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00 KB
- 2022-06-16 12:36:2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藏譯本童吉祥賢著《般若波羅蜜多攝義》漢譯釋永明 提要:本文譯註文本--《般若波羅蜜多攝義》一文,其原梵名為Prajbaparamitapindartha-nama,藏譯名《>J?-<2-GA-1-J?-<2-:L%-$/?-]R-PR?)應作「慧藏意」等等。筆者回應:將於會後再翻閱資料並於修改版時再明。然會後筆者檢視相關資料時,除了發現譯語上或因譯自梵或藏之別、或音譯、意譯意見不同、或因沿用古德慣性譯語等之故,譯語上的確可再行斟酌,除此之外,亦注意到《一滴》自身前後所用名稱及譯詞存有差異(可核對p.p.110-113),更赫然發現了或許屬於文獻、目錄學上的問題。例如:No.3798與No.3800兩本《現觀》註之作者相同,均為Buddhawrijbana(見德格版《西藏大藏經總目錄》p.572),漢譯名或作「覺吉祥智」(《一滴》p.66),然參考eJ-24/-(R?-GA-o=-35/(漢譯:傑尊卻季賈千,或可見有譯成「確吉堅贊」、「至尊法幢」者)之《J?-82?」(佛智足)及「2:-XA」(覺吉祥智),這樣看來就與目錄所示及《一滴》所言有所差異,惟此非本文所直接關涉範圍,故擬暫置待究。如上,筆者於修改時自認為此處問題不單純,且非本文主要處理範圍,故將原來此註及下註裡所附的二十一本《現觀》注、釋、疏漢譯書名、作者名全部刪除,以待未來細究。至於二十一本之分類與相關討論除了可參見《一滴》外,中譯本亦可參見福稱著、釋法音譯《〈現觀莊嚴論〉釋˙顯明佛母義之燈》(法鼓,2002;以下簡稱《佛母義燈》)p.p.34-35。19
一類是主要針對《現觀論》而作注或釋疏者,此共九部。同上註。後者當中,屬於集攝《現觀論》之義理者僅有二部,即阿底峽(982-1054A.D)《般若波羅蜜多攝義燈》與童吉祥賢原發表會版此處依相關藏文注釋本慣稱的「$8R/-/-.0=」而直譯為「童吉祥」(參見0E-(J/-2?R.-/3?-P$?-0《;3-.R/-$?=-2:A-1R/-3》p.14第四行所言:「……#-(J-$8R/-/-.0=-IA?-36.-0:A-2#?-.R/……)[漢譯:……迦濕彌羅童吉祥所作的《攝義》……]),然講評人認為應依原梵文Kumarawribhadra意譯為「童吉祥賢」,筆者認為此建議很好,故修改時亦全部改譯。《般若波羅蜜多攝義》,兩者均依《現觀論》本頌之順序略攝義理及註解,又,前者全文乃採偈頌方式呈現,篇幅上多於後者約有貝葉八枚此處依講評人意見,將「八片」依習慣用法改成「八枚」(後文亦同)。之長。至於後者,也就是本文譯註對象--童吉祥賢《般若波羅蜜多攝義》,對於《現觀論》八事七十義整體理論與層次環節之略述易解,當中更穿插了諸多假設的問難與斷諍,對於《現觀》整體結構與理論之學習,具有簡明易懂之參考價值。本文試著從這二十一部中篇幅最短(共七枚貝葉,計十三面)的童吉祥賢《般若波羅蜜多攝義》開始,嘗試將全文由藏譯文轉譯為漢韓鏡清過往後所留之翻譯遺稿中,亦有此文本之漢譯文,譯其題名為「慧度總攝義」,譯作者名為「賢童子」,此外尚有八部漢譯作品,均譯自《丹珠爾》中二十一部《現觀註》。另外八部譯作,依韓氏所用譯語,即聖解脫軍《二萬五千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莊嚴現觀論》、覺祥智《佛陀母慧度教授莊嚴現觀慧燈瓔珞論》、賢師子《莊嚴現觀論》、寶稱《莊嚴現觀論極成分》和寶源淨《莊嚴現觀具淨論》。然這些譯文均未出版亦不允許他人轉用,目前(2003年6月)只得見於「彌勒道場」網站(www.miledc.org),有些甚至只有目錄而尚未公佈漢譯文內容。並於難解處加以註解說明。譯註底本依據藏譯本《>J?-<2-GA-1-A?-o=-35/;意譯:吉祥幢)講評人認為應譯為「吉祥幢」,然因其相關資料未能得見,筆者個人認為某些非慣稱之名字,若適當的採取音譯,不但能保留原名稱之發音,且於文獻搜尋上提高不闇藏語文之讀者於比對上之敏感度,至於熟闇藏語文者,亦得由此音譯自解其義。合作完成。作者原梵名19
為Kumarawribhadra,藏譯時採音譯而標為!-3-<-XA-S-S,若音譯為漢則為咕瑪喇係巴搭,藏文註疏中又常稱其為$8R/-/-.0=(音譯:玄努貝;意譯:童吉祥),如《;3-.R/-$?=-2:A-1R/-3》(p.14第四行)及《J?-<2-GA-1-J?-<2-GA-1-.-J?-<2-0R。問:順決擇分為何未說呢?答:以第一品已說竟,故於此未說。問:那麼,見道亦已說過,於此何故[又說]?答:否也,因為諸如來以法性行相之理觀見藏:$9A$?。,而諸菩薩僅於對治之理上藏:$*J/-0R:A-5=。了知,故除了第一品之見道外,另外教示菩薩之見道。順決擇分者,乃初業者之地藏:=?-.%-0R-0:A-?。所攝,因為在初業者的階段兩者指如來與菩薩。亦無差別,故不別作[教示]。藉彼指順決擇分。先前未獲已獲故,教示「見道」。所獲漸趨殊勝是修道故,教示「修道」。若略攝則為二種,即「有漏」和「無漏」。其中,「有漏」者,以「加行」、「正行」和「結行」之差別[分]為「勝解」【2-6、2-7】此包含「勝解修道之差別」及「勝解修道之勝利」二者,分別攝屬於【2-6】、【2-7】。、「回向」【2-8】和「隨喜」【2-9】三;「無漏」者,為「引發」【2-10】藏:12-0,或有翻為「成辦」。和「最極清淨」【2-11】二。如是即為五種修道。問:何故「[修道]作用」【2-5】未另說耶?答:以「具作用」[的修道]之分類為五種指勝解、迴向、隨喜、引發和最極清淨修道五者。,故不別說。「讚美」、「承事」和「稱揚」【2-7】「讚美」、「承事」和「稱揚」三者合為「勝解修道之勝利」一義。,此中,「讚美」與「稱楊」二者有何不同?比如:「讚美」僅說「很好」,而「稱楊」則具體說出「有某某功德」等。此處三者乃意指佛對修勝解修道者的稱讚等。以「自」、「他」、「二[俱利]」[勝解]之差別,為三種各三,因此「勝解」於另處未說。問:「勝解」指「自利勝解」、「利他勝解」、「俱利勝解」。如何以各各「下」等差別而成二十七種?19
答:如是,三種九聚勝解中,「讚美」、「承事」和「稱揚」者成為三種九聚,故其成為二十七。如是之修道即為五種。問:彼五及彼等地藏:.J-.$-*A.-?。各為何及何所攝?答:「勝解」者,為第二、三、四地所攝;「回向」者,為第五、六、七地所攝:「隨喜」者,為第八、九地所攝;「引發」和「最極清淨」者,為第十地所攝。問:何以故「勝解」為三種?答:其中,「自利勝解」是能獲得法身的原由,而「利他勝解」是能獲得變化身的原由,「二[俱]利勝解」是能獲得圓滿受用身的原由,因此「勝解」者,是三種[配]三個。問:「讚美」、「承事」和「稱揚」者,在初業者階段不也是存有的嗎,何以故安立彼於「修道」中為三?答:以具性相者藏:35/-*A.-0,意指:符合定義、與性相吻合者。於「修道」方存有,故就「修道」上說明。一切智性(112b3b)為了教示諸菩薩道之相違品故,教示聲聞眾之一切智性。其中,因為於正行上藏:.%R?-?。,為所取事,故菩薩道顯明所取事,而聲聞道是所捨事故,是彼之順勢所顯意指:間接隱說。。其中,因為[直接]教示所謂「諸佛和菩薩者,以證悟空性的智慧而不住有--輪迴【3-1】,以悲而不住寂--涅槃【3-2】」,所以順勢了解為所謂「諸聲聞者,以離智慧及悲故,就輪迴和涅槃而安住」。諸聲聞之道者,以「非方便故離般若波羅蜜多遠」【3-3】,而諸菩薩之道者,以「是方便故近」【3-4】。「聲聞道非方便」故,是「相違品」【3-5】,而「菩薩道是方便」故,是「對治[品]」【3-6】。前者即「所治品」,後者即「能治品」。其下,教示「加行」【3-7】、「平等性」【3-8】。其中,「加行」是煖及頂之十自在藏:.2%-2&,可參《寶鬘》附錄(p.41)。;「平等性」是忍及世第一法之十力藏:!R2?-2&。。此說特別,一般而言,「加行」指「加行差別」,而「平等性」則指「加行自性」(參《金鬘疏》,收於《一滴》p.p.196~197)。聲聞之加行平等性乃彼之間接了悟。19
如此,教示菩薩之見道【3-9】【3-9】即「大乘見道」,分三乘見道三種,本文敘述語句上未直接顯明。、加行道後,順勢明白了聲聞道。問:菩薩之道不也是已經在聲聞道道智之處因第二品道智已說過此三者: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了知緣覺道之道智、了知菩薩道之道智。已教說耶?若此亦是道,何故不成重複耶?答:否也!例如:雖執持火之自性為一,然藉由燃燒、明亮及生煙之別而異,同理,雖然執持三智為道,然第一指第一品一切相智。是教說法性行相之理,第二指第二品道智。僅說明對治,而第三指第三品一切智。是從對治相違品門來教說意指:與「對治」相違的方向這個角度來說明。,故無重複之過失。問:如同見道,相違品(所治品)間接說明之義,修道為何未說?答:因為諸菩薩是要現證「現證」,藏:3%R/-?3-.-L-2。聲聞道故教說見道,而因為[其]道之果不是所當獲得,故聲聞之修道未教說。問:那麼,見道不也是[為]他利嗎,同樣的,聲聞修道不也是[為]他利耶,何故不說?答:雖為實,然以修道是直接獲證菩提的原因,故若承許諸菩薩也獲得聲聞菩提的話,將產生已發誓願衰損之顧慮,故[聲聞的]修道未說明。圓滿現觀一切相加行(113a6c)如是,教示三智所緣境之後,[說明]能獲得果--遍知--之加行,其中,當教示由初[業]者之地所攝的圓滿現觀一切相加行,即:其中,現觀三智之一切行相,分二:「凡夫階段所攝」及「瑜伽者心續所攝」。其中,「凡夫階段所攝之行相」乃以比度了知,而「瑜伽者心續所攝之行相」則是以現量了知。其中,「凡夫階段所攝之行相」是因,而「瑜伽者心續所攝之行相」是果。十一義全部,由「首先加以決擇」及「[之後]付諸實修」之差別,分為所謂「探求之加行」及「付諸實修之加行」二種。其中,首先從發心之前所謂「行相」到「方便善巧」之間加以了解者,為「詳加探詢之加行」;了解之後加以實踐成辦全部者,為「付諸實修之加行」。其中,最初教示三智之「行相」【4-1】為凡夫心續所攝。為了由修持19
凡夫心續中所攝諸行相之後能生起瑜伽者的行相,故教說「二十加行」【4-2】。當中,五個為資糧道所攝,十五個為加行道至十地之間所攝。其中,因為若不顛倒的修持加行將能產生功德,故教示「十四功德」【4-3】。十四功德與地作結合者,則四者為決擇[分]所攝,其餘十者乃為初地至十地所攝。因為若顛倒的修持加行將產生過失,故教示「四十六加行之過失」【4-4】。其中,十為資糧道所攝,十為煖所攝,十為頂所攝,十為忍所攝,六為世第一法所攝。其中,具殊勝加行者於心續中生起是從性相或謂能相(參《略釋》p.59)。門來了解,故教示「九十一性相」【4-5】。其中,「智相」者,宗法「宗法」,藏:KR$?-(R?,因法立量中之第一支(可參見T.C.d.p.1763b)。也。「作用相」者,為存在於相違品之情況。「殊勝相」者,於相違品中退遣之情況。智相、作用相、勝相若直譯則成「智之性相」、「作用之性相」、「殊勝之性相」。自性[相]者,當以兆相藏:g$?-,有譯為「徵兆」者,法尊譯詞僅作「相」,此處為免於中譯文上混於譯「行相」、「作用相」、「勝相」、「智相」、「性相」、「自性相」等之「相」,此處以「兆相」譯之。來標誌。藏:g$?-GA?-35/-0<-L-0:R。其中,於自己心續中能作決定之時者,為三智有法。於他人心續中能作決定之時者,為士夫有法「士夫有法」,藏:*J?-2-(R?-&/。。兆相及以兆相所標示的五加行者,因為是生起自具有順解脫分及順決澤分的士夫故,教示「順解脫分」【4-6】及「順決澤分」【4-7】。其中,於詳加探詢之時,僅僅了解性相,而由兆相及具兆相者生起加行之了解者,乃由具備順解脫分及順決澤分之士夫而生。如此,於具有加行之士夫中,教示「不退轉眾」【4-8】。於未獲得決擇之時心不堅固,而獲得決擇以上,將出生獲證心堅固,故稱名「不退轉」。其中,「清淨佛土」【4-10】者,此句「清淨佛土」【4-10】與前「不退轉眾」【4-8】中間尚有「生死涅槃平等加行」【4-9】一義,本文未提及,然從前後文看來,似乎此處前後文句不連貫,如前謂「……故稱所謂「不退轉」,後則馬上接續「其中,清淨佛土……」,不知是否原作者寫作原貌如此,或所見版本已有遺漏。乃能獲得無間三摩地之因。「方便善巧」【4-11】者,乃清除邪分別之因。問:那麼,順決擇分於下二章指頂加行及漸次加行。中何故說明?答:以小、中、大之差別為此及下二,故說為三者。略之,於初業者階段,一切道為方便、方便所生智,及接受一切道加行,即是所謂「圓滿現觀一切相」。若如是,於「圓滿現觀一切相」之階段,實踐一切道加行,即是所謂「彼之加行」。頂現觀(114a6c)由「圓滿現觀一切相」究極而生起所謂「彼之至極」之頂圓滿現觀,故教示「頂現觀」。其中,若於一切相現觀之處實踐一切道而已[能]圓滿出生一切道者,即稱之「頂現觀」。19
其中,最初教示「到達至頂之兆相」【5-1】;其後教示「增長福德聚」【5-2】;其後教示「堅穩」【5-3】;其後教示「心遍住」【5-4】。問:「堅穩」及「心遍住」有何差別?答:雖作種種有情義利亦未離真如性三摩地藏:.J-#R-/-*A.-GA-+A%-%J-:6B/。,故名「堅穩」。心專一於真如性上,故名「心遍住」。另可參見《寶鬘》p.26、《八事七十義》p.96之「忍頂加行」、「世第一法頂加行」。其中,圓滿現觀一切相之「煖」等,即是「兆相」、「增長」、「堅穩」及「心遍住」。此即頂之決擇。問:那麼,與初品之決擇有何差別?答:初品僅顯明性相,而於此處則直接顯明果。問:那麼,與漸次之決擇有何差別?答:有中和大之差別。其下教示「見道」【5-5】。其下教示所斷所取分別和能取分別。其中,以轉趣方與退還方之所依者的差別,所取分別[分]為二種即轉趣所取分別及退還所取分別。;同樣地,以補特伽羅實有(實物存有)與士夫假有(假立存有)之差別,能取分別亦[分]為二種即實執能取分別及假執能取分別。。其中,「轉趣方所取分別」是於菩薩道上取著;「退還[所取分別]」是於聲聞及獨覺道上取著。其中,「補特伽羅實有能取分別」者,乃於「補特伽羅實體之我」上執取;「士夫假有[能取分別]」者,乃於「法之我」上執取。其中,見道為十六剎那,而「以證見彼而圓滿所斷」者,即以十六為[能]斷。其中,以「小、中、大修所斷雜染」之差別,如其次序,九地中為九種,而觀待於斷除彼故,「修道」【5-6】亦為九種。由其[所分]九者,乃「欲界、四靜慮與四無色界」九等至。其中,以「小[品]修道」斷除「大[品]雜染」,同樣地,以小小品等對治之順序,依次地斷除大大品等雜染。其中,「雜染」者,各個轉趣方之所依者等,亦以大大[品]等之順序故,為九九,同樣地,「對治」亦以小小品等之順序為九九。如此,修道即成三十六。其下,所謂「無間三摩地」【5-7】是教示修道之殊勝道。於殊勝道之階段斷除全部顛倒之分別故,教示「除邪分別」【5-8】。其中,[依]「因果之次第」者,即圓滿現觀一切相之「諸決擇」此指【4-7】。[與]頂之兆相等四種即第五事之前四義--「此相、增長、堅穩、心遍住」。之加行;「不退轉」此指【4-8】。者,見道和修道之加行;「清淨剎土」此指【4-10】。者,無間三摩地之加行;「方便善巧」此指【4-11】。者,除邪分別之加行。19
漸次現觀(115a4c)教示所謂「頂」--至極之加行後,為了「其本身得以自在」或「於衰損得以修復」之故,[教示]所謂「漸次」--次第之加行。其中,前文[所說]者,乃實踐所謂「追求正常藏:=$?-.%-3,/-0,即按正常、合理的順序漸次超越(參T.C.d.p.2784b)。或躐等藏:,R.-c=,即不依序地、跳躍式地躍近而超越(參T.C.d.p.1195a)。之等至」,而於「漸次」品者,因為於加行道至十地之間,依序地修持「六波羅蜜」【6-1~6-6】、「六隨念」【6-7~6-12】及「一切法無自性」【6-13】[共]十三,故名「漸次」。其中,以六波羅蜜攝十個波羅蜜。其中,「六隨念」者,即依序地隨念佛、法、僧、施、戒及定六者功德之隨念。彼衰損者,乃於七地以下。觀待於彼,即衰損修復。自在者,為了得獲十地故依序修習。藏:.2%-.-L-2-/A-?-2&-,R2-0-*A.-.-L-2:A-KA<。其中,於七地以下者,因為是部份藏:(-;A/-0?。故,攝集安立名為「頂」,而觀待所謂「彼衰減修復」亦即所謂「頂衰減修復」,合乎性相者藏:35/-*A/-0,合乎性相者,意思近於符合定義標準者。於第十地階段「階段」,或稱「分位」。存有,於其中者,衰減不生。彼之能自在後,為了彼之自在事故,藏:.J:A-.2%-.-L?-/?-.J:A-.2%-.-L-2:A-KA<。(參T.C.d.p.1932a)修習「漸次」。若如是,漸次者為二種。其中,所謂「衰減修復」者,對鈍根;「為得自在故修習」藏:.2%-.-L-2-;A/-0:A-KA<……,若直譯則作:為是自在故而修習……。者,對中根。一剎那圓證菩提(115b3A)所謂「漸次」完全圓滿後於一剎那顯現菩提是教示:以漸次加行生起故,於一剎那顯現菩提,其中,若往上進修之一切道於一剎那圓滿,則稱為「一剎那顯現菩提」。復次,性相之行相為藏:35/-*A.-GA-i3-0-28A。四:意同《現觀》本頌:「剎那證菩提由相分四種。」「非異熟」【7-1】、「異熟」【7-2】、「無相」【7-3】、「無二」【7-4】。19
法身(115b4c)其本身於第二剎那出生果法身故,其下教示「法身」。其中,「佛身」者,即「自性」【8-1】、「圓滿受用」【8-2】、「變化」【8-3】和「法」【8-4】身四種。其中,「自性身」者,本性清淨;「法身」者,垢染清淨;「圓滿受用身」圓滿受用身,或說圓滿報身,此種佛身是具有五種決定且僅對地上菩薩顯現的色身,為化身之主體緣(參《一滴》p.202之《金鬘疏》文、《義燈》p.p.416-417)。者,與諸十地自在主藏:?-2&:A-3%:-2.$-i3?-,意指登地以上菩薩們。一起行於法之受用;「變化身」或稱化身,乃不具足五種決定之色身(參《義燈》p.p.419)。者,對聲聞等顯現,且以種種色[身]恆常地作眾生義利。復次,因為由法身所出生故,說所謂法身「并事業」藏:36.-0-.%-2&?-0。出於《現觀》本頌:「(R?-*-36.-0-.%-2&?-0,-i3-0-28A<-/A-;%-.$-2eR.,(法尊譯文為:法身并事業四相正宣說))。。如是者為四種身。問:有人說:若以法性與法身是一,則[佛]身唯是三[種]。答:彼者非是。若以自性身中無有事業,則所謂「并事業」就成不合理,因此,說所謂「并事業」故,即是承許[佛]身為四。如此即是八品。餘論:八品之次第(116a1a)其中,八品之次第者[有]二:「教示之次第」與「生起之次第」。其中,「教示之次第」者,一切相智性是「果」先教說,然後「因」後說。「生起之次第」者,以所謂「彼之加行、彼之至極、彼之次第及彼之究竟」之差別為「圓滿現觀一切相」等四加行者,於前說,而果法身則後說。其中,八品為某一補特伽羅實行之次第者,以聽聞「三智」之智慧加以決擇後,其自身於亟求「一切相圓滿現觀」之時,從「行相」至「方便善巧」之間所有道及道的次第,以思慧藏:2?3?-0:A->J?-<2,思慧(參T.C.d.p3095a)。加以決斷藏:$+/-=-12,同$+/-=-:2J2?-0,義為:決定、斷定(參T.C.d.p.1037a、p.1076a)。後,於「發心」以後「世第一法」以前加以實踐者,乃「一切行相圓滿現前」;一切相現前圓滿了悟,即實踐一切道的所有次第[之]加行,而得圓滿所有道者,乃「頂」;彼本身,若衰減則修復,或未衰減亦為得自在故按次序修習者,乃「漸次」;如是依序修習後,得出生「19
於一剎那現前地圓滿菩提」;於其本身之第二剎那中出生「果法身」。彼乃「實踐之次第」也。般若波羅蜜多攝義印度智者--童吉祥賢親手著作圓滿大譯師本人及譯師札西賈千翻譯(梵譯為藏)四、行文、寫作方式、義理內容討論《攝義》大致內涵已如上譯文所顯,今再就《攝義》之行文、寫作方式、義理內容加以歸納來說。行文上,《攝義》於一開頭指出《現觀論》初頌「求寂聲聞由……四聖眾母我敬禮」之用意與禮敬法,乃為使行者對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起強烈信心,故從三智所生之眾功德這方面來加以讚嘆與頂禮。接著指出第二、三頌「大師於此說……是造論所為」乃顯示著二種造論的目的。第四頌開始至第十九頌,為《論》用來安立般若波羅蜜多之體者,也就是以第四、五共二頌指出了八事,或說為八現觀,為了略說此二頌之義,《攝義》從「數量」與「次第」之決定分別論述,尤其於「次第決定」上,明白指出《現觀》八品為何如其中之次第來宣說,其順序上確實有著了解上及起修上的需要。接著,《攝義》對於《現觀論》接下來的第六至十九共十三頌,也就是所謂八事所含攝之七十義,依序就此中頌文文句加以說明個別之義及其間相互關係等。這部份的註解可以說依此十三頌為主,輔以剩下之論頌內涵所提,童吉祥賢《攝義》自此以下,分別依序說明八品大致之義。八品略義說畢,最後說明「八品之次第」:前三品為「教示之次第」,故先說果一切相智,後說道智、基智;四加行相續生起而證法身果則謂為「生起之次第」。又,八品若以修行者實修的角度說,即先聽聞三智並依「聞慧」善加抉擇後,起而追求三智二百七十三行相通通集攝而現起之「圓滿現觀一切相」,此時以「思慧」反覆熟習「行相」至「善巧方便加行」計十一義,如此更進而實踐一切道所有次第達至圓滿,就是「頂加行」,接著為了使之無有衰減、退失而得自在、堅固力故,行「漸次加行」,如此依序修習功夫純熟至極則進趨圓證菩提前一剎那,即「一剎那現證菩提加行」,最後獲證法身果。《攝義》之寫作方式上,可以說主要依《現觀論》第一至第十九頌依序解釋,對於易生疑惑處,當處一一穿插以自問自答。19
在義理內容方面,童吉祥賢自有其自己的主張,如對於界限之判定不同於某些說法,茲舉數例說明:一、其於說明第四事第二義時謂:「......當中,五個為資糧道所攝,十五個為加行道至十地之間所攝。」此中所下界限與現見許多資料所言有異,如福稱《佛母義燈》言:「……加行有二十種,即自性加行有五種、分位加行有十五種。……後者成立,即於彼五種自性加行區分為分位加行--從資糧道到最後心之間而成十五,……。」見該書p.318。另法尊《略釋》亦判第一至第五乃就「加行自體」而分;第六至十三就「完成加行之方便」而分,十四至十七就「加行之效果而分」,十八至二十乃就「果與時間而分」,其中第六為資糧道所攝,第七至二十則為加行道至十地所攝。參見《略釋》p.56。二、其於第四事第三義謂:「十四功德與地作結合者,則四者為決擇[分]所攝,其餘十者乃為初地至十地所攝。」法尊《略釋》則言:「……從大乘資糧道至佛地」。三、其於第四事第四義謂:「……故教示『四十六加行之過失』。其中,十為資糧道所攝,十為煖所攝,十為頂所攝,十為忍所攝,六為世第一法所攝。」由此看來作者判此四十六過失之上下界限為資糧道及加行道,意指加行之過失可能存在於資糧道及加行道時,然法尊《略釋》則言:「……從未入道乃至七地。」參見該書p.57。如上所示,其實只是例舉一、二加以說明而已,相當的例子還不少,雖僅指出界限判定之差異,然不同的界限判定,背後的理論基礎與整體建構出來的修行次第與內容,事實上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或許說明了作者在某些地方確實有其獨特的見解。五、結語童吉祥賢的這篇《般若波羅蜜多攝義》,正如上面直譯文所呈顯的內容般簡單明瞭,不但能貫連《現觀論》頌本義,並得自生論理結構於心、排除諸惑,尤其當中所設自問自答等之除惑斷諍所論,亦是多數藏文《現觀論》註釋書中所難以免卻之命題,而其某些特殊的看法,也能提供學習《現觀論》時另一種思19
考角度的參考。《攝義》當時進行藏譯時,作者也參與其中,這說明了合作譯出的藏本應當很能夠表現作者於原梵本中的寫作風格、思路表現與義理建構等,本漢譯文因直接取藏本轉譯,難免還得牽就藏譯文譯風、遣詞用句及古藏語文本身的語言表現等,若未來有因緣獲見原梵文本而行校譯,或許更能貼切呈現作者本懷。六、附錄:「校勘表」說明:本表以德格、北京版二本(詳見上文「譯註體例說明」第一項)對勘後,依序列出二者相互歧異之詞句,並依文法規則、前後文義等,推測、選取其中最正確、最恰當者,以"○"標出(亦為本文譯註時所採用19
者),然若推測、選定結果為兩者皆可者,亦同時標註"○"。19葉˙行德格版北京版葉˙行110a4b○.%-0R.%-0R<○128a6b"""".%-0-*J.-0.%-2-2*J.-0○"""""""4c○2.$-*A.-GA-2.$-*A.-×"""7a"""5bIA?GA?○"""8a"""5c2o.-0:Ao.-0:A○"""8b"""6b○$8$-0-2!/28$-2-2!/"""b1b"""2b*J.-2*J.-○"""5a""""c○.J-;A-eJ?-=-.J-;A-eJ?-×○""""c"""4a.J-*A.-/A.J-*A.-×"""6a""""a28A->J?-$8A->?○""""b""""b○12-0212-0""""c"""4b○.J:A-.R<-2:R$R-J-/>J?-/○130b2a"""5a○2|R3-0|R3-0"""5b""""○2|R3-0|R3-0""""c""""c○eJ?-?-;A-<%-2eJ?-?-;A.-<%-2"""6c112b1b○2|R3-0|R3-0131a2a"""3c○$?3-$?3-3R$?3-3R"""5b"""4a2|R3-=3|R3-=3○"""6a"""4b2|R3-0|R3-0○""""""""b2|R3-=3|R3-=3○""""a"""6b○2!/-0?×2!/-0?-/"""8c""""c○M-%/-=?M-%/-×131b1b""""○:.?-0?-$/?:.?-0-=-$/?""""113a2b○*/-,R?-GA-=3-=3->J?*/-,R?-GA-=3->J?"""5a""""c^R?-2^R?○""""b"""3b$?3-!$?3-$○"""6b"""3b○.%-0R?-/A.%-0R-/A"""6b"""4a^R?-2^R?○"""7b"""5b○2|R3-0|R3-0"""8c""""c○2|R3-0|R3-0132a1b"""6a○2|R3-0|R3-0""""c""""c○2|R3-0|R3-0○"""2c"""7b.%-0R-0.%-0R:A-?○"""3c""""c○$?3-!$?3-$○"""4a""""c○?R-?R:A-*J-2R:A-$/?-{2??R-?R:A-$/?-{2?""""b113b6a○S$-.-2!/S$-×2!/132b4a19
""""c○3(R$-$A?3(R$-$A""""c114a5b○$?3-!$?3-$○133a4b"""6c○8J?-L&J?-L"""6b"""7a○3%R/-0<-mR$?-0<-gR$?-03%R/-0<-×gR$?-0""""a""""b○,3?-&.×"""7c""""c○:L%-2?-/:L%-2/"""8a"""b6c○2|R3-0|R3-0133b8b115a1a2{R3-0|R3-0○134a2b"""2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老果农教您挑水果之如何挑选砂糖橘 蜜桔
- 明星志愿3甜蜜乐章攻略
- 甜蜜蜜甜品店创业计划书
- gb 8956-1988 蜜饯厂卫生规范
- gb 8956-2003 蜜饯企业良好生产规范
- 蜜月旅行出境旅游合同
- 蜜蜡展会先别急着看,先看看这些实话!
- 2011兔年情人节甜蜜语言
- 巧克力之都:甜蜜浪漫的布鲁塞尔
- 情人再甜蜜保险难受益 不能被指定为受益人
- 饭后不发胖的7个好习惯蜂蜜的八种妙用白醋巧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疑
- 国内求婚vs蜜月浪漫圣地首选云南
- 本人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得出的一点感悟(只度有缘人)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改龙藏标点简体版)
- 女生问你她闺蜜漂亮不漂亮的回答方法
- 甜蜜村小精灵--我的爸爸
- 深圳婚纱摄影告诉你蜜月归来必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