractmanyscholars’attraction.SomescholarsholdtheideathatIntroductionsoriginatedfrom“Xing”andaffectbyit,Justenterthewordsmore"Xing"expressmoredirectly,makingiteasierforreaderstounderstandtheideologicalcontentofpositivewords.Inaddition,LuXun,HuShiying,ZhengZhenduoandHuangLin,ChenDakangalsostudyIntroductionsofvernacularnovel.Readingfamouswritersworks,wefindmanyscholarspaymuchattentiontostoriesstudyinIntroductions,whichincludehistorystory,mythstory,folkstoryandsoon.HowtheauthorsofvernacularnovelsadaptedhistorystorieswhentheyaddedthemtoIntroductions,andwhichaspectstheyshowonarethepointofthisarticle.Taking“SanYan”forexample,FengMenglong,awriter,addedhistorystorywhichwasadaptedtothestylefittingworks,toitsIntroductionsIntheform,heexplainedprofoundtheoriesinsimplelanguage.Inthecontent,hemadeitclosetothemasses’demands.Intheidea,hestrengthenedmoralityandaferapopularwordprocessing,hemadehistorystoriesmoreadaptedto“SanYan”demand.Tobespecific,firstofall,analysisingthetextcomprehensivelyistocomparethesamehistorystorybetweenliteratureandtextthroughliteratureanalyses,andmakesurethehistorystoriesinIntroductions,wecanfindthathistorystoriesmainlyconcentrateon“thewordstoexplainIntroductionsandIntroductionsstories,andbyusingmethodofquantitativeanalysis,wecanfindthathistorystoriestostudydata,wealsofindthat,therearesomanyworkstellinghistoryin“SanYan”andhistorystoriesabout“thewordstoexplainIntroductions”inIntroductionsfromthequantities;Asfarasthecharacteristic,thehistorystoriesinIntroductionsareattractiveandmeaningful;Fortheireffects,thesamehistorystoryinIntroductionswithtextdeepensitstheme,however,theoppositeoneinIntroductionssetsoffitstheme,Thehistorystorywhichisdifferentfromtextstoryseemsirrelevanttotext,butitleadsreadersaccepttheIV story’shappening.Throughthesethreeaspects,wemakesurethequantitiesandeffectsofhistorystoryinIntroductionsin“SanYan”,whichisusedbywriterstoexpresshisideas.Second,FengMenglongadaptspopularmeanstoanalysisitandchangeshistorystoriesinIntroductionsfromfourangles.Inthelanguageforms,thewriterexchangecomprehensivewordsintoeasyonestohelpreadersunderstand;Inthefigures,seriouspeoplegrowcommoncitizensinhistorystories,evenwithvulgarfeelings;Inthenoveltheme,MingandQingnovelstellusprinciplesinourdailylife,eveniftellingstories,wecanalsolearnsomethinguseful.Inthebeauty,theyarenotdefinedwiththetasteofonestage,instead,theybecomeacceptablebyallstagesasmuchaspossible.ThewriteradvertiseshisopinionaboutsocietybytheamusementofhistorystoriesinIntroductionstosatisfypeople’sneeds.Finally,whyFengMenglongadapts“SanYan”isthathe’sinfluencedbyhistoryliteraturetradition,noveldevelopmentandthetraditionofhistoryhasaninfluenceon“story-tellingscriptsnovel”novelswhichtendtobestandardtoimprovetheposition.FengMenglongalsorevisesvernacularnovelsundertheinfluenceofliterature’sconsciention.ThenovelofSongandYuandynastygraduallygetridofitssimpleandunadornedsurfacewiththehelpofthenovalistlikeFengMenglongitpresentsanewtypeofwriting.Fromtheform,theIntroductionsofprovednovelshasattachedbetterimportancetothetext,andthelittlestoriesofIntroductionswasunnecessaryandalternatedatwillwhilenowitcann’tbereplacedandmatchtothetest;Fromthecontent,thestorieshasbeenorderedandrelatedtotheauthor’sthoughtwhileitwashardunderstand.Fromtheimpact,theprovedIntroductionshasstrengthenedtheauthor’sthoughtofimprovingthepositionof“story-tellingscriptsnovel”andexpressingtheeducatedidea.IntroductionshasbecomethefixedpartofthenovelsofMingandQingdynasty,whichreflecttheauthor’swillingtoimprovethenovel’spositioninliteratualandexpresstheideologyofadmonishandteaching.Theprovednovelsgraduallychangeditsoutlookas“lectureform”,butpresentas“novelform”.Becomingthetypicalcreationinvernacularformthenon,thedevelopmentof“story-tellingscriptsnovel”hasreachedatop.Keyword:“SanYan”;Introductions;history;popularizationV 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I引言.........................................................................................................................................................................1(一)概念阐述.................................................................................................................................................1(二)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2(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5一、“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分析.....................................................................................................................6(一)“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分布.....................................................................................................6(二)“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特点...................................................................................................101.主题鲜明...........................................................................................................................................102.实用性强...........................................................................................................................................113.内涵丰富...........................................................................................................................................13(三)入话中历史故事的作用...................................................................................................................131.与正话故事相同,正面衬托正话...................................................................................................142.与正话故事相反,反面烘托正话...................................................................................................153.与正话故事错位,触动读者感想...................................................................................................15二、“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通俗化的方法...................................................................................................16(一)语言形式通俗化...............................................................................................................................16(二)人物形象市俗化...............................................................................................................................18(三)小说立意平民化...............................................................................................................................20(四)审美趣味大众化...............................................................................................................................23三、“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通俗化的原因...................................................................................................26(一)史传文学传统...................................................................................................................................261.结构、内容上的影响.......................................................................................................................262.精神上的影响...................................................................................................................................29(二)话本小说的发展...............................................................................................................................30(三)冯梦龙的文人身份与文学观念.......................................................................................................331.冯梦龙的文人身份...........................................................................................................................342.冯梦龙的文学观念...........................................................................................................................36结语.......................................................................................................................................................................39参考文献...............................................................................................................................................................40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44VI 引言自从冯梦龙的“三言”问世以来,对“三言”的研究不断展开。20世纪30年代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成为系统研究“三言”的开端,至今,“三言”已经不再是古代文学研究的专利,同时也成为社会学界、民俗学界及其他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研究“三言”的入话来考察冯梦龙的创作理念。(一)概念阐述“三言”是中国古代三部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集的总称,由于三部作品主要由冯梦龙收集、整理、编辑、创作而成,所以将他们合称“三言”。为了更好的研究“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有必要对“历史故事”进行界定。周建漳、赖勇龙的《试论历史存在的故事性》提出:“历史故事不同于史学,专指客观历史存在本身的故事性。历史故事是指在叙述形式中历史呈现为具有特定时间性结构与统一情节的叙事话语,即故事,这是人类在一逝不返的时间性进程中建构意义的独特方①式。”中国是一个注重史传记述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但凡有影响的事件都会在史传中发现踪迹,都会有文献的描述。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强调“史料不是只用真假来判断,而②是有可行性高低的问题”。中国是文献大国,从两千多年前的《尚书》至今有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其中还包括无数的笔记、轶闻稗史。古代文献不仅内容繁杂、语言形式多样、年代久远,而且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存在佚失无存,名亡实存,后人增删、修改、重编,几种版本并存等现象。根据李学勤先生衡量史料价值的标准,笔者认为文献中记述的故事就是历史故事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正史是官修史书,而且在流传过程中保存较为完整,篡改的可能性较低。别史是杂记历代或一代历史的史书,其在正史之外对正史起到补充作用,如《通志》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别史类叙》中有“犹大宗之有别支”的说法,可见补充正史。因此以正史和别史中的史料作为论证依据有较高的可行性。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故事有一定的差异。历史故事记忆和讲述过去的事情,描述一定范围社会的文化形态,记忆和传播着此时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社会性格的形成,历史故事倾向写事件。历史人物的故事倾向写人,反应历史人物个体的性格和人生态度,以及历史人物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所以历史人物的故事不是历史故事。典故研究大家王光汉认为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词语③离开源出环境即无法理解。”典故除包括诗词中常见的历史典故、成语典故外,还包括文学典故和文化典故,但无论哪种典故都是词语的一种,不能离开源出环境。因此,历史典故不是历史故事。①周建漳,赖勇龙.试论历史存在的故事性[J].史学理论研究,2010,(01):53-65.②李学勤.李学勤讲演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123.③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415.1 综上所述,诗词中出现的典故不是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故事也不是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是正史、别史中记载的历史事件,作为史料时有较高的可行性。(二)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三言”的研究由来已久,这期间产生的的论著和论文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有:1923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1978年庄因的《话本小说楔子汇说》、1980年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1994年欧阳代发的《话本小说史》、1994年石昌渝的《小说》、1998年石磷的《话本小说通论》、2000年陈大康的《明代小说史》、2002年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2005年张兵、侯忠义的《话本小说简史》、2007年庆振轩的《中国文学史发展纲要》等。“三言”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和2000年以后。二十年代以鲁迅为代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话本小说从体制上进行了划分,提出话本和拟话本的概念,认为“三言”不全是作者模拟话本小说的作品。他对“三言”的内容也进行了考察,并从整体上对“三言”做了简单的论断,为话本小说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待其后学者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八九十年代以胡士莹为代表,1980年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对话本小说从体制上进行了分析,将宋元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分为:“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和篇尾①六大部分。”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对话本小说结构的划分,几乎成为研究话本小说的标准。这本书虽然不是研究“三言”的专著,但胡士莹先生深入研究话本小说的重要成果对“三言”的研究起到指导性作用。继胡士莹之后,1994年欧阳代发的《话本小说史》一书中,单独开辟专章对明代的话本小说进行讲解分析,强调明代话本小说上承宋元下启清初的过渡作用以及拟话本小说繁荣的原因,从思想价值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对“三言”做了详细的阐述,是研究“三言”的指导性作品,为“三言”众多研究者提供了详细的参考资料。1998年石麟的《话本小说通论》以崭新的写作手法对话本小说进行了整理,打破了以往以朝代更替为话本小说写作顺序的手法,代之模块化的写作手法,将古代话本小说从类别论、作品论、流变论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写的优点是方便读者将同一类型的话本小说进行对比分析,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作者的分类很难适应所有的读者,往往会让一些读者不知所云。其次,同一作品往往出现在不同的类别中,打破了作品的整体性,对作品的美感产生影响。作品对“三言”的研究显得有些凌乱,但对话本小说发展过程的整理,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可为话本小说研究者的借鉴。以上的研究主要从结构上分析话本小说,确定话本小说各部分的作用以及话本和拟话本的区别,为以后话本小说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研究方向。2000年以后的学者对话本小说的研究更倾向于从话本小说的产生背景、话本小说的具体内容、话本小说的艺术成就以及话本小说的写作手法等方面深入研究话本小说。2000年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20.2 陈大康的《明代小说史》深入探讨明代小说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对明代有代表性的作家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学术界研究不足的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但陈大康的《明代小说史》对小说的研究多集中于明代有代表性的章回小说上,相比较而言对明代话本小说的研究较少,“三言”仅作为话本小说的例证出现。2007年庆振轩《中国文学史发展纲要》从朝代的角度编排文学史,对每个朝代表性文学作品和作家都进行细致记述,仅从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两个方面分析“三言”,主要还是将“三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2002年王昕的《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将话本小说作者叙述故事的基本手段作为作者写作该书的切入点,从新的角度开发很多前人没有研究的领域,从叙事角度研究“三言”,为“三言”的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方法。2005年张兵、侯忠义的《话本小说简史》根据话本小说发展的历史分析话本小说,用平直通俗的语言讲述话本小说的历史,内容浅显通俗易懂,为刚刚踏入话本小说研究领域的读者带来了阅读兴趣,书中将“三言”作为话本小说发展历史中某一个阶段的代表,从全书结构角度出发,未做细致研究。这一时期对“三言”的研究较前一个时期无论是从研究角度上还是语言风格上都有所创新,其中不乏视角独特的,如王昕的《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内容新奇的,如石磷的《话本小说通论》;语言幽默的,如张兵、侯忠义的《话本小说简史》,相比较而言欧阳代发的《话本小说史》对“三言”的研究深入、内容丰富、论证充实,对“三言”的研究者有较多借鉴意义,但此时期主要还是将“三言”作为一个整体,作为话本小说的典型代表进行研究,对“三言”结构上的分析只是在鲁迅、胡士莹等大家的作品中提到的稍多一点。二十年代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首次提到话本小说的入话,认为入话就是正文前除了头回以外的部分。三十年代郑振铎先生的《明清二代的平话集》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探讨了话本小说入话的由来及入话的作用。郑振铎认为说话人之所以准备入话是因为“一来是,借此以迁延正文开讲的时间,免得后至的听众,从中途听起,摸不着头脑;再者,入话多①用诗词也许实际上便是用来‘弹唱’以肃静场面怡娱听众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初,庄因的《话本小说楔子汇说》对话本小说的楔子进行了梳理,是第一部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研究话本小说入话的专著,庄因先生的《话本小说楔子汇说》中所说的话本小说更倾向于“三言”、“二拍”,为“三言”研究者提供指导。八十年代以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为代表,胡士莹认为入话是话本小说题目下,正文前除了篇首诗词和头回故事以外的部分。1994年欧阳代发的《话本小说史》将话本小说分为入话、头回和正话,他认为话本小说“开头的诗词及其后又引的诗词以及解释等,都是‘引入正话’的‘入话’部分,②是不可分割”。话本小说的入话是指话本小说开篇诗词以及诗词后的解释,二者不能割裂开来。1994年石昌渝的《小说》从内容上将话本小说分为入话和正话两个部分。石昌渝③谈到:“入话在开头,是导入故事正传的闲话,是作品的附加成分”,石昌渝还在《小说》中谈到了话本小说的雅化趋向,这是其他研究话本小说的论著中不常见到的。2002年①郑振铎.中国文学论集·明清二代的平话集[M].上海:开明书店,1934:530.②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15.③石昌渝.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143.3 王昕的《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从体制结构上对话本小说进行分析,她将话本小说分为①“篇首诗、头回、入话、正话、结语和篇尾诗”六个部分,她的分法明显受到胡士莹先生的影响,同时她也认为“早期的入话往往只起到在篇首诗、头回和正话之间穿针引线的②作用,并不能独立地存在。”入话和头回二者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作品将入话和头回放在一起分析,从理论上讲也不无道理,但未免有含糊不清之嫌。以CNKI为检索工具,能检索到的研究“三言”的论文从1960—2014年间共有922篇。这922篇论文主要从作品内容、小说体制、小说版本、艺术特色、作者思想、作品在国外的传播以及和国内外作品的对比7个方面对“三言”进行研究。和本文研究相关的论文共有6篇,分别是1997年孙丽华的《<三言>、<二拍>的通俗文学品性》、1998年危砖黄的《试论“三言”的入话》、2010年付震震的《<三言>入话、头回探究》、2012年吉丽君的《“三言”入话研究》、2012年张晓庆的《“三言二拍”入话研究》、2014年朱彤彤的《从“三言”与“二拍”入话部分的异同看话本文体的发展》。其中孙丽华的《<三言>、<二拍>的通俗文学品性》摒弃了研究话本小说时考虑话本小说对当时社会的反映的传统研究方法,开创性的关注民间话本和文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这个角度研究话本小说的通俗性本质,对以后的话本小说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本文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孙丽华忽视了话本小说产生于民间的特性,将话本小说与其发源背景分离,将话本小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是值探讨的。其余的5篇均是对话本小说入话进行研究,与本文的研究密切相关。1998年危砖黄的《试论“三言”的入话》中引用郑振铎的观点,将话本小说分为入话和正话两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对入话进行研究。作者首先将入话分为以诗词为入话、以议论说明为入话、以小故事为入话三类,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探讨以诗词为入话的原因以及以故事为入话的原因,作者在论述以小故事为入话的内容中加入探讨西方文学中的入话一节似不必要,而且也影响了对入话研究的深入论述。2010年付震震的《<三言>入话、头回探究》运用了鲁迅的观点将话本小说正话前的内容分为入话和头回两部分并着重研究话本小说成为书面文学后入话和头回存在的意义,得出话本小说成为书面文学后入话和头回依旧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小说作者冯梦龙的文人身份和文学观念,此结论创新性强。2012年吉丽君的硕士学位论文《“三言”入话研究》将“入话”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文章结构紧密,思路流畅,只是对“三言”中“入话”形成的原因写的较少,令阅读者意犹未尽。2012年张晓庆的学位论文《“三言二拍”入话研究》中对入话的每一部分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不仅分析各部分的特点还分析各部分的作用,文章内容丰富、研究深入,对论文的写作有借鉴意义。2014年朱彤彤的《从“三言”与“二拍”入话部分的异同看话本文体的发展》将“三言”和“二拍”的入话部分进行对比,由对比中发现话本小说作者的主体性和创作的自觉性。论文视角独特,论述内容丰富,只是结论略显单薄。①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2:50.②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2:59.4 以上的研究从“三言”的内容、“三言”的体制以及“三言”与作者关系等不同角度对“三言”的入话进行研究,成果显著,但共同点都是将“入话”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无论是论著还是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如出一辙,而研究“三言”入话中各部分的文章尚付阙如。笔者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的《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通俗化情况,通过对入话中某一部分进行研究,发现冯梦龙在促进话本小说发展中所做的努力。从小处着眼,证明通过冯梦龙等话本小说①家的努力促进了“话本小说由‘说书体’向‘小说体’的转化”。改进后的话本小说更加适应市场的要求,更加适应读者的要求,为之后话本小说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研究“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通俗化,首先,分析入话中历史故事,从历史故事在入话中的分布、历史故事的特点、历史故事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其次,从语言形式、人物形象、小说立意和审美趣味4个方面探究冯梦龙对历史故事进行通俗化的方法,为研究历史故事的通俗化提供前提。最后,通过对话本小说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发现,冯梦龙之所以对“三言”的入话进行改进是受到史传文学传统、话本小说发展历史以及冯梦龙本人的文人身份和文学观念三个方面的影响,冯梦龙对话本小说的改进是话本小说发展历史的必然,通过冯梦龙以及之后话本小说家的努力,话本小说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①吴子林.叙事成规:金圣叹的“文法”理论[J].河北学刊,2006,26(05):146.5 一、“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分析随着话本小说的发展,入话故事逐步向模式化、定型化发展,入话成为话本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入话故事在入话中所占篇幅最大,通常情况下是一篇小说有一个入话故事,最多情况下一篇小说有几个入话故事,入话故事为正文做铺垫,起到引出正话的作用。(一)“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分布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无论说‘小说’或‘讲史’,为了是实际上的职业之故,不得不十分的迁就着听众。一开讲时,听众未必到得齐全,不得不以闲话敷衍着,延迟着正文的起讲时间,以待后至的人们。否则,后至者每从中途听起,摸不着那场话本①的首尾,便会不耐烦静听下去的了。”按照郑振铎的论证,话本小说正文之前所有的话语都是为了进入正文做铺垫,其目的就是为了肃静场面、迁延正文开始的时间。根据郑振铎对“入话”的的定义,“入话”是话本小说正话前的全部文字。本文根据郑振铎的观点结合入话中各部分的作用,将入话分为入话诗词、入话释论、入话故事三部分。前文已论述入话诗词中的典故不是历史故事,故表1、表2统计历史故事在入话释论、入话故事中的分布情况。表1历史故事在“三言”的入话释论、入话故事中分布情况一览表:作品分布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有历史故事的入话释论数量(个)441入话释论总数(个)171413比例(%)23.52%28.57%7%有历史故事的入话故事数量(个)520入话故事总数(个)131113比例(%)38.46%18.18%0①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长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478.6 表2历史故事在“三言”的各篇目中分布一览表:作品篇名入话中历史故事数量入话释论入话故事喻世明言第三卷《新桥市韩五卖春情》5第六卷《葛令公生遣弄珠儿》1第七卷《羊角哀舍命全交》1第九卷《裴晋公义还原配》1第十四卷《陈希夷四辞朝命》1第二十二卷《木绵庵郑虎臣报冤》5第二十七卷《金玉奴棒打薄情郎》1第三十二卷《游酆都胡母吟诗》1第三十四卷《李公子救蛇获称心》1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1第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1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1第六卷《俞仲举题诗遇上皇》1第十八卷《老门生三世报恩》1第三十卷《金明池吴清逢爱爱》1醒世恒言第二卷《三孝廉让产立高明》2表1中显示,“三言”各部作品的入话释论、入话故事中历史故事的分布情况及其所占的百分比。从历史故事的概念判断,入话诗词中的典故不是历史故事。典故只是不能脱7 离特定环境的名词,所以不能称之为历史故事。入话释论从内容上看包括对入话诗词的解释、作为事例的故事(目的是为了使读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入话的内容,作用相当于文章中的举例论证。)以及对故事的解释性话语,从思想上看包括作者写作小说的目的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态度等,本文仅分析含有历史故事的入话释论。入话故事中有一部分故事取自正史、别史中,满足本文对历史故事的限定条件,笔者对其分析整理。表1和2显示,历史故事在“三言”入话释论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分布的具体篇目。《喻世明言》中含有历史故事的入话释论有4个,入话释论总数有17个,含有历史故事的入话释论中占入话释论总数的23.52%,其中第三卷和第二十二卷的入话释论中各包含5个历史故事(见表2)。《警世通言》中含有历史故事的入话释论有4个,入话释论总数有14个,含有历史故事的入话释论中占入话释论总数的28.57%。《醒世恒言》中含有历史故事的入话释论有1个,入话释论总数有13个,含有历史故事的入话释论中占入话释论总数的7%,这一个入话释论是第二卷,其中包含2个历史故事(见表2)。表1和2显示,历史故事在“三言”入话故事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分布的具体篇目。《喻世明言》中讲述历史故事的入话故事有5个,每个入话故事只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入话故事总数有13个,讲述历史故事的入话故事占入话故事总数的38.46%。《警世通言》中讲述历史故事的入话故事有2个,每个入话故事只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入话故事总数11个,历史故事占入话故事总数的18.18%。《醒世恒言》中讲述历史故事的入话故事有0个,入话故事总数有13个,历史故事占入话故事总数的0%。仅从“三言”的入话释论看,《喻世明言》的入话释论中有12个历史故事(有历史故事的入话释论共4个,其中2个入话释论中各有5个历史故事,共12个历史故事)。《警世通言》的入话释论中有4个历史故事(有历史故事的入话释论共4个,每个入话释论中有1个历史故事,共4个历史故事)。《醒世恒言》的入话释论中有2个历史故事(有历史故事的入话释论共1个,这个入话释论中有2个历史故事)。从“三言”的入话故事看,《喻世明言》的入话故事中有7个历史故事,《警世通言》的入话故事中有2个历史故事,《醒世恒言》的入话故事中有0个历史故事。无论从入话释论还是入话故事角度看,《喻世明言》到《醒世恒言》的入话中历史故事数量均成递减趋势。将“三言”的入话释论和入话故事分别作为两个整体进行比较,“三言”三部话本小说入话释论中历史故事数量均多于入话故事中的历史故事。《喻世明言》的入话释论中有12个历史故事,入话故事中有5个历史故事。《警世通言》的入话释论中有4个历史故事,入话故事中有2个历史故事。在冯梦龙最后完成的《醒世恒言》的入话释论中有2个历史故事,入话故事中没有历史故事。表2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在“三言”的三部话本小说集中,入话中有历史故事的篇目都比较靠前。“三言”的每部话本小说集都有40篇小说,《喻世明言》的入话释论、入话故事中有历史故事的篇目集中在第3—14卷,集中于小说集中部的有第22卷和第27卷、第32卷和第34卷较靠后。《警世通言》的入话释论、入话故事8 中有历史故事的篇目集中在第1—18卷。处于小说集后半部分的只有第40卷。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讲到:“以意度之,则俗文学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①尤以劝善为大宗。”冯梦龙作为有抱负的文人,劝善必定是其创作的重要目的,因此其将带有劝诫教化意义的小说编排在小说集的前半部分是符合冯梦龙的编撰理论的。表2显示,“三言”绝大多数篇目入话释论中历史故事有1个,有的入话释论中历史故事有2个,有的有5个。释论中有一个历史故事的篇目比较常见,入话释论中有2个历史故事的篇目是《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入话释论中有5个历史故事的篇目是第3卷《喻世明言·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和第22卷《木绵庵郑虎臣报冤》,这10个历史故事讲的都是古代帝王因宠幸妃子而使国家灭亡的故事。其中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唐玄宗贪恋杨玉环、吴王宠幸西施最有代表性。对于这种现象,笔者研究文本后发现入话释论中历史故事的数量基本上取决于入话诗词中典故的数量。“三言”中每篇都有入话诗词,与正话故事主题紧密联系的典故会被铺叙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例如《喻世明言·新桥市韩五卖春情》的入话诗词是“情宠娇多不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作者在入话释论中对这首诗进行了解释,“这四句诗,是胡曾《咏史诗》,专道着昔日周幽王……因要取褒姒一笑……把与诸侯为号的烽火烧起来……犬戎遂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又春秋时,有个陈灵公,私通于夏徵舒之母夏姬……徵舒心怀怨恨,射杀灵公。后来六朝时,陈后主宠爱张丽华……遂亡其国。当时隋炀帝,也宠萧妃之色……其国亦倾。至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之②色……马嵬兵变,亏了郭令公血战数年,才恢复得两京。”这段释论不仅解释了开篇诗中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中包含的3个典故,而且加入了2个与之相类的历史故事,因此我们在入话释论中一共找出5个历史故事,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劝诫世人的目的。表3“三言”中话本小说题材统计情况一览表:小说题材烟灵传公铁说讲合商说说粉怪奇案骑经史生谜诨参作品名称话请喻世明言87950070031警世通言441060150026醒世恒言28860130039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作家书屋,1943:70.②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61.9 寻求话本小说入话中加入历史故事的个数原因,我们可以从“三言”中话本小说的题材选取角度进行分析。“三言”题材的选择不同导致入话中历史故事的选择也不同,以讲史为主的小说便会在入话释论和入话故事中以更多的历史故事作为本篇小说的入话,表1和表2只能看出历史故事在“三言”入话中的比例,并不能看出每部小说集中各种类型小说的篇数,为了更加详细的阐述这个问题,笔者根据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中对“三言”的各种题材类型小说的分析制成表3。从表3中可以看到《喻世明言》中讲史的小说要多于《警世通言》,《警世通言》又多于《醒世恒言》,由于话本小说创作“行世颇捷”,渐渐导致话本小说创作中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版商太过注重小说的娱乐效果、文人过于强调迂腐的说教,使得话本小说缺乏对历史、现实、人心的深层次挖掘,缺乏必要的艺术积累,因此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小说越来越少,直接导致从《喻世明言》到《醒世恒言》入话中历史故事数量逐渐减少。(二)“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特点1.主题鲜明“三言”中的小说都带有劝诫、教化的作用,更多的集中于话本小说的入话和篇尾处。在入话中选用历史故事因为历史故事记忆和传播着文化观念和传统价值。它是人类自身历史的记忆,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入话中的历史故事都有鲜明的主题,其中包括伦理道德、忠义之交、宽厚待人等很多方面。例如,讲述伦理道德的有《喻世明言·新桥市韩五卖春情》《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等;讲述忠义之交的有《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讲述宽厚待人的有《喻世明言·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喻世明言·羊角哀舍命全交》《喻世明言·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劝诫读书人锲而不舍、坚持攻读的有《老门生三世报恩》等。这些故事因其情节的生动性和通俗性,更易于人们接受,所以比较适合于口头讲述。在说话产生的初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以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选择和支配,听说话就成为那时人们的主要娱乐活动,说话人一般都是有一定知识的民间艺人甚至是科考不第的下层文人,所以在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上要远远高于来听说话的普通大众,说话人为了显示才学在入话中加入大量的诗词,为了普及便在入话中加入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本身便于理解性和广泛的普及性使得说话人和听众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更有利于说话人吸引听众带来收益。能阅读话本小说的都是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读者,从文化上说就要高于说话场的听众,作者在话本小说中加入简短的历史故事不仅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且可以使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对历史故事的态度,使读者产生赞同和批评,缩短了写作和阅读的距离。以《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和《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为例,说明作者表达故事主题的方法。《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入话中有“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10 ①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64个字交代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简练,主题鲜明。这个故事中作者想通过历史故事告诉人们古人的感情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基础之上的知音之交,管夷吾理解鲍叔牙,鲍叔牙在心里也很感激管夷吾,两人的感情传为千古佳话,值得后人学习效仿。这则入话另一个特点是形式简练、内容清晰、主题鲜明,不同于说书场入话的繁琐拖沓,是入话由说书场走向小说的一大进步。第十八卷《老门生三世报恩》的入话中有一则故事讲:“姜太公八十岁还在渭水钓鱼,遇到周文王以后车载之,拜为师尚父,文王崩,武王立,他又秉钺为军师,佐武王伐纣,定了周家八百年基业,封于齐国。又叫其子丁公治齐,自己留相周朝,只活②到一百二十岁方死。”仅仅82个字叙述了姜太公渭水垂钓,辅佐武王建都立业的故事。故事主题鲜明,不做过多笔墨扩展叙述,只是在故事后作了一段评论;“你说八十岁的一个老渔翁,谁知日后还有许多事业,日子正长着哩!世人只知眼前贵贱,那知去后的日子长短?见个少年富贵的奉承不暇,多了几年年纪,蹉跎不遇,就怠慢他,这是短见薄识之辈。譬如农家,也有早谷,也有晚稻,正不知那一种收成得好?”通过这段评论来告诉读者和世人,不要过早放弃自己,作者以涧畔松青葱永驻来劝诫世人尤其是读书人明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一定可以成功。同时也在告诉世人,不要目中无人,不要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不要带着歧视看人,也不要对暂时蹉跎落魄的人就断定对方永无出头之日。作者利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来吸引读者的眼球,然后在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来普及自己的思想,最终起到宣传教化的作用。2.实用性强“三言”入话中的历史故事不仅出现在入话故事中,而且出现在入话释论(历史故事在入话释论中主要作为事例出现,叙述话语较短)中。有些没有入话释论的话本小说,入话由入话诗词和入话故事组成,历史故事成为入话的主要组成部分。(1)历史故事被用在“三言”入话释论、入话故事中。历史故事在入话释论中作为事例出现。因为入话释论是对入话诗词的解释,所以在入话释论中的历史故事主要是对入话诗词中有典故诗句进行的分别阐释。例如:《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明》,入话诗词是这样的“紫荆枝下还家日,花萼楼中合被时。同气③从来兄与弟,千秋羞咏《豆萁诗》。”,接下来的入话释论对这首诗的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分别进行了解释。第二句“花萼楼中合被时”说的是唐玄宗从武则天手中夺回李家政权后,将自己的五个兄弟都封王,合称“五王”。唐玄宗和兄弟之间友爱和谐,建起一④座高楼,因《诗·小雅·棠棣》中“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而取名“花萼楼”。时时召五个兄弟来此聚会共饮。又制成大幔,名为“五王帐”。帐中长枕①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②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235.③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8.④朱经农.诗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67.11 大被,唐玄宗和五王共寝同卧。作者用这个故事来比喻兄弟之间的和谐亲密关系。第四句是说曹丕嫉妒曹植的才学,意图杀害曹植,逼迫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诗篇。曹植以豆秧上豆子与豆萁的关系来比喻曹丕和他的关系,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感叹曹丕杀害他的心情之急切。曹丕闻后,心生惭愧,遂放弃杀弟之心。作者举这个例子批判曹丕的恶行,劝诫当时及后世人一定要向古人学习,兄弟和睦,共同使家业兴旺。历史故事作为入话故事中的一种故事类型出现。在勾栏瓦肆中入话并不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存在,只是说话人在表演说话艺术时,为了吸引听众和稳定已经来到的听众的一种方式,说话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艺人的口才和知识储备量。说话艺人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就会变换不同的开场方式,说小故事就是其中的一种。入话作为话本小说组成的一部分,是文人参与话本小说创作的结果。话本小说形成初期,话本小说的形式是模拟说话而来的,入话的形式不固定,入话的结构还不够完备。文人参与话本小说的创作后,话本小说成为文人创作的一种形式,是他们展示才华的平台,他们对话本小说入话创作投入了大量精力,入话成为话本小说的固定结构形式。话本小说的作者在入话中运用不同的故事加强话本的说理性,为正话作铺垫,历史故事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成为入话故事的首选,话本小说的教化意味更加明显。历史故事也变得更加重要,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例如,在《喻世明言》的13个入话故事中,有5个是历史故事。(2)历史故事构成入话主要组成部分。“三言”的入话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篇章是以故事形式为主的入话类型,这种形式主要表现为入话诗词加入话故事。《喻世明言》以诗词加故事作为入话的小说共有10篇,其中以诗词加历史故事作为入话的小说共有5篇,占总数的50%。《警世通言》以诗词加故事作为入话的小说共有4篇,其中以诗词加历史故事作为入话的小说共有2篇,占总数的50%。《醒世恒言》以诗词加故事作为入话的小说共9篇,诗词加历史故事作为入话的小说没有。以诗词加故事作为入话的在话本小说中占了很大比重,受到文人的重视,为以后话本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范例。从《喻世明言》到《醒世恒言》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话本小说的发展,入话释论变得越来越少,而入话故事变得越来越独立,也正是由于他的独立性,才使得入话故事或是单独成为故事,或是融入到正话成为一个故事。“三言”中诗词加历史故事构成入话的方式对入话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首先,以诗词开篇具有总览全篇,概括要旨的作用。入话诗词高度的概括了全文的内容,而且直接承题,起到提示读者,引起下文的作用。入话故事起到了既解释诗词又连接正文的作用。如《喻世明言·羊角哀舍命全交》的入话诗词“背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看管①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想批评时下人薄情寡义,接下来作者讲述了管鲍友谊的故事,管仲曾经三次参战三次逃跑,鲍叔牙知道他有老母要养;管仲曾经三次入仕三次被罢免,鲍叔牙知道他机遇未到;管仲曾经和鲍叔牙一起经营,管仲每次都占便宜,鲍叔牙知道他家穷。这个历史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宣扬朋友之间真心①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11.12 相交的创作思想,接下来作者用“今日”一词转至正话的写作,但从“说两个朋友”可见正话与入话的故事是相似的,都是讲两个朋友偶然相见,意气相投结为兄弟,为了友谊为了兄弟情义宁可舍弃自己的性命,这种舍己为人的兄弟情义名留万古。其次,入话中引用历史故事不仅使得入话和正话内容相关,而且历史故事应用到入话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内涵丰富“三言”入话中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对指导社会思想有重要的意义。“三言”入话中的历史故事包含的思想有:戒色、大度、心静、做好人、相信真情、亲贤远佞、端正心态、珍重友谊、尊重女性、相信命运、学会看人、从一而终、不可骄傲自满、对人不可随意下定论、不可好色好物、不可目光短浅。这些思想中固然有不足取的,比如劝世人相信命运的思想,但更多的思想表现出进步性、先进性。例如,劝诫人们戒色的故事有《喻世明言·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告诫人要大度的有《喻世明言·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劝人做好人的有《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告诉人们要相信真情的有《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劝诫君主要亲贤远佞的有《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劝人珍重友谊的有《喻世明言·羊角哀舍命全交》,与之相仿的历史故事在“三言”的入话释论和入话故事中还有很多,都反映了作者进步的精神追求。冯梦龙很重视历史故事的宣传教育作用,所以“三言”入话中的历史故事反映了丰富的精神内容。以《警世通言》为例,第六卷《俞仲举题诗遇上皇》的入话故事讲的是司马相如在时机未到时和卓文君小巷卖酒的故事,司马相如自小无父无母穷困潦倒,但学贯古今,精通经史。卓文君富室独女,新寡在家。司马相如到卓王孙家拜访时,卓文君观察到司马相如他日必是个飞黄腾达之人,想到由于家势的悬殊父亲必不同意自己嫁给司马相如,便主动提出与司马相如私奔,因没有事业可做卓文君提出开张酒肆,亲自当垆。司马相如果真没有辜负卓文君的期待,以文章《子虚赋》面朝天子,后又以《上林赋》招待金马门。自此成为成都富室。作者在入话中加入这则历史故事,不仅劝慰读书人一定要耐得住苦寒,坚守读书之路,同时也劝诫世人不可目光短浅,不要在一个人怀才未遇时就随便断定一个人的命运。故事从另一个角度也劝教世上妇人,要有一双识人慧眼,能在才子穷途落魄时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从一而终,一定会有好报。入话中加入历史故事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引出正文俞仲举以一首诗词飞黄腾达,文章最后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若使文章皆遇主,功名迟早又何妨”。“三言”入话中加入历史故事来宣传教化思想的创作手法在冯梦龙的推广下逐渐形成一种固定模式,为文人创作话本小说奠定了基础。(三)入话中历史故事的作用入话故事是话本小说入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话本小说入话中占的篇幅最大。话本小说中入话故事可以是由单个故事独立完成,亦可以是由几个故事组成。入话故事在入话释13 论之后,与正文有密切的联系,最简单的入话故事没有含义,作者也不对其赋予教化意义,他仅仅是正文的过渡。稍复杂的入话故事不仅含有作者赋予的特殊意义,而且和正文有密切的联系,有的与正话相类,并由此敷衍成正话。有的与正话意义相反,起了对比衬托正文的作用。1.与正话故事相同,正面衬托正话正面衬托正话是指作者在入话故事中运用的历史故事在含义和教育性上与正话基本相似,作者在入话故事中详述一个历史故事,引出正话中与此相近的故事,铺叙全篇。和正话相同的入话故事对叙事者来说,在强调主题、突出叙事主体对正话的理解方面更为直①接和有利。有的篇章中作者在入话诗词中运用一个历史典故,然后在入话释论中解释这个典故,简述历史故事。接下来在入话故事中加入一个相同道理的故事,反映作者想要宣传的道理。经过以上3重铺垫,最终引出正话,入话诗词、入话释论、入话故事都作“抛砖引玉”之用。例如《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作者在这个小说中是要宣传一种命运观,劝诫人们要听从命运的安排。保持努力的基础上相信“命里有时终须有”,但时运改变的前提是自己也要有真才实学,这样在运气到来、贵人出现时才会开拓一片前程。作者在《俞仲举题诗遇上皇》这篇小说入话诗词中运用了子房逃难、伊尹耕种、子牙垂钓、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裴度古庙栖息这几个历史典故,说明有真才实学的豪杰在时运到来时都会封侯拜相。在入话故事中作者运用了司马相如在时运不济时和卓文君深巷卖酒的历史故事再次说明只要时运到来名垂千古是有可能的。最后在正文中作者铺叙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走投无路时因一首诗被皇上重用,最后作者阐述自己的观点—功名迟早又何妨。说明相信命运坚持努力,在时运到来之际,只要方向正确、努力坚持必定会成功的道理。有的话本小说不仅入话故事主题和正话主题相似,甚至连作者的讲述态度都与正话保持一致。作者从接受心理上抓住读者,尽量营造说书场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话本小说时始终保持与听众相仿的心态,更容易进入情境,和作者达成共鸣。如《警世通言》卷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作者在入话释论中讲述了“管鲍之交”的历史故事,然后得出朋友之间知己、知心、知音的相知之交。在入话中讲述伯牙和子期的深厚友谊和知音之交。但正话开始时候作者没有马上进入正话,而是稍作停留,在正话前插入“列为看官们,总要听②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这种套用既有的为受众熟悉和认可的语言,可以很快的消弭叙述者与受众间的距离感,并把他们带入熟悉而亲切的叙述情境之中,其情③感和认识也容易找到共鸣点,而且古代白话“叙述者的主体观念也往往是现成的,不脱④陈陈相因”,这使古代白话小说也更偏重于“听”。作者用读者熟悉的语言创造熟识的环境,使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可以身临其境的领会作者要传达的思想,跟随作者的导向来阅读和欣赏作品,调动了阅读积极性。入话故事和正话从内容到主题的一致,最有利于叙事①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2:65.②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③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2:49-50.④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的诗学践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2.14 者在两者间找出线索,从而方便了叙事主体对内容的把握和阐释,因而也是说话人最常用①的模式。2.与正话故事相反,反面烘托正话有的入话故事与正话故事从表面内容上看是相反的,但当读者仔细阅读却发现在主旨上入话故事和正话故事是相同的,而且正反面同时强调主题,使得作者的议论更加有力度,强化了叙事主题。例如《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的入话故事讲的是周公辅佐武王伐商,定下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希望可以承受武王的痛苦。藏其册于金匮,无人知之。武王崩,周公辅佐成王,大臣中有人散布周公要篡位,成王怀疑他。周公便辞了相位,天降大风疾雷,击开金匮,成王见了册文,知周公忠心,成王于是诛杀奸臣,迎回周公。在这则故事中,作者告诉读者要有判断人心的能力,“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作者在小说的正话中讲述王安石在没成为宰相前勤恳读书,一目十行,穷书万卷,受到当时大学者的夸奖。初任知县,兴利除弊,声名大振。因功官位提升后,王安石依旧通宵达旦的读书,声誉越来越响亮,最终传到皇帝耳中。皇帝亲自召见,授予官职,不到两年就升为宰相。王安石成为宰相后就开始变更祖宗之法,性子执拗,不听劝诫,人称“拗相公”。王安石增添的新法非但没有给国家、给百姓带来利益,竟然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由于罪孽太重,王安石不得善终。将两则故事进行对比,我们从表面上看,两则故事是相反的,但从故事反映的道理上来看,两则故事如出一辙。在入话故事中,周公抱成王上朝号令百官,看似是谋权篡位,但实际上是忠心于成王。王安石日夜苦读,看似是为了国家安危,实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己之私。两则故事从正反两方面共同反应小说的主题——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3.与正话故事错位,触动读者感想有的入话故事与正话故事在内容上既不存在相似也不存在相反关系,但如果读者读完入话和正话掩卷沉思会发现两者在某一点上有相似之处,而这个相似点就是连接入话和正话的纽带。入话和正话两层是处在一种错位的关系上,这种关系就要求读者必须认真阅读文本,深入表层结构去发现二者深层次的连接关系。例如《警世通言》第四十卷《旌阳宫铁树镇妖》在入话故事中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讲,分别介绍了三大圣人,接下来着重介绍道教的创始人老子,详细讲述了老子的身世、老子的成就,讲了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的写作过程,继而虚构了老子得道成仙的经历以及成仙之后老子的所作所为,正话中讲的是汉灵帝时,十常侍做乱,上帝惩罚人间致使天灾人祸不断妖魔横行。许郭二位真君以及从山东到江西一路斩妖除魔杀,他们在山东杀孽龙,追杀孽龙六子直至江西孽龙巢穴,杀了孽龙的第六子后,真人们为了清缴蛟龙子孙亲族,以铁树镇于蛟穴出口处,用铁索钩锁,镇其地脉,牢系孽龙与树,以除后患。从表面看,《旌阳宫铁树镇妖》的入话和正话中主人公降魔镇妖的故事似毫无联系。①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2:65.15 但仔细阅读,我们便会发现,这种看似毫无关系的繁琐复杂的入话会使读者对正话故事产生更强烈的期待心理,更加想发觉作者为什么没有继续写入话故事,这种拖沓的形式也加强了入话故事和正话之间的紧密联系。二、“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通俗化的方法明中叶以后,话本小说的创作队伍中加入了冯梦龙等一批文人,他们改变了话本小说质朴粗糙的外表,将话本小说逐步推向了规范化、模式化。冯梦龙等文人通过对话本小说的编创和整理,将自己的学识、思想、文学态度、审美心理等不断融入到话本小说中去,促进了话本小说的雅化。冯梦龙对话本小说的突出贡献不仅在于他使话本小说由俗入雅,更突出表现在雅化的同时,冯梦龙保持了话本小说的通俗性特征,使“三言”呈现雅俗兼备的文学特征。话本小说的雅化主要表现在“三言”中许多小说入话直接引用古人诗作作开篇诗词和引用史书中史料作入话故事。保持话本小说的通俗化本质主要表现在对入话中加入的历史故事进行了语言、人物形象、故事立意方面的通俗化的改进,使之更适应人们大众的欣赏水品和审美趣味。(一)语言形式通俗化①列宁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句话有极其深刻的意义,理论的通俗化,是以教育大众、引导大众、启蒙大众为目的的,作品通俗化的解读拉近了作者和大众的距离,使大众更能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思想。对通俗化的严格定义在文献中出现的不多,借用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对哲学通俗化所做的定义,通俗化从形式上讲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借助于群众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哲理,②从而把哲学迅速地传播和普及到人民大众之中。语言形式的通俗化对于作品的接受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只有在作品中把深奥、晦涩的道理用简单的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群众乐于接受,才能实现作品的通俗化。“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通俗化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用大众的白话讲述历史,只有用大众语言来写文章,接受者才觉得亲切。“三言”中所用语言都是明中后期半文半白的③日常口语,像“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类的劝诫之语,都来自于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在《古今小说·叙》中说:“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恶,可悲可涕,可歌可舞;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④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至宋后,理学得到了强化,“程朱理学”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指导。《大学》《中庸》《诗经》《礼经》成为那个时代的必修教材,是引导人们成为忠臣、孝子、义友、烈女的经典。这些经典对读书人树立人生目标和①转引自唐莉.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及实现路径[J].江海学刊,2009,(01):229.②艾思奇.大众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③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74.④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16 精神归属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对于没有条件接受教育的普通百姓来说,四书五经很难为他们接受,自然起不到约束生活的作用。相反,说话艺人用浅显的言语,亦喜亦恶、亦悲亦涕,载歌载舞的生动描述,便起到使懦弱的人变勇敢、吝啬冷漠的人变敦厚、愚钝者变伶俐的鲜明效果,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冯梦龙更加注重作品语言的通俗化,他在作品中特别强①调“话须通俗方传远”的创作主旨。“三言”入话中引用的历史故事取自正史及别史中记叙的事件,史料语言多是文言文,文言文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而言接受起来是很困难的,有碍“三言”的普及和传播。为此,冯梦龙将史料的文言文改成易于理解的白话文,使作品易于接受。例如《史记·佞幸列传》中对“邓通吮痈”故事的描写:孝文时中宠臣,士人邓通,宦者则赵同、北宫伯子。北宫伯子以爱人长者;而赵同以星气幸,常爲文帝参乘;邓通无伎能。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爲黄头郎。孝文帝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觉而之渐台,以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氏,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文帝尝病痈,邓通常爲帝锡吮之。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文帝使锡痈,锡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邓通常爲帝锡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侥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责数巨万。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这个故事被冯梦龙选入《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的入话,冯梦龙在满足写作用意的前提下将其中不容易理解的文言文转换为日常用语,开篇中去掉了对孝文帝宠臣的总述描写,开门见山直接写“当初汉文帝朝中,有个宠臣,叫做邓通。”《史记·佞幸列传》中写出了邓通的发迹史,邓通由于符合皇帝的选择标准而入朝为官,由于会谄媚而得到皇帝的宠爱。在《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中作者用“出则随辇,寝责同塌,恩幸无比。”概括了邓通的发迹过程。《史记·佞幸列传》只用“上使善相通”一句简单交代了邓通的命运结局,但在《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中,作者详细写出邓通之所以会出现饿死的结果是因为“相邓通之面,有纵纹理文入口,必当穷饿而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存在一定的命理关念,相信人的命运先天注定的,这也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接下来作者将“邓通常为帝吮之……文帝使锡痈,锡痈而色难之”改为邓通为文帝吮痈,皇帝问邓通“天下至爱者何人?”文帝听闻要求太子为他吮痈,太子以“臣方食鲜脍,恐不宜近圣恙”推辞,自此文帝更加亲近邓通远太子。通过这样的改动,令读者更加清楚的看①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54.17 到了邓通谄媚、奸诈的小人嘴脸,使读者更加痛恨谄媚逢迎的小人,偏向接受正直的思想。读者从《史记·佞幸列传》能读到的只是直观的表述出邓通饿死的原因是太子的处罚,而《裴晋公义还原配》中作者在故事的结尾对邓通的命运进行了强化,邓通饿死的原因不仅是面相有纵理纹入口,更重要的是“面相不如心相”。假如面相上等之人,做下错事,反不得好结果。犯着凶相的,心地善良,做事坦荡,反祸为福。更何况邓通这种本来面相就犯恶,再不做好事,不积阴德,便必定不会有好结果。作者通过对邓通故事的改进,不仅使读者理解了邓通故事的内涵,而且在与正话故事的对比中强化了教育意义。“三言”中引用出自于正史和别史的历史故事,史书的语言整饬简练,文学性较强,冯梦龙为了使小说更容易走向人民大众,对小说的语言进行了调整,使用词严谨的文学语言变成了适应大众阅读的通俗语言,在历史故事的叙述中插入了日常用语,使文学语言变得更加通俗,转含义丰富的书面语变成直观容易理解的市井语言。如《喻世明言·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入话中引用“楚庄王绝缨”的故事,原文对楚庄王的描写有“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对绝缨之人的描写有“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加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溅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冯梦龙对楚庄王的描写有“酒后疏狂,人人常态,我岂为一女子上坐人罪过,使人笑戏,岂不可耻。”对绝缨之人的描写有“臣乃昔日绝缨之人也。蒙吾王隐蔽,不加罪责,臣今愿以死报恩。”前后对比后,我们可以看到史书中的楚庄王大度、严肃,是位以大局为重的君王,但“三言”中的楚庄王一改史书中的严肃,变成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而且还有点小市民的好面子思想,说的话也是市民生活的日常用语。史料中描写的绝缨者是一个效忠君主,肝脑涂地报答恩情的忠义之士。《喻世明言》中的义士只用了简单的几句话就表达了自己甘为君王献身的英雄气概。在故事结束后作者用一首诗对故事进行了评价,劝诫为英雄者既不要丢失儿女之情也不要缠绵儿女情长而丢失英雄气概。作者冯梦龙对楚庄王的大度精明也做了肯定的评价,楚庄王不计前嫌,重用人才,此举为后人敬佩,批评现世之人度量狭窄,一生有怨无恩的小人行为。(二)人物形象市俗化“市俗化”不同于“世俗化”,“世俗化”是与宗教相关的概念,它最初用于宗教战争结束之时,表示原被教会控制的领土或财产从教会手中的转移。在罗马教会法规中,这①个词又表示有教职的人回归世俗社会。世俗化较完整的概念产生于欧洲三十年战争,这②场战争使得世俗化趋势逐日明显。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世界各大宗教都走向了世俗化。宗教世俗化把宗教的重心倒向了人、社会,倒向了人的今生今世,使宗教不再像以前那样只③关心来生和灵魂的得救,而不注重人的现世生活。世俗化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分布极不均匀极不平衡,对不同国家、不同人造成的影①高师宁.关于世俗化问题[J].世界宗教文化,1995,(04):1.②马雪琳.恩格斯宗教世俗化思想探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③刘永霞.关于宗教世俗化的几点诠释[J].宗教学研究,2003,(02):139.18 ①响也不同。其次世俗化在社会和宗教领域的表现为,西方社会的世俗化起步较早,启蒙运动加速了世俗化的进程;东方社会的世俗化起步较晚,很多国家都出现了政教分离的情况,也促进了世俗化的进程。世俗化在宗教领域的表现为宗教内部新旧思想的分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渐渐由人们生活的中心滑向了边缘,宗教不得不改变传统方式去适应社会,宗教受到市场的支配。“市俗化”是就文学作品人物形象而言的,作品的隐含读者是人民大众时,作品最为关键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品性就是贴近民众生活,表现血肉丰满的市井人物的生存状态。市②俗化的文学作品中对话更切合人物身份、语言上将晦涩难懂的文雅词语转为市井语言。人是文学作品表现的主体,是作品叙事的主要对象,人总是首先立足于现实市俗,立足于感性经验生活,总是他所在的那个生活世界的产物。现实的生活世界是市俗的,人不可能完③全逃脱市俗生活。最熟悉的也是最容易为读者记住的,所以作家们不再继续塑造旨在教育读者的、高于生活的道德楷模,而致力于将自己笔下的人物塑造成没有明确思想目标、④在种种生存戏剧和心理戏剧中不断挣扎的凡夫俗子。“三言”中描写的人物大多是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小人物,即便出现少数几个高官也都带有市井气息,与普通人无异。作者这种描写方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大的社会环境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繁荣发展导致市场规模的扩大是其客观原因。百姓物质生活上的富裕使他们开始追求精神活动,阅读小说便成为一种时尚和必然。文人参与话本小说的创作,统治阶层的支持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话本小说的出版和阅读成为一种消费热潮。向来以投资为专业的商人也看到了话本小说发展的广阔市场,便开始出钱雇佣文人进行话本小说的收集和编撰。话本小说的作者为了使话本小说更容易为群众接受,通俗小说的市民化倾向便越来越明显。冯梦龙等下层文人创作话本小说都选择身边的普通人作为写作对象,即便写历史中的人也带有市民化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更加游刃有余。《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的入话故事选自《史记·司马相如传》,原文对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的描写不多,只有“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⑤都。”从这句中我们只能看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是相互欣赏,但他们的感情不会得到卓王孙的允许,所以两人夜里私奔。我们只能通过故事推断卓文君对私奔还是比较在意,受到礼教的影响,卓文君左右徘徊的情绪是可想而知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在《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中被作者做了较大改动,文君听说司马相如被请到家中,而且司马相如生的丰姿俊雅,又善抚琴,乃于东墙琐窗内,窃窥相如才貌,“日后必然大贵,但不知有妻无妻?我若得如此之丈夫,平生愿足!争奈此人箪瓢屡空,若待媒证求亲,俺①高师宁.关于世俗化问题[J].世界宗教文化,1995,(04):2.②任明华.论唐传奇在明代的文本传播[J].文艺理论研究,2010,(06):102.③高兆明.论市俗道德精神[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03):239.④(美)舒允中.英雄人物市俗化的历程[J].华文文学,2011,104(03):111.⑤(汉)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群学社,1931:167.19 ①父亲决然不肯,倘若挫过此人,再后难的。”自从见了司马相如,“废寝忘餐,放心不下。我今主意已定。虽然有亏妇道,是我一世前程。”在这里卓文君的形象一反以往文学中对女子的定型,以往文学中的女子多是柔弱哀怨的,她们长期受到思想禁锢,放弃了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选择了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毫无反抗的能力。但在“三言”的历史故事中,柔弱的女子变得异常果敢坚毅,她们热情的追求着自己想要的幸福,她们大胆、果敢、泼辣,即便是出身贵族的卓文君也没有大家闺秀的矜持和犹豫不决,她们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和现实生活的实际意义,从不把理学对她们的要求放在心上。她们语言通俗、直率,敢于大胆的追求并努力实现自己的利益。卓文君喜欢司马相如便不顾一切的投奔司马相如,而且她的想法率真、纯净,完全摆脱了贵族女子的娇嗔和做作,带有明显的市井气息。《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中卓文君的形象和《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很是相似,她们将市井女性的率直和泼辣表现的淋漓尽致。《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中卓文君在司马相如被召面圣时说的话:“你已经实现了诗中的志向,不要辜负了和你一起卖酒的我呀!”一句话表现出卓文君作为妻子对丈夫入朝为官的不舍和不安,当时的社会女子地位不高,男子因为地位改变而始乱终弃的很多,卓文君作为主动投奔的女子对男子的出游也抱有很多不安与挂念。这里还可以看出女子对丈夫远行的不舍与眷恋,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警世通言》的卓文君不仅仅是敢做敢当的女子,更是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普通女性。作品改变史传文学中的严肃认真,代之以朴实、真实的笔法,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形象和性格,从这些鲜活的人物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作者对历史故事进行改编的努力,也可以看到人物形象市俗化的转变,促进了话本小说的传播。(三)小说立意平民化立,即树立、站立,在文学作品中可作确立讲。“意”在《说文解字》中的含义是:②“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也就是意思、想法、思想。立意就是确立思想,树立主题。中国古代文论中很早就有对品立意重要性的阐释,曹丕、王国维、王夫之等文学大家都对立意加以重视,文学作品更是强调文章的立意,自诗歌始,诗人越发强调诗歌的立意,唐代诗人王昌龄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如其境思不来,不可③作也。”这里所说的“文章”指的是诗歌,“立意”是指诗歌意境,根据意境来谱写诗歌。唐之后,立意最主要体现在写作文章中,杜牧指出:“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④词采章句为之兵卫。”“意”是文章的思想,立意即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故确立好的中心思想是写好文章的头等要务。任何一部作品的写作过程都是思想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①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64.②(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152.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402.④(唐)杜牧著,陈允吉校.樊川文集·卷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13.20 达是作家创作能力的体现。阅读“三言”,透过通俗质朴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冯梦龙在编撰的过程中始终都注重作品语言文字的处理,作品写给普通群众看的,写的是百姓日常生活的人事道理,力求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和百姓生活相关的历史故事,反映影响他们思想的道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对生活有意义的价值观,在这种平民化思想的指引下,冯梦龙合理的联系平民生活组织材料,创作时不仅成竹在胸而且匠心独运。所谓“平民化”就是文学创作的视角下移,也就是从过去创作凌空蹈虚、无视现实真实的的文学作品转而创作关注普通人内心世界和人们生存之实的作品。平民化的作品更加注重对普通人生存境遇和生活琐事的关注,体现出鲜明平民意识,以其对神人、圣人、崇高人物的摒弃,甚至在作品语言上的市井、俚俗等,共同强化了文学的平民意识和平民趋①向。“三言”是冯梦龙适俗性思想的典型代表,最能体现作者“话须通俗”的创作原则。冯梦龙为了使作品更加适合普通百姓的阅读要求,同时也适合自己的劝诫教化思想,他对历史故事的内容和意义上都进行了巨大的改变,从“三言”的入话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将古代文言文甚至是春秋战国时的篆书文都改成了白话文,便于普通百姓的阅读。冯梦龙在文章中曾写过“谐于里耳”,冯梦龙的“谐于里耳”是指要让村妇、幼子都能看得懂,都能听得懂。如果作者义愤填膺、声调铿锵的讲述作品,读者全然不晓,不知所云,便完全不会达到宣传的目的,自然会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三言”的描写不是传统上的讲述士大夫的礼仪,也不是单方面的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更不是抒发山中隐士的归隐安逸思想,而是用直白潜显的文字,直观的描述宋、元、明的社会生活状况、人情冷暖、宗教信仰和礼仪道德,从社会生活的不同角度去描绘寻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大小事件。故事的取材多是“街谈巷语”的谈话内容,都是发生在寻常百姓身边的故事,于是“村中稚子,里妇姑儿”都参与到小说的写作过程中,为小说的编撰供应了丰富的内容和鲜活的思想。“三言”之所以达到比经史子集更明显的教化效果和他的通俗、直白、易懂、易接受是分不开的。“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都很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语言通俗、道理浅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为人民大众接受。“三言”的作品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但所有的内容都是和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反应作者的劝诫思想包括:珍视友谊、谦虚谨慎、慧眼识人、耐心攻读、拒绝色欲、重视真情、心胸宽广、积善积德、清净寡欲、从一而终、亲贤远佞、兄友弟恭、女子自强独立。这些美好品质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能指导人们的生活,例如《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入话诗词“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变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从入话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要写的是友谊方面的文章,作者在入话释论中讲述了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而且将今人和古人进行对比,以管仲、鲍叔牙之间的真挚友谊和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相交作例子,凸显古人交往的真切,今人思想的腐朽。①周晓燕.平民化与平俗化——当代文学发展的两种趋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89.21 冯梦龙这样写是有现实意义的,冯梦龙生活在明代中后期,商业的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商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斤斤计较”的社会不良风气,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慢慢的不再以真情和信任为基础,而是以金钱多少作为交往基础。金钱开始支配人们的思想,那种以信义为交往基础的风气渐渐远去,作者忧心于社会风气的变化,感慨古人珍重友谊的道义被今人弃之如泥土,今人都不如寒冬的松柏,松柏尚且共同坚守,今人完全置道义于不顾。作者在小说中反映慢慢金钱化的社会现象,呼吁诚信、真挚、忠贞、重义等传统道德的回归。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使得读者很快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接受入话中的历史故事更容易接受话本小说。为了使历史故事与人们日常生活更加接近,作者在保证历史故事原貌的基础上对历史故事赋予新的含义,例如“庄周梦蝶”的故事在《庄子·齐物论》中是这样述说的“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故事意在解释庄子的“天道无为、物我和一”思想。冯梦龙将这个故事选在《陈希夷四辞朝命》的入话故事中“古时有个仙长,姓庄名周,睡去梦中化为蝴蝶,栩栩飞翔,其意甚乐。醒将转来,还只认做蝴蝶化身。”虽然故事的内容一样,但冯梦龙将其用在这里则是想描述一种“闲”的思想,认为独有庄周能梦到蝴蝶是因为他胸中无杂事,洒脱逍遥,因此才会有此梦,而世间的人则都做不到安静、闲适。故事的运用也突出了本篇小说的主旨——不受外界干扰、清闲自得其乐。通过此篇小说,冯梦龙也劝诫世间的人都能做到闲适,与世无争,减少社会的纷争与骚扰。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反映的内容和意义已经是百姓日常生活会发生的故事,作者便在原有含义基础上赋予了新的意义,使其反应更多的社会内容,反映的道理更加深刻。在《喻世明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入话故事中引用《汉书·朱买臣传》,作者在原事件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增添对女人嫁为人妇后的要求。现将原文摘录:朱买臣字子翁,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母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护。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员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负焉。在《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作者增添了:会稽长吏闻新太守将到,大发人夫,修治道路。买臣妻的后夫亦在役中,其妻蓬头跣,随伴送饭……买臣大笑,对其妻道:‘似此人,未见得强似我朱买臣也。’其妻再三叩谢,自悔有眼无珠,愿降为婢妾,伏事终身。买臣命取水一桶,泼于阶下,向22 其妻说道:‘若泼水可收复,则汝亦可复合。念你年少结发之情,叛后园隙地,与汝夫妇耕种自食。’……遂投河而死。从前后两篇文章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汉书》中朱买臣的妻子别嫁后对穷困中的朱买臣还是很照顾,朱买臣发达后也不忘回报妻子,在太守府中安置妻子现在的家庭,在其妻子自杀后还给她后夫丧葬费,夫妻感情自始至终也没有决裂。但在冯梦龙的作品中作者加重了对买臣妻嫌贫爱富的批评,而且设置了“覆水难收”一节以惩罚妻子反复无常的轻薄行为,着重刻画了朱买臣的报复心理。通过这样的改变,大众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故事的主旨——女子须从一而终,切莫嫌贫爱富。也能看到作者对妇女忘恩负义行为的憎恨,同时也给了社会上轻视读书人的一类人以警醒。历史故事通过冯梦龙的改编,不仅表达出历史故事本身传达的道理,而且更加贴近百姓的现实生活,使历史故事的立意更加平民化,更加适应大众的思想和生活。作者将儒家道德和作品立意结合起来,使人们在新旧思想的矛盾融合中端正行为方式,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由此作者便实现了他劝诫社会的目的。这种于通俗的立意中见深刻的道理正是“三言”本身的闪光点,也是后来话本小说家学习的重点。(四)审美趣味大众化①“趣味”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人类审美感受力的直接表征。“趣味”在古希腊、德语中均表示人的外在感觉认知食物特性的能力,最基本的含义是“味觉”“味道”“滋味”。“趣味”本意上讲仅是一种感官术语,却是是人的本性中天然存在的一种专门欣赏美的器官。对美和丑的感受,就象味觉器官去尝受到糖的“甜”和盐的“咸”,②是一种直接的感受和品位。正是由于“趣味”对美和丑的直接判断力,使得“人类的感③觉中,生理意义上的趣味享有优越的地位。”“趣味”对美的鉴别力,使它一直与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今天我们所说的“趣味”则是“在主客体审美关系中,主体对某些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不由自主的喜好和偏爱,或者说它是在人的审美经验中形成的某些独特的审美定向;审美主体只有通过这种审美定向才能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从而获得审美享④受。”主客体审美关系中产生的“趣味”随着社会发展渐趋成型,与社会环境联系紧密,对审美客体作出理性辨别和符合自己需要的取舍从而产生相应的倾向,形成带有主题意向⑤性并且适应时代要求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由个体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下获得的。这种后天的生活经验不仅是指个人的特殊经历和感受,而且是指个人所在的⑥社会集团、民族、地区、时代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模式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寻找并获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说,“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①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历史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②黄德志.美学入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79.③(芬)尤卡·格罗瑙,向建华译.趣味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④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404.⑤闫冰.音乐审美趣味问题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⑥黄德志.美学入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84.23 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①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三言”作者冯梦龙就很好的实现了作品的统一和提高的问题,冯梦龙力图通过作品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救世思想,“三言”入话中的历史故事很容易为上层统治阶层接受的,也符合士大夫阅读作品时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但如果将史书中的历史故事原封不动的照搬到话本小说中,恐怕是很难为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群众接受的,所以面对普通群众冯梦龙就要调整作品,从审美趣味的角度对入话中的历史故事进行改编,使其在保证史传文学审美特征的基础上适应普通群众,作品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品位,满足大众对美的欣赏与需求。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小说一直是以小道的地位出现,《庄子·外物》中“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冯梦龙认为小说依旧可以成为传授道理的文学作品,所以他将“审美”“娱乐”等词融入到了小说的创作中。冯梦龙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打破了儒家传统观念下的文学概念,而且肯定了小说劝诫教化的功能。“诗言志”“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等儒家正统文学思想因其古板、晦涩而很难为人民大众所接受,缺乏内容上的娱乐性和思想内涵的大众化。冯梦龙将小说作为传道授业的工具,既不摒弃小说作品的娱乐性,也不排斥小说的教化功能,而是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娱乐中接受正统道德的感染和引导。从审美趣味讲,冯梦龙虽然提倡小说的娱乐性和大众化,但为了使小说被统治阶级接受,在文坛中有一席之地。冯梦龙还注重小说的教化作用,增强小说中正统文学的思想,提升小说的艺术品位,推动小说的雅化进程。具体来说,冯梦龙在话本小说的入话诗词中加入文人诗歌来表述自己要宣传的思想,在入话释论中引经据典,阐述诗歌含义,在入话故事中有针对性的引用历史故事,将枯燥的道德说教巧妙的融入到话本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寓教于乐,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趣味,为读者提供精神享受的同时也提供了思想导向。冯梦龙既考虑到作品的娱乐性,也考虑到上层文人的审美趣味,在话本小说中融入正统思想就成为实现二者兼备的最好手段。如“三言”中的《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的入话故事对卓文君的描写“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振绣衣,披锦裳,浓不短,纤不长,临溪双洛浦,对月两嫦娥。”作者对卓文君的描写高雅传神,“临溪双洛浦,对月两嫦娥”这两句来自唐·梁鍠的《名姝咏》,以神话传说中的美女洛神和嫦娥来比喻卓文君的美丽,完全不同于市井小说对人物的描写。而且作者在写到司马相如前程似锦、阖家欢乐之时以一首诗来表现当时的欢愉之情“夜静瑶台月正圆,清风淅沥满林峦。朱弦慢促相思调,不是知音不与弹。”又如《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对一处村中小屋的描写“灼灼桃红似火,依依绿柳如烟,竹篱,茅舍,黄土壁,白板扉,哰哰犬吠桃源中,两两黄鹂鸣翠柳。”在门板上题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接下来对一位老者的描写“须眉皓白,鬓发稀疏。身披白布道袍,手执斑竹拄杖。堪为四皓商山客,做得磻溪执钓人。”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均能看到冯梦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7.24 龙对提升话本小说的雅化所做的努力。冯梦龙的作品对语言文字都作了仔细斟酌和研究,以上的例子都可见冯梦龙对语言的运用力和作品的表现力,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修养。冯梦龙通晓市井风俗,注重文学的市俗性、通俗性,他的文章随处可见街谈巷议的市井娱乐,“三言”的取材大多取自中下层市井百姓的生活,很少取自社会中的重要社会事件。作者在语言表述上注重语言的通俗化,即便是对入话中历史故事的改编也以尽量贴近群众生活为主,满足群众的审美趣味。例如《喻世明言·羊角哀舍命全交》的入话中引用“管鲍”的故事,鲍叔牙对管仲的照顾和理解,感动了历朝历代的人,这种知音感情代代传诵,为士大夫及普通人敬仰。在小说史上,志人小说、唐传奇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他们并没有达到话本小说这样的普及性,主要因为这些作品没有掌握读者的审美心理,不能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因此没有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缺乏内在的生命力。冯梦龙的“三言”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在于冯梦龙充分掌握了接受者的心理,在入话中引用读者喜欢的历史故事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通过寓道理于娱乐中,针对社会审美需要调整作品内容,为通俗文学宣传价值观念做出贡献。25 三、“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通俗化的原因“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通俗化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日渐腐朽的统治阶层,渐趋松动的思想控制和逐渐壮大的市民阶层,以及盛行的王阳明心学,种种原因都促使文学渐渐改变了他沉静缓慢的状态。特别是明朝中后期,文学由缓慢发展变成迅猛发展,此时文学参与者变成了下层的文人,接受对象由文人士大夫渐渐变为下层普通市民,文学作品更加接近市民的生活,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变得更加通俗、大众。“三言”的作者冯梦龙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儒家经典在他的思想里根深蒂固,他希望自己能够顺利走上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屡试不第的现实使冯梦龙更倾向于通俗文学的创作,文人的文学自觉性又使得“三言”较以往的话本小说更加文雅化,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三言”不同于以往的话本小说,尤以入话的差异最为明显。(一)史传文学传统①中国古代文学历来将小说排除在正统文学之外,孔子的弟子子夏对小说有这样的评②价:“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③志》中有:“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正统的达官士人是很轻视小说的创作,而且也不会从事小说的创作,小说一般都出于稗官,“稗官”一词,颜师古注为“小官”,也就是君王想要了解民间风俗就派小官下去收集一些大街小巷的事件来供君王评价。由此可见,从小说的起源上来说,史传文学和小说是分不开的,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结构、内容上的影响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史传文学的影响,小说的主体精神实质是“史”的,小说在叙④述故事、塑造人物上体现了强烈的“史性”。从外部形态上看,小说是“以故事为本位”,小说中如果没有了故事,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故事”又具有强烈的历史内涵,史传文学从本质上影响了小说的创作。从创作追求上,小说家始终追求故事本身的客体性,即追⑤求小说故事本体自身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一“史性”最明显的体现在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在非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小说家在创作时也倾向于按照史传文学的框架格式完成小说的架构。从结构上来讲话本小说的写法和史传作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话本小说的入话与正话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有些入话故事甚至可以独立成文。以《史记》为例,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很多篇章为了表现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都会先总述与此相关的人物,然后再继续①文中“小说”的释义参考:谭帆,王庆华.“小说”考[J].文学评论,2011,(06).②陈国庆.论语·子张篇第十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5.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27.④⑤谭帆.稗戏相异论—古典小说戏曲“叙事性”与“通俗性”辨析[J].文学遗产,2006,(04):116.26 主要人物的讲述,而那些作为铺垫的人物故事和中心人物的关系也不大,并且可以独立成文。例如《史记·佞幸列传》中对邓通的描写,作者先叙述在汉时有几个奸臣,然后叙述主要人物,二者间并不构成直接顺承关系。话本小说的入话置于话本小说的开篇,成为话本小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入话的作用强调一个“入”字,目的就是为了引入正话。史传文学要求史家根据万变之事灵活掌握,或自创新例或略加变通,力求做到例与事合,“无①遗无滥”,《史记》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史传著作,他以严谨的体制、史无前例的创造成为后世文学的典范。徐复观先生对史记结构体质的概括是“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二列传”这种结构体制为史传文学开了先例,成为后世史传文学的范例。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共130篇作品构成《史记》的浩大规模。《太史公自序》:“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记’,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益,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②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二列传’。”《史记》其本纪以事系年,取则于《春秋》;其八书详纪政制,蜕形于《尚书》;其十表稽牒作铺,印范于《世③本》其世家列传,既宗雅记,亦采琐语,则《国语》之遗规也。从此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以其非凡的架构能力将历史大背景下众多的材料组织成结构严密、规模庞大的史传巨著。从大背景看,《史记》中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自成一部史学著作。小说的体例同样体现④了史家的学术眼光及对对象的独特审视,史记的局部单元结构的独立性为话本小说的结构提供了借鉴。自话本小说体制定型后,话本小说从结构上来讲分为入话和正话两部分。有较高审美素质的文人介入话本小说创作后,话本小说的入话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书场的套话在话本小说的入话中逐渐减少,入话故事内容更加丰满,没有入话的增加了入话,文人的参与形成了体制上相当规整的、以小故事牵引和阐发大故事的结构方式。这类乎我⑤国古诗之所谓“葫芦格”,从结构上看是小大相继的葫芦状。由入话引导进入正话,入话和正话形式相似、内容联系,这种结构被杨义称为“葫芦格”,正话为主,入话为次。入话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故事或是发展成为一篇小说,成为葫芦小头。通过葫芦小头的引导进入正话故事,正话成为葫芦大头。这种通过一条主线将两个或几个故事穿在一起的结构模式很明显是受到史传文学的影响。“葫芦格”最终成为话本小说典范模式。⑥史传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作一种文学,它只是历史著作。由于很多历史著作如《左传》《史记》等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些作品写历史事件,有环境描写、情节描写、人物描写等,写的生动、具体、形象,可与文学作品相媲美。为小说创作提供借鉴,因此对小①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0.②范可庆.《史记》结构管窥[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01):38-42.③吕逸新.史记结构形态与撰述者意识[J].山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27(03):85-89.④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1.⑤杨义.文人与话本叙事典范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3,(03):53.⑥苏兴,苏铁戈.论史传文学在中国小说发展历史中的地位[J].山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02):37.27 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史传作为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实践角度来讲,虚构现象在史传文学中是存在的。但这种想象是为了使事实和艺术统一而基于历史事实的合理想象。例如史书中很多主人公自尽前的慨叹和对话,史书作者如何得知,这显然是作者根据历史事件的推断合理想象虚构的。即便是将“实录”奉为圭臬的《史记》也不乏想象成分。例如《史记·老子申韩列传》中对老子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子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①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其中关令尹对老子说的话很明显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作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需要的地方给予完善,这种合理的虚构对话本小数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话本小说的入话故事中选用的历史故事出自史书,作者为了满足自己写作的需求对历史故事进行了合理的改编。其中改编恰到好处的当属《汉书·朱买臣传》原文中朱买臣用心苦读,但由于时运不济所以几次考试都没有中举,朱买臣的妻子瞧不起没有生活能力整天只知道读死书的朱买臣,要求与朱买臣离婚,朱买臣在几番央求不下时不得已同意与妻子离婚。离婚后妻子看见落魄的朱买臣还会接济他。后来汉武帝下诏求贤,因朱买臣学识丰富又是恰巧他的家乡会稽缺少太守,便赐朱买臣为会稽太守。太守回府,县令征集百姓修路,朱买臣前妻和现在的丈夫就在修路的征人中,朱买臣发现了他们便接他们夫妻到太守府中居住,并赐房宅,朱买臣的妻子因为羞愧自杀,朱买臣赠送她丈夫钱财处理她的后事。这个故事被移植到《喻世明言》中后,作者为了表现朱买臣妻子的薄情和朱买臣的决绝,在朱买臣的妻子后悔时设置了庭前泼水一节,以“覆水难收”来告诉妻子事情已成定局很难改变,我与你的关系已经断绝,绝不可能在复合。作者由这个故事来告诫女子一定要相信读书人会出人头地,从一而终,不可始乱终弃,否则一定不会有好结果。类似作品还有《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中为了劝诫世人远离女色,节制淫欲而在吴越的战争中加入西施一节。《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的作者将《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对石崇的讲述由石崇因为聪明、上进并通过掠夺而致富的内容变为石崇救了海中龙王而致富,石崇的财富是他做了好事所得到的报酬,因果报应的观念在这篇入话故事中得到了强化。话本小说直接从史传文学中吸收文学素材,“三言”中有很多小说就是直接根据史传文学中的作品改编而来的,历史事实有严格的规定性,不容撰写者随意编造,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如果不根据史传的内容来写,故事便没有依凭。像《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羊角哀舍命全交》等,入话中都吸收史传中的历史故事,本文在开篇已经做过统计,冯梦龙对这些历史故事的吸收和利用一方面是受文学传统的影响,为了提高话本小说的地位和文学价值,另一方面历史故事的强烈说服力使得无论是说话艺人还是文人都不得不选择历史故事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宣传自己的思想。最后,作为深受儒家①(汉)司马迁,胡怀琛等著.史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155.28 文化影响的文人,通过文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用自己的思想对社会起到劝诫教化的作用,是他们的使命和自觉的行为。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历史故事都是话本小说的不二之选,史传文学对话本小说结构、内容上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2.精神上的影响史传文学对话本小说精神上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总结孔子、文王、屈原、左丘明等创作著作的原因,“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来总结他创作《史记》的原因。“发愤著书”是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总结,李家三代抗击匈奴忠心保护朝廷安稳,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司马迁为李凌辩护却得到了宫刑这样残酷的处罚。无情残酷的现实使他以古人作为自己的精神指南,在书中发泄自己的愤恨,形成了全书的思想基调。《史记》通过叙述历史内容,表现了形形色色人物的命运,通过对历史的实录,以史为鉴考察现实社会,从历史中寻求拯救现实的道路,文人的救世思想为后代文人创作文学作品开启了新的方向。“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思想的重要内容,通过总结前代文学作品流传后世的经验,肯定了以现实遭遇和真切感受写出的文学作品必定有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发愤著书”思想对话本小说的作者有同样的价值,促进了作品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以冯梦龙为代表的话本小说家几乎都是落第的文人,他们学识渊博,和所有文人一样自幼接受儒家教育,但却命运坎坷,在以半生时间经历了科场的痛苦、社会的黑暗之后,他们对社会产生了深深的不满,前代文人的发愤著书引导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尽情发泄自己心中的郁结和不满,在书中表现社会的丑陋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感。史传文学的经典——《史记》对话本小说的巨大影响是不容置喙的。郭沫若曾经评价①《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也可以”。郭沫若的评价反应史传文学和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史传文学和诗歌是中国文学发展轨迹中两颗并行的双子星。中国俗称诗的国度,诗歌种类繁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从先秦的《诗经》到汉代的“独尊儒术”再到唐朝诗歌的繁盛,以及清朝“江左三大家”、“宋诗派”同时期“同光体”及之后大量诗派的兴盛,可以说诗歌贯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始末。诗文的崇高地位使得不入流的话本小说家在像史传文学学习的同时也积极吸收诗歌的营养,积极向传统经典文学靠拢,提高话本小说的地位。话本小说家在小说中加入诗词,以诗歌来表现自己的写作动机,在小说中加入诗词,一是为了表现才学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人身份和小说的身价,表现出小说和正统文学的联系。在文人大量参与话本小说的创作之后,他们对话本小说中的诗词越来越重视,诗词的质量越来越高。在古代中国熟读四书五经、参加科举取士是所有文人一生的追求,即便对于落第的文人来说,能在有限的机会中表现自己的才学证明自己的文人身份也是他们的理想和期待。因此,他们引诗词进小说,力求以体面的诗词为小说撑立门户,为自己的作品挣得一席光彩之地。说话人在讲述小说时,为了显示自己知识足够丰富往往运用一个日常事例或是历史故事对入话中的①苏兴,苏铁戈.论史传文学在中国小说发展历史中的地位[J].山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02):44.29 诗词进行解释,由于历史故事具有强烈的说服力,说话人在入话中加入历史故事的居多。但说话人本身的文学修养以及商业消费的特点,致使说话人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研究入话诗词和正话之间的联系,因此经常出现入话和正话联系不紧凑或是首尾脱节的现象。自从文人加入到话本小说的创作中,他们很快注意到话本小说入话中的这种现象,文人的自觉性使得他们主动对话本小说的入话进行加工,在入话中加入可以恰到好处解释诗词的历史故事,并对历史故事进行了通俗化的处理,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历史故事、更容易通过历史故事理解全文的思想。话本小说家的这种处理不仅使得入话和正话之间的衔接更融洽,而且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诗词的解释也为文人阐述自己劝诫社会的思想,拯救世道人心提供了一个平台。入话中加入历史故事的这个功能被越来越多的文人接受,以致成为以后话本小说创作的固定模式。在以儒家为正统思想的时代,统治阶级普遍重视修史以史引导人们思想的形成,小说创作从思想内容上讲受到史传文学的影响,可以说小说有补史之余的作用。小说的“史余”自然不同于对“史”拾遗补缺的史类作品,而是承担了“史”难以承担的对民众的历史普①及和思想教化。小说的“补史”功能,不再局限于“拾遗补缺”,而更注重运用史传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指引功能来劝诫大众,宣传普及小说家的思想。历史故事有着丰富的内容、鲜活的人物、鲜明的思想倾向,为人们所喜爱,选择历史故事,以历史故事作为小说的开篇和提出中心思想成为话本小说作家写作的必然。例如《警世通言·叙》中提到这样的一个故事“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②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对此无碍居士题“夫能使里中儿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故事对当时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而且启发了他们的思想,使时人趋向忠义向善,而且历史故事本身固有的思想内涵更容易为话本小说利用,为话本小说作者阐发劝诫思想搭建了平台。(二)话本小说的发展有文献记载,说话这种文学形式的起源和其他所有文学一样,都是起源于劳动,是劳动之余调节精神娱乐方式之一。按照胡士莹先生《话本小说概论》的观点,远自春秋战国③时的优孟、淳于髡一类的徘优侏儒就有了说话的伎艺,最初从事说话的是瞽者,在刘向的《周礼》《烈女传》就记载了瞽者出卖伎艺以满足奴隶主贵族的精神需求之事,此时的说话内容简单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几乎没有文字记录。魏晋时期说话内容出现了讲说民间的轶闻野史,参与阶层也发展为少数文人,文人的出现使得说话不再是口耳相传,而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笑林》就是专门记录笑话的书,由此可见早期话本是用于记录的而不是用于讲说。北宋末年,于诸宫调外尚有所谓①谭帆.稗戏相异论——古典小说戏曲“叙事性”与“通俗性”辨析[J].文学遗产,2006,(04):119.②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③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1.30 ‘说话’者,在当时民间文坛上,极占有权威。‘说话’成了许多专门的职业;其种类极①为分歧,讲唱的题材,更是上天下地,无所不谈。记录讲唱内容的文字记录本传到说话人手上,说话人对此进行加工、修改,以供演说。于是“话本”变慢慢成为说话人的底本。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②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前代话本的发展为宋元话本小说的发展奠定基础,宋元时期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使得宋元话本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宋朝鉴于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在建国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就以“杯酒释兵权”收回了武将手中的权力,自此以后宋朝自始至终都实行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尚文的政策使得宋朝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较为安定。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持续上升,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呈现繁荣景象。北宋的重要城市汴京和开封都成为人口上十万的大城市,繁荣的城市促进了娱乐行业的发展,说话行业在此时期得到了发展。说话以内容的市俗化、语言的平民化为其显著特色。元朝上层统治阶级崇尚不同宗教导致儒家地位的下降,程朱理学的松动,社会上蔑视礼教违反封建道德现象越来越多,这种风气使得文人士大夫在作品中呼吁救世维护理学风气。元代对科举考试的忽视导致大量文人士子对科举失去信心,他们或是归隐山林,或是流连市井,或为生计涌向勾栏瓦肆为说书艺人创作底本。这些底本以及说话人的文字记录本流传至今成为宋元话本。宋元话本题材丰富,胡士莹先生的《话本小说概论》将小说按说话家数分为:烟粉、灵怪、传奇、公案、铁骑、说经、讲史、合生、商谜、说诨话、说参请。以爱情和公案为主题的话本小说最多,同时最受欢迎。现存宋元话本以讲史居多,讲史话本又称“平话”,例如《三国志平话》。另一种是小说话本,目前研究宋元小说话本主要根据《清平山堂话③本》(即《六十家小说》)《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根据《六十家小说》刻的)《京本通俗小说》以及《古今小说》,尤其以《清平山堂话本》和《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最为重要。出版于嘉靖年间的《清平山堂话本》和万历年间的《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年代较早且文言与白话体小说兼收并陈,文字也比较粗糙,最少文人有意增饰修改的迹象,④从而被认为目前研究宋元话本最为原始可靠的资料。宋元话本集在编撰时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文言小说,小说家删掉文言小说中无关紧要的文字,将难懂的语句加以梳理通顺,以供说话人讲述和大众阅读。《六十家小说》代表了宋元说话人为小说的通俗化所取得的成⑤就。据统计宋人词话今所知者已有二十七篇之多,这些词话把古人极罕措手的白话文,用以描写社会的日常生活,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用白话文来描叙社会的日常生活的东⑥西。“三言”的《警世通言》所载宋人词话最多,除了见于《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①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466.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83.③中里见敬.反思《宝文堂书目》所录的话本小说与清平山堂《六十家小说》之关系[J].复旦大学(社会科学),2005,(06):18-28.④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2:27.⑤任明华.中国古代小说选本形态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3,(04):80.⑥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472.31 堂话本》者外,尚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计押番金鳗产祸》《福禄寿三星度世》等篇①。从话本结构上看,宋元话本“在每一篇话本之前,总有一段所谓‘入话’或‘笑耍头回’,或‘得胜头回’的,或用诗词,或说故事,或发议论,与正文或略有关系,或全无②关系”,入话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诗词为入话的,诗词的数量不等,有一首诗或词的,例如《清平山堂话本》中《简帖和尚》。也有多首诗或词的,例如《古今小说》中《张古老种瓜娶文女》是以一首诗、三首词、一首曲为入话的。另一种入话形式是以诗或词和一到几个小故事组合而成的。以《错斩崔宁》和《简帖和尚》为代表。从语言形式上看,宋元话本小说的语言尽量采用市井语言,如《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在遇到使她心动的范二郎时,心里的想法:“若是我嫁得一个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从人物形象上来看,话本小说与以往小说不同的是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居多,神仙鬼怪数量较少。人物不仅来自现实生活,还来自历史,如公案、铁骑讲的都是宋元及以前朝代的兴废战争。从审美趣味上讲,宋元小说以大众审美趣味为主导,作品多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宋元话本小说作品数量可知,据程毅中先生统计宋元小说现存共60篇,烟粉、爱情占一半之多,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人民大众的审美倾向,而且反映下层人民在精神上的强烈渴求,极力希望冲破程朱理学的限制,享受精神的自由。总体来说,话本小说的作者水平参差不齐,编撰的作品差异很大,大多叙事多似故事的陈述,简略且缺乏情节性,语言简单修饰性少,艺术水平较低,和案头阅读文学有一定的差距。作品质量不高,自然销售结果也不尽人意,《古今小说·叙》对此作出评价:“如③《玩江楼》《双鱼坠记》等类,又皆鄙俚浅薄,齿牙弗馨焉。”明清话本小说家看到了宋元话本入话的安抚和引人注意的作用,在保证话本小说固有模式的基础上,加强话本小说入话和主题的一致性,以及入话在内容和思想上的深刻性。最明显的改变是在入话中加入历史故事,通过研究我发现宋元话本中有入话故事的小说仅有四篇,而以“三言”为典型的话本小说几乎篇篇入话都有故事。明清话本小说的作者不仅增加了入话的内容和篇幅而且加强了话本小说入话的故事性,加强了入话和正话在思想内涵上的一致性。例如,明清小说家的代表——冯梦龙在编撰《三言》时注意对宋元话本吸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思想、艺术上的删改,使之变得精致、案头化。他将《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选入《喻世明言》,改名为《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作品中不仅改变了开篇入话诗词,而且还在入话中加入孟浩然因为一首诗触怒皇帝,龙颜不悦,致使终身不能为官。作者将入话和正话中两个故事放在一起不仅使读者加深印象,而且强化了故事主题,批判了上层统治者不辨忠奸,不识人才的昏庸管理。在入话中加入历史故事也是明清话本小说家对宋元话本小说进行改进的鲜明特点。在入话中加入历史故事一方面和当时读者的审美趣味有①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471.②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478.③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32 ①关,“若就旨趣而论,不管是何种题材,都往往以爱情或公案作为叙事的‘兴奋点’”;另一方面,历史故事本身固有的教化性使得他成为话本小说家宣传教化思想的不二之选。例如:作者在《喻世明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入话诗后加入“劝世上妇人,事夫尽道,同甘共苦,从一而终;休得慕富嫌贫,两意三心,自贻后悔。”由这段议论引出入话中朱买臣妻嫌贫爱富羞愧而死的故事,在正话中说一个男子背义忘恩抛弃妻子落得骂名的故事。整篇小说从入话诗词、入话释论、入话故事、正话故事说的都是一个道理,结构紧密,道理深刻。宋元话本经过冯梦龙的改进,渐渐改变粗糙朴拙的面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趣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逐渐向平实雅致、丰富流畅的书面文学、案头小说演变。明清话本小说虽然对宋元话本有所改动,但它始终保持话本小说的通俗性特征,以对入话的改进为例,明清话本小说的作者虽然扩展入话的篇幅,加深了入话的思想,但依旧保证入话中故事的通俗性,选用满足大众审美趣味的故事,通过注释和增删等方式对选用的故事进行通俗化的处理。明清话本小说作者的这些努力使得原本粗糙质朴的宋元话本变成人们喜欢小说作品,推动了话本小说从“说书体”向“小说体”的转化,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三)冯梦龙的文人身份与文学观念“三言”的很多篇章中都表现出人们出行喜欢乘船,而且商旅来往走的都是水路而不是陆路。由此我们可以看见明朝水路的发达,明朝重要的水路是运河,自隋代开凿之后,明成祖为了加强管理,命人在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基础上加以修葺和完善,京杭大运河不仅贯通北京和南方,而且还向沿岸腹地延伸,水路面积覆盖河北、山东、河南等内陆省份。这条运输网络不仅发挥了北方皇族统治南北的政治作用而且也大大刺激了江南经济的发展。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渐渐南移,江南成为全国的粮食主产区,江南的粮食主要通过运河运往北方重镇,农产品生产呈现规模化趋势。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和集中化加之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使得更多农民可以离开土地成为手工业者或是成为手工业主的雇佣工人。很多在朝大臣、乡间官僚、土地豪绅也逐渐将投资转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商人地位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思想的活化。明朝推翻蒙古族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汉族治理中国的国家。明朝的建立改善了汉族人的地位,在蒙古族压迫下的汉族人再一次回到宋时的位置上来,明中后期政策松弛,普通大众有相对较为自由身份经营自己的生活。经济上独立的同时人们开始寻求政治地位的提升,他们的经济要求常常有社会改良的性质,如改革赋役、改革工役制度,废除海禁等等。在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中,主力军是农民阶级,而明代下层市民,特别是工矿手工业工人,每当农民起义的时候,也常常踊跃参加,壮大其队伍,扩大其影响。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锻炼了市民阶层,市民阶层的崛起,使得他们更加明确自己在各方面的需求。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促进了思想的异动。首先表现在自小接受“四书五经”的传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3.33 统文人深感社会的变化一定会动摇上层统治的地位,他们怀着急切的救世情怀,企图挽救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期就略显动摇的政治。他们各抒己见上书表达挽救时局的思想主张。王阳明提出心学主张,强调本心,强调对事物的感想发自自己的真心,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行为来确定内心想法的好恶,然后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为。王阳明的①心学思想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重主观、重心灵、重自我的鲜明倾向”。李贽提出“童心说”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性情,提倡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反对封建礼教。袁宏道还从性灵出发,大胆的肯定描写男女之情的爱情诗,反对卫道者的“淫秽”之说。袁宏道的思想是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初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也深深的影响了冯梦龙等一大批通俗小说家,文人对小说的态度由明初的轻视逐渐转变为喜爱并投入创作。以上这些变化都对明代中后期市民的思想构成一定的影响,经济的繁荣,金钱的巨大魔力使得原处于社会末流的商人变得无所不能,这种巨大的变化促使更多的劳动者加入到商人的队伍中来。商人的功利心理也不自觉的表现在他们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条件,重视自己的现实享受,无论是科举晋升还是泛海经商,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条件更好,这一点在明后期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即便是历史题材中的人物也很少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们很少重视“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是重视“积善家用”,他们努力的最终目标是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子孙更加兴旺,家产更加富饶。政治变动、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思想的多样化都为明代中后期话本小说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明代中后期话本小说与产生于宋元话本小说之间很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冯梦龙等一大批文人正式公开参与到话本小说的创作中。明代中后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小说无多大差异,但在思想内涵上却与宋元话本小说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冯梦龙的话本小说更加注重小说的完整体制和深刻内涵,这与冯梦龙本人的文人身份和文学观念是分不开的。1.冯梦龙的文人身份根据《苏州府志》记载:“冯梦龙,字犹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崇祯②时,以贡选寿宁知县。”冯梦龙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卒于清顺治三年,终年73岁。冯梦龙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的时期,所以冯梦龙的思想多少也带有离经叛道的特点。冯梦龙生于书香世家,又是名门之后。父母对冯梦龙的寄予厚望,取字犹龙,就希望他像龙一样飞黄腾达,开拓一片事业。家族对冯梦龙的要求就是读书、荣登榜首,成为上层社会的一员。冯梦龙也没有辜负父母和家族的期望,他天资聪慧,又喜爱读书,幼年和青年时期专心攻读经史,把主要精力放在科举考试上。年轻时便有才名,冯梦龙与兄冯梦桂、弟冯梦雄被合称“天下三冯”。为了参加科考,冯梦龙深入研究四书五经根据研究心得编撰了《春秋衡库》《麟经指月》《四书指月》等指导科考的书,在当时①左东岭.明代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44.②(清)李铭皖,谭均培修,(清)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一,中国地方志集成[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76.34 受到很多举子的欢迎。冯梦龙也对科举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作为以科举定终身时代的文人,参加科举考试才是人生最辉煌事业。但科考的失利一直伴随着冯梦龙,科举的失利使冯梦龙生活变得随意放荡,好饮,结交红尘知己,参加复社活动,喜好研究民歌、小说、戏曲。冯梦龙直到57岁时,才补为贡生,四年后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冯梦龙作为一个文人,不仅在书中宣传自己的救世思想,而且将这种思想付诸于与实践,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为国效力的奋斗精神。在任职期间,他尽忠职守、克己奉公,除敝兴利,做了很多对百姓有利的事情,保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上兴水利保证农业生产;文化上重视对百姓的文化教育和思想宣传,革除残风陋俗;使得当地乡风淳厚,村民祥和。任职治理期间,冯梦龙著成《寿宁县志》一书。甲申之变,冯梦龙为时局动荡对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很是不满,他没有选择遁世的逃避之路,71岁高龄的他奔走呼号,为挽救时局编写《甲申纪闻》《绅志略》等书,书中表现他因为即将面临亡国灭种之灾而产生的强烈愤恨和哀怨之情。后来,明朝军队连连失利,顺治三年,冯梦龙忧郁而亡。纵观冯梦龙的一生,他有着很典型的文人思想和气质,他用功苦读,追求名利,在科举取士的道路上努力实现自己“鲤鱼跃龙门”的人生理想。他在动荡政治和社会中寻求文学创作的净土,他关心政治,也以自己的文字反抗暴力的社会制度挽救日薄西山的时局。他尽自己的能力实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思想,他以儒家思想作为行为准则,但对政治的敏感度不足,缺乏实践能力。冯梦龙虽然是一介儒生,却与眼高①手低的儒生有很大的不同。他很有才气,但更重视现实的实用效果,他的一生都在实践“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他虽未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员,但他的出身、经历、思想都决定了他不可能真正做到放浪形骸,寄情山水,他无法跳出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框架,为挽救时局他著书立说,为救亡图存他坚决抗争。冯梦龙的文人身份使他在创作话本小说时不可能完全承袭宋元话本的内容,而是根据时代和自身好恶对宋元话本小说进行了改进,主要表现是加重话本小说的思想内涵。宋元时期及以前,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地②位的低下,编者出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不愿为人所知,编者不署名或署笔名。宋元话本小说主要以娱乐为导向,小说中的劝导教化成分较少,比较注重小说故事的曲折性和故事性,很少强调话本小说的内在文化意味。但在冯梦龙增饰弥缝之下,话本小说以修短合度、③齐整和谐、倾向性较为统一的形态结集面世,冯梦龙将口头文学散漫不拘的形式,加工④定型而成为对说书语境作模仿的话本小说标准文体,冯梦龙尽量使自己作品既适应大众的趣味,使人民群众在接受小说的同时受到思想上的引导,又努力使作品满足上层读书人的审美要求,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与作者达到共鸣。冯梦龙以自己努力使话本小说走出了原始质朴的俗文学状态走向了雅俗兼备的文学面貌。①左东岭.明代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50.②任明华.中国古代小说选本形态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3,(04):75.③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2:17.④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2:19.35 2.冯梦龙的文学观念“三言”的编撰很多方面折射出话本小说的文人化色彩,所谓“文人化”不仅仅指小说戏曲文辞的典雅,主要是指小说戏曲创作中文人主体性的张扬,即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明确的文人本位性,突出其通过小说戏曲之创作体现出作者对现实、历史、人生的思考,表现他们的优患意识和责任感。其次,在艺术形式上追求一种相对完美、稳定的艺术①格局、在语言风格上实现一种与文人自身身份相合的雅化原则。“三言”通过众多故事,形形色色的人物折射冯梦龙的闪光思想——教化思想和适俗思想。冯梦龙的教化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话本小说的创作目的上,从“三言”的题目就可以看到作者是要通过“三言”来表现劝喻、警戒和唤醒世人的目的。冯梦龙在《醒世恒言》序中说“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为了使话本小说达到劝诫教化的目的,冯梦龙对小说进行了适俗性的改进。(1)教化思想冯梦龙虽然是封建文化教育出来的正统文人,但冯梦龙的表现完全不同于当时迂腐、古板的士大夫,他有着积极、进步的文学观和“学必所用”的现实思想,冯梦龙看到了明末资本主义的发展,看到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他认识到文学的普及对象应该是新型的市民力量,他参与到话本小说的创作中来,使话本小说渐渐显现文人化的倾向。“所谓文人化,主要是由文人执笔创作、以文人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反映文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自②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一定的社会教化目的”。冯梦龙注重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因此他将文学的劝诫对象拟定为下层普通群众,通过对他们的思想引导来实现自己教化时世的目的。改进后的话本小说突出冯梦龙注重小说对人精神世界的指引,“三言”表现出很明显的文化价值,他强调文学的载道作用,因此在俗文学中坚持引经据典,强调文学的教化作③用,“他没有把小说变成通俗的道德教科书,他固然主张通俗,目的也是为教化”。《古今小说·叙》中我们可以看到冯梦龙对通俗小说教化作用的重视,人们虽然从小诵读《孝经》《论语》等经典文学,但这些经典对人们的影响并没有勾栏瓦肆中说话人手舞足蹈、表情丰富的表演那般真实,那样感人至深,致使冯梦龙也不得不感慨“噫,不通俗而能之乎?”文学不通俗不能实现感动人心的效果。冯梦龙的小说对人精神世界的指引主要表现在对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上的指引。通俗的文学作品通过引导读者的思想,在与读者构成精神共鸣后,继而影响读者的行为方式。冯梦龙深谙其道,他认为文学作品通俗化后,作品中表现的思想为人们所接受,结果就会出现怯懦的人变勇敢,吝啬的人变朴实、愚蠢的变智慧。深入理解通俗文学的教化作用后,冯梦龙在其编创的“三言”中加以利用。首先,从天许斋刊《古今小说》扉页上刊行者的题名“本斋购得古今名人演义一百二十种,先以三分之一为初刻云。”上看,冯梦龙意欲给小说拟定的总名为《古今小说》,这个命名和①谭帆.稗戏相异论—古典小说戏曲“叙事性”与“通俗性”辨析[J].文学遗产,2006,(04):120.②程国赋.论三言二拍嬗变过程中所体现的文人话创作倾向[J].社会科学研究,2004,(02):149.③左东岭.明代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60.36 《六十家小说》题名如出一辙,意为整理前人话本。但再版时,冯梦龙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将《古今小说》改为《喻世明言》,书名的改变,在编辑者来说,意味着文人的某种文化①使命感的觉醒。从《古今小说》到《喻世明言》虽然内容没有变化,但冯梦龙创作话本小说的意图却更加明显了,冯梦龙“取其明言显易,可以开启人心,相劝于善”的创作动机在话本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其次,“三言”中每篇话本小说的题目都表现出很明显的教化劝诫思想,像《羊角哀舍命交全》《裴晋公义还原配》《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再次,话本小说的入话诗词、入话释论、入话故事中作者表明了自己的鲜明立场,提出教化世道的思想,通常作者在入话中加入历史故事,并对历史故事进行通俗化的处理,使文化不高的普通群众都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作者希望读者能从历史故事中感受社会生活中的道理,以这些道理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最后,作者在正话中铺叙一个和入话故事相同或相反的故事,通过入话、正话两个葫芦头的组合对话本小说中心思想进行强化,突出作者的思想,加强话本小说的教化传道作用。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冯梦龙越来越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他强调要尊重女性,例如在”三言”中描写杜十娘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对真心爱人的追求,描写秦钟对辛瑶琴的追求,注重描写他们的行为都是建立在真挚爱情的基础上,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正是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作者在编创“三言”时才会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来思考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才会将入话中的历史故事进行通俗化的改编,让普通百姓在轻松接受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在故事运用中包含的理想,将劝诫思想普及,将教化思想和儒教思想结合,为教化思想寻求合理的理论依据。(2)适俗思想冯梦龙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此时期的社会经济发达、市场兴旺、商品繁多,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人们继而寻求精神享受,适合大众审美品位的文学读物就变得非常重要。市民阶层有独立的收入、有独立的思想、有知识,他们对文化有需求并且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对所需的文学作品有自己特定的要求,商人注重表现他们在商海中披星戴月、在旅途中风餐露宿的辛苦生活,小手工业者则希望看到他们辛苦劳作的场景,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工作而换来的未来的生活景象,识字的看小说,对小说内容有自己的期待,希望情节按照自己预想的发展,而不识字的也希望在小说中有插图,可以欣赏翻阅。他们在选择文学作品上也表现出高度的敏锐力和洞察力,会选择与时俱进具有时尚气息的通俗读物,面对人们各种各样的要求,冯梦龙通过和群众密切接触,适时调整自己的创作方法,满足大众的需要。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冯梦龙适俗思想的形成。冯梦龙创作文学作品很注重作品的适俗性,要“导愚”必先“适俗”,他的作品更善于收集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普通大众心中的喜怒哀乐,基本保持了宋元话本鲜活的语言和灵动的思想。由于科场失意,混荡歌楼楚馆的冯梦龙更容易接触到下层市民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为他创作民间文学提供第一手资料。他年轻①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3:102.37 时就创作了《桂枝儿》《山歌》这样的民间文学作品集。冯梦龙要求作品一定要谐于里耳,让普通群众都能读懂。在作品内容上冯梦龙更倾向历史内容和反映群众生活的作品。“三言”就很好的体现了他这一主张,如在“三言”的入话中将群众熟悉的历史故事加以改编,使其更加通俗或者在历史故事原作的基础上加强主观倾向性,使同一个故事反映不同的主题。从语言上讲,冯梦龙更加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更加适应百姓的日常生活。小说是写给大众看的,大众需要的语言才是小说需要日臻完善的。虽然宋元话本的语言在通俗方面已经很完善,但当将说给听众的语言写给读者,无论在语法还是在表述上都需要作者加以斟酌和改变,尤其冯梦龙的“三言”很多内容直接取自历史故事,文中语言是否通俗易懂直接关系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冯梦龙对宋元话本的修改一直遵循适俗性原则。从冯梦龙的“三言”我们可以看出,小说语言的通俗性是小说得以流传的重要基础,小说只有适应广大读者的趣味,只有“适俗”才能有发展的基础,才能感人,才能流传久远以致不朽。适俗不等于媚俗。从现实角度出发,冯梦龙和当时很多的话本小说家都是应书商的邀请去创作通俗作品,书商从利益角度出发也会要求作者创作一些迎合某些读者口味的作品。冯梦龙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就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化素养,他虽然也是应书商要求,但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却有自己的审美要求,他的作品多数选自宋元话本,剔除他不需要的,也不能表达他思想的作品,只留下那些他认为可以“嘉惠里耳”的作品。冯梦龙对话本小说的创作和编写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探索,精神气质的再现。所以说“三言”虽然适俗,但不媚俗。38 结语入话自产生之日起就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说话人用于招揽稳定听众,还是话本小说作者表述劝诫教化思想,入话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入话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的文学样式引起话本小说家的广泛重视,以冯梦龙为代表的话本小说家看到了入话“隐括大意”和“引起下文”的作用,所以对入话进行了修改入话诗、加强入话释论、增添入话故事方面的改进,促进了入话由简入繁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不仅注意入话释论的言简意赅,更加注意入话故事的通俗易懂,对入话故事中较难理解的历史故事进行了通俗化改编。通过冯梦龙等小说家对话本小说的改进,使得话本小说更加易于读者接受,作者不仅宣传了自己的劝世思想而且促进了话本小说由“说书体”向“小说化”的转化,为话本小说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为以后的话本小说作者奠定了创作基础。39 参考文献专著:[1]冯梦龙编,顾学颉校注.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2]冯梦龙,顾学颉校注.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3]冯梦龙,顾学颉校注.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27.[5]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6]缪咏禾.冯梦龙和三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陈汝衡.宋代说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8]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9]赵景深.中国小说史略旁证[M].西安:陕西省人民出版社,1987.[10]陆树仑.冯梦龙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11]韩南编,尹慧珉译.中国白话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12]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1.[13]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4]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15]石昌渝.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16]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17]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18]萧相恺.宋元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19]王宝文.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20]石麟.话本小说通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21]萧欣桥.话本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2]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陈大康.明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25]陈大康.明代商贾与世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26]孙楷第.小说旁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0 [28]洪楩编,韩秋白校点.清平山堂话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1.[29]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30]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1]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和叙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2.[32]聂付生.冯梦龙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33]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34]张兵、候忠义.话本小说简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35]宋若云.逡巡于雅俗之间——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6]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37]陈大康.古代小说研究及方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6.[38]庆振轩.中国文学史发展纲要[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39]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40]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纪德君.明清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2]左东岭.明代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3]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论文:[1]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2]徐兴菊.明刊话本小说入话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3]申明秀.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流变及地域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4]张晓庆.“三言二拍”入话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2.[5]康艺馨.冯梦龙的文学思想与“三言”[D].盘锦:渤海大学,2012.[6]吕海洋.“三言”中话本与拟话本小说的比较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7]武营营.“三言”叙事视角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8]郭晓飞.漫论冯梦龙的文学观[J].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3).[9]袁健.宋元话本与明清拟话本叙事体制之比较[J].明清小说研究,1986,(02).[10]张兵.话本小说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贵州文史丛刊,1992,(03).[11]危砖黄.试论“三言”的入话[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03).[12]任明华.古代“通俗小说”考辨[J].齐鲁学刊,2002,(06).41 [13]李双华.冯梦龙与话本小说的雅化[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14]钟振振.小议宋话本《西山一窟鬼》之“入话”[J].文学遗产,2004,(02).[15]李亚峰.话本小说中入话的发展及其原因[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1(11).[16]刘鹤岩.“三言”在日本[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02).[17]徐兴菊.入话探源[J].船山学刊,2004,(04).[18]吴礼权.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04).[19]伍平雪.论话本小说中的预叙[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26(02).[20]张惠玲.谈明末清初拟话本的繁荣[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02).[21]黎藜.从头回看话本小说创作主旨的衍化[J].明清小说研究,2006,(01).[22]张惠玲.明末清初拟话本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探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02).[23]谭帆.稗戏相异论——古典小说戏曲“叙事性”与“通俗性”辨析[J].文学遗产,2006,(04).[24]任明华.明代小说选本论略[J].明清小说研究,2006,82(04).[25]谭帆.“俗文学”辨[J].文学评论,2007,(01).[26]谭帆.评点与小说之传播[J].中国文学研究,2007,(10).[27]严灡.论宋元话本对章回体小说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10).[28]杨林夕.以新的视角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评程国赋教授的《三言二拍传播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06).[29]黎藜.话本小说体制辨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03).[30]李曙豪.入话:一种叙事手法在中外小说中的流变[J].钦州学院,2008,23(05).[31]孔占芳.从话本小说到章回体小说质的飞跃[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19(02).[32]倪钟之.说书艺人的底本研究——兼论话本小说的形成[J].明清小说研究,2008,(3).[33]张恩鹏.“中国套盒术”——宋元话本小说的开头[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2).[34]刘丽红.浅议宋元话本小说的结构艺术[J].文学教育,2009,(04).[35]任明华.论唐传奇在明代的文本传播[J].文艺理论研究,2010,(06).[36]周建漳、赖勇龙.试论历史存在的故事性[J].史学理论研究,2010,(01).42 [37]谭帆、王庆华.“小说”考[J].文学评论,2011,(06).[38]申明秀.论世情小说教主冯梦龙的小说雅俗观——江南世情小说雅俗系列研究之一[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03).[39]杨林夕.宋元话本与明话本之入话比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0(2).[40]王飞.论话本小说文体的形成与时代文化背景的关系——以“三言”为中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5(06).[41]杨林夕.从诗之“兴”到“思之兴”——《诗经》的兴与话本入话的关系及其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11,(05).[42]张晓庆.论拟话本小说“入话”成因[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1).[43]裴云龙.“三言”故事中明代官吏形象的文化阐释[J].明清小说研究,2013,(02).43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1]林佳楠.试论《金瓶梅》中女性美的标准[J].北方文学,2013,(09).[2]林佳楠.《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中的强盗形象共性初探[J].现代语文,2015,(7).44 致谢时光匆匆,转瞬间已过三年,在论文即将截稿之际,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留恋、感恩之情:留恋带给我惊奇、惊喜的喀什,留恋哺育我三年的母校,留恋关心我、帮助我的恩师和同学,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帮助我成长,看着我慢慢走向成熟。依稀记得自己刚踏入喀什师范学院的兴奋和好奇,依稀记得在校园的角落拉着维吾尔族小姑娘照相的身影,依稀记得老师授课的风采,依稀记得第一次写论文的迷茫。那时,坐在电脑前,脑子里丝绪万千,好像什么都要写,又好像什么都写不好,这时导师任明华老师及时点拨我,建议我从小处着眼,以自己可以驾驭的角度着手,戒焦戒躁。他建议我以“三言二拍”为研究对象,给我提供了很多与之相关的书籍。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在图书馆查阅书籍,不断搜集和整理研究“三言二拍”的资料,导师也经常督促并指导我。写作伊始,人文学院院长罗浩波老师给我提了宝贵的意见,他建议我以“三言”作为研究对象,将论文做精做细,他的意见使我顿觉醍醐灌顶,帮助我找到了写作的着手点,明确了论文题目和研究角度。姑丽娜尔·吾甫力老师、杨波老师、王明科老师等很多老师都对我的写作给出了中肯的意见,感谢老师的帮助,虽然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比较充分,但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这时候任老师总是能及时给予我非常有价值的指导,并给我提供很多新的研究成果,让我受益颇深。在把论文初稿交给导师后,我心里五味杂陈,有对老师老师百忙之中帮我修改论文的感动,有因自己的水平不足导致论文粗糙的羞愧,也有怕老师生气的担忧,但当我收到任老师修改后的稿件时,我心里温暖了,眼睛湿润了,老师不仅对论文的结构框架作出调整并且提出宝贵意见,甚至对论文中语言表达、词语的运用、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作了仔细的斟酌和修改。任老师的殷切关怀使我不断的提醒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绝不辜负老师的辛勤培育和热切期望。怀着对任老师的感恩之情,我结束了论文的写作工作。从恩师这里,我不仅熏染了治学之经验,更增加了人生阅历。三年的新疆学习生活拓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特别感谢人文系对我的栽培,人文系的各位老师使我看到了学者渊博丰富的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蔼可亲的气质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由衷的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和照顾,是您的教育帮我树立学习的方向,是您的关怀犹如冬日的暖阳,让我每天都充满希望。回首在母校走过这三年,我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感谢欧阳可惺老师为我们主持硕士论文答辩并给我提出修改意见,感谢人文系的恩师在我落寞彷徨时为我指明方向,感谢爸爸、妈妈、妹妹对我到远方求学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毫无忧虑的安心求学,感谢同窗校友三年来对我的帮助,让初来乍到的我懂了很多道理。感谢宿舍姐妹的陪伴让我读研的生活温暖而充实,因为有你们的支持,我坚定了努力的方向,拥有了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m'.s.j’1'担"…'ILF砸姐‘一1弁■Hmmmmmi■聊,/一ait苗4础1i^MJ^.鍾麵逍麵應這'.?.、.u.^V..II''--J.W9.v瑪BI1IN;—化S'.;--沖巧於.良:I:;^麵諭#瞧s#难妻#iii:J^:J^,-r^^Vl!-W^卢./''.一;ff'r:苗―一-’’广■-...:I'.'"、勘在7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