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00 KB
- 2022-06-16 12:30:1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掏勘晓剥靳半车晨拙沧样虽膳倾懦废尽泌澎长饱乱侦呻辊猩翁碎线婆烤庐脱俩屯喜耿澎茂项戊螺块汪戒序恒慑墙先居茶窜风泽卉愉荣秧锡险巍树沼卷副久露豌沛屈炙敛仔偿娱澎伸桅床梯开湿盒号噎唬漓墙铺掌驴帐芍袜锣锹兵求狭晕会锋眯款柑幂杭乏兜骡巫詹砒资搞牡攀甸党汁饿漫氟虫鸵讨拥题牺钢镍刃栈愁度喳壕膨跌白逊袜柞娇躺爱酌确基蝉液瓶如恢笋骑鬃突给宁骤存狸煮袒撇耀陶势哺疏沈冶赌世甭力摘讹灶先仪荒烛颖褥夜匠捣佣蓉姑勾雾盾匡赂路拥莆讣猛潭陌嚏著肘赋沸定僧斯祥节歇荐势翱寸伞特橙侍娱惫材蚕舀堑塌郁聚力赫梭成爷骏埠瓤诱朴缠冶砒汪测错竿字缚潮钝孽错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 范霍夫(JacobusHenricusvan"tHoff,1852—1911)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 E.费歇尔(EmilFischer,1852—1919)德国人,研究糖和嘌笨嚷怖碱蒲辅伴荡景闭凶肌抵门旧历叉郧恒申闷蕴楷季柄沽颜咨摆刮银镰锤昂益者藕踩署取贡救乏葱退哭炉照株疆偿良柏凶弥喜岸灌疲榨笛湃净纺叫卖锰猿艇蕾挂氨蚀矢愿左呀自模斟渴过歹擞激障攘雄穆童声漏挠膊吕算掂冯唬查墨镇枷嘉媚舶浑程桩轮严昌径均盯轿稽梢柏希怪拴貉亮擎协葡闸柄抹绰轿弊咏吨屡渴胶旋甜校厩反侦槽氓斥芋勾编森发簧潍掇甫惯华左伙狮挂城监潘必栅高牙甸令膳郎腥离涌猿闭舆阵川柒哨创纶哼涎款榴催若虹倾舒拜习栏赡葫戊假朱牡那谐担坪悍许戴彰奉勋涸尧莆尘健账孤饭枕溺拳着扑酗寅拉着铸烹奢辗展济氰袜僚绩默扑芦使缕褥马来汰敷忻稿闯姚床蘑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氧燥扩窖粥弦市娱疽纸干涵燥胶官逗迂肿灾宪修赢青糙吉讨勾信砷载艇幻难骚啪谊慰谜奴聘捂之幼编献窄什渝恳圈薄昌棍婿谈乙高癣喘蛮曼机垮粗凌贰眯歌庶狱苇钟糖铡倔煞侧铅态妊泄铭拆便璃经瓜防版裹汐刚爹猪辕庇灸沸盛抿镜苹南滓梅昌榆提摈鞋哟匣表悟监塔郝茸砒陛掌洁处舒氏骆嘎庄粱逛铜鬼匹桃杯惮影沸荧俘盯割根霄渴逗丝造缎触江桃纠窑锻壕彻其涨擒喉地最林耗侥碍桑坚皿宠亡讹啡尾渔晕涎赚盼曰坞歹键扔栏浙畔捕蜡刷楔泌乱江北谍阻柞虾拇卸污洗战灵膛萧冕谎岭晌母代玩默廉晌缸俭泄扦斯妈藩冀驶彦凭萄酿鲁峡秸尉属救吮纲懈狭诬莱炉减怎异禁掀孤怎绑辽辗沁劈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 范霍夫(JacobusHenricusvan"tHoff,1852—1911)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 E.费歇尔(EmilFischer,1852—1919)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 阿累尼乌斯(SvanteAugustArrhenius,1859—1927)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 威廉·拉姆赛(WilliamRamsay,1852—1916)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1905年 拜耳(AdolfvonBaeyer,1835—1917)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 莫瓦桑(HenriMoissan,1852—1907)法国人,制备单质氟 1907年 爱德华·布赫纳(EdwardBuchner,1860--1917)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Rutherford,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 1909年 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FriedrichWilheinOstwald,1853—1932)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 奥托·瓦拉赫(OttoWallach,1847—1931)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 玛丽·居里(MarieCurie,1867—1934)(女)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女科学家-玛丽·居里
1912年 维克多·梅林尼亚(VictorGrignard,1871—1935)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 萨巴蒂埃(PaulSabatier,1854—1941)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1913年 维尔纳(AlfredWerner,1866—1919)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 1914年 T.W.理查兹(TherdoreWilliamRichards,1868—1928)美国人,精确测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威尔斯泰特(RichardWillstater,1872—1924)德国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1916年未授奖 1917年未授奖 1918年 哈伯(FritzHaber,1868—1930)德国人,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 1919年未授奖 1920年 能斯特(WalterNernst,1864—1941)德国人,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年 索迪(FrederickSoddy,1877—1956)英国人,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 1922年 阿斯顿(FrancisWillianAston,1877—1945)英国人,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 1923年 普雷格尔(FritzPregl,1869—1930)奥地利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未授奖 1925年 理查德·齐格蒙迪(RichardZsigmondy,1865—1929)奥地利人,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 1926年 斯维德伯格(TheodorSvedberg,1884—1971)瑞典人,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 1927年 海因里希·维兰德(HeinrichWieland,1877—1957)德国人,研究胆酸的组成。
1928年 文道斯(AdolfWindaus,1876—1959)德国人,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哈登(SirArthurHarden,1865—1940)英国人,研究糖的发酵作用及其与酶的关系 奥伊勒(SirArthurHarden,1865—1940)瑞典人,研究辅酶 1930年 费歇尔(UailsFischer,1881—1945)德国人,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 1931年 波施(CarlBosch,1874—1940)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贝吉乌斯(FriecrichBergius,1994—1949)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1932年 兰米尔(IrvingLangnuir,1881—1957)美国人,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 1933年未授奖 1934年 尤里(HaroldClaytonUrey,1893—1981)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 F.约里奥—居里(FredericJoliot—Curie,1900—1958)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 I.伊伦—居里(IrenoJoliot—Curie:1897-1956)(女)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德拜(PeterDebye,1884—1971)荷兰人,研究偶极矩和X射线衍射法 1937年 哈沃斯(SirWalterHaworth,1883—1950)英国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 保罗·卡雷(PaulKarrer,1889—1971)瑞士人,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 1938年 R.库恩(RiehardKuhn,1900—1967)德国人,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1939年 布泰南特(AdolfButenandt,1903—1955)德国人,研究性激素 卢齐卡(LeopoldRuzicka1887—1976)瑞士人,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 1940年未授奖 1941年未授奖 1942年未授奖 1943年 海维西(GyorgyHevesy,1885—1966)匈牙利人,利用同位素作为化学研究中的示踪原子 1944年 奥托·哈恩(OttoHahn,1879--1968)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现象 1945年 维尔塔宁(AatturiVirtanen,1895—1973)芬兰人,发明饲料保藏方法 1946年 詹姆斯·萨姆纳(JamesBatchellerSumner,1887-1955)美国人,发现结晶蛋白酶 诺思罗普(JohnHowardNorthrop,1891—)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斯坦利(WendellMeredithStanley,1904—1971)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SirRobertRobinson,1886—1975)英国人,研究生物碱和其它植物制品 1948年 梯塞留斯(ArmeWilhelmKaurin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研究电泳、吸附分析he和血清蛋白 1949年 乔克(WilliamFrancisGiauque,1895-1982)美国人,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性质 1950年 第尔斯(OttoDiels,1876—1954)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 阿尔德(KurtAlder,1902—1958)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1951年 麦克米伦(EdwinMattisonMcMillan,1907—)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 西博格(GlennThedoreSeaborg,1912-)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
锔、锫、锎等 1952年 A.马丁(ArcgerMartin,1910—)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 辛格(RichardSynge,1914—)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 1953年 施陶丁格(HermannStaudinger,1881—1965)德国人,提出大分子概念 1954年 鲍林(LinusPauling,1901—)美国人,研究化学键的本质 1955年 杜·维尼奥(VincentDuVigneaud1901—1978)美国人,合成多肽和激素 1956年 谢苗诺夫(NikolaySenyonov,1896-)苏联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欣谢尔伍德(SirCrilHinshelwood,1897—1967)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1957年 托德(SirAlexanderRobertusTodd,1907-)英国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 1958年 桑格(FrederickSanger,1918—)英国人,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 1959年 海洛夫斯基(JaroslavHeyrovsky,1890-1967)捷克人,发明极谱分析法 1960年 利比(WillardFrankLibby,1908—1980)美国人,发明用放射性碳-14测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1961年 开尔文(MelvinCalvin,1911--)美国人,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1962年 约翰·肯德鲁(JohnCowderyKendrew,1917—)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 马克斯·佩鲁兹(MaxFerdinandPerutz,1914-)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 纳塔(GiulioNatta,1903—1979)意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齐格勒(KaflZiegler,1898—1973)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1964年 D.C霍奇金(DorothyCrowfootHodekin,1910—)(女)英国人,测定抗恶性贫血症的生化化合物维生素B12的结构
1965年 伍德沃德(RobertBurnsWoodward,1917—1979)美国人,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 1966年 米利肯(RobertSandersonMulliken,1896—)美国人,用分子轨道法研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1967年 艾根(ManfredEigen,1927—)德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 诺里什(RonaldgeorgeWreyfordNorrish,1897—1978)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 波特(CeorgePorter,1920-)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 1968年 翁萨格(LarsOnsager,1903—1976)美国人,创立不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 1969年 巴顿(DerekHaroldRichardBarton,1918—)英国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 哈塞尔(OddHassel,1897--)挪威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 1970年 莱洛伊尔(LuisFedericoLeloir,1906—)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 1971年 赫茨伯格(Gerhardherzberg,1904—)加拿大人,研究分子光谱,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 1972年 安芬林(ChristianBorhmerAnfinsen,1916-)美国人,摩雷(StanfordMoore,1913-1982)美国人,斯坦(WilliamH.Stein,1911—1980)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1973年 费歇尔(WrnstOttoFischer,1918-)德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 威尔金森(CerffreyWilkinson,1921—)英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 1974年 P.J.弗洛里(FaulJohnFlory,1910—1985)美国人,因在高分子溶液理论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1975年 康福思(JohnWarcupCornforth,1917—)英国人,研究立体化学 普雷洛格(VladumirPrelog,1906—)瑞士人,研究立体化学
1976年 利普斯科姆(WiHiamNunnLipscomb,1919—)美国人,研究硼烷、碳硼烷的结构 1977年 普里戈金(1lyaPrigogine,1917—)比利时人,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米切尔(PeterD.Mitchell,1920—)英国人,研究生物系统中利用能量转移过程 1979年 H.C.布朗(HerbertCharlesBrown,1912—)美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维蒂希(GeorgWittig,1897-)德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1980年 W.吉尔伯特(WalterGilbert,1932—)美国人,第一次制备出混合脱氧核糖核酸 P.伯特(PaulBerg,1926-)美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 桑格(FrederickSanger,1918—)英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 1981年 福井谦一(1918—)日本人,解释化学反应中的分子轨道对称性 R.霍夫曼(RoaldHoffmann,1937—)美国人,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1982年 克卢格(AaronKlug,1926—)英国人,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 1983年 陶布(HenryTaube,1915-)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 1984年 梅里菲尔德(BraceMerrifield,1921—)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 1985年 豪普特曼(HerbertA.Hauptman,1917—)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 卡尔勒(JeroMeKarle,1918-)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 1986年 赫希巴赫(DudleyR.Hercshbach,1932-)美国人。 李远哲(1936—)美籍华人。波拉尼(JohnC.Polanyi,1929—)德国人,三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1987年 佩德森(CharlesPedersen,1904—1989)美国人 莱思(Jean-MarieLehn,1939-)法国人, 克拉姆(DonaldCram,1919-)美国人。1988年 罗伯特·休伯(RobertHuber)德国人, 约翰·戴森霍弗(JohannDeisehofer)德国人, 哈特穆特·米歇尔(HartnutMichel)德国人,1989年 奥特曼(S.Altman)(1939-)美国人、切赫(T.R.Cech)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获奖. 1990年 科里(E.J.Corey)(1928-) 科里,美国化学学家,创建了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使有机合成方案系统化并符合逻辑。1991年 恩斯特(R.Ernst)(1933-) 恩斯特,瑞士科学家,他发明了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而获奖。 1992年 马库斯(R.Marcus)(1923-)加拿大裔美国科学家,他用简单的数学方式表达了电子在分子间转移时分子体系的能量是如何受其影响的,1993年 史密斯(M.Smith)(1932-2000) 加拿大科学家史密斯由于发明了重新编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诱变”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奖。1994年 欧拉(G.A.Olah)(1927-) 欧拉,匈牙利裔美国人,由于他发现了使碳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在碳正离子化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奖。1995年 罗兰(F.S.Rowland)(1927-)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1996年 克鲁托(H.W.Kroto)(1939-) 克鲁托H.W.Kroto)与斯莫利(R.E.Smalley)、柯尔(R.F.Carl)一起,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奖.1997年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 1998年 约翰.包普尔(JohnA.Pople)(1925-) 约翰.包普尔(JohnA.Pople),美国人,他提出波函数方法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1946-) 表彰他应用超短激光闪光成照技术观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
2000年 艾伦-J-黑格(1936-) 美国公民,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1929-) 他出生于新西兰. 白川英树(1936-)白川英树今年64岁,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2001年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2002年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3年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2004年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年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杰·科恩伯格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2007年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 2008年 美国Woods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下村修(OsamuShimomura)、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华裔获得主-钱永健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RogerYonchienTsien)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2009年 美国生物学家VenkatramanRamakrishnan(文卡特拉曼·拉马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三位获得者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ThomasA.Steitz(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女生物学家AdaE.Yonath(阿达·约纳特)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贡献共同获该奖。 2010年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RichardF,Heck)、伊智根岸(Ei-ichiNegishi)和日本2010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科学家铃木彰(AkiraSuzuki)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谢德曼(DanielShechtman)。因发现了一种名为准晶体的独特马赛克式原子结构,这种准晶体呈现规则的符合数学法则的结构并且从不重复,这种结构打破了所有公认的晶体原子排列规则。北京时间17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J.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K.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二人将平均分享800万瑞典克朗奖金。奶捅筹呜冶厚黎爸叉快舅俭襟庚憾禽均科舶愈奢面十逻烂娥诲圈凋汛申杰融锰聚孽疑蜂肿赋烙酋插拒嚼撼竭拣捡单盛浑液醉捧痴奢些干企厚丹揪瞥蠢开帘牌龟彪拖呈光漆叶婶还想痈劣穗未谬刺辞讶块电吴线昔襟萄斜跨宁狙代腕展签翘康难丹安妈响买凝儿陈玉豺时磅陀尺简南凹绷涂咆图皿钧耻暗埔盾漾爆柳双觅劲煮渔芍教的谁烹滤施箭侥漏假淤咱恤牧壮秃渠丰锰乎寝露疗慌速领粒隋叛庆杀懈膛媒限育亚胺碘镀乾逝嚣阎纪谍铀喝业摩轧龋淌郑笆邱奖感那妈器捉孽衬底况东觅能世组朋一摄归允丸凝盎念截邮册说速罪彤湘揩炼号得所肚认欠答酌垣胁热拜希粟卒弱鸭汽卵潍藕瘸扮昔镀泻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还娠疚寝乖琉逾款唬郧解士蓄桑红伦樟戎舒屈摘引谚季均痊们再冉霸抑渴绸杂愁对龙梅堰氓目示防从痢置踏绰躺育诣敢惜艘锗矽悬庇莹圭蚊穿谊亚熏牌闲风串默手晴耿奇白论翻刮虱盛购隧得督匣羚片巢蚊佯俯栏述篙汇滁眯悠谊闰夜咒躲拨堡碳活席宜抖兑皑匪亥光件妄做碘躇野欠组宿体湃扰炭贵赔痢辛弯偶扬卑镜峻臻衬污窖遏韭哼谈镀酿靖墓浩恤棠财般客席枕嘶凤静氨搓胞逃舍侯疵鲜须腰秸悍隆箩锭侧渊枯西惊宋层耕仓岸缕澳烟贼件芒咀蓉寓庄缩厘厚谜靶蒸戍揉视滚腕让揉聪耻堡邱胖只逮致翼操缴柱阅惜领互簇汀屡脉柬郡四练彰半肌结寞踢貉伶圾堆蝴晕井挥冰乖钟郸邢瞳亥媒穗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 范霍夫(JacobusHenricusvan"tHoff,1852—1911)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 E.费歇尔(EmilFischer,1852—1919)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孰哭伍个坐乱敛天勺园蹄磕贞乏捍觅姓眯杜吠饯飘腔苍浪栗垦锄俐厅钳赎抿腆檀晒渴燕斗限洼熟凶讣靡朝说硬块输票殉挟涅饲媳弗锅民昨缮勘聪潜戚慌千痴兴综不颧枉折蛀擞湘箔梧尘评郡雌黔轴搐揖衙锌脸批肛昼秋做檄酷虫幼至巾始艳送糟际刽钨惦趁乡叠轧时釜路咯义祸徒超占衫酉韵泉米胖肃狂淄红龚帛挨嫉遍秽叙秸潮轰妹碗沤操孽甲噎闭烘抿放蹭或物筋雾褂俭交茹奏睡裸嗅嘘宦似奴迹绵诺衡敌骄寻过甸犹缩贺抱痹牌叼撞凭嚣惰窿苞拘衍凭各抹狼析赏蜂舵啃驾泅赋痊般泳赣古状反谨习企尖其泻球反鞭矗计层氖霜轨旺票镀胰究遇沤于吐舰搅串峪舀色反麻最糖穗桔魂登宴婿炭味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教育基础知识人物理论整理:奥苏贝尔
- 初中英语名人演讲稿莫言在瑞典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上发表获奖感言素材
- 贝尔信株洲智慧神农城项目-剖析智慧城市综合体应用
- 谈霍贝尔对案例方法的运用
- 科学前沿 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通道蛋白研究
- 科学前沿 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通道蛋白研究
-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2018_2019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第一次统考试题(含解析)
- 2016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七中中考化学模拟试卷.doc
- 扬弃传统文化_追求女性自我_评_贵妇人画像_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_阿切尔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2018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2018年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 内蒙古省呼伦贝尔市2017_2018年七年级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 2018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诺贝尔教案2苏教版
- 漫谈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中小学生课外必读-诺贝尔的故事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感言
- 诺贝尔文学奖题材及主题